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清朝进士萧翱材(1628-1687)

萧翱材(1628-1687)

萧翱材,字匪棘,号犀仞,更号右溪。生于明崇桢戊辰(1628年),侯北寨背人。自幼聪颖绝伦,凡经传子史,一览辄记诵无遗。,9岁正值大产司会课三乡,拔取第一名,时有人小文章大之称。18岁补邑庠,顺治辛卯(1651年)科试冠军,当年秋登亚魁。戊戌(1658年)31岁登进士。康熙甲辰(1664年)出宰巴陵,性温严,见者莫不爱敬.其时有西山之役,一切糗粮军需,繁且急。邑当要冲,差使驿马络绎不绝,费累更甚,辄索赔于县官。翱材不胜赔累作《催科》、《劝垦》诸什,闻于执政,执政恶焉,以翱材好吟诗,废公事,罢之.羁留五载,乃得归.其作庭训曰:“守身莫如慎、进业莫如勤、持家莫如俭、与人莫如谦”。庚戌年(1670年)旋里,无再仕意,居家熟课子侄,著书作文,修祖祠,置祀田等乡村公益事。巴陵志称其抚志心劳,催科政拙,放浪湖湘,文益豪放云。学宪陈肇昌旌之曰:“仪为世表”。

萧翱材卒于康熙丁卯年(1687年)享年60岁。

注:

邑庠:明清称县学为邑庠。

巴陵:又名岳州,清置巴陵县,今湖南省岳阳市,是荆楚文化的摇篮,北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使之名扬天下。

亚魁:乡试第二名。

学宪:学政。


清朝进士萧翱材其人其事


萧翱材,字匪棘,号右溪,大埔百侯侯北村人。清顺治八年(1652年)举人,十五(1659)进士,是清朝大埔县首位进士。

翱材幼聪颖有志,勤学苦读,才学超群。《乾隆大埔县志》人物记载:“萧翱材幼聪颖,读书目数行下,九风文会,冠其乡……”。入第进士后,于康熙元年(1662 年)任湖南巴陵县知府(今湖南岳阳)。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因“不忍催科以病民,致畦史议,累官县而犹稽交代”。落泊他乡隐居寺院多年。翱材喜读诗书,勤于著作。著有《松存轩文集二卷》、《诗集七卷》、《咏史筵音诗集注二卷》等,内容多感怀之作。其书斋联云:“早赋闲居自笑宦怙真是拙,新年铭陋室怀惭吾德未能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后来,府县官员“有怜其才者为偿其亏欠乃得归”。回乡后,倡置祖尝,建大小宗祠(即今侯北小学校舍);倡和睦,息争讼,受族人敬重;引古鉴今,作训子文传世。关于他的轶事,民间流传很多,今择其一二,叙说于后。

勤学苦读 立志成才

翱材幼年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九岁文会,冠其乡”。他的聪明和才华,与他勤奋读书、奋发向上以及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慎以守身,勤以进业 ”是他的铭言。民间流传中关于他认真读书的事有这样一个记述。过去进校读书,学生自带饭菜,午餐在校吃饭。一年端午节,他遵母命,上学时带有“一串”粽子敬老师,自己中午也以粽子为餐。到了午餐时,他仍不放下书本和纸笔,边吃粽子边看书写字。以前农村吃粽子,习惯咬一口便“蘸”一下油味或糖水。他吃着吃着,竟把粽子“蘸”墨水吃了,满嘴黑黑也不知道,直至学友见状,引起轰堂大笑,方才发觉。这则轶事说出翱材幼时读书专心致意的情形。

勤政爱民 廉洁为官

萧翱材于顺治十五年(1659 年)成进士后,于康熙元年(1662年)知湖南巴陵县多年。其时,“值西山用兵,巴陵为往来孔道,徭役既繁,征输尤急”。人民苦级。翱材到任后,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不忍以科病民”。敢革新政弊,提出: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富民强国政策。为此,他曾写催科劝垦诗传于世。现将其录于后。

本来,这种爱民、富民、强国思想,对维护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都有利的施政,应该受到朝廷采纳并予推广才是。然而,由于他为人“素方正,不善姥官……”,致使 “上官不喜之,谓其耽癖诗文废事”,“累罢而犹稽交代”,最后落泊不能返乡,隐居当地寺院。关于他后来弃官回乡的情况,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记载。又是元旦将至,寺院住持在与翱材坐谈时说:“太令给贱寺增光多年,今又元旦将至,有何打算”?是啊!流落他乡多年,孤灯影只,应该回乡了。但为官多年,“素方正 ”,身上少有积蓄,那方便向住持明说呢?于是,翱材便手书一联,请住持将联挂在寺院堂前。其联云:“想当初,田不肯耕,生理不肯做,喜孜孜读其书,求甚功名,受尽千辛万苦,只得两榜一官;至今日,身不得脱,故乡不得回,愁兀兀,做甚官,对着菩萨,弄得七颠八面威风 倒,又是三春元旦”。此联落款萧翱材。其时,地方各阶层人士常去世寺院朝拜。一天,新任巴陵县令也来进香,看到此对联,读之后屯觉凄楚忧郁。他细看对联的字体遒劲,颇具功力,非等闲之辈手笔。当见对联落款萧翱材时,方知前任仍在此受苦,他即刻拜见,请前任见谅,恕不知之罪。随即赶快辞行足款项,送前任返乡。后其慕翱材之才,成莫逆之交,嘱子拜翱材为师,行师生礼。

引古鉴今 教育后代

翱材历尽艰辛返回家乡。期间,他热心家乡公益,倡建了侯北大小宗祠(侯北小学老校舍,现为镇中使用);睦邻乡亲,谦以待人,息族人间争讼,享有很高威信,受族亲尊敬;关心后代成长,致力后代教育,据自己的亲历,引古鉴今,著有训子文传世。训子文充满哲理,即使今人读后,也不无启迪。

这些具有警世格言式的遗训,其后裔把它作为祖训,代代流传。后翱材孙萧成恩,也学有所成,于雍正十三年举人。翱材卒于家乡,终年六十岁。

(source: http://dabu.gdsq.cn)


百侯萧氏《椒远堂诗钞与文钞》(萧翱材所作岳阳诗述论摘抄)
作者: 萧儒 | 来源: 大埔网

《椒远堂诗钞》(增编本)系广东省大埔县萧氏汇集该姓历代先人的诗集、佚作而成。该书共分三卷,卷一为萧翱材《松存轩诗集》的选集,共收诗二百二十首,其中四言古诗五首,五言古诗二十五首,七言古诗十三首,五言绝句七首,六言诗六首,七言绝句五十一首,五言律诗三十三首,七言律诗八十首,诗按体裁编定,但各体之间似又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故能眉目分明,一览便知。卷二为萧翱材《松存轩咏史筳音集》的选集,共收诗一百一十首。卷三为萧姓其他先人的诗作,因与本文无关,未作统计。卷二因为是咏史诗专集,亦与本文无关,故下文不再述及。另外,《椒远堂文钞》(卷一)实收入与萧姓有关的各种文字,其中选载萧翱材文若干篇,他人所作萧翱材家传、祭文等各一篇,然亦足资参考。

《松存轩诗集》的作者萧翱材(1628-1687),字匪棘,号右溪,广东大埔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关于萧翱材担任巴陵县令的时间,《文钞》中所载《萧氏族谱》中的《萧翱材传》中说是“康熙甲辰出宰巴陵”。按甲辰为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也有论者以为是康熙元年(1662,见萧菊如、萧金凤《清代进士萧翱材其人其事》一文)。而现存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 纂修的《岳州府志》卷二十二“名宦”传说:“萧翱材,字右溪,潮州人,进士,康熙初知县。耽僻诗文见黜,羁滞岳阳,笔益豪放,足以名家。”传记非常简单, 对于萧任职巴陵的时间,只是笼统地说“康熙初”。又据前述《椒远堂文钞》萧翱材作于康熙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的《遥祝母寿序》可知,当时作者与他的母亲分别, 已经三年了。由康熙五年倒推,则萧与其母的分别,在康熙三年。又按同一篇文章,萧翱材写道:“当男之任时,奉母偕行,历惶恐诸滩,泛三湘,过洞庭,不远数 千里而来,亦思一抵署后,稍容膝,男厅事之馀,获晨夕侍母侧,虽菽水供一如家食时,母不离男,必且乐。又岂料巴地若是其冲,奔走于迎送,求须臾暇视膳不得 焉。忆母诞辰,男庀一馔,适使臣至,男戴星而出,及退署,鸡既鸣矣。是日虽四拜祝礼不遑也。男之苦,可胜道哉!男私念母目击男苦忧日甚,男累求解印又不获 可,计不若归母。以故曾不数月,遽命妇杨氏侍母归。”这里还有一个信息,即其母在岳阳过了一个生日,假若其母的生日即是九月二十五日,那么其母在岳阳呆了 几个月后回粤,时间即已在次年上半年。如果抵岳在康熙甲辰年即康熙三年,则其母回粤已在康熙四年的上半年。从四年到五年,充其量也就是两年,与前引文中所 说的“男不肖,离母膝下,如今三年”明显矛盾。唯一的可能是,萧翱材是康熙二年下半年偕母亲、妻子等人到岳阳(萧抵岳的时间是下半年,可从萧诗《初登岳阳楼旧址》推知,说详后),数月后即康熙三年上半年其母回粤。这样才能与“离母膝下,如今三年”之说相符。因此,萧翱材到岳阳任职的时间,即非康熙元年,亦 非康熙三年,而应在康熙二年,具体是康熙二年下半年七八月间。我们又从作者《拟放言》诗前的小序可以知道,“余任巴陵仅二年,劳甚,罢而客居,年且倍。” 它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作者任知县的时间仅两年,但“罢而客居”的时间至作者写作这一组诗的时间,已经将近四年。我们又从《诗钞》前所引其孙萧纯佑所作的萧翱材小传中可知,萧翱材在巴陵“羁留五载,乃得归”,说明萧在巴陵的时间应有大约八个年头、七年时间。根据前引《文钞》,其母亲卒于康熙九年七 月,寿六十五。而作者的《咏怀》一诗,明确记载其返家的时间正是其母去世之后不久。那么,作者从康熙二年抵岳,至康熙九年回粤,其中正好是八个年头,大约七年稍多的时间。具体来说,作者康熙二年到职,应该在康熙四年就罢职闲居。然后是“羁留五载,乃得归”,其中从康熙四年罢职到康熙九年初秋回家,正好是六个年头、五年时间。作者罢职后,先是在长沙(康熙三年,新设湖南省,省城设长沙)接受审查,然后是寄居在岳阳的寺庙中,生活困顿,艰苦备尝。后来在时任岳州知府和巴陵县令的帮助下,才得以经长沙返回广东大埔老家。

我们确定作者到岳的时间在康熙二年,还可以从萧翱材的诗《催科》、《劝垦》及其孙所作小传中所言之“西山役兴”中得到进一步的消息。按所谓的“西山之役”,是开始于康熙元年、结束于康熙三年的一场针对李自成大顺军馀部“西山十三家”的战争。“西山十三家”由贺珍、袁宗第、刘体仁、郝永忠、李来亨等部组成,他们所居住的川楚交界处山高林密,由湖北官方看来,地望在西,故称为“西山十三家”。虽然清政府有意发动西山之役在康熙元年(1662),但是影响及于岳阳却在康熙二年(1663)。 据清人彭孙贻《流寇志》卷十四载:“康熙二年癸卯五月,湖广总督张宗元会郧、襄、荆、宝诸军进攻郧西大寇郝永忠。永忠弃竹山、南漳、保康三县,合兵守房, 与刘二虎(即刘体仁)合营。湖广提督董学礼合郧、襄、宝、岳、兴国、宜章、均州、九溪、黎、靖诸兵直抵房县。……丧师万人,提督敕印俱失,仅以身免。”因此,萧翱材莅岳后公务的繁剧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萧莅岳的时间必定是康熙二年董学礼提督诸地兵马之后。经过康熙二年、三年的劳顿,到了康熙四年的某月,不谙为官之道的萧翱材终于被迫落职。以后经过五年的潦倒、颠连的生活,萧翱材终于在康熙九年的七八月之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大埔县,这时他才四十三岁,正值奋发 有为的壮年时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