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拿督萧光麟医学博士(Dato' Dr Siow Kee Lun )

萧光麟,出生在马来西亚新山,祖籍广东大埔。1962年宽中毕业,1979年获日本医学博士。 马来西亚客家公会名誉会长,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柔州分會會長、新山客家公会会长,留日同学会亚洲分会会长, 曾任新山宽柔校友会第1至第9届主席,之后荣任永久名誉会长。活跃于多个学术及社会团体,担任要职。. 客家文化寻根团团长, 是“客家之旅”的发起人。从1979年开始,他就率领马来西亚客属乡亲来到大陆寻根谒祖,20多年来从未间断。

Siow Specialist Hospital (Hospital Pakar Siow),Founded by Dato' Dr Siow Kee Lun (also known as Siow Kwang Zun) in 1993, after he sold his shares at Puteri Specialist Hospital(公主專科醫院/慈恩医院院长).


萧光麟《日本四季摄影展》

著名外科医生萧光麟是个摄影爱好者,他对摄影作品的要求是严格,并且是近乎完美的。

萧光麟曾留学日本7年,在当地担任医生3年。他在日本10年期间,因为着对摄影的爱好,几乎把日本从南到北给走遍了。

在日本当医生期间,他还拥有自己的暗房,自己冲洗和加印照片。

他现任留日同学会亚洲分会会长,过去曾任新山客家公会会长、宽柔校友会会长等职务。

●12岁开始接触摄影

萧光麟表示,他儿时常见堂哥拿着相机拍照,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故,而让他开始接触摄影吧。

在宽柔中学求学时,他是宽中摄影学会的会员,他最早使用的是Alfa相机。

他之所以喜欢摄影是因为它能把人们看过的事物和喜欢的东西,通过照片给捕捉下来。摄影就好比听古典音乐和画画,能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让思绪沉淀下来。

●在日本当地购买数码相片印表机

萧光麟在2000年开始接触数码相机。他发现数码相机可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让影像呈现得更好。现在,他主要使用数码相机来拍照,若包括以前的旧式相机以及现在的几台数码相机,他总共拥有约20台相机。

他对影像印成相纸所呈现的效果,要求非常严格。为此,他特地在日本当地买了一台数码相片印表机。

为了追求百分百的完美,他只使用日本当地采购的相纸来印制照片。所以,他每次到日本开会或公干时,他总会带着一两盒相纸回来新山。有的时候,他也请朋友帮忙从日本带回一盒相纸。

他说,那相纸和本地出售的相纸有所不同,它是雪白的,纸张较厚,可保存50年至100年。一盒有好几公斤重,里面有50张相纸。

●过去4年日本摄影作品的总结

萧光麟于2005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柔佛艺术画廊举办《日本四季摄影展》。这可说是他过去4年多来,在日本所拍摄的作品的一个总结。将展出的作品约有170张,这是从2万多张照片中所精选出来的,所拍摄的是日本四季的风景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照片。

这是萧光麟在国内举办的第5次摄影作品展。前4次展出的主要为春秋两季的日本。今次是他首次集合日本春夏秋冬四季作品的个展。

由于展出的时间较长,因此,部份作品将于10月初换下,以挂上新的作品。

摄影展于2005年9月17日举行开幕礼。开幕礼以简单的方式进行,因此未对外开放,只邀请嘉宾前来参与。

●收入捐予慈善与教育机构

摄影展的每幅作品是萧光麟亲自使用数码相片印表机所印制而成,所使用的是从日本带回来的相纸。

展出的每幅作品一律定价500令吉。每卖出一幅作品,其中的300令吉将捐予教育和慈善机构。届时,捐购者需要填写一份表格,他将有4个选择,以决定将300令吉善款捐给哪个单位。这4个选择是宽柔中学、日本人学校、南方学院、由捐购者指定捐予的教育或慈善机构。

萧光麟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尊重捐购者的意愿,同时也显示从事慈善教育不分区域和种族。他将于事后,按照捐购者的意愿,把捐款交给所指定的单位。

●每张摄影作品全世界只印20张

萧光麟表示,他的每张摄影作品最多只加印20张。为了保存作品的价值,每幅作品将附上一张证书,上面会注明这作品属于第几次加印。换句话说,有关作品在全世界只会出现20张。


●萧光麟难忘雪天入山摄影

在萧光麟眼中,秋天的红叶比冬天的樱花还美。

在日本摄影的过程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到北海道深山拍照的一次经历。

当时,他和几个好友一同上山。这山上吹着风雪,地冻天寒。为了拍到好照片,他们在山里足足待了一个星期。结果,过度的严寒和疲劳,令萧光麟在返马后生了场大病,还进医院打了几天的点滴。

日本是萧光麟留学的地方。每一次因为着留日同学会的事务到日本开会时,他总会在开会之前或之后的空档时间,与几位喜爱摄影的老同学约好,到选定的地点去拍照。

萧光麟拍富士山有一套方法。在每一次订机票之前,他都会要求坐在特定的座位,以便从机上拍摄富士山。要能拍好富士山,不仅要选定好的拍摄位置,也得详思如何取镜,选用什么镜头。

(source: http://www.sc.edu.my/jiaofeng/mix-detail.php?id=1255)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 - 肖勇(Xiao Yong)

萧氏集团董事长肖勇被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萧氏茶叶集团名列全国二十强

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四届第三次理事会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浦江县隆重召开。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排名进入全国二十强,位居湖北省同行业第一。萧氏集团董事长肖勇被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据悉,“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评选活动,是在各地茶叶协会(商会、学会)推荐名单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别采取网络投票和行业权威人士评审,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从12个省、市推荐的19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中,评选出10名“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信息来源: www.cctea.com.cn

萧氏茶叶集团蝉联四届鄂茶第一
2009.12.2 星期三

荆楚网消息 (三峡晚报) (通讯员杜昌清)10月28日到31日,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四届第三次理事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浦江县隆重召开。中国茶叶经济年会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例行年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在行业内享有盛誉。
在本次年会期间公布表彰的第四届中国茶叶行业百强名单中,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以综合排名全国二十强,连续四届位居湖北省同行业第一。
据了解,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和林业产业化双重点龙头企业,企业享有较高知名度。萧氏集团一直推广的专卖店、商超专柜、加盟代理及大宗客户四线营销模式为企业产品销售的几何倍增式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企业贯彻推广的多元化、纵深化发展模式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信息来源:http://sxwb.cnhubei.com/HTML/sxwb/20091202/sxwb919190.html

肖勇,男,汉族,1971年出生于夷陵邓村普通农民家庭。1999年组建宜昌萧氏茶叶有限公司;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成为宜昌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04年获评湖北省第七届先进扶贫奖;同年参与策划兴建“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2005年组建宜昌萧氏集团,任职党委书记、董事长,荣获“湖北省十大优秀茶叶企业家”、入选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2006年被评为宜昌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湖北茶叶行业风云人物,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获“中国青年创业奖”提名奖,并当选夷陵区青联副主席,宜昌市人大代表。

他建立了茶农服务部、有机茶合作社、农村信息中心等农村服务机构,每年在基地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运输、基建等领域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一千多个。下属 70余个茶叶加工厂辐射宜昌五个县区,辐射区域茶农收入以每年26.7%的比例增长。他成立了“扶贫基金”和“奖励基金”,开展“百家行”帮扶活动,对偏远农户、子女上学困难户等直接进行扶持;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给予奖励;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给予支持,每年仅帮扶资金投入达数百万元。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他提出了“绿色、健康、安全”的产品主题;为了保障茶农利益,他提出了“茶农员工”理念并在辐射区域内广泛实施;为了服务市场,他开创了专卖店、商超、品牌拓展、大宗客户为一体的“四线营销”模式;为了振兴农业产业,他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支柱,以创品牌为发展方向,使企业竞争力日渐提升。

2008年,肖勇在夷陵邓村兴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茶叶生产基地—萧氏集团邓村茶产业科技园竣工投产,其占地面积、生产能力和科技含量都居湖北之首;肖勇自主创新了茶叶鲜叶清洗理念,并研发世界一流、国内首条茶叶鲜叶清洗自动化流水线,彻底改变千年茶叶鲜叶不清洗的历史, 同时,公司创新研发了符合中国饮茶习惯的炒青绿茶加工工艺,将中国传统的加工工艺结合日本先进的智能化、清洁化、连续化制茶设备,完成了茶叶从鲜叶清洗到干茶出仓全程不落地生产,实现了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工业加工的飞跃,真正实在了农副产品的工业化加工,全面保障了食品卫生安全,得到了诸多知名茶叶专家及业界同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2008年底,为了确实解决当前国内农村劳动力日渐短缺,推进机械化操作在山区农村的实施进程;同时通过对茶叶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产品利用率,提升产业效益。萧氏集团投资策划兴建的湖北萧氏中国茶产业高新科技园项目正式启动。作为中国首个茶产业综合性工业园区,该项目将构建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工、茶化纤、茶多酚提取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深加工产业链条。萧氏集团力争通过5年努力,加速茶叶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努力提高茶农收入和企业利润,预计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安置劳动就业2000人,带动三峡区域茶农增收两倍以上,茶企业增加收入30%以上。
他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也没有骄人的学历,但他一直都是青年创业的典范。在他的生命中,茶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参与兴建茶城,打造茶叶交易平台,还是利用多元经济辅助主导产业发展,他所有的汗水与努力都围绕着茶产业的兴旺而付出。在没有过多外力的支持和扶持下,他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凭借着执着的精神和不屈的品质,开拓出了一条自主创业兴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企业简介: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是宜昌第一家茶叶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注册资本6100万元。公司幅射宜昌三区两县近十万茶农20万亩茶园,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双龙头企业及湖北省十佳名优茶加工企业,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和计量免检C标志认证, 2007年在中国茶叶行业百强排名25,连续两年湖北省同行业第一。同年企业创新研发"茶叶鲜叶清洗自动化生产线"开创了千年茶叶鲜叶不清洗的历史,得到了众多全国知名专家的关注好评,并顺利申报了国家专利。

  按照"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链接模式,萧氏集团产品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1200多家网点,"萧氏"牌系列茶叶产品以"绿色、健康、安全"为主题,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湖北消费者满意商品、消费者喜爱十大名茶,以及湖北名牌产品、中国质量过硬服务放心信誉品牌、湖北省十大名茶和湖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百余项。2007年萧氏牌金香品雪荣获世界绿茶大会金奖。

(source:http://www.china846.com/showuser.aspx?id=87)

创业青年:肖勇(楚天都市报推荐)

姓名:肖勇

年龄:38岁

所在城市:湖北宜昌

创业年限:超过10年

所属行业:茶叶生产加工

带动就业人数:500多名员工、15万茶农

创业亮点:企业目前年销售收入3亿元,连续3年排名鄂茶第一。首创茶叶鲜叶清洗工艺,改写世界制茶史。把茶农变员工,以茶农可持续增收为己任。

推荐理由:肖勇选择的清洗茶的前景好,企业架构、运作经营、盈利模式成熟,是湖北发展壮大型企业的代表。肖勇在跨越创业的初级阶段后,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为提升茶农的收入,而努力打造湖北茶叶第一品牌的精神值得倡导,希望他能实现“强茶富农”的目标。

核心故事:年年销售收入3亿元,连续3年排名鄂茶第一,昨日,“青年创业先锋”活动迎来了一个重量级报名者——年销售收入3亿元,连续3年排名鄂茶第一,昨日,“青年创业先锋”活动迎来了一个重量级报名者——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勇。他说,自己能否入围“青年创业先锋”不重要,但希望鄂茶能够香飘全国。

容貌清秀,爱穿花衬衣,今年38岁的肖勇看上去似乎没有企业集团掌门人应有的稳重,而他也确实喜欢不按常理出牌,首创鲜叶清洗工艺,在茶叶界引发了一场风暴。

1999年,当了多年茶叶经销商的肖勇创建萧氏茶业,想自创品牌。遍寻突破口,他把目光放在了水洗鲜叶上,“刚采下来的茶叶鲜叶,能否像蔬菜那样,加工之前先用水清洗一遍?”

这一思路刚提出时,周围一片反对声:全世界制茶都没有水洗鲜叶一说。茶叶采摘带来的胎叶、灰尘,在揉捻时就处理完了。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要经过两次高温,即杀青与烘干,各种细菌早已被灭杀。含有一定水分的茶叶鲜叶,在制作过程中不能发挥茶叶正常的品质,会导致“混汤”……

肖勇不信邪,请来专业机构做对比试验,将鲜叶洗涤后,水中含有大量粉尘泥沙、动物粪便、防治药物残留等;鲜叶洗后再制的干茶中重金属、铅含量要远远小于未洗就制的干茶。

这一结论,坚定了肖勇研制茶叶清洗设备,推出鲜叶清洗产品的决心。2007年7月,肖勇带着技术人员来到浙江,和茶机生产企业一同攻克清洗设备。他又要求以生产蒸青茶为主的日本茶机厂商按中国饮茶习惯改进设备,生产出世界首台炒青绿茶滚筒杀青机,从鲜叶进入机箱到干茶分类入仓,全程电脑控制、封闭生产,杜绝了人工二次污染。

2008年,萧氏最初的5000公斤清洗茶上市之后,专业人士评价清洗茶“香而不淡、浓而不涩”。目前,清洗茶已为萧氏贡献了近60%的销售收入。

下一步,肖勇打算和日本知名企业合作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在茶叶的深加工上下功夫。他说,自己能否入围“青年创业先锋”不重要,但希望鄂茶能够香飘全国。容貌清秀,爱穿花衬衣,今年38岁的肖勇看上去似乎没有企业集团掌门人应有的稳重,而他也确实喜欢不按常理出牌,首创鲜叶清洗工艺,在茶叶界引发了一场风暴。 1999年,当了多年茶叶经销商的肖勇创建萧氏茶业,想自创品牌。遍寻突破口,他把目光放在了水洗鲜叶上,“刚采下来的茶叶鲜叶,能否像蔬菜那样,加工之前先用水清洗一遍?” 这一思路刚提出时,周围一片反对声:全世界制茶都没有水洗鲜叶一说。茶叶采摘带来的胎叶、灰尘,在揉捻时就处理完了。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要经过两次高温,即杀青与烘干,各种细菌早已被灭杀。含有一定水分的茶叶鲜叶,在制作过程中不能发挥茶叶正常的品质,会导致“混汤”……肖勇不信邪,请来专业机构做对比试验,将鲜叶洗涤后,水中含有大量粉尘泥沙、动物粪便、防治药物残留等;鲜叶洗后再制的干茶中重金属、铅含量要远远小于未洗就制的干茶。这一结论,坚定了肖勇研制茶叶清洗设备,推出鲜叶清洗产品的决心。2007年7月,肖勇带着技术人员来到浙江,和茶机生产企业一同攻克清洗设备。他又要求以生产蒸青茶为主的日本茶机厂商按中国饮茶习惯改进设备,生产出世界首台炒青绿茶滚筒杀青机,从鲜叶进入机箱到干茶分类入仓,全程电脑控制、封闭生产,杜绝了人工二次污染。2008年,萧氏最初的5000公斤清洗茶上市之后,专业人士评价清洗茶“香而不淡、浓而不涩”。目前,清洗茶已为萧氏贡献了近60%的销售收入。下一步,肖勇打算和日本知名企业合作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在茶叶的深加工上下功夫。

责编:刘慧
来源:央视网 , CCTV.com

Related articles:

1.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萧氏茗茶, http://www.yctea.com/about.asp
2. 绿茶届精英——肖勇,全国农业网,  http://www.qgny.net/news/readNews.php?aid=27713

上海萧氏设计萧爱彬(Xiao Ai Bin)

萧爱彬, 出生于1964年05月06日,1993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在进入大学时期就已经是中国版画家协会的会员了,现在在设计界的职称是:高级建筑室内设计师,担任了上海装饰装修行业协会的常务理事,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为上海萧视设计装饰有限公司(萧氏设计)董事长、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9年第七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大奖之年度杰出设计师奖,在广东省装饰总公司李智先生和朗联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秦岳明先生的宣读下,最终获奖的是曹成(深圳)、于强(深圳)、吴宗敏(广州)、法布里奥(意大利)、 萧爱彬(上海)、Calivin chen(美国)、黄鹏霖(台湾)以及彭旭文(深圳),为他们颁奖的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劳智权先生以及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秘书长田德昌先生。

简历/现任
1993年毕业于四川美院
1997年上海从事室内设计
1998年成立萧氏设计及上海萧氏设计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及室内设计师
中国高级室内设计师
上海高级建筑室内设计师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上海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装饰装修行业协会设计专委会常委
上海室内装饰行业协会常委
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上海萧视设计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

邀展/著术
2002年由法国家具协会邀请出国访问并参加法国国际家具研讨会
2006年应荷兰KOW和BOM公司邀请至荷兰实地考察,参与并主持由荷兰政府在海牙兴建的中国牌楼项目设计。
主持设计爱尔兰都柏林詹姆斯家族appo建筑群体及室内设计。
2005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萧氏设计专辑《第一设计——阳光闲庭》
2006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国家装顶级品牌萧氏设计作品集
2004年上海专业杂志《精品家居》专访 萧氏设计兄弟
2005年上海专业杂志《设计家》专访 阳光萧氏两兄弟
2006年上海金领杂志《艺术家》专访 妙手饰豪宅
2006年上海别墅专业杂志《别墅世界》专访 萧爱彬专访
2007年广州专业杂志《装潢世界》专题 新东方主义设计专家萧爱彬作品集

荣誉/获奖
2005年荣获上海市首届“十大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
2006年荣获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称号
2006年荣获中国十佳住宅设计师
2006年荣获中国设计业百人榜成员

2002年 室内作品:“森林之源”展示厅 获中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展金奖
2003年 “怡东花园”样板房 获中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展银奖
2004年 室内作品:“龙居苑”样板房 获中国第五届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2005年 “新华苑中国韵” 获中国第五届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
2005年 室内作品:“新华苑中国韵” 获上海第三届室内设计作品展金奖。
“龙居苑” 获上海第三届室内设计作品展银奖。
“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获“日立杯”全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专业组一等奖。
2005年 室内作品:“盛世天地”别墅 获中国上海第四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
“龙居苑”样板房 获中国上海第四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
“龙居苑”样板房 获中国上海第四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二等奖。
“名申花苑” 获中国上海第四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二等奖。

2006年 室内作品:
“星河世纪城” 获中国上海第五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样板房一等奖
“东湖名园” 获中国上海第五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别墅类二等奖
“当代清水园” 获中国上海第五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公寓类二等奖
“沁春园” 获中国上海第五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公寓类三等奖
“葑湄草堂” 获中国上海第五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保护建筑三等奖
“上海证券报” 获中国上海第五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办公类二等奖


上海萧视设计装饰有限公司(简称萧氏设计)成立于1998年的上海。前身是萧氏设计工作室,由多位中国高级建筑室内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及艺术家组成的才德兼备的专业团队。 公司是一个集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程施工、软装饰设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专业设计公司。萧氏设计始终坚持以设计引导施工,体现设计灵魂为原则,以总经理负责,总经理办公会议为决策的管理体制。下辖五个部门:企划业务部、设计部、工程管理部、软装设计部、财务部。萧氏设计始终坚持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客户负责的品德格守信誉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治学创新精神,自然与和谐,绿色环保是不变的追求。萧氏设计不是简单的环境和空间的美化,而是为业主提供更优良的生活方式和提高业主的生活品质,因为萧氏设计有足够的国际观和国际视野。获奖作品的逐年累加,无疑使公司成为潮流设计的先锋。并不断鼓舞员工保持高昂的士气,产生出更美,更扎实的未来生活品味和生活方式的空间享受设计,享受生活。

上海萧视设计装饰有限公司, 专业管理团队的萧氏精英:

1.萧爱华

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系,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建筑室内设计师,上海萧视设计装饰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建筑室内设计师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上海萧视设计装饰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2002年获得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展金、银、铜奖
2005年获得上海第四届建筑室内设计大奖赛金、银、铜奖
2008获得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大奖赛 优秀作品奖
2008年摄影“宁静港湾”获亚太地区“感动世界”中国区金奖

2006年获得上海第二届“十大优秀青年设计师”提名
2007年获得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称号
2007年获得中国十大样板房设计师50强
2008年获得全国设计师网络推广传媒奖
2009年获得SOHU “2009设计师网络传媒年度优秀博客奖”
2009年获得“中国十大样板间设计师最佳网络人气奖”
2009年获得华润杯中国建筑设计师摄影大赛最佳建筑表现奖

出版“时尚米兰”—最新国际室内设计流行趋势
出版“精妙欧洲”—遭遇美丽 建筑游记
出版“没有历史的西方”再见美国 建筑游记
出版“雕刻时光”萧氏设计作品集

2.萧海鹏

设计部技术总监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

3.萧军

材料采购部经理

Related websites and articles:
1. 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http://www.china-designer.com/home/165141.htm), '萧爱彬'的设计师家园
2. 萧爱彬的博客, http://blog.topdw.com/blog/home/0518218(personal blog)
3. 萧爱彬的博客, http://shejishi.e-jjj.com/47725
4. 上海萧视设计装饰有限公司, http://www.xssj.com/
5. 萧爱彬:在艺术中浸泡 用生命去做设计[访谈],http://news.0731fdc.com/decorate/200911/26/20091126_16_1435_2.html
6. 萧爱彬设计工作室, http://xiaoaibing.to8to.com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Xiao Gang)

Xiao Gang (Chinese: 肖钢; pinyin: Xiào Gāng; born 1958 in Ji'an, Jiangxi) is currently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Bank of China Limited and Bank of China (Hong Kong) Limited. From 1998 to his appointment to his current (as of 2005[update]) position in 2003, he was a deputy governo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iography

Xiao Gang has been Chairman of the Board in Bank of China Limited since August 2004. He used to serve as Head of Bank in the Company. He is also Chairman of the Board in BOC Hong Kong (Holdings) Ltd. Xiao also served as Assistant Head and Deputy Head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BOC), Head of PBOC-Guangdong Branch, General Manager in China Foreign Exchange Center. He graduated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fro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1996.

Aged 50, is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prior to March 2006, was Chairman of the Risk Committee of the Company and Bank of China (Hong Kong) Limited ("BOCHK"). He is also a director of BOC Hong Kong (BVI) Limited ("BOC (BVI)") and BOC Hong Kong (Group) Limited ("BOCHKG"). Mr. Xiao was Chairman and President of Bank of China Limited ("BOC") from March 2003 to August 2004 and has been Chairman of BOC since its restructuring in August 2004. Prior to joining BOC, Mr. Xiao joined People's Bank of China ("PBOC") in 1981 and had served various positions in PBOC, including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Bureau, Head of the 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ing Center, Director of the Planning and Treasury Department, Assistant Governor and Director of the Monetary Policy Department, Assistant Governor and President of Guangdong Branch of PBOC and Director of the Guangdong Branch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Mr. Xiao served as Deputy Governor of PBOC from 1998 to 2003. He was also Chairman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Banks from June 2003 to December 2004. Mr. Xiao graduated fro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Law.

(source: http://www.bochk.com)


肖钢(1958年-),江西吉安人,生於湖南长沙,現任中国银行及中銀香港董事长,1981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今湖南大学),1996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肖钢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曾担任該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1996年10月任人行行长助理,并先后兼任计划资金司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广东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1998年10月任人行副行长。

肖钢原本姓蕭,但因「蕭」的簡體字寫成「肖」,已變成姓肖,中國銀行亦知會傳媒他的繁體字名稱是「肖鋼」。

Related articles:
1. http://www.hudong.com/wiki/肖钢

萧友梅博士

萧友梅, 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出国学习音乐、留学时间最长的学生,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音乐家。

蕭友梅(1884年-1940年),字思鶴,又字雪明,廣東省中山縣人(,著名中國音樂教育家及作曲家。 有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之稱。自小在澳門接觸西樂。1899年,就讀於廣州時敏學堂。 1901年,留學日本,攻讀教育學、鋼琴及聲樂。1906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回國後響應清政府留學畢業會考,獲得文科舉人。不久,又留學德國,往萊比錫大學及萊比錫音樂學院,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絃樂團的歷史研究》(1916)。同年10月,入柏林大學哲學系,及斯特恩音樂學院繼續研修。是中國第一位以外文取得博士。 1920年,擔任教育部編審員。1921年,擔任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導師。1922年,經蕭友梅提議,"音樂研究會"正式改建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簡稱:北大傳習所),並擔任此該所教務主任。 。1927年,蔡元培支持他籌建中國第一所專業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國立音樂院。1929年9月,他把音樂院改組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49 年改"上海音樂院"),並且擔任校長,直至病逝。 親自設了"舊樂研革"課程(即中國古代音樂史),並自行編寫教材。蕭友梅亦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並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作了100多首歌曲:《今樂初集》、《新樂初集》等。尚有鋼琴曲、管絃樂曲、大提琴、弦樂四重奏、合唱曲等。 在過去多年,著名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林聲翕曾跟從他學習和聲,而他也曾出版很多教材:《風琴教科書》(1924)、《鋼琴教科書》(1925)、《小提琴教科書》(1927)、《和聲學》(1927)、《普通樂學》(1928)等,還發表了超過50篇音樂論文。

(source: wikipedia)

其妹夫为中国近代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王世杰。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萧友梅是创始人. 上海音乐学院是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创立的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由蔡元培先生担任第一任院长。上海音乐学院是文化部三所重点音乐学院之一,被上海市确定为重点建设的特色院校之一。上海音乐学院不仅在艺术教育、校园管理还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1884: 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
1889: 萧友梅5岁时随父亲移居澳门,如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设的学校——“灌跟草堂”学习。萧友梅在那里不仅打下了就学的根底,还在外语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培养。1899年,就讀於廣州時敏學堂。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也是广东香山人士,而且孙、萧梁家是彼此熟识的世家。萧友梅从小就与孙中山相识,后来又都时同盟会的革命同志。
1901: 1901年毕业,作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随其校长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
1904: 他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1906: 1905年,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在那里成立了同盟会。1906年,经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年底同盟会领导的湖南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躲避日本密探及清政府的缉捕,藏匿在萧友梅的住处达一个月之久。
1909: 1909年回国
1910: 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名位
1912: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书。同年,孙中山被迫下野,萧友梅旋即回广东,在胡汉民主持的广东省都督府任教育司学校科长。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后,萧友梅不愿与袁为伍,以官费赴德国留学。此前,他在广东加入了新组建的国民党。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
1915: 1915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的课程,
1916: 1916年以论文《十 七 世 纪 以 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20: 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
1922: 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以养成乐学人材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由校长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作教务主任负责实际工作。为了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萧友梅还与杨仲子于1920年9月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后经萧建议分成两个专科,萧任音乐科主任。由于萧友梅多年的奔走推进,北京的一些大专学校先后设立了音乐系(科),音乐教育事业初具规模并引起世人注意。1922年全国实行新学制时,以前可上可不上的“乐歌”随意课改名为“音乐”课,并且规定为小学的必修课。
1927: 军阀张作霖接管北京政权后,其教育总长刘哲1927年6月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国立院校的所有音乐系科。萧友梅苦心经营了5年的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也被迫解散。这时北伐军已经攻占了长江流域,蔡元培就职于南京政府,萧友梅也南下去寻求发展。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后来,因蔡元培公务繁忙,12月3日任命萧友梅为国立音乐学院代院长。
1929: 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应改为专科学校,并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也于此时更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他将当时在上海甚至全国各地能够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乐家,或高薪聘请或苦言相劝,网罗在自己的麾下。就连国文、英文等共同课,他也是请水平最高的人来教。如易韦斋、龙榆生(时为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曾任这所学校国文课的教师。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1930: 1930年秋,萧友梅聘请留美回国的著名音乐家黄自任教务主任。此后,二人携手为中国刚刚起步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五天,萧友梅主持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萧友梅率师生为抗日义勇军募捐了一千多元,汇寄给黑龙江马占山军,他还为义勇军创作了一首歌曲《从军歌》 ,传唱一时。
193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音专在江湾建成的新校舍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萧友梅组织人员在1937年10月迁到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坚持办学。
1938: 又将学校一分为三
1939: 到1939年9月,音专再迁公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一幢残破的楼房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危险的环境中,萧友梅的音专一直没有停止教学,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40: 1940年汪精卫成立汉奸政府,敌伪利用留日与同盟会的老关系威逼利诱,妄图拉萧友梅下水。此时的萧友梅,虽然贫病并加,且处于险恶的环境中,但他毫无所动,显示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0年12月31日,因结核菌侵入肾脏,萧友梅在上海体仁医院病逝,享年56岁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在他的奔走下,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创立国立音乐学院的计划。萧作为“音乐院筹备员”,制订了极为详尽的办学计划(包括招生人数、筹建校舍、经费使用等)。10月26日国立音乐学院登报招生,院址设在上海陶尔斐斯路56号。专门学习音乐的院校登报招生,这在当时确属新鲜事。人们囿于封建传统观念,不免对此取观望徘徊态度。即使是在当时善领风气之先的上海,情况也是这样,因此报名人数极少。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院长”的广告感召下,勉强招了二十余人。11月27日正式开学(后即以这一天为校庆日)。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后来,因蔡元培公务繁忙,12月3日任命萧友梅为国立音乐学院代院长。由于他的事业心与责任心极强,淡泊名利,不谋仕途,学校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后来成为著名音乐家的丁善德就是在1928年以自学的一点琵琶知识从昆山前来报考的,萧友梅慧眼识英才,将其招入学校悉心培养,日后果成大器。1928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因家贫无以维系,萧为他安排了文字抄写工作以半工半读。冼星海还会吹单簧管,萧友梅带他去报考工部局乐队,因水平不够而未被录取。其实,早在1926年萧友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时,就曾为当时在该校就读的贫苦学生冼星海安排抄谱或做图书管理员,得些收入来补助生活。
  1929年,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应改为专科学校,并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国立音乐学院也于此时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他将当时在上海甚至全国各地能够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乐家,或高薪聘请或苦言相劝,网罗在自己的麾下。就连国文、英文等共同课,他也是请水平最高的人来教。如易韦斋、龙榆生(时为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曾任这所学校国文课的教师。1929年,世界著名钢琴家、俄罗斯的查哈罗夫旅居上海。为请其任教于国立音专,萧多次登门拜访,并将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为200元)。实践证明,查哈罗夫从那时起直至1942年病逝于上海,对中国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秋,萧友梅聘请留美回国的著名音乐家黄自任教务主任。此后,二人携手为中国刚刚起步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萧友梅 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 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 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source: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902.htm)

萧友梅:但求无愧我心(转载)
中国青年报 2009-01-07 本报记者 蒋昕睫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名雪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如今,后人只能通过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来遥想萧友梅的“马褂乐队”在北京大学大礼堂的那场青涩演出。

台上只挂着几盏煤气灯,好奇的数百名师生坐在台下聆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一支15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手里拿着提琴、洋号,却一水儿的长袍马褂。唯独担任指挥的那个大高个,穿着西式礼服,戴一副黑边眼镜。据说当时乐器不全,声部都得靠钢琴补上。

不过演出倒是获得了成功。后来徐志摩给学生讲济慈的《夜莺歌》,有学生抱怨没听过夜莺叫,他便指点学生去听萧友梅指挥演出的“培德花芬的第六沁芳南”(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据说曲中能听出夜莺的歌唱。

在萧友梅归国之初,音乐专业不过是高等学校里的附庸。有与美术合为图音系,有与体育合为音体系,也有大杂烩式的称为图工操唱。后经萧友梅的奔走,音乐才率先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独立成科。

 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萧友梅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后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办之初,萧友梅即向各省教育厅发函要求选送学生,以求“乐声遍及华夏”。

不幸的是,1929年夏天却发生了一场风波。起因是学校规定暑期留校住宿的学生需交8元宿杂费,后来有人利用学生的不满情绪,指使学生赴南京请愿,以便趁机取代萧友梅。

学潮的结果,萧友梅请辞,音乐院宣告停办。只是学院改建为音乐专科学校之后,南京教育部仍聘萧友梅为校长,但要求原音乐院的学生凭音乐专科学校的通知来校注册。许多参与学潮的学生,包括后世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在内,都没有收到通知,从此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客观地说,此次风潮的起因纯属经济问题,并无政治因素,但音乐学院因此降格,实是萧友梅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只是若干年后,“冼星海退学”和其后“聂耳未被音专录取”,却成了音乐史学界的两桩公案,早已身故的萧友梅也由此被置于“人民音乐家”的对立面。他所创办的音专,也被定性为“买办资产阶级的学校”。

在中国大陆沉寂了40多年之后,直到1982年,上海音乐学院才为这位缔造者树起半身铜像,那两桩公案也有学者考证澄清。在铜像落成典礼上,当年的音专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起老校长家中张挂的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所由萧友梅一手创办的学校只有2600元的开办费。据第一届学生、著名歌唱家喻宜萱回忆,当时,学校就设在一个小弄堂内。萧先生同大家挤住在一起,每天穿着一套普通的旧西装上下班。他既没有专用汽车,也没有当时稍有地位的人都有的专用黄包车,外出办事,近处就靠两条腿,远处就乘电车……

其后十多年内,学校因为付不起房租九迁校址,以至校长萧友梅在每年开学典礼上都要苦笑着说:“搬家是音专的家常便饭。”

萧友梅设置的课程主要是西洋音乐,但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民族乐器,据说他评价音乐作品的标准是看是否“适合中国人的耳朵”。

钢琴家丁善德在回忆文章中评价,在音乐教育上,萧友梅深受好友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这位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的萧博士,又浸染了“德意志民族固有的严谨作风。”

有一次,顶头上司蔡元培想介绍一位女士到国立音专任钢琴教员。萧友梅在复函中表示“极感关怀之厚意”,但同时指出:“敝校教员早已聘定,一时无法延揽。”

后来,学校对一屡犯宿舍规则的女生做了“取消学籍”处分。蔡元培受人所托致函萧友梅说情。萧友梅回复说,处罚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提醒,让他们有进取之心,如果收回处罚,对学校影响极坏。“两拒蔡元培”传为一时佳话。

 1940年,萧友梅要求音专内迁未果,其后又严词拒绝了汪伪政府的延揽,只得独立在风雨飘摇的上海继续办学,此时的萧友梅在生活上已是贫病交迫。

据作曲家陈洪回忆,1940年岁末,他在医院里最后一次见到萧友梅。这位已身染沉疴的校长,尚且惦记着钢琴教室门上有一条长缝,风儿嗖嗖地吹着弹琴者的手,便嘱咐要用硬纸条把门缝塞紧。

几年后,陈洪才知道,这是辛勤创业的音乐教育家最后的遗言。

(source: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1/07/content_2498396.htm)

Related articles:

1.儿子讲述父亲萧友梅, http://www.sin80.com.cn/Class/Create/200807/0716492.html
2.http://www.hudong.com/wiki/萧友梅

Friday, December 18, 2009

萧敬腾

萧敬腾(1987年3月30日-),台湾歌手,出生于台北市,嗓音浑厚高亢,唱腔多元,演唱曲风多样化。他原本在餐厅驻唱,2007年5月参加台湾电视歌唱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的挑战单元,因其雄厚的歌唱实力以及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一战成名。2008年他与华纳唱片签约,首张专辑于2008年6月发行后在台湾、澳门、香港、中国大陆、星马地区皆取得优异的销售成绩,并获得音乐圈和传媒的好评,囊括了亚洲区各大颁奖典礼的新人奖项。自此以后萧成为华语流行音乐圈的知名歌手,曾名列由世新大学新闻系彭怀恩教授所主编的《台湾名人百科2008-2009》一书中

萧敬腾有二分之一的台湾原住民血统,母亲是花莲县的阿美族人,家境不算宽裕。因为父母都是虔诚基督徒,他自小就参加社区教会的活动,并且在教会里唱诗歌。青少年时期的萧相当叛逆,无心于课业又经常打架,为此曾接受校外辅导员辅导。因为辅导员的一句“为什么不把打架的力气用到音乐上”,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2007年,萧敬腾原欲参加台湾著名的歌唱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第二届的比赛,却被制作单位安排参加第一届的踢馆挑战赛,首次挑战抽签到的对手为許仁杰,结果萧获胜。第二次对手为杨宗纬,萧亦获胜,且该集节目播出时收视率高达4.06%。第三次对手亦为杨宗纬,两人演唱同一首歌曲〈新不了情〉。此次萧虽然落败,但是其坚强的实力却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以非正式参赛者的身分一夕爆红,获选为2007年台湾Yahoo!奇摩十大新闻人物第三名以及Google热门关键字排行榜影视名人榜第二名

2008年3月,华纳唱片公司宣布与萧敬腾签约四年;6月,其个人首张专辑《萧敬腾同名专辑》正式发行。此张筹备历时半年的专辑集合了华语乐坛一线音乐人包括五月天的阿信、F.I.R.的阿沁、苏打绿的青峰、曹格、小宇等人共同打造,推出后旋即登上各大销售排行榜冠军,除连续夺得台湾G-music风云榜以及五大金榜7周冠军之外,并获得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各地的销售排行榜冠军,在全亚洲各电视、电台的排行榜获得的冠军数达到160个以上;而此专辑最终在G-music风云榜、五大金榜、KKBOX 数位音乐风云榜均获得该年度华语专辑榜总排行第三名的佳绩.



萧敬腾2009首张自选辑《Love Moments爱的时刻》首波主打《新不了情》MV完整版
《新不了情》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2007年萧敬腾参加电视节目《超级星光大道》PK赛一战成名
最后却因演唱万芳经典的《新不了情》挑战失败,萧敬腾立刻落泪,当下收视率飙到最高点 !
所以这次当唱片公司提出自选辑的概念时
萧敬腾二话不说:"拜托拜托~~可以让我唱《新不了情》吗?"
除了希望再次挑战自己,也显露了他不认输的个性: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基于这个理由,华纳音乐也决定完成敬腾的心愿
让他在全新自选辑《LOVE Moments爱的时刻》里重唱《新不了情》并设定成第一波主打歌
重现当年萧敬腾诠释这首歌的动人声音!

Related websites & articles:

1.http://zh.wikipedia.org/wiki/萧敬腾
2. http://www.wretch.cc/blog/globe760330- 蕭敬騰的部落格
3. http://www.jamsclub.net/ - 蕭敬騰官方網站

蕭泰然博士

第28屆行政院文化獎 情繫鄉邦的作曲大師--蕭泰然博士成就終身2009.01.06 「行政院文化獎」是目前唯一由政府主辦、位階最高的終身成就文化獎項,政府每年藉由行政院文化獎的頒授,表彰對文化藝術的維護與發揚具有特殊貢獻的人士,98年1月6日,在眾人企盼中「第28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終於由文建會主任委員黃碧端正式公佈,由 被譽為「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享譽國際樂壇的蕭泰然博士獲得。

文建會主任委員黃碧端於記者會上表示,蕭老師擁有宗教家的情懷、音樂家的天賦,對鄉土有極高的熱愛,加以他對台灣本地民俗歌曲的投入,以及受西方正統音樂訓練的背景,融合之後,形成個人音樂風格,讓世界上的人不但欣賞也十分敬重,透過他的音樂讓人認識台灣 ,蕭泰然老師對於台灣音樂領域的貢獻,值得肯定。「第28屆行政院文化獎」名單公佈記者會,正時值蕭泰然老師1月1日71歲生日過後,文建會特地替蕭老師舉行慶生儀式,蕭老師在許願時,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音樂的發展要 更為廣闊,希望可以由全台灣國人一起擔起這樣的重任。享譽國際樂壇的蕭泰然老師,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蕭泰然博士多年來採集台灣音樂,以台灣民謠為素材,結合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樂派等技巧創作。他的音樂作品,具有獨特的對位與合音技巧,將台灣民謠的風情,自然和諧地融入西方古典樂曲的編制中。旋律激情奔放,卻具有井然有序的流暢美感,展現出匠心獨具、高超純熟的創作技巧。在20和21世紀的現代樂壇,蕭博士繼承了19世紀風格的浪漫派音樂,也因此受國際樂壇 肯定為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被譽為是「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蕭泰然博士的《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及《鋼琴協奏曲》三大協奏曲是其卓越 的成就。他擅長使用雙五度(double fifth),亦稱為蕭氏五度(Hsiao's fifth)來處理不和諧音,將台灣民謠的五度合音與西方樂曲的八度合音作巧妙的結合。其成熟且創新的技法,使不同國家、語言及文化背景的人,能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得到 共鳴和感動。 1987至I990年間,蕭泰然博士先後完成了《福爾摩沙交響曲》,以及《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與《鋼琴協奏曲》三首傑作,曲中展露了優美的台灣印象與具生命力的台灣精神,撫慰了海外華人離鄉背井的心靈,隨著作品躍登國際舞台,也讓世界認識了來自台灣的聲音。而後他更傾力完成《一九四七序曲》,這部描述二二八事件和台灣四百年歷史的音樂史詩,不僅引領台灣人民走出歷史的傷痛,更進一步在國際音樂殿堂上發揚了台 灣精神。行政院文化獎的評選過程,乃經過嚴格的初審以及複審程序,最後再提交到評議小組,由超過四分之三比例的評議委員投下贊成票,方能產生得獎人。28年來,總共有60位文化界人士得此殊榮。文建會負責承辦行政院文化獎,亦將於1月7日(星期三)下午4時30分,在台北喜來登飯店B2宴會廳舉辦頒獎典禮及得獎人成就展,行政院劉院長兆玄將親自頒授「文化獎章」給蕭泰然博士,會場也將展示蕭泰然博士的真跡手稿。並且文建會此次也遠赴海外,為蕭泰然博士拍攝紀錄片,安排首映會及電視媒體播映,並規劃參加國內外相關影展等。此外也會舉辦蕭泰然博士成就分享會、出版蕭泰然博士目(圖) 錄冊,希望透過為期一整年的推廣活動,讓社會大眾更了解蕭泰然博士的文化成就與社會貢獻;同時也藉由國外參展交流的機會,向國際展現我國多元且豐富的文化內涵。


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Seow Huan Neo

Lee Kuan Yew(李光耀),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Singapore, his great grand mother is from Xiao family. Her name is Seow Huan Neo, born in 1850. She is also the great-great-grandmother of current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李显龙/李顯龍).

How Seow Huan Neo is related to Lee Kuan Yew?

In his memoirs, Lee refers to his immigrant background as a fourth-generation Chinese Singaporean: his Hakka great-grandfather, Lee Bok Boon 李沐文 (born 1846), emigrated from the Dapu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to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in 1862. His mother Chua Jim Neo was a Hokkien Nyonya(source: wikipedia).

Lee Kuan Yew is the son of Lee Chin Koon(born in 1903), his father is the son of Lee Hoon Leong(born in 1871), and his grandfather is the son of Lee Bok Boon(born in 1846). Lee Bok Boon married Seow Huan Neo. So Madam Seow Huan Neo is the great grand ma of Lee Kuan Yew.

So Lee family is related to Seow family, but a long distant relative. Lee Kuan Yew has trace of blood relation from Xiao or Seow family.

By record the surname of Xiao as Seow; Seow Huan Neo is either Teochew or Hokkien. But Teochew is dominant in Singapore, she is probably Teochew Xiao. She may be from a baba family or nyonya, which meant the family is not sinkeh, may have been in nanyang for generations.

I hope some members of Singapore Seow Association will do some research on her , and the Xiao family in Singapore. That will be a great value to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and Xiao family.

Lee Kuan Yew, Honorary GCMG, Honorary CH (Chinese: 李光耀; born 16 September 1923; also Harry Lee Kuan Yew and Lee Kwan-Yew) is a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hold the office, and did so from 1959 to 1990.

As leader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which won a landslide victory in 1959, he oversaw the separation of Singapore from the Federation of Malaysia in 1965 and its subsequent transformation from a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colonial outpost with no natural resources into a stable, First World Asian Tiger. He has remain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olitical figures in South-East Asia.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ingapore's second prime minister, Goh Chok Tong, he served as Senior Minister. He currently holds the post of Minister Mentor, a post created when his son, Lee Hsien Loong, became the nation's third prime minister on 12 August 2004(source: extract from wikipedia)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1923年9月16日-),新加坡華人,為新加坡前任總理、前任國務資政、以及現任內閣資政,常被譽爲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是當地的第四代華裔,祖籍為中國廣東(大埔縣党溪乡)。他的祖先原本在蘭芳共和國生活,直至其所在地被荷蘭吞併之後,取道蘇門答臘島及馬來亞半島,最終來到新加坡定居。李光耀自幼就接受英語教育,13歲(1936年)時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初中部),18歲(1940年)時考入原校的高中部,但在日軍佔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開始赴英國留學。

在留學英國初期,李光耀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並在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在之後卻一直以「反共者」著稱。他曾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之所以討厭共產黨人,根源在於他們採用列寧主義(領袖集權)的方法,不在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一年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於1949年畢業,隨後取得律師資格。同年,他與以前在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1921年生)結婚,現共育有兩個兒子(李顯龍、李顯揚)和一個女兒(李瑋玲)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wiki/)

We are proud of Lee Kuan Yew, one of the finest politician in the world.

Lee Kuan Yew's ancestral land, 中國廣東高陂镇大埔縣党溪乡Kwangdong Province Gaopizhen town, tangshi village


高陂镇位于大埔县南部,地处韩江中游,是大埔县地域面积最大的镇(2003年和2004年乡镇合并,古埜镇和平原镇先后并入高陂镇),也是广东省确定的首批重点建设中心镇和陶瓷专业镇。与湖寮镇、百侯镇、枫朗镇、饶平县九村镇、光德镇、桃源镇、丰顺县潭江镇、洲瑞镇、银江镇、大麻镇相接壤。

辖:高陂社区、平原村、古埜村、埔田村、古西村、古田村、古东村、坪溪村、银滩村、党溪村、九龙村、培美村、三洲村、赤坑村、三岗村、北坑村、五家畲村、岩霞村、逆流村、福员村、完圳村、代富村、陂村、陂寨村添加、稼社村、陶溪村、尧溪村、赤山村、乌槎村、黄塘村、罗基村、黄泥凹村、黄坑村、渡头村、红星村、桃花村、大塘坝村。
全镇总面积309平方公里,下辖3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地石壁潭,距县城直线18公里,公路里程49公里。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简介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位于高陂镇党溪村唐溪自然村,是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在新加坡经商发迹后,于1884年至1885年间回乡建造的,该屋坐西北向东南,属土木结构,一厅四间,俗称“下山虎”。


View Larger Map

Video on Lee Kuan Yew's speeach. He is good orator.



For details of Lee Kuan Yew's family,please refer to:

1. Lee Kuan Yew,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e_Kuan_Yew
2. 李光耀, http://zh.wikipedia.org/wiki/(This is in Chinese)
3. McCarthy, Terry (23 August 1999). "Lee Kuan Yew". Time Asia (Hong Kong). http://www.time.com/time/asia/asia/magazine/1999/990823/lee1.html.
4. An hour with Lee Kuan Ye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hcOwhpR1E(This is video on the current interview with Lee Kuan Yew)
5. http://www.lee-kuan-yew.com/
6. The Singapore story: memoirs of Lee Kuan Yew, Volume 1 and Volume 2(1998), by Kuan Yew Lee, published by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Singapore.
7.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 Singapore and the Asian economic boom(2000), by Kuan Yew Lee, published b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8.寻访李氏父子祖籍地, 王颖娜,  《华人世界》 2006年第11期,http://qkzz.net/magazine/1671-2536/2006/11/1074127.htm(This is article on the ancestral place of Lee Kuan Yew, in Chinese)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马来西亚茨厂街萧氏猪肠粉

在老街走過64年歷史‧裔記豬腸粉三代情

2009-07-21 09:10


店名:裔記豬腸粉(也被稱為蕭氏)
創始年:1945年(64年歷史)
創辦人:蕭裔
掌門人:蕭康、方水金兩夫婦
傳奇:在茨廠街賣豬腸粉逾60年,雖然面對新興食店的沖擊,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經營理念:無論是豬腸粉、醬料或佐料,都堅持自己制作,讓顧客可以嚐到最初的味道。

一碟豬腸粉、兩種醬料,三代情,讓裔記豬腸粉在老街走過64年歷史,但其背後卻危機重重!

裔記成立年份大概就是在日本人撤離馬來亞那一年,由蕭裔及兩名太太共同經營,大老婆負責手工製作豬腸粉、醬料等,小老婆則負責門市,分工合作經營裔記豬腸粉。

蕭裔製作豬腸粉的手藝源自其母親,而其母親的手藝,據說也傳自其祖父,惟確實的說法,已經無從考察。

如今,幸好其兒子蕭康傳承了家族製作豬腸粉手藝,而且就算孩子無興趣接手,他也會確保豬腸粉手藝不會失傳。

豬腸粉與蕭家
堅持賣自制豬腸粉

早年蕭家的豬腸粉,都是在位於半山芭監獄對面的老家製作,直到18年前搬遷後,所有具有歷史價值的石質烹煮及製作豬腸粉工具,由於無法搬動,被迫舍棄在老家,無法被保留,成為了他們的遺憾。

另外,新住所空間不足,但是為了堅持賣自制豬腸粉,蕭康惟有租用別人的工廠製作豬腸粉,每日凌晨3時到清晨6時,連同數名工人製作出一條又一條香滑可口的豬腸粉;醬料則由其妹妹負責。

由始至終,裔記64年來堅持兩種醬料,即甜醬及辣椒醬,再搭配芝麻、食油等,搭配出數種口味,而且雖然裔記的豬腸粉只有簡單的搭配,但是卻讓裔記豬腸粉,聞名國內外的美食界,不少遊客逛茨廠街一定不會錯過到裔記品嘗豬腸粉。

危機

店鋪被遮擋生意受影響

一年前,店鋪被攤位遮擋,最夸張則是對方竟然以布遮擋了裔記大部份店面,讓人完全看不到裔記,別說是遊客,連熟客也曾經誤以為裔記結束營業。

雖然多次向對方或相關機構反映,但是情況並沒有獲得改善,或許把裔記推向“邊緣”,而且生意也從高峰期每天售賣1000條豬腸粉,到如今平均每天只能售賣600條豬腸粉。

另外,裔記到隔幾間的冠記雲吞麵的店鋪,都是在戰後由當時的聞人張郁才出資搭建,再分租給4、5個單位,其中裔記及金蓮記福建麵合租同一個單位,裔記的營業時間從早上7時30分到下午4時30分,接著才是金蓮記“接班”,所以該單位可說是24小時營業,不必關上大門。

目前每個月的租金逾千令吉,但是,業主近來要求調高租金,一旦租金過高,屆時裔記不得不另覓地點繼續經營。

接班人

女兒力保老字號

蕭康的女兒蕭潤兒為了減輕雙親的負擔,毅然辭掉購物中心採購人員一職,回老店幫忙,並在丈夫的支持下接手老店,惟其母親方女士知道經營飲食業的辛苦,所以一直不贊成女兒接手。

為了不讓老字號消失,潤兒接手的決心已定,並已經出店協助雙親打理裔記。

星洲日報/大都會‧2009.07.20

萧氏网站

世界蕭氏

兰陵萧氏网:http://www.lanlingxiaoshi.net/
世界蕭氏宗親網上聯誼會:http://worldxiao.bokee.com
萧氏总会(新加坡):http://www.siowclan.org.sg/
萧氏总会(馬來西亞): http://siowmalaysia.com/
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 中华萧氏网http://www.xiao21.com/index.asp

福建省萧氏
福建萧氏网:http://www.fj-xiao.com/mlxy.asp
漳州萧氏网:http://www.zzxiao.net/
乌石浦萧氏家庙:http://www.xmxiao.com/
周宁县萧氏宗亲联谊会 http://znxiaoshi.com/index.asp

广东省萧氏
潮阳萧氏四序堂:http://www.cyxiao.com/
萧氏网http://www.xs-zqw.com/index.asp

四川省萧氏

四川萧氏网 www.scxs99.cn/

湖北省萧氏

湖北萧氏宗亲网, http://www.hbxiaoshi.com/a/xiaoshixinwen/

上海萧氏, http://www.sh-xiao.com/

浙江省萧氏

浙东萧氏网,http://www.zdxiao.cn/
浙江萧氏宗亲网, http://www.xn--zqwpgu1ai18d.com/


中国萧氏档案馆http://ldxqn99.tzsx226.901.cn/
萧氏族谱网站、论坛:http://www.good66.com/xiaoshi.html
萧氏族谱(台湾):http://www.martinx.idv.tw/
萧氏企业:http://bbs.xiaoshi1996.com/
中华萧氏论坛:http://www.10000xing.cn
萧氏来源 http://www.xmxiao.com/about_xiao06.htm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潮州人(Teochew People)

潮州人

潮州民系,或称潮州人,也称潮汕人(主要指潮州、汕头、揭陽),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乃至全球华人界最具影响力的民系之一。

潮州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汕头、潮州、揭阳(前述地区及今梅州市的大埔、丰順古屬潮州府)以及海外华人聚居地。国内潮人约一千万,海外潮州人约二千到三千万。 另外:

* 广东梅州地区的大埔、丰顺等地旧属潮州,至今丰顺南部的留隍镇、汤南镇仍说潮州话。解放前出生的不少大埔客很有潮州认同感,诸如碧野、邹文怀等人。
* 广东潮汕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分布(其中揭西县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这些潮客兼具潮州人和客家人的双重属性。不过,从文化、习俗、语言上说,并不属于狭义的潮州人。
* 广东海陆丰(屬汕尾地級市)地区属于广义的潮州地区,但是,当地人常自称海陆丰人,有些潮州人也不將汕尾人視為潮州人,但仍是廣義的潮汕人。在海外,基於互助的需要,汕尾人和狭义的潮州人常團結在一起。

潮州人所说的话,彼此之间能沟通。现今的潮州人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是属于广东省境内,故已没有閩南民系的强烈认同了,但他们的潮州人认同却是十分强烈的。潮语(又称潮州话)源自闽南语,是1種使用人數很多的語言。

旅居海外的潮州华侨、华人很多,集中最多的地方是泰国曼谷的唐人街,在这里,幾乎处处可通潮州话。潮州話(Tiê-chiu-uē),亦称为潮汕話、潮語,汉语方言之一,為闽南语的次方言,分佈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主要是潮州市)反对以“潮汕话”命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


Teochew People
The Teochew diaspora can be found almost anywhere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Southeast Asia, North Australia, and France. The diaspora, at least estimated, contains over 10 million people, which is as much as the population of Chaoshan itself. They speak a language closely related to Hokkien, and their Teochew cuisine is distinctive. The ancestors of the Teochew people moved to present-day Chaoshan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in order to escape from a series of civil wars during the Jin Dynasty.

Teochew people can be romanised in a variety of schemes, and are known in Mandarin as Chaozhou ren and Cantonese as Chiuchao yan. In referring to themselves as ethnic Chinese, Teochew people generally use Deung nang (唐人; Mandarin: Tangren), literally Tang Dynasty people, as opposed to Hang nang (漢人/汉人; Mandarin: Hanren), which means 'Han Dynasty people'. Teochew people of the diaspora would generally use Hua nang (華人/华人; Mandarin: Huaren) to indicate Chinese heritage in a cultural sense.

Teochew people also commonly refer to each other as ga gi nang (自己人; Mandarin: zijiren) which means 'our own people.

To situate the term into a contemporary sociocultural context, Teochew people in Chaoshan of today refer to themselves as Chaoshan people, rather than Teochew people.





The Chaozhou dialect

The Chaozhou dialect (潮州话), known as Teochew (also Tiuchiu and Teochiu or Teo Chiu oe)) by native speakers, is a Chinese language spoken in parts of eastern Guangdong, and in various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where Teochiu migrants have settled. Teochew speakers form one of the largest dialect groups among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The Chaozhou language, variably spelled Teochiu, Tiuchiu, Tiochiu, or Diojiu, but mostly commonly referred to in English as Teochew, is a dialect of the Southern Min Chinese language, spoken in the Chaoshan (潮汕) region of eastern Guangdong.

Chaozhou is a member of the Southern Min or Min Nan dialect group, which in turn constitutes one of the seven major dialect groups of the Sinitic language family. Like other varieties of Chinese, people have not yet agreed on whether Chaozhou should be treated as a language or a dialect. However, apart from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this,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Chaozhou (or the Southern Min Language at large) should be a language in its own right since it is mutually unintelligible with other "dialect groups" of China. According to Glossika, Chaozhou has an overall 50.4% of mutual intelligibility with the Xiamen dialect, 44.3% with Mandarin and 43.5% with Cantonese.

Nevertheless, Chaozhou is mutually intelligible with some other Southern Min Languages, notably the dialects of Zhangzhou (漳州) and Quanzhou (泉州) probably because of their proximity. Even within the Chaozhou varieties, there is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phonology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aoshan and between different Chaozhou communities overseas.

The Chaozhou languages, in terms of their closenes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3 sub-groups:

1) Chaozhou sub-group, including Chaozhou (潮州), Shantou (汕頭/汕头), Jieyang (揭陽/揭阳), Chenghai (澄海), Nanao (南澳/南澳) and Raoping (饒平/饶平),

2) Chaopu sub-group, including Chaoyang (潮陽/潮阳), Puning (普寧/普宁), Huilai (惠來/惠来), and

3) Hailufeng (海陸丰/海陆丰) sub-group, including Shanwei (汕尾), Lufeng (陸豐/陆丰) and Haifeng (海豐/海丰)

Spoken in: China, Vietnam, Malaysia, Singapore, Philippines, Cambodia, Thailand, Indonesia, Australi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and other countries where Chaozhou migrants have settled.
Region: in China: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cluding Chaozhou, Shantou, Jieyang, Chaoyang, Puning, Chao'an, Raoping, Huilai, and Shanwei, and the southmost Fujian county of Zhao'an.

Total speakers: About 10 million in Chaoshan. Approximately 2-5 million speakers overseas. (49 million for Min Nan as a group)
Ranking: 21 (Southern Min Language as a group)
Language family: Sino-Tibetan,Chinese Min, Min Nan

(source from youtube)


先贤

* 王大宝:宋礼部尚书。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宋史有其传。
* 翁万达:明兵部尚书,著名军事家。明史有其传
* 唐伯元:《明史·儒林传》称赞其为“岭海士大夫仪表”
* 林大春:浙江提学佥事,后晋升提学副使,又奉诏预修世庙实录,著浙江人物列传,为吴越人士所景仰。
* 薛侃:世称“中离先生”,明大儒。明史有其传。
* 萧端蒙:明江西巡抚。
* 周光镐:明陕西按察使,平宁夏之乱平定,次年晋都蔡院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后晋大理寺卿。
* 林大钦:明状元。
* 郭之奇:南明为君国而牺牲的最后一个重臣
* 郑大进:清直隶总督
* 丁日昌: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爱国革新家、又系中国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Monday, August 17, 2009

潮州(Chaozhou)


View Larger Map

潮州概况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东与福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陆地 3116.12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总人口250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00万人。辖二县二区,即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辖19个镇,饶平县辖21个镇,湘桥区辖城区9个街道和意溪镇。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 年)设立海阳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新中国建立前,潮州均为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 —— 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728处文物点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州戏等众多“潮”字品牌,构成潮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美誉。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潮州工艺巧夺天工。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

潮州自然风光秀美。古城区笔架山、金山、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绕古城而过,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为粤东最高峰,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盖面积一亩多、年龄600多岁的宋茶树王,这株老干轧枝的宋种茶树,饱经风霜雪雨,度过了六百多个春秋,斑斓的躯干上有三个分桠,茎粗分别为0.72米、0.93米和0.8米围.树高5.8米,树冠(南北向)直径7.3米,树叶茂茂密密像一把伞。山顶有面积60多亩的古火山口凤凰天池,俗称“四脚鱼”的珍稀动物蝾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丰富的温泉、矿泉,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有形态各异,形似山鹰、海狗、蟾蜍、百鸟求凰的古海蚀地貌,东部柘林湾有栖息数万只黄嘴白鹭“白鹭天堂”,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海上牧场”,碧水蓝天的金狮湾海滨浴场,都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source: http://www.chaozhou.gov.cn)

潮州古属“九州”之扬州地域。

公元前214年(秦),属南海郡。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属南海郡揭阳县。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413年(东晋义熙九年)又分东官郡置义安郡。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属循州义安县[注 3],同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潮州”之名开始见之史册。

公元607年(隋帝大业三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直到621年(唐武德四年)第二次称潮州。在这个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从潮州与泉州各割出一些区域,设置了漳州。即使在今天潮州话还是可以在漳州通行,其管辖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潮州戏。 所谓地有闽粤之分,俗无漳潮之异。

742年(唐天宝元年)潮州又改称潮阳郡,到758年(唐乾元年)再复潮州。元朝时期,潮州称为潮州路。到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就基本定型了,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 、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1914年(中华民国),设潮循道。1914年(中华民国),海阳县改称潮安县。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1958年11月,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1979年,恢复潮州市建制。1983年,撤销潮安县并入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管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的潮州,主要包括现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以及粤东其他部分地区等。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 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

2008年末潮州市常住人口256.66万人,[参 4]比2007年末增加1.96万人。2008年末户籍总人口256.13万人,比上年增加2.07万人。按计生口径,全年出生率为10.98‰,死亡率5.65‰,自然增长率5.33‰。

潮州市各区(县)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

区划名称 ↓ 面积(公里2) ↓ 常住人口 ↓ 户籍人口 ↓
潮州市 3,109.57 2,547,000 2,540,616
湘桥区 152.27 347,061
潮安县 1,263.24 1,203,451
饶平县 1,694.06 990,104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潮州文化起源于潮州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也是潮州文化的发源地。她有中 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另外有专门研究潮州文化的学问“潮学”。

潮州话为闽南语的次方言,保留较多的古汉语。

潮州还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各地潮人总数已超过潮州本地。潮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潮州人的富商以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代表闻名天下。著名学者包括以国学大师饶宗颐等为代表。世界各地潮人会馆商会多不胜数。

Chaozhou
Chaozhou (Chinese: 潮州; pinyin: Cháozhōu; Wade-Giles: Ch'ao²-chou¹; literally "Tide Prefecture"; usually spelled Chiu Chow in the US and Hong Kong), also widely known by its Postal map spelling Teochew, i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borders Shantou to the south, Jieyang to the southwest, Meizhou to the northwest, the province of Fujian to the eas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southeast. It has an area of 3,614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2,500,000

Chaozhou's municipal executive, legislature and judiciary are situated in Xiangqiao District (湘桥区), together with its CPC and Public Security bureaux.

Chaozhou oversees one other district:

* Fengxi (枫溪)

[edit] Counties (县, xian)

* Raoping (饶平)
* ChaoAn (潮安)

In 214 BC, Chaozhou was an undeveloped and named part of Nanhai Commandery (南海郡) of the Qin Dynasty. In 331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東汉), Haiyang (海陽縣) was established as a part of Dongguan Commandery (東官郡).

Dongguan Commandery was renamed to Yi'an Commandery (義安郡) in 413. The commandery became a prefecture in 590 in the early Sui Dynasty; first as Xun Prefecture (循州, Xunzhou), then as Chao Prefecture (潮州, Chaozhou)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 1914,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combined Chao and Xun prefectures into Chaoxun Prefecture or Chaoxun Circuit (潮循道).

For a short while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 Haiyang District was called Yi'an District (義安縣). The name remained Haiyang until 1914, when it was renamed to Chao'an County (潮安縣) to avoid ambiguity with the Haiya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seat of the 1951 Guangdong People's Government was at Chao'an County, a part of it was created as Chao'an City in 1953 and later that year renamed to Chaozhou City (county-level). In 1955, the provincial seat moved to Shantou. Chaozhou City was abolished five years later, and reestablished again in 1979. In 1983, the situation was reversed, with Chao'an abolished and made a part of Chaozhou City. Chaozhou was made a provincially-administered city in January 1989, and a vice-prefecture-level city in January 1990. In December 1991, Chaozhou was further upgraded into its current statue of prefecture-level city.

Together, Chaozhou and the nearby cities of Shantou(汕头) and Jieyang(揭阳) are called Chaoshan. The name was used for the joint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area which encompassed the three cities from 1958 until 1983.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Shantou City was a higher-level city containing Chaozhou and Jieyang within it. Currently, Chaozhou, Shantou and Jieyang are equal in status.

Culture

Chaozhou is famously known as one of the great cultural centres in the Lingnan region of China. Chaozhou culture is known worldwide as a unique part of world heritage. Down through history, the Chaozhou region, was able to flourish and thrive as a prosperous cultural centre enabling the nourishing of a unique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 epitomized in the Chaozhou Dialect, Chaozhou opera, Chaozhou cuisine, Chaozhou Ganghu tea, Chaozhou music, Chaozhou lion dance and Chaozhou embroidery.

Chaozhou Dialect (潮州話), by which the Chaozhou culture conveys,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oldest Chinese dialects for it preserves many elegant and refined features from ancient Chinese that have been lost in some of the other modern dialects of Chinese. It is spoken by about 10 million people in local Chaozhou and approximately 2-5 million overseas.
Chaozhou Opera

Chaozhou opera (潮劇) is a traditional art form 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 years and is now loved by 20 million Chaozhou natives in over 20 countries and regions. Based on the local folk dances and ballads, Chaozhou opera has formed its own sty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nxi Opera. Nanxi is one of the oldest Chinese operas that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Its tunes are graceful and pleasant, full of local color. The old form of choral accompaniment still remains its special features. Clowns and females are the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s in a Chaozhou opera, and fan-playing and acrobatic skills are more prominent than in other types of performances.

Gongfu tea (工夫茶), the 'espresso' of Chinese teas with a formidable kick, which was first sipped back in the Song Dynasty, is still flourishing and rem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etiquette in Chaozhou. If you visit a family, you can be sure of at least one round of Ganghu tea. Though it tastes bitter when it first reaches your mouth, it is the lingering aftertaste that makes Ganghu tea probably the most charming tea culture in China. Drinking Ganghu tea is in fact a process of aesthetics rather than a solution to thirst.

At the local teahouse, tea service is often accompanied with Chaozhou music (潮州音樂). String music, the gong and drum music, the ancient music of set flutes are the traditional play forms of Chaozhou music. Chaozhou string music is made up of mostly plucked and bowed string instruments, and on some occasions, wind instruments are used.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instruments are the rihin (二弦), tihu (提胡) and yahu (all two-stringed bowed lutes), the sanxian, pipa, ruan, guzheng, and yangqin. The number of instruments and performers in the ensemble is flexible and depends on the availability of instruments and musicians to play them - but to have an even and balanced texture only one of each instrument is preferred. Chaozhou drum music includes the big drum and gong, the small drum and gong, the dizi set drum and dong and su drum and gong ensembles. The current Chaozhou drum music is said to be similar to the form of the Drum and Wind Music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haozhou guzheng (潮州古筝) is also regarded as a major member of the southern guzheng family.

(source: wikipedia)




漫步湘子桥







潮州城市形象歌曲《潮州有座廣濟橋》
女聲獨唱 (王麗達)
車行 詞 孟慶雲 曲

潮州湘橋好風流,
十八梭船,
二十四洲,
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
兩只鉎牛一只溜。

(獨)
神仙橋上走,
白鷺伴左右。
煙雨講訴你 八百年風流。
客人來了說你空前絕後,
畫家來了繪你海市蜃樓。
地上無你,
無你 天上有,
走遍天下,
走遍天下難尋求。
潮州有座廣濟橋,
一裏長橋通千秋。

(獨)
韓江橋下走,
韓山在保佑。
玉蘭親吻你 水墨畫的潮州。
朋友來了愛你山清水秀,
遊子歸來和你風雨同舟。
心 運籌你 愛造就,
接通心靈,
接通心靈無憂愁。
潮州有座廣濟橋,
真情常在人長久。(心)

真情常在人長久。

潮州城市形象歌曲《潮州有座廣濟橋》由著名作曲家孟慶雲作曲、著名詞作家車行作詞、知名歌手王麗達演唱,是一首具有強烈潮州文化韻律、帶有強烈時尚色彩,既浪漫縹緲又描寫細致的佳作。音樂電視《潮州有座廣濟橋》邀請中央電視臺攝制,在唯美地表現廣濟橋的基礎上,以歌手作為橋的精神化身,一群吟唱歌謠孩子為寫意結構,通過一位老人和一個孩子在廣濟橋上相遇後,一起走過繡坊、木雕工場等場景,表達過去、現實和未來相連接的意象,從而表現出潮州秉承過去、海內外潮州人相親相助建設新潮州和共同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這個主題。






我站在湘子橋上……

林太深

我站在湘子橋上,領略著廿四洲頭碑林般的長欄名人題詞,那些帶著仙風道骨的詞意:跨彩虹,餐朝露,臥白雲,棲霞光……讀著讀著,連帶魯鈍如我,也跟著沾了些仙氣道行。我彷佛獨立於浩淼天地間,腳踩萬頃煙波,舉手即可摸天;天地之間,似可隨心所欲地倒退千百年。我,摘下筆架山的筆,這筆,是當年韓愈手植的橡木制成,再飽蘸一池韓江的墨,想寫,卻又撓頭抓腮,想寫不出恰當詞句來。因為先賢已有“船如梭橫織江中錦繡,塔作筆仰寫天上文章”的佳句,拙劣的我又如何能立異而標新?猛然回首,卻見昌黎老夫子笑吟吟地站在我背後,就像懶學生見到嚴老師,不由得汗流浹背,只好背書似地念起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誦讀意猶未盡,只聽得一聲“慚愧”,人已走遠,留下笑聲飄逸而去。我知道,人還未走遠,因為這韓山、韓江、韓祠就是他的家。此地的千年香火,還在延續著他的承傳。

陪同的張局長,仍在如數家珍的介紹著這橋的歷史,南宋時貶來潮州任知州事的丁允原公,就是這橋的創建者,先建成了五個橋墩,故橋曾名丁公橋,也就是湘子橋的雛形。須知,以當時的科技和工藝水平,要搬動這數以幾百塊,量以數噸計,高以幾丈計的巨石片時,比起現代工具搬動百噸重物來未知要難上幾多倍?這不能不感謝丁允原這位常州人,他因為深愛潮州這方寶地,因為深愛著潮州的數萬戶子民,毅然在磷溪仙田地界上,移來了仙田鄉第一批丁氏居民,他也就成了仙田丁姓的一世祖。
張局長講到“十相留聲”,我卻已神馳久遠。先說那位譽潮州為“海濱鄒魯”的陳堯佐,在“送人登第歸潮陽”詩中,他寫道:“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鄉;從此方輿載人物,海濱鄒魯是潮陽。”把潮州這南海之濱的一方土地譽為中國的禮儀之邦,這是多麼崇高的評價。現在我們二千多萬海內外潮人至今仍沾著它的光,同時也不斷在發揚光大著它的光,甚至於泰國潮安同鄉會,也設立了“海濱鄒魯”獎,以獎勵那些勤奮好學、學有所成的潮安子弟中的學士、碩士和博士。

陳堯佐對潮州的另一貢獻,是修孔廟,建韓祠,選潮民秀者勸學。另外,宋時韓溪又出現鱷魚,他的辦法不是祭鱷而是捕捉,再游街示眾,再當眾宣布鱷魚罪惡,然後當眾戮殺!

在十相留聲中,還有文天祥、陸秀夫等,都在潮州待過,組織領導潮州人民抗元,由於時局的限制,他們治化潮州的業績不如他們愛國衛國的情操並以身許國的身教來得更直接、更偉大,陶冶了潮州人民千百年來的愛國情懷,同樣也影響了海外的潮人。
文天祥的“正氣歌”,強調了國難當頭時的“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浩然正氣,又在“過零丁洋”詩中揭示了生命的真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以生命的承諾來號召國難當頭的百姓對國家的責任。為了抗擊元兵侵略,保衛大宋江山,他與陸秀夫等,起兵勤王,輾轉戰鬥,來到潮州,終於在海豐五坡嶺,為元兵所俘,元百般利誘,文天祥不為所動,惟求速死;三年後,就義於燕京柴市。他以一死的丹心,詮釋了死有重於泰山的名言,並以此來閃亮中國反侵略史的光輝。什麼是正氣,他以生命的告終作了回答。

陸秀夫成長、做官的年代就決定了他的悲劇結局。當元兵從後面追來,反抗只屬徒勞,勝利再無希望,活著只有蒙羞,這時候,中國文官,中國讀書人賴以為脊梁的“禮義廉恥”在起作用,他毅然背起宋帝昺,一起投海殉國。他的死,為一個時代劃上一個句號。

回顧歷史,鮮鮮活活的歷史彷佛就在眼前。我不知道是剎那間的虛幻,還是時空頓時的交錯?在這觸手可摩天,腳下不著地的半騰空狀態,我確實地看到它,感覺到它;而且,所有的潮州人也看到它,感覺到它,這就是十相留聲!留給潮州人民的精神財富,以及留傳至今的愛國愛鄉的傳統!

2008年歲杪

蕭洵是蕭姓入潮開墓祖

蕭洵是蕭姓入潮開墓祖

日 期:2008-4-9 16:00:45 來源:《潮汕百家姓》 作者:郭偉忠

揭陽榕城西門蕭厝內建築群,為潮州七賢之一蕭端蒙宗親所建。蕭厝祠聘侯公廳有楹聯書著:“蘭陵望族家聲遠,禦史英名世澤長。”寥寥14字就道出了潮汕蕭氏的源流和顯赫人物。

《辭海》載文:“蕭,古國名。春秋時宋的附庸。史姓,始封之君蕭叔大心。在今安徽蕭縣西北”。據《左傳》雲,大心討伐南宮萬,立功而被封於蕭的。大心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世代姓蕭。可見叔大心為蕭姓國祖,此即蕭姓國源。

《揭陽蕭氏放譜》載:“宋閔(注:濁世)之亂,子孫分散。”至秦始皇時,蕭韋不疑娶郭氏,生子曰琳,為徐州刺史,世居蘭陵,東西三百裏,號蘭陵村,亦號蕭 家村。蕭琳子蕭何,即輔助劉邦建立漢朝之著名丞相。後此蕭姓名人輩出:載入《漢書》的有蕭望之,為太傅;蕭商為漢元帝之相;蕭紹為禦史中丞,復回蘭陵;蕭 冰為吳郡太守;蕭苞為後漢中山王相。載入《南史》的有齊國開國帝蕭道成;梁開國皇帝蕭衍;衍之子統即文學史上有名的昭明太子。難怪乎楹聯裏要誇“蘭陵望族 ”了。

蕭氏後代由杭州入閩到漳州,開墓漳州者為南宋狀元蕭湮。蕭湮孫子蕭洵於南宋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任潮陽縣令,卸任之後,為潮陽蕭氏始祖。至 6世,分為5房,各創業於潮州各屬,蕭東林由潮至揭陽為創揭始祖,蕭定移居澄海創業,可見“潮汕蕭氏開墓是潮陽”之說法是有根據的,蕭洵就是蕭姓入潮開墓 始祖。
(Note: 福建漳州萧氏的开基始祖为南宋乾道二年状元萧国梁。其孙萧洵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任潮阳县令,后由福建龙溪定居潮阳, 為潮陽蕭氏始祖)

潮陽蕭姓傳至12世蕭與成時,已時明朝年間,中舉、成進士者已達24人,其中佼佼者要數13世孫蕭端蒙了。蕭端蒙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 進士,初為翰林院庶吉士,著論20餘篇,數十萬言,皇帝重其才,授山東道禦史,掌管京城防務治安。他防治官邪,又提出“同屯同所為伍,休則鱗次而居,行則魚麗而陣”的主張。這種治軍方法,深得皇帝賞識。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江道禦史。不久,奉命巡按江西。他一面上書彈劾江西藩王無道,一面嚴懲藩 王屬下不法人員,遂使江西治安肅然,這就是與“一板打死江西王”傳說有出入的信史。翌年,他病逝於奉詔回京途中。這就是聯語“禦史英名”的由來。

創揭陽蕭姓始祖蕭東林、其孫秉臺率子還賓因避水災,從潮安入揭,經東田、鳳潮入榕城。故蕭秉臺為蕭氏入榕之祖。

這就是林楹聯裏看到潮、揭、榕蕭姓之情況。

Note:

广义的潮州
,也就是历史上的潮州,主要包括现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以及粤东其他部分地区等。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 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潮籍萧晖荣

萧晖荣:大家风范 赤子情怀
黄汉东

主持:萧晖荣对大家来说应该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近两年来,潮籍香港著名画家萧晖荣在海内外连续举办了十多次个人画展,在画坛上掀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引起了画坛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日,萧晖荣又跟随首尔国际书展中国代表团在韩国举办个人画展,再次引起轰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萧晖荣。
五月的首尔正值春夏之交,乍暖还寒,明媚的阳光如同韩国人民的热情带给中国代表团最诚挚的欢迎。首尔书展是韩国规模最大的国际图书展,今年由中国担任主宾国。本届的书展将在汉江南岸的综合贸易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中国代表团邀请的唯一画家,萧晖荣特地来到首尔,举办他两年多来个人的第十六次画展。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参事官 朱英杰:这也是我们这个作为主宾国第一次在韩国举办这个展览。这个展览里面不仅仅有图书,而且还有画展、书画展,特别是我们萧先生从香港特意赶到首尔举办自己的画展,令这次书展更是锦上添花。
在国际书展上举办画展,是中国代表团的一个创举,这个创意来自于2007年的北京图书博览会。被誉为全球四大最具影响力书展之一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去年首次邀请艺术家举办个人展览,萧晖荣以其在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力成为了第一次被邀请的唯一画家。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组委会副主席 焦国瑛:我们一直在寻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有贡献的,并且独树一帜的这样一个画家能够作为首届的专业的画家来参加展览,我们很高兴地与萧先生结缘认识。我们认为他做为我们BIBF第一届首次来参展,对我们未来博览会这个品牌、这种方式的保留、开拓以及发展打开了第一页。
萧晖荣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上的画展不仅丰富了书展的内容,还提升了书展的层次。因此,作为图书博览会的一个亮点,今年萧晖荣又一次被邀请随中国代表团到首尔举办画展。
(开幕式现场)
本次首尔画展萧晖荣共展出了他从艺数十年来不同时期的30多幅代表作品,这批精品力作,既有开张大气的宏篇巨制,又有妙手天成的精美小品。像这幅《万玉迎瑞图》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这批精巧雅致的小品则以小见大,精彩迭现。或立意高远,布局新奇;或工笔细描,华丽多姿;或笔墨雄浑,恣意纵横;充分展现了萧晖荣借古开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笔墨的不凡造诣。萧晖荣充满勃勃生机的作品吸引了大批韩国观众驻足观赏。
韩国观众 胡子光:萧先生的画与我以前看过的中国画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有很强的批判性,灰暗一点。而萧先生的画很华丽,很舒服,反映出社会繁荣的生活。萧先生的画有大有小,每一张都不相同,把梅花的形态都表现出来。
韩国观众 赵成珉:这次举办的书展活动希望能圆满成功。这次画展感觉色彩比较浓郁,这样的作品感觉很特别,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韩国的多家电视媒体对萧晖荣的画展进行了采访报道。前来参加首尔国际书展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领导以及各家出版社的代表对于萧晖荣的画展更是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萧晖荣的画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李家巍:看过了萧先生的大作,应该说很有收获。中国的画家、画梅是我们的传统,但是应该说在众多的画梅画家之中确确实实萧先生是闯出了一条新路,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局长吴伟:看到萧先生这些梅花里头居然有蓝梅花、绿梅花等等,刚才萧先生介绍说是寓意着和谐,中华文化的和谐,我想这和我们现在整个中国大的趋势是非常符合的。我们现在就叫和谐社会,让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整个和谐。我想这个画展一定会令中国人喜欢,韩国人也会喜欢。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主任张毅君:他能够把不同风格的梅花集中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和而不同,一种和谐的理念,我想他把这样一种理念带到韩国来,向韩国人民展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是向往和谐,向往和平,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欣欣向荣。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这个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我认为这种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希望这种交流能够获得圆满成功。
画展期间,萧晖荣还在中国展区展示台进行现场挥毫,并在首尔的中国文化中心与韩国的书画家举行笔会,利用各种机会向韩国各界展现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
著名学者易中天:书法、国画我觉得是可以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那么这样一种艺术随着我们国际书展到韩国来展出,我觉得是可以加强中韩文化交流,更便于我们传承和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伟大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今天看到一个书法家、一位国画家两位大家的作品,我自己是非常感动的。我是外行,首先我要说清楚,是个外行,外行只能说点外行的感想。我觉得萧先生这个画我的感觉我的外行的感觉是画得朝气蓬勃,武先生那幅字写得是大气磅礴。一个朝气蓬勃,一个大气磅礴,表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欣欣向荣,相信韩国的朋友一定会喜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对萧晖荣的本次画展更是予以特别的重视,大使宁赋魁在百忙之中先后三次会见了萧晖荣,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画展,还两次观赏了萧晖荣的现场作画。
中国驻韩国大使 宁赋魁:觉得萧先生确是自成一体、自成一派,应该说为丰富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我们中国画这方面是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相信萧先生的画能够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再添上一朵美丽的奇葩。
韩国画展的成功举办,为萧晖荣致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又纪录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长期以来萧晖荣一直以自己的行动,为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尽心尽力。他不仅扶持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还积极穿线搭桥,为老一辈书画名家举办了四十多次个人画展,着力推介中国绘画艺术。
著名画家 萧晖荣: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感觉最重要还是在他的责任感。这责任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把工夫做好,另外就是要对社会有益。对社会有益要怎么做?在我来说我一直在寻求一条路,我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想如何多做一点公益事业。
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远:他办了很多实事,为艺术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批老艺术家相继到香港去举办展览,他在中间为老艺术家服务和举办展览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近几年来,萧晖荣更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祖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倾注更多的热情,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萧晖荣专门创作了一幅两丈巨构《同春图-风中紫荆终有您,回归十载齐欢腾》,并在北京、香港两地举办三次画展,以表达自己身为一名炎黄子孙的激动心情。萧晖荣的一片赤子之心以及对艺术不断超越的执着让名家也深为感动。
著名画家 黄永玉:现在这么用心画了这么多画,挺叫人感动的,挺好的,这个人心里面永远都一团火。
著名画家 黄苗子:几年不见,萧先生面目一新,他已经成为他、他有他自己的面目,有自己风貌而且有自己成就的现当代中国画家,这一点我作为老朋友我要祝贺他。
著名学者金庸:我知道萧先生是个大画家,早就很仰慕的,看过他的画册,什么都看过,但是今天亲自看到他这些大画,我衷心佩服,不单单是大画家这三个字可以包括的。他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跟我这个创作、跟我这个作风完全是相合的,衷心佩服。萧先生我们以前不知道他的这个画有这么大的造诣,所以我看了是非常的满意,非常地佩服。
萧晖荣自费举办的十六次画展从不包含任何商业成分,但是萧晖荣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同样为他带来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的日本画展,甚至被认为是对促进日中友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刚:这次画展,在中日关系友好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段佳话。大家知道,他在搞画展的时候,正是中日之间关系处于比较冷的这样一个时期,这次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日方称作为破冰之旅,温总理称他是融冰之旅,那么在融冰之前就有一个铺垫,而萧先生的画展在那一次铺垫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著名画家 萧晖荣:我连续做了十几个画展,这十几个画展我从来没有任何商业的要求,我主要从艺术方面给同道有一个肯定,另外在海内外能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对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方面起到作用,所以这几年我奔波于海内外搞画展就是要实现我这个心愿。
永不知足、永不停息的萧晖荣总是不断创造奇迹又不断超越奇迹,我们也期待萧晖荣能够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和震撼。
主持:据了解,两年十六次画展还只是萧晖荣艺术活动的一部分,在萧晖荣的心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在这里我们也期待这位有着浓浓爱国心的萧晖荣能够实现梦想,收获未来。


资料来源: 汕头电视台潮汕风节目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萧晖荣简介

萧晖荣教授,1946年生于广东潮阳华侨家庭,字谷人,工花卉,亦写山水、人物,擅写梅,喜中国美术史论,并精鉴赏。六十年代初则开始从事美术工作并发表作品。七十年代开始与朱屺瞻、刘海粟、吴作人、王蒙等中国艺坛诸多名家和学者交游,并受推崇,或有作品合作。八十年代初张大千题“书画家”相赠,1982 年与当代名家周昌谷、黄幻吾联展于香港大会堂及美国图书馆,1984年朱屺瞻曾为其撰文《萧晖荣的艺术》。其中国画作品连续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2005至2006年曾在北京、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深圳、汕头、香港、东京等十大城市举办了12次“萧晖荣中国画展”。 200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于香港和北京再次举行13次和14次个人画展。作品入藏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等、并为海内外知名人士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收藏。现为西泠印社社员、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会委员等。萧氏是一位通过长期收藏、鉴赏、交游、勤攻、悟道而登上艺术殿堂,极具大家风采之当代中国画名家。出版有《翰墨缘—萧晖荣的艺术生活》(岭南出版社出版,王蒙作序)、《中国名家精品集—萧晖荣》、《世纪画坛精英·国画编—萧晖荣》、《融古铸今—萧晖荣中国画展》(河北教育出版社)等。2007年8月应北京国际书图书博览会组委会唯一邀请,举办《萧晖荣中国画展》暨萧晖荣雕塑艺术欣赏和学术研讨会。2007年,由汕头电视台摄制、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画家萧晖荣——大师路上的追求》大型电视文艺专题片在海内外发行。

Introduction to Mr. Xiao Huirong—a famous contemporary painter in China


  Professor Xiao Huirong, styling himself Guren, was born in an overseas Chinese family in Chaoyang, Guangdong Province in 1946. Starting work as a painter and publishing works in early 1960s, he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expert in painting flowers, plum blossom in particular, and also depicts landscape and figures. Having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interes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ne arts, professor Xiao is a renowned connoisseur. Since 1970s, he jointly created many works with some celebrities and scholars in Chinese art circle, like Zhu Qizhan, Liu Haisu, Wu Zuoren and Wang Meng, etc., from which he had earned high esteem. In early 1980s, famous calligrapher Zhang Daqian inscribed characters “Shu Hua Jia” (Great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to him, and Zhu Qizhan wrote an essay called Xiao Huirong’s Art in 1984. Also, Professor Xiao held a co-exhibition with famous contemporary artists Zhou Changgu and Huang Huanwu in Hong Kong City Hall and America’s Library. Some of his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have been selected and displayed in 6th – 10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successively. From 2005-2006, he has held 12 Xiao Huiro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s in ten major cities including Beijing, Nanjing, Shanghai, Xi’an, Hangzhou, Guangzhou, Shenzhen, Shantou, Hong Kong, and Tokyo. To celebrate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Hong Kong Handover, he held 13 and 14 painting shows in Hong Kong and Beijing respectively in 2007. Some of his masterpieces have been collected in the Palace Museum, Diaoyutai State Guesthouse and by some celebr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Currently, Xiao Huirong works as member of Xiling Engravers Society, researcher of Chinese Art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visiting professor at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member of Art Ware Appraisal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Culture of PRC. Through learning from collections, appreciating art wares, exchanging ideas with art masters, and working diligently, Xiao Huirong has grown into a great paint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He has published many books about fine arts, including Love for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Xiao Huirong’s Art Life (published by Lingnan Publishing House and prefaced by Wang Meng), A Selection of Famous Chinese Painters’ Works—Volume: Xiao Huirong, Painting Masters in 21st Century---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by Xiao Huirong, Integrating Ancient and Modern—Xiao Huirong’s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 (published by Hebei Educational Press). In August 2007, at the exclusive invitation by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Book Fair, he held Xiao Huiro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 as well as Appreciation and Seminar of Xiao Huirong’s Sculptural Art. Also in 2007, Pursuit of the Master-Xiao Huirong, a large TV program on arts photographed by Shantou TV Station and published by Chinese Science and Culture Audio -Visual Press, has been distributed at home and abroad.

(source:http://www.dlgallery.com.cn/OTHER/20080512-2.html)

潮阳籍肖戈将军

潮籍肖戈将军乡情永在
郑会侠

新年来临之际,肖戈将军给我打电话,一谈就是半个小时。想不到94岁的老人口齿依然伶俐,记忆很好。

肖戈将军是潮阳籍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进升中将。肖将军的来电,让我忆起7年前与他的接触。

时值2001年春末夏初的4月10日,87岁高龄的潮阳籍老将军肖戈,在潮阳市老促会领导和红场、雷岭镇委书记、镇长等的陪同下,驱车直达东江革命根据地访问革命旧址,还参观潮阳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老将军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尽管沧桑的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可他腰不弯,背不驼,神采奕奕,精神矍铄。在雷岭镇济美村附近由天然巨石形成的尖石洞前,老将军的思绪回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春,徐向前率师攻打惠来县城后,由于敌人反扑而受伤,在地下党组织和当地群众的竭力掩护下,转移到该洞疗伤,使其康复。后经地下党组织和群众掩护,从惠来县芦园村乘船取道香港重返部队。为保护石洞,启迪后人,广东省老促会和中共潮阳市委组织部捐资,当地干群出力,恢复了原来历史风貌。老将军应市党政及老促会的特约,亲笔题写了洒脱秀丽的“革命石洞”的墨宝,泐石镶嵌洞前,成为汕头市一处革命文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时,老将军亲临此洞,和大家合影留念。

老将军继续驱车到达红场镇大南山红场旧址,这是1931年春,中共东江特委和潮普惠苏维埃政府共同开辟的面积1400平方米的广场。老将军被东南侧一块圆台形巨石———红军阅兵台和石上镌刻的“巩固苏维埃政权”7个大字吸引住了,他凝神细看,又听了镇委书记的介绍,勾起了一连串的回忆。他说,1934年,张瑞贵、邓龙光率兵“围剿”、封锁大南山东江革命根据地,那时,我正值20岁青春年华,无法进山投身革命,因而于1936年往马来亚,不久加入了马来亚共产党。1938年响应“马共”号召,投身抗日救亡,到革命圣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红军医院工作,后转南泥湾生产兵团。在解放全国的横渡长江的战役中,老将军首率打先锋的尖兵营,历尽艰险,抢渡江南,又从江南转向江北挡敌“断后”。解放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训练部政委期间,率师参加修筑青藏公路,打通“二郎山”。大家对老将军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投以敬佩的眼光,异口同声称赞老将军为解放中国立下的汗马功劳。老将军谦虚地说:“这是革命将士应尽的职责,我们要永远记住为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先烈呀!”他边说边和随行人员踏着石级,到达飞鹅山南麓的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端详着高达7.92米的纪念碑,远眺一派群山相连,级级梯田,片片茶丛,山花烂漫的革命老区佳景,老将军感慨万千,带头站在纪念碑前默哀瞻仰,寄托哀思……

老将军还和大家一起参观了“潮阳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对潮阳英雄儿女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东江革命根据地奉献的赤胆忠心和创立的丰功伟绩,予以高度评价。随行者在革命前辈题词栏前驻足留步,一致赞扬肖戈将军“思源奋进”之题词寄意深长,启迪后人。2005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其《难忘的忆录》(第1辑)和《成昆(铁路)会战颂》两本书,收入了他于抗日战争时期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的《血泪的家书》和《革命风雨》等文章。如今,他还把革命的一生整理成回忆文章,在有生之年再出版《难忘的回忆》(第2辑)。


资料来源: 汕头日报(2008.1.13)

潮阳棉城萧重光

萧重光与“浚邑濠人”
陈创义

清朝乾隆年间,潮阳县出了一位为官归田皆为民的肖重光,又因为他重逢蕊榜,更是美名世代相传。

萧重光,字邦清,号镜波,潮阳棉城南桂坊人。少年聪明勤奋,博览群书,在学使王丕烈门下就读时为同学中之佼佼者。他28岁中举人,32岁中进士。到乾隆乙卯(1795年)年,皇位将传子嘉庆之时,乾隆想起即位后首次科举取士,感怀良深,下诏当年登进士者再到京城重赐鹿鸣宴,肖重光便是其中之一。但重光年迈不能上京,乾隆皇帝赐宴来潮阳,因之也为重光在潮阳县城建了“重逢蕊榜坊”。广东巡按朱作了《贺同年萧君重光重宴鹿鸣》诗:

同时蕊榜忆春明,君更先旬赴鹿鸣。此日灵光推国瑞,恰来粤海会耆英。冯公皓首真仙侣,潮郡青云附老成。扶杖儿孙看玉立,廿年琴鹤政声清。

贺诗的“廿年琴鹤政清“是对萧重光为官高度评价。原来他中进士后授定襄令,在任期间,体恤百姓。依照规定义社仓谷可以借用,春借秋还。有一年是襄歉收,饥农请求缓征与缓还,肖重光为民请命得到上峰同意,使百姓度过饥荒岁月。萧重光还于已卯、壬午两次分校山西秋围之试,所录取的都是有真才实学之士。所以当他以病要求回乡时,百姓遮道相送。

萧重光归田之后,仍心系百姓,热心桑梓公益。当潮阳歉收饥馑时,他带头捐谷赈灾。在他的影响下,士绅纷纷捐谷救济饥民。当他看到学宫墙坍梁蛀,芹藻无光,又带头捐资修葺。最突出的是其时护城河淤塞,而护城河又是从练江而来必经航道,由于淤塞船只无法从前溪经护城河达后溪出海而成断港。其时“鼓棹者叹阻矣,负载者告劳矣,商旅嗷嗷何以堪也。”这给守御城池也带来不便。萧重光见此焦灼万分。于是在乾隆五十五年,金堂人伍礼彬来任潮阳知县时,萧重光联合士绅向伍知县提出建议疏浚护城河,伍知县拍板同意。萧重光虽以高龄,仍被推选为浚河主持人,“郑君廷洽等数人董其事,同心策划,弗辞劳累”。工程在乾隆五十五年腊月动工,五十七年春竣工。“自后溪亭子至河口约六里许,计长二千丈,深广各五尺,费用三千余金,役工三万有奇。”萧重光归田不顾高龄心为百姓深受赞扬。他于浚河后不久终于家中,方志为之立传,承其诗文传世。


资料来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7.12.9)

祠堂与潮汕民俗文化

祠堂与潮汕民俗文化

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祠堂既是潮人宗族结构的标志和施行宗规族法的法地,又是族人祭祀祖先,商议本族大事,聚集活动的公众场所,也有的祠堂有时也作为办学育人之用。
潮汕祠堂无论是方位格局、外部景观,还是内部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潮汕特色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祠堂的方位格局与潮汕民居特色
潮汕人十分崇尚风水堪舆之术,大凡兴建村庄、院落、祠堂以至庙宇,都要请风水先生来测定方向,堪定来龙去脉。就方位而言,潮汕祠堂大多数是坐北向南,有的是正南,有的南偏西,有的偏东,但极少朝北和朝西的,这是因为潮汕人认为“向西厝,逼过火”。“向北厝,食西北风。”这些房屋都没有向南厝那样夏天凉快,冬天温暖,而且“食西北风”在潮语中也有不吉祥之意。
潮汕各个祠堂的前面都要挖一个较大的池塘,从祠堂的后面的一边引来徐徐的流水,婉蜒注入池塘之中,然后又绕过另一边不显眼的小河缓缓流去。这一格局一是寓意“财如水源滚滚来”,祠堂前常年“聚财”;二是池塘有游泳、洗澡、洗涤衣物和养鱼的实用价值,同时又是讲究“来龙去脉”的表现。

二、祠堂装饰与潮汕工艺美术
潮汕祠堂,无论是经济落后的村庄筑建的还是贵族营造的,都十分注重装饰,从屋脊、屋角、檐角、檐下、垂带、横梁、斗拱、梁枋、梁柱、昂到正壁、门楣、屏风、门、照壁等部位无不“雕梁画栋,必极工巧,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嘉庆《澄海县志》)。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祠堂装饰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整座祠堂,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潮汕工艺美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艺术殿堂。
装饰祠堂的屋脊、屋角、檐角、檐下、垂带、照壁等部位应用的民间工艺是潮汕嵌瓷。潮汕嵌瓷又叫“贴饶”、“ 聚饶”,为明末清初潮汕工匠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利用彩色瓷片在建筑物上镶嵌成各种或平面、或浮雕型、或立体的花鸟虫鱼造型图案和人物故事屏画,表现手法可分为平嵌、浮嵌、圆(立体)嵌数种,题材以表现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潮汕嵌瓷在装饰形式上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不同;装饰祠堂屋脊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风朝牡丹等为题材,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装饰祠堂屋角、檐下的嵌瓷,多以文武加冠(三星图)为主体人物;装饰祠堂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昆虫;装饰祠堂照壁的嵌瓷则以飞禽走兽等图案为题材,常见的有麒麟、狮、仙鹤、象、梅花鹿、龙、虎等。
祠堂的柱头、横梁、斗拱、梁枋、梁柱、门楣等木质部位的装饰应用的民间工艺是木雕。潮汕木雕有浮雕、沉雕、通雕、锯通雕、圆雕五种技法,由外部色彩的不同则可分为金木雕、彩雕、漆雕、素雕四种,其中的彩雕在装饰祠堂时最为广泛采用。
潮汕木雕的内容取材广泛,地方特色鲜明,寓意深刻。按照所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四类:一是寄意吉祥幸福的题材,如寄意“花开五瓣(福),喜上楣(眉)梢 ”的“梅花喜鹊图”,寄意“福禄长寿”的“鹿鹤图”,寓意“马上封候”的“猴子骑马图”;寄意“三阳开泰”的“三羊图”,寓意“富足”的“元宝鲤鱼图”,寓意仕途升迁一帆风顺的“一鹭(路)莲(连)科图”,象征坚贞爱情的“鸳鸯戏莲图”等等。二是以历史人物和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如蓝关雪、郭子仪拜寿、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水浸金山寺、潮州七贤、郑成功收复台湾、陈三
五娘、薛仁贵征西、王茂生进酒、桃花过渡、岳飞抗金、五虎平西、昭君出塞、王母庆寿、仙姬送子、八仙过海、苏武牧羊等等。三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本土风物的题材,如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的民俗生活图景,潮州八景,潮汕地区的土特产如鱼、虾、蟹、杨桃、甘蔗、榕树、木棉树等。四是以各种几何图案为题材。
石雕工艺应用于祠堂的正壁、门面、匾额等部位的装饰,.但并不是所有的祠堂都有这样的装饰,这是因为一是石雕所需的材料夯重、过输困难;二是石雕工艺精细,雕刻费神费力费时,耗资巨大,非经济富足者所能承担;三是最重要的一个,即在古代,若非官家出身或是人仕的家族而在所建的祠堂门前设置石狮、石锣鼓等石雕的,则被视为违法。因此,在潮汕地区众多的祠堂之中,能够采用石雕装饰的为数就不多了。
潮汕祠堂门前的石狮成对设立,右雌左雄,而且造型考究,形态各异:雄狮口中含珠,雌狮怀中抚子,雌雄目光不是向前远眺,而是隔着厅门,互相对视。祠堂门前设立石狮作用有二:一是显示主人的地位高;二是用于驱邪辟崇,这属于古傩文化在潮汕民俗中的遗存。
潮汕祠堂门前的石锣鼓也是成对设立,不过它们的造型完全相同,大小一致。祠堂的正壁也即大门两旁墙壁的正面,背面和正门左右两幅墙壁、梁柱之间等部位均可采用石雕装饰,内容也以如意吉祥、福禄寿喜为题材,如《天官赐禄》、 《武尉文丞》、《指日高升》、《金风朝阳》、《福寿无疆》、《松鹤延年》等等。
灰塑是用砂根灰打底,再用糖灰进行批、塑、雕成各种图案的工艺,广泛应用于屋脊、垂带、檐下及祠堂正壁等部位的装饰,常见的题材有各种祥禽瑞兽如麒麟、狮、仙鹤等。若在灰塑的成胚上贴上色彩斑斓的瓷片,就成为精美的嵌瓷作品了。
祠堂的墙画装饰,下文另行分节专述,此处暂略。

三、祠堂对联与潮汕姓氏源流以及潮人先祖官绩
潮汕祠堂的对联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本族的姓氏源流、发祥望郡为题材。绝大多数潮汕姓氏的族谱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的记载:本族先祖原籍中原,后因逃避战乱或饥荒等原因辗转南下,途经福建或是在福建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再南迁入潮立籍潮汕各地。潮汕姓氏的这一源流现象可以从不同姓氏的祠堂所贴的对联体现出来。如潮汕的倪氏,源出浙江金华倪若水派下之后,再经福建移居潮汕各地,而且该姓在历史又依次经历了姒、姬、郑、邾、郧、兄六个姓氏沿变而来的,故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 “派经邹鲁浙闽万首云章荣千代;氏历姒郑邾倪一门风节重百朝”。即是指此。再如潮汕沈氏,出自姬姓,源出河南固始,途经安徽、浙江、福建一路南迁入潮定居。今饶平县钱东镇沈厝村沈氏大宗祠的对联就道出了沈氏的这一姓氏源流:“肇式岐周,历汉梁唐宋,继起名贤延世泽;发祥固始,经皖浙闽潮,频来谊俊重山邱。”又如潮汕萧氏,源出秦氏徐州刺史萧琳之后。萧琳世居兰陵,且其后代名贤辈出,所以潮汕有的萧氏祠堂就贴上了“兰陵望族家声远,御史英名世泽长。”的对联。类似这样的还有潮汕余氏的祠堂对联“源出曲江历宋元明清四代箕裘克绍;支分揭岭合高曾祖考一堂俎豆常新。”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金监家声远;清河世泽长。”潮汕陈氏的祠堂对联“颖川家声远;宛丘世泽长。”潮汕吴氏的祠堂对联“东鲁家声远;南阳世泽长。”和“豫水源长分苏浙家声远;钱江流远衍派闽粤世泽长。”等等均属指明姓氏源流的祠堂对联。
潮汕祠堂对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如潮汕林姓为商代王子比干之后,开闽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且都担任州刺史(又称州牧)。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林德镛之外,还有文进士50人和武进士10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贴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候。”“北伐上书权贵犹惊名士笔;南归读易文明常系老臣心。”等对联取材的就是林氏先祖的这一史实。其他的如澄海上砂庄氏的祠堂对联“都督家声远;状元门第新。”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天降奎星望重千乘箬缨世仰宰相系;祖题雁塔功留金华青史入钦尚书家。”揭阳榕城凤围村邢氏宗祠正门的对联“中宪门第;提举家风”。揭阳五蔡新围村蔡氏宗祠对联“大夫门第;宰相家风。”潮汕蔡氏的祠堂对联“四谏经邦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等等都属于歌颂本族先贤功绩的对联。

四、祠堂灯笼与潮人先祖功名、官衔及姓氏雅称
潮汕祠堂的外观除了采用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墙画、等装饰工艺之外,在厅堂门上悬挂上两盏灯笼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不过,现在很多祠堂的灯笼一般只在新春期间挂上,一过元宵即被收起。
潮汕祠堂的灯笼有两个作用:
一是褒扬先祖功业。不少潮汕祠堂的灯笼都要在上面写上本族祖先经科举途径考取的功名,或是写上捐纳所得的虚衔,或是写上前担任过的官职。比如揭东县月城镇赤岸村蔡氏祖祠“四晋公室”的灯笼上写的“岁进士”,即属该村六世祖四晋公通过捐纳所得的虚衔。而相邻的新围村蔡氏祖厅的灯笼上写着的“朝奉大夫”则是该村九世祖辉彩公生前担任过的官职。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潮汕姓氏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祠堂的灯笼上写着先祖的功名、官职实际上是潮人通过灯笼这一特殊的裁体,表现了对本族先祖的道德功名的缅怀和对祖宗所取得的业绩的赞美,同时也含有承先启后,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之意。
二是体现潮汕姓氏的雅称。潮汕地区有的乡村因创业时间较晚,历史上尚未有过考中功名或出仕的显赫人物等原因,其祠堂的灯笼则通常要用“XX世家”或“XX旧家”等格式写明本族的姓氏雅称。如潮汕吴氏雅称“延陵世家”,潮汕黄氏雅称“江夏世家,”潮汕萧氏雅称“兰陵世家”,潮汕倪氏雅称“金华世家”,潮汕刘氏雅称“彭城世家”,潮汕罗氏雅称“豫章世家”,潮汕许氏雅称“高阳世家”等等。
也有的潮汕姓氏直接将自己的姓氏雅称写在祠堂正门的匾额上,如潮汕陈氏公厅的门额“颖川旧家”,揭东县锡场浦南村吴氏祠堂的门额“延陵旧家”等等即属这种情况。

五、由祠堂的人物壁画看中原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融
壁画又称墙画,是直接在墙壁表面上运用彩绘的手法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的一种装饰艺术。壁画没有木雕、石雕、灰塑、嵌瓷等装饰工艺那样费时费力和耗资多,而且用料简单,操作方便,因而成为众多祠堂采用最多的一种装饰工艺。
壁画广泛应用于祠堂的檐木、正壁、后壁等部位的装饰,题材有各种花草虫鱼、祥禽瑞兽、江河水族、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与潮汕木雕所刻的内容大同小异。其中的人物壁画,以其题材广泛、画工精细、意义祥和、美观耐用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五个方面:
(1)民间传说。如牛郎织女、七姐下凡、水漫金山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王母庆寿、仙姬送子、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
(2)戏曲故事。如薛仁贵征西、王茂生进酒、六郎斩子、陈三五娘、穆桂花大破天门阵、余太君挂帅出征、桃花过渡等。
(3) 名著片段。这些壁画取材于中国古曲名著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精彩片段创作而成。如《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智取大名府”;《隋唐演义》中的“郭子仪拜寿 ”、“李旦登基”、“薛仁贵挂帅”;《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草船借箭”、“空城计”;《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
(4)历史事件。这些祠堂人物壁画以历代的发生的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如姜子牙八十遇文王、专诸刺王僚、伍子胥举鼎、将相和、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五虎平西、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赞美韩愈被贬来潮州任刺史的“蓝关雪”,以明代潮州七贤进京考试为题材的“七贤进京”等。
(5)名宦传奇。如罗诤教子、包公会李后等。
由上面的列举不难看出,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的题材绝大多数来自中原地区历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涌现出来的备受后人传颂的历史人物、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古代中原地区文学家所著的文学名著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精彩片段等等;这可以充分说明,潮人的先祖从中原地区南迁入潮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由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可以看出,潮汕文化是由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许多外来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发展而成的。

六、结论
潮汕祠堂是潮人对祖宗先人的崇拜,追念“祖功宗德”的活动场所,是潮人“慎远追宗”“敬宗睦族”精神的物质表现,是维系潮人宗族内部的团结,增强宗族凝聚力和相互之间的联络沟通的特殊载体。
潮汕祠堂的建筑讲究风水,从外到内极其注重装饰,集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美术于一体,终合施用,交相辉映,从而达到金碧辉煌、豪华典雅、宏伟壮丽和自然和谐的建筑效果。整座潮汕祠堂可以说是一座艺术宝库,不愧“潮州厝,皇宫起”和“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雅称。
潮汕祠堂的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不仅向世人展示出历代潮汕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杰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潮汕文化是一种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外来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元性文化。


来 源: 《潮汕风俗人文探究》
作 者: 蔡金河

海禁·海寇·海外移民

海禁·海寇·海外移民

陆集源

明代,潮州沿海为非法贸易和“海寇”活动的地方。

明朝开国不久,就实行海禁。洪武七年,把设在广东、福建、浙江的三个市舶司撤掉,实施海禁,禁止民间对外贸易。不准沿海人民造双桅舶出海,甚至禁止民间卖用“蕃货”。对外贸易实行“朝贡制度”。

海禁的主要受害者,是沿海的贫苦人民。明代自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官吏豪神,侵占民田民业,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经济破产。滨海之民,以海为生,明朝实施海禁,断绝了他们的生计。加上官府的盘剥,兵弁的侵扰。这些贫苦小民无以为命,一部分人就铤而走险。流亡到海上,进行非法活动,因而被称为“ 海寇”,而成为官兵清剿的对象。明英宗天顺年间,潮阳县知县陈瑄,因为镇压厦岭(即现汕头市区)的海寇有功,升任潮州知府,有一个叫李羚的绅士写文章歌颂他,文章对海寇是这样描写的:“揭有沿海而村日厦岭者,以渔为业,出入风波岛屿之间,素不受有司约束。寻有豪猾互争土田,诉于官,连年不决。有司动辄遗巡司官兵勾摄之,侵扰不堪,乃相率舟遁海而逃。因之水旱荐臻,遂大集无赖,攻城剽邑……。”这是一篇逼民为盗的记述。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春震写了一篇《备委论》,对海寇的活动情况也有较深刻的描述。他写道:“近年真倭少至,多闽、粤与浙之温、绍亡命。窜海岛,遂肆猖獗,致为海滨患。其弊有三:一日窝藏,沿海势要之家,坐地分赃。为贼逋逃之薮,事发辄多方蔽护,以计脱兔。一日接济,黠民窥贼所向。载鱼米贸易,以邀重利,赡彼日用,且作奸细。一日通番。闽粤之人,驾双桅,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幸售诸番,获奇货,固得意而归。不幸折本,遂肆为劫掠。明人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隆庆年间,曾是浙江提学副使的潮阳人林大春说得更具体,他说:“海寇不易绝也……一邑九乡,半为贼薮。沿海之乡,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自州郡以至监司,一有举动,必先知之,是州郡监司左右之人,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舟辑往来。皆经给票。商施货物,尽为抽分。是沿海之舟楫商施,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夺人之粮,剽吏之金,辄以给贫民,贫民莫不争赴之。是沿海贫民,无一而非海寇人也。

以上这些文章,皆出自封建王朝士大夫之手,他们是主张镇压海寇的。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潮州沿海海寇的性质。像这样的因“侵扰不堪,遁海而逃”或“不幸折本,遂肆为却掠”的海寇事件。整个明代没有间断过。据清乾隆年间潮州知府周硕勋修的《潮州府志》记载的海寇事件中可以看出,自公元 1370年至1670年的约三百年时间里,潮州沿海较大的海寇就有四、五十起。他们有的拥众达数万人。其活动范围,北至江、浙、南达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并遍及东南亚。

在这些海上流亡活动中,出现了几个很有名气的航海家。如澄海县人林道乾,聚众在闽、粤沿海活动。嘉靖四十二年,被都督俞大猷兵逐于澎湖。林乃逃往台湾,建造巨舰,收集部众,从台湾安平镇二鲲身出发,往南航行至昆仑岛,住了一段时间。因其地狭小,且有台湾为患,故又南航至大泥,略其地以居,日:“道乾港”,聚众二千余人。饶平人林凤,也是东南沿海很著名的“海寇”。万历元年,林凤泊钱澳,求抚提督段正茂不许。凤乃于万历二年,带领一支队伍,远航至菲律宾,攻袭吕宋岛,与当时侵占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大战。林军有战舰62艘,水手二千人,兵士二千人,妇女一千五百人。这些人都是闽粤沿海潮州、漳州的居民、渔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的舰船上带农具、种籽、牲畜,到吕宋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块可以安身的地方。“海寇”许瑞,澄海人。隆庆元年“剽掠”至惠、广一带,大破洋盗于虎门。两广总督殷正茂为此上凑道:许瑞攻剿倭寇,生擒七十八人,斩首二十五级。其他如吴平、许朝光、曾一本等,他们的影响很大。这些“海寇 ”的活动据点,大都在南沃岛。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广东都督俞大猷率领舟师三万人到南澳征剿吴平,相持三个月未能攻下,朝廷再命戚继光来援,才击破吴平。平败后率其残部逃往越南。

关于“海寇”和是非,苟且勿论,但说明于这些海上活动,潮州地方的航海和造船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潮州人民也开始成批地移居东南亚各地。这些散布在南洋各地的潮籍华侨,对后来潮州与南洋各地的商业贸易和海上航运,起了推动作用。


潮汕古港——凤岭港

陆集源

凤岭港,又名岐岭港、旗岭港,位于澄海程洋岗乡外,是宋代潮州地区船舶停泊、航海的对外贸易港口。《潮州府志》第十六卷第54页载:“旗岭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韩江发源而来,凡来往之客舟多泊于此。”《澄海县志》载:“艨艟幅奏”,“负山阴海”、“为潮郡之襟喉”。
据地方史志载,凤岭港创立于“兴国丁丑年”,即宋太宗大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当时经过开发建设,港埠拥有永兴街、新兴街、下市、店铺头、源兴街、沙尾营盘市等建筑物和建成区,形成“之”字形的街头网络。市西有官司厝、营盘;港东侧有“建炎大道”,直通小江驿、来贤驿,沟通与闽西南的关系。港背还有程洋瓷窑群以及北宋时开挖的运河沙尾溪。在凤背与南峙山坳处有强缆工场,以供应远洋船航海之用。上述有“永兴街、兴国丁丑年”碑文为证。

程洋岗的凤岭港,作为潮汕最古老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出口外销主要是陶瓷产品。唐代后期,潮州的陶瓷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沿海的胶州、扬州、泉州和广州列为四大贸易口岸,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潮州贸易口岸是凤岭港,潮州笔架山上有百窑村生产的大量陶瓷产品,用小船经过韩江运抵凤岭港集中,然后用大船或远洋船过往上海、广州以及东南亚等地销售。从史志中发现,程洋岗及附近的前埔周围,有很多瓷窑,至今已发现宋代窑群17座,其窑砖经鉴定为六朝年代产品。程洋岗附近河里,发现大量陶瓷碎片,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几次在韩江防洪固堤时,从该处挖掘出碎瓷片数千担作为填堤之用,并多次发掘瓷碗、船桅、锚练等物。近几年来,在韩江原凤岭古港地下挖出完整和碎片近10万件不同形状的古瓷产品,仅凤岭村村民收藏保存在家欣赏玩物达3000多件。

随着凤岭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凤山岗上建了凤岭宫、天后庙等供古代航海者祈拜的庙宇。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盐运官李前在凤岭山同步凿通了韩江东溪与北溪之间的运河,称为南溪,并题诗刻石云:“筑堤开井易通津、神宇盐亭又鼎新,力小沿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后来人。” 从石刻诗看,当时李前发启开拓运河,应是为了凤岭港盐运需要。凤岭山下的海澳,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较小海港,到南宋末年,韩江东溪的出海口已延伸到现在的澄海南门外的辟望港了。

北宋时,韩江三角洲上的中部平原已经形成,这个区域以现庵埠至程洋岗至东陇一线为分界,这一分界就是当时潮州地区沿海岸线。随着韩江三角洲的发展,海岸线不断向东南延伸,韩江下游西溪、东溪和北溪的港口也随之迁移演变。


  
广东侨批简介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侨批(五邑称银信),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特殊汇款凭证,其基本特征为“银信合一”。

  侨批因华侨而产生。广东是我国最大的华侨之乡,全国四大著名侨乡中有三个在广东,世界上数千万华侨华人有2/3祖籍广东。潮汕侨乡的海外移民,有上千万人之多,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亦称南洋)。五邑侨乡的海外侨胞约200多万人,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梅州侨乡海外侨胞也有数百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时任理事长的刘峰带领下,开始征集侨批。2000年,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强调,潮汕侨批可与中国历史文化五大发现之一的徽州契约(文书)媲美,“侨批等于徽州契约,其价值相等”,“研究中心”便加大征集力度,至此已征集到各类侨批10万封左右。其中,包括很多梅州的侨批。五邑侨乡于2002年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大量侨批(银信)被政府征集入馆收藏,目前江门五邑各级政府收藏的侨批数量也达数万件。广东侨批数量极大,收藏较好。

  广东侨批是原生态的“草根”档案文献,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民间特色尤为鲜明。它的内容真实丰富,从中可解读出侨胞家庭的“家情”,侨胞故里的“乡情”,侨胞祖居国和所在国的“国情”以至世界风云变幻的“世情”。侨胞与家乡眷属之间的“亲情”也洋溢在许多侨批之中,其中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情,对妻子(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之情等等。它的记载系统完整,经历了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几个历史时期,从时间上跟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恰好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链接,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经济的发展。

  广东侨批涵盖面广,涉及当时的金融、邮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至民众的生活等领域,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和广东侨乡发展演变的 “百科全书”,大大弥补了官方典籍文献记载的不足。其发掘和整理,将为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交通史、中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促进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档案文献。2005年6月,侨批的主要收藏单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决定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袂,将收藏的10万封侨批整理、出版为《潮汕侨批集成》,约130册,让这珍贵的文化遗存代代相传、远播海外。

  当前,进一步加强侨批研究,着力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故的一代哲人庄世平先生明确指出:侨批反映出的“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高尚品格,便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成为“了解家情、乡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广东侨批申报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以及世界记忆遗产,将成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亮点,它对进一步凝聚侨心、激发侨力,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会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6.28)
(source: http://cstc.lib.stu.edu.cn)

也谈潮汕地区的先民问题

也谈潮汕地区的先民问题
黄凡

有关潮汕地区的先民问题,像饶宗颐、黄赞发等前辈已有不少论述,我在这里只作点小小的附议。

一、先民中夏少康后裔的“越”人   
纵观历代舆地载籍,在黄帝至尧、舜、禹的时候,似乎还不知道整个岭南。《淮南子·墬形训》曾引述一段显然源于古本《山海经》的话,说禹曾使竖亥从北极步行至南极,以测南北之距离。竖亥实际有没有行至岭南海隅,可能永远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疑问。《尚书·禹贡》时代的九州,直至《周礼·职方氏》中的九州,都很难说能包括岭南。不过,潮汕地区有先民居住,其历史则甚早。如饶宗颐先生《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1)一文所列,在潮安、揭阳、潮阳、普宁、丰顺、饶平、兴宁、澄海等地都曾发现史前石器、陶器等。在我们棉湖东北部贡山,也曾发现石斧、石镞等石器,(2)说明潮汕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也有原始居民。他们多半是由中原地区渐次移居而来的原始土著先民。移居此后,发展速度又渐次慢于中原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族系很可能即由夏禹之后少康一系分衍出的后裔,在上古称之为“越”人者,而且是文身刻额之类。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徐天佑注:“无余,禹之六世孙,少康之庶子也,初受封于越 ”。《越绝书·记地传》:“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淮南子·齐俗训》:“越人契臂……越人有劗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於越,越国之称始此”。上面说的,便都是越人的由来和习俗。  
 
二、先民中春秋以后的百越流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戍五岭,“揭阳”一名开始出现在典籍中。随着秦汉疆土的开拓治理,“揭阳”由岭名演为粤东连闽南一大片疆域的县名。这时的揭阳,属南海郡一个县。虽然在《汉书·地理下》、《后汉书·郡国五》中,在南海郡条下仅见揭阳之名,不见县以下任何乡里之名。但是像潮汕地区这种密布林莽水泊之地,当有不少原始土著先民的流动居住点。这一时期,潮汕地区可能居住或活动的先民的成份比较复杂。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集解》引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史记·南越列传》,《汉书·高帝纪下》、《南粤王传》等皆载秦并天下,徒中县之民,使与百粤杂处。《淮南子·人间训》、《汉书·严助传》等记载秦发50万人南征越人,以监禄转运粮饷,凿渠通粮道,由于越人的抵抗,被歼数十万,更发适戍以备之。至汉初,《史记·东越传》及《汉书·闽粤王传》等记载东越王以八千卒参加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乱的战事,曾驻兵于揭阳,按兵不发。说明其时粤东一带除越人外,尚有中原徙居的戍卒、移民等。   
按史籍有名姓可考者,有秦末之监禄。史籍初皆以“监”为姓,如《战国策·韩一》齐简公时的监止,《左传·哀公六年》称“阚止”,是监又作阚者,但像《万历广东通志》卷44和《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潮州府·揭阳》等则云姓史名禄。《万历广东通志》卷44云史禄“其先越人,赘咸阳”,且史定为其后。史定即《史记·建元侯表、南越传》及《汉书·景武功臣表、南粤传》等记载的揭阳第一个县令,又称揭阳定、揭阳令定、揭阳令史定等。依说都是越人。汉初由衡山王转封为长沙王而辖区包括南海的吴芮,《汉书·高帝纪下》引封诏云吴芮等“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诸暴秦”,说明吴芮一族本也为百越人。《三国志·吴书· 吕岱传》、《百越先贤志》卷4引晋黄恭《十四州记·交广记》、《万历广东通志》卷44等述及汉末建安(196至219年)察孝廉中有揭阳人吴碭。汉魏之际,揭阳辖区甚广,像吴碭之类所居具体乡里已不可确考,但作为西周初吴太伯后裔,来到揭阳县,多半是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为越国吞并后,一些百越流民或由江浙一带依东南沿海,或由湘、赣经五岭而入粤,逐渐南迁至揭阳等地。《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述及“揭阳县贼率曾夏等众数千人,历十余年”,其曾夏也当为此类百越流民。这一时期,潮汕地区倘有居者,也很有可能是这种春秋战国以后新迁入的百越流民,乃至秦汉中原戍卒、移民之类。   
揭阳地区以吴碭为代表的百越流民,是区别于夏、商及西周时期先至岭南的原始土著居民的另一准土著先民。这是两支时间先后不同、内容有异而同有“越 ”称的族系。前者较纯一,为夏少康之后;而后者融会了更多族姓,例如在春秋战国以后长期战乱中互相杂处的族类。前者处于新石器时代,其后发展途径未明(其分支疑流布东南亚等地);而后者的文化发展程度似乎比古越族要高些。   
百越流民的残余末枝,很可能包括古代典籍所载的“蜑人”。《路史》卷27《国名纪》引《开元录》云:“闽川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黄、林等其裔。”(3)金一凤康熙本《海阳县志·兵事》和《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342《潮州府部杂录》记载:“潮州蜑人有五姓:麦、濮、吴、苏、何。古以南蛮为蛇种,观其蜑家神宫蛇象,可见世世以舟为居,无土著,不事耕织,唯捕鱼装载以供食,不通土人婚姻。岭东河海在在有之。……按此即《潮阳志》所云畲户蜑户也”。蜑人以舟为居,以捕鱼运载为生,庙饰蛇象,且有吴姓,疑为古吴越人文以龙蛇等俗之传。吴颖顺治本《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所载与上引同,“蜑”皆作“蛋”。明代林大春隆庆间修《潮阳志》卷7、卷8有关蜑户记载,其“蜑”亦作“蛋”。何格恩《蜑族事迹年表》、饶宗颐《说蜑———早期蜑民史料之检讨》等文于蜑人史料引述至多,此不赘列。
  
三、先民中秦汉以降的盘瓠族类   
大致在秦汉以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族类中,还有一支历来被称为“蛮夷”的大族,即盘瓠氏后裔。其族现存者或称为畲族,以狗为祖宗崇拜。畲又作輋,盘瓠又作盘古、槃瓠、盘匏(《元和姓纂》卷5,余见下引)等。盘瓠族疑亦上古被称为“犬戎”者中的支别。《山海经·海内经》:“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盘瓠当即少昊之子般。由于般创用弓矢,“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易·系辞下》)故后人称之为盘瓠。古盘和般、瓠和弧皆相通。例如《左传·庄公十四年》《释文》:“般,本又作盘”。《尔雅·释水》《释文》同。《易·睽》上九:“后说之弧”,《释文》:“本亦作壶”。《诗·豳风·七月》:“八月断壶”,毛传:“壶,瓠也”。《尔雅·释木》:“壶枣”,郭璞注:“壶犹也”。《说文·包部》:“匏,瓠也”。“盘瓠”一称,首见《文选·魏都赋》都引东汉应劭《风俗通》等,是其名至汉始出而已异于初名。   
饶宗颐《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4)一文曾引潮安山犁畲民康熙年间所绘祖先世系图,其中有量天氏,手执长棍,此“量天氏”正为“少昊金天氏” 之传误。饶先生以为重、黎之误,未妥。重、黎为颛顼高阳氏后,而般为少昊金天氏后。祖图中有高辛氏而无颛顼,可证其先非高其阳氏。依《大戴礼·帝系》,盘瓠当为黄帝子玄嚣之后,重、黎则为黄帝子昌意之后。《太平御览》卷79引《帝王世纪》、《通志·三皇纪一》等皆以少昊为玄嚣、青阳,为黄帝子,但《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少昊氏四叔中有重,似即重、黎之重。再据《世本》宋衷注少昊名挚之说,其挚又与《史记·五帝纪》中帝喾子名同,或当以帝挚当少昊为近。  
概而言之,畲族主要姓氏如盘、雷、蓝等的发祥地,初当在山西、陕西一带。其中的雷,应同嫘祖的发源地。而蓝氏的发源地,我以为当定于陕西蓝田一带。据《后汉书·南蛮传》,畲族东周以后至汉代,主要仍在湖北、湖南一带活动,随着中原势力范围的扩张,特别是秦汉时的攻略排击,其族人被迫逐渐南移,散居广东、广西乃至西南一带。晋代干宝《晋纪》尚记载说:“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槃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5)《搜神记》卷14:“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梁朝任昉《述异记》卷上记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其叙述的地域疑即现潮州市北凤凰山一带。唐代韩愈曾在潮州恶溪祭鳄鱼,其“恶溪”之名,疑也本自“五溪”。当然,最初也可溯至楚鄂之地,其地或与多鳄有关。《东里志》曾述及唐德宗时漳州刺史陈谟平广寇蓝老鸱于揭阳,蓝姓正为畲族姓。《晋书·陶璜传》引陶璜上疏云:“又广州南岸,周旋六千余里,不宾属者乃五万余户,……至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说明其时揭阳地区当多畲族之类。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述及岭表夷人之通商处,唐时谓之“獠市”,说明其时居岭表之“蛮族”类已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言及百粤故地之“猺峒者,五陵蛮之别也”。其“五陵”实即“武陵”,在今湖南省。《永乐大典》卷 5343引《图经志》,说及元代潮州有“山峒徭獠”。《元史·哈刺传》记元至元十四年,元兵“进至潮阳县,宋都统陈懿等兄弟五人以畲兵七千人降”。宋末抗元义军退至广州者,其主体也为畲族人。明代戴璟《广东通志》卷18:“其曰畲户者,男女皆椎发跣足,依山而居,迁徙无常,刀耕火种,不供赋役,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卷35:“潮州府民有山畲,曰猺獞。其种有二:曰平鬃、曰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为婚,有病没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焉。俗有类于夷狄。籍隶县治,岁纳皮张。旧志无所考。我朝设土官以治之,衔曰畲官”。卷70“潮州府畲徭”一条略同,唯最末云:“輋当作畲,《实录》谓之畲蛮”。又云:“潮州府饶平县多山峒,唯弦歌都复有蛮獠”。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中,有很长一段话显然抄录了戴璟《广东通志》卷70上述文字。顺治本《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亦抄戴璟《通志》语,不过略多“自言槃弧之裔”,“其姓有四:曰盘、曰蓝、曰雷、曰钟”之类。乾隆本《府志》卷12《风俗》:“近山之民辄种薯芋,名曰开畲。……揭阳畲户,岩居刀耕火种”。乾隆本《揭阳县志》卷7《风尚》:“旧志云:畲户男女,权(椎字之误)髻跣足,刀耕火种。蓝、霖山谷中有此一种。畏见官府,终身不敢入城郭,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清初在揭阳县蓝田都和霖田都一带仍有畲族人居住,霖田都正包括棉湖。饶宗颐《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一文曾根据乾隆本《潮州府志》卷13各县都鄙等录出其时乡里名带“畲”字者,在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澄海、大埔、普宁、丰顺、南山等地都有不少畲乡。此外,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卷7说:“澄海山中有畲户 ”。“潮州有山畲,……其曰斗老与盘、篮、雷三大姓者,颇桀骜难驯”。续修四库本屈大均《广东新语》第581页亦载“澄海有畲人”。除饶宗颐《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载畲族祖先出身图说外,陈历明《潮汕文物志》第129至133页记载,现潮州市凤凰山区尚有畲族村,并发现畲族人祖墓,以及雷氏和篮氏祖图前言等。说明潮汕地区的畲族人自古及今皆蕃衍不息。由于畲族人“依山而居,迁徙无常”,潮汕地区远古湖汊交错,山岭起伏,林莽密布,也符合畲族人居住的条件。潮汕一带在这段时期内如有土著居民的话,也不排除这些盘瓠族类应该是潮汕地区一支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准土著居民主干大系和先民。  
 
四、先民中的中原历代移民   
晋代以后,潮汕地区所属郡县变化较大。《晋书·地理下》中,揭阳的名称消失了,这是因为晋咸和年间将汉魏的揭阳(王莽时期一度改称南海亭,见《汉书·地理八》)分割另立为东官郡,义熙九年(413)又分割东官郡为义安郡的缘故。这时的揭阳一度分立义安郡和海阳,部份分属潮阳。义安即义安王之封国。《宋书·州郡四》也记载义安郡海阳、潮阳等。据宋志说,比这更早的还有南朝何承天《郡国志》一书说及此。《南齐书·州郡上》因仍宋旧,也载海阳、潮阳二名。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2也载义安郡海阳、潮阳之名。《陈书》无地志,后来的典籍如《隋书·地理下》记载:梁以义安郡置东扬州,后改名为瀛州,及陈而州废。即《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建置沿革》中说的“罢州为义安郡”,撤销州名,仍称旧名义安郡。《魏书·地形志》与岭南无关。《隋书·地理下》中的海阳、潮阳仍属义安郡。《通典·州郡十二》载:“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一》:“隋开皇十年……仍于郡廨置义安县,以属循州。十一年,于义安县立潮州”。《旧唐书·地理四》简略言及唐代又置潮州。《新唐书·地理七上》则偏重于叙述潮州潮阳郡的贡品、户口等,又说及其属下有县三,海阳及潮阳是其中二县。唐代几部有关地理的基本典籍中,《通典·州郡十二》只是简单述及海阳及潮阳为潮州属县,潮州又称潮阳郡;《元和郡县志》卷34是所有载籍中首先较详细叙述潮州沿革的记载,按其记载,其时有16个乡村,开元间(713—741)住户是9337户,元和间(806— 820)是1955户。《旧五代史·郡县志》阙潮州部份,按说为因循旧制。后来的典籍如成书于宋政和年间的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卷35记载:潮州“五代为南海刘氏所据”,“五代为南汉所有”。  这段时期可能在潮汕一带居住的先民,还有几类人:一种是历代曾在这一带居官封袭或戍守者的后裔,如秦末监禄及戍卒之列。《太平寰宇记》卷158引《南越志》:“义安郡有义昭县,昔流人营也”。说明其时曾有流人戍卒居潮。据《南齐书·武帝纪》、《宗室》及《南史·文本纪》、《齐宗室》等记载,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三月甲寅日封其第20子萧子珉为义安郡王,约十年后,萧子珉被杀,由萧道成的第五子武陵昭王萧晔的第三子子坦承其封爵。在普宁新坛村,我曾发现一明代万历间所立界碑,碑上刻文为:

“萧氏承祖以来,弘治灌田粮坛浦园。   
万历三十四、六年,萧民王源致:上至打铁桥,下至柴头港界。   
县主阮沌查明,勘断在案,立石为记”。  
 
共51字,原文无标点。界碑残存部份高1.17米,宽0.31米,厚0.16米。原碑高当在1.20米以上,下部已折断。折断处以下估计再无文字,上述碑文意义已完整。其碑文意为:“萧姓人自从继承祖先所有以来,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划分的水利农田产粮区域编制中名称为坛浦园(或:坛浦园和所属水利、农田产粮区域),现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重新确定义安郡王萧民原本所置地界为:上方至打铁桥为止,下方到柴头港为止。此地界经县令阮沌查明,详细审查判决清楚,记载在官方文牍中,再立此界石,刻写碑文作为证据”。碑文中的“打铁桥”在普宁新坛和安仁交界处,“柴头港”在新坛和揭西县棉湖镇湖西管区交界处。直到现在,新坛村仍以此界为准。阮沌即乾隆本《普宁县志》中的知县阮以临,也即万历本《普宁县志略》的编写者。“以临 ”为字,“沌”为名。其碑提到该地萧氏继承祖先,溯源至萧民王即萧子珉的地界范围为“上至打铁桥,下至柴头港”。(6)说明南北朝时便有萧氏族人居近棉湖。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棉湖旧址在老戏院的历史悠久的霖田古庙仍供奉着萧何的神像,应是这种历史的遗存。   
潮州五代为南汉所有,也可能有一些刘氏宗室滞留于此。《舆地纪胜》卷100中所述宣和中刘花三作乱事,其刘花三或为此类。棉湖古渡口旧有刘庭公庙,传说祀“刘庭王”,其人任职于唐室,或亦南汉刘氏之后。唐代随陈元光入潮的有不少人,这是人所共知的。   
除此以外,还有历代战乱中迁徙南下的中原移民。这类人较早见诸记载者,如晋代永嘉之乱时的难民,据《晋书·元帝纪》载,曾散布“扬州诸郡”。而潮汕地区与扬州相接,其后一度属东扬州,难免有越境或后裔入居潮汕者。东晋时汉人政权被压缩在江南至岭南等的狭小天地里,中原人的南移更是大势所趋。南朝时期入居潮汕的中原人更多。《陈书·世祖纪》记载,陈文帝天嘉六年(565)“三月乙未,诏侯景以来遭乱移在建安、晋安、义安郡者,并许还本土,其被略为奴婢者,释为良民”。这说明在梁简文帝大宝年间(实际550—552年)侯景之乱以后,又有一大批江南一带的难民南迁而来。陈文帝时这批难民虽有回归故土者,但就地安居者,特别是那些被掳掠后由奴婢释为良民者,或多滞留于新居地,这些人也当为数不少。唐代韩愈《与大颠师书》、《潮州请置乡校牒》等文提到的大颠、赵德等,当皆即中原递次迁来的移民后裔。宋后入潮的族姓,更是不计其数。潮汕一带这一时期的居民,也包含着这几类先民。  
 
如上所述,比较早期在潮汕一带居住的先民,依次为夏代少康后裔的越人,春秋战国以后的百越流民,秦汉以后的盘瓠族人,历代居官封袭或戍守者的后裔,以及历代战乱迁徒南下的中原移民等。  

注释:   
(1)《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1996年汕头大学出版社版。   
(2)见王初期、李铁柱《侨眷王铁锤热心收藏出土文物》,《潮汕乡讯》1986.7.12.   
(3)亦见《太平御览》卷170、《舆地纪胜·福建路·福州·景物上》卷128等。   
(4)同(1)。   
(5)《后汉书·南蛮传》注及《太平御览》卷785。   
(6)见拙文《普宁市新坛村发现明代萧氏民王界碑》,原载《揭阳史志》2000年第1期。

资料来源: 选自《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潮州萧氏婚纱礼服批发中心老板萧庆雄

29岁潮州小伙闯荡武汉婚纱市场


姓名:肖庆雄

职务:潮州萧氏婚纱礼服批发中心老板

年龄:29

籍贯:广东潮州


创业感言:看准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爱喝功夫茶和擅长发现商机是潮汕人的两大特点,肖庆雄也不例外。“这叫‘关公巡城’、这叫‘韩信点兵’。”他一只手握着巴掌大的紫砂壶一边在六盏小茶杯上来回斟茶,一边解释。肖庆雄最喜欢的谈生意方式就是邀请客户品茶,因为这样容易拉近距离。

  他还有一项让人叹服的本事--- 能在一二分钟的沟通中,将一向挑剔的准新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摸个八九不离十。

  “经他推介的婚纱,5件中必有一件成为新娘的嫁衣。不过,这是他在10年的生意场上摔打出来的。”武汉影像摄影协会副会长叶建宁说,肖庆雄在短短十年间,从身无分文一跃成为武汉的“婚纱大王”。如今,武汉200多家影楼的六成以上,都已成为肖庆雄的固定客户。在汉口数码婚纱城内,他拥有总面积600平米的7个店面,年销售额近600万元。


最得意:高手指点搅热婚纱一条街

  在以创业为第一就业意向的潮汕人中,超过八成是通过熟人走上经商之路。1998年,高中刚毕业的肖庆雄开始寻觅能助他一臂之力的贵人。经父亲指点,他在广州找到父母的一个世交,对方开的就是婚纱生产厂,当时,广州是全国婚纱市场的批发源头。

  有了贵人,肖庆雄又开始寻找自己的福地。他看中了武汉,那时武汉的婚纱市场仅限于扬子街寥寥数家的租赁店,与之关联的批发、零售等环节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当年4月,肖庆雄带着从世伯处赊回的婚纱来到武汉,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婚纱店。竞争手段仍是沿海人惯用的价格优势,同条街人家每件婚纱租一天都要300元,他卖一件才600元。

  即使同行咬着牙跟他杀价,他却凭着世伯给他提供的一手行情信息,以平均每周出一批新款式的速度,将对手的杀价策略化于无形。“那段日子,隔壁左右的老板一天要到我店里瞄几遍,看我出了什么新货。”回忆那段日子,肖庆雄颇显得意。

  那一段时间,肖庆雄热衷于与同行的价格战,确实在扬子街掀起了一阵风波,小店生意节节攀升。仅两个月功夫,肖庆雄所在的扬子街冒出一片婚纱批发点,肖庆雄也借这股东风连开两家分店。两年后,扬子街变身为影响整个华中地区的婚纱一条街。


最后悔:一次懒惰导致危机爆发

  采访中,肖庆雄经常会提及刚开业时的一次懒惰,因为就是那次懒惰,让他在两年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8年到1999年,肖庆雄的生意一片红火。红火的销售数据中显示,大部分买主并非江城婚纱或准备结婚的人,而是北方的批发客户。其中,最大的一单业务竟是河北邯郸一家婚纱零售店,一次性购买了200套婚纱。

  发现这个特点的肖庆雄并未深究其中蕴藏的市场规律,而是以偷懒的方式顺其自然做起南北两地的中间商。
  2000春节过后,郑州、东北等北方城市内突然新增大批的婚纱批发店,肖庆雄的三家婚纱店生意急转直下,积压婚纱500多件,店内流动资金全部消耗殆尽。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发动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才在两个月里将婚纱推销出去,最后亏损10多万。
  这次失利终于让肖庆雄面对早该面对的问题:就在他安稳地做北方婚纱批发生意的那两年,郑州、石家庄等城市的婚纱市场迅速崛起,终于,批发商们越过武汉 转站,直接奔赴生产源头广州进货。部分批发商甚至与摄影批发商、影楼合作,以一站式服务直接将产品提供给终端消费者,肖庆雄二道贩子的销售模式被迅速瓦解。
  2001年初,肖庆雄通过武汉影像摄影协会副会长叶建宁,找到了专供影楼器材的华滨摄影器材城总经理谢冬元,缠着别人在商城里给他划出100平米商铺。这时的肖庆雄只剩下一个最低要求:只希望别人挑完器材,能顺带看看我的婚纱。
  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总能收到不错效果。进场第10天,4个十堰顾客到器材城购买完器材,看中了肖庆雄好几款婚纱,一问价钱,竟比他们过去进的还便宜一大截。三天后,返回十堰的老板罗军给肖庆雄打来电话,让他赶紧送200套婚纱过去。
  一传十,十传百,这些十堰顾客群很快全成了肖庆雄的固定客户。
  渡过创业第一个难关后,肖庆雄为自己写了一个座右铭--- 惟一不变的就是变。时时提醒自己不可懈怠。


最大收获:学会管理一家公司
  借他人之力转型成功,肖庆雄开始新的扩张计划。2001年,南京路新开4000平米照相器材市场,肖庆雄借机将店面扩大到200多平米,并增添男士礼服、汉服、演出服、儿童服饰等婚纱配套产品。
  慢慢找回当年感觉的肖庆雄又想实现自己的扩张梦了。2003年,肖庆雄一口气在新开张的汉口婚纱摄影器材城内租下4个店面,准备复制南京路老店经验。
  等着大把收钱的肖庆雄这次又被现实戏弄了一把。开张第一个月,新老顾客中竟有半数找他投诉。一调查,4个分店20多个员工竟有5个跟顾客吵过架。最具讽刺 意味的是,肖庆雄亲自面试的一个收银员上班一周后,没原由地揣着当天的备用金消失了。各店销售额更是玩起高台跳水,而且一个店比一个店跳得深。
  不得已,肖庆雄找老乡求救。一个搞了多年美容培训的老乡给他出点子:参加管理培训班吧,你现在不再是一两个小门面了,从老板到老总,还有许多东西要学。
  报名参加了高校一个月的企业管理短训班,再加上隔三岔五到老乡的公司去取经,肖庆雄开始理解企业管理的含义,搞明白一项制度就启用一项,打卡考勤制、员工薪金预支条例、备用金管理办法……
  随着公司管理越来越规范,几家分店的销售额开始逐步回升,肖庆雄高悬的心总算回到肚子里。
  2005年,肖庆雄特意出差了几天。回来后,店面的销售额比自己出差前有了明显提升,每个单店经营额都上涨三成以上。这时,肖庆雄才将搁置近一年的扩张计划提上日程---当年底,他把婚纱城内整个C600平米全租了下来。
  今年,肖庆雄计划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替他管理中心业务,他则专心开拓市场。他说,现在湖北市场有1亿商机在里面,但武汉这个市场还没做到5000万。明年,如果我的销售额能突破1000万,我就考虑追加投资,否则,继续闭门学习。


(source: http://www.gold66.com/r2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