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2004 台湾高雄第四届蕭氏宗親會環球懇親大會





台灣曾在二○○四年于高雄圓山飯店舉行,蕭登波宗長擔任主席,蕭副總統萬長亦親自到場致詞,那次大會有來自十多個國家九百多人與會,場面熱烈溫馨,令人感動,也引發各縣市蕭氏宗親會積極運作和成立,目前全台已經有十四個縣市宗親會組織。

第八屆環球蕭氏宗親懇親大會於2012年2月25(六)及26日(日)在台湾彰化縣體育館隆重舉行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12

萧氏族歌 - 萧氏之歌

蕭泰然

蕭泰然

蕭泰然(1938年1月1日-),台灣音樂家。台灣高雄市出生。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一生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的創作。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早年 (1938 - 1977)

蕭泰然1938年元旦出生於台灣高雄鳳山的長老教會家庭。其祖父蕭基源是畢業於台南神學院的長老教會傳道師。父親蕭瑞安為留日齒科醫師,也同時是長老教會長老。母親蕭林雪女士是早期留日鋼琴家。因此,蕭泰然自小就接觸教會音樂和西洋古典音樂的薰陶,五歲時即由母親啟蒙學琴,七歲就曾公開演奏。在當時音樂教育不普及之下,蕭泰然讀中小學時,全校有關音樂的各項事物,不論是升降旗、對外比賽或表演、校慶活動等都是由他在負責。

蕭泰然高中就讀於台南市長榮中學,齒科醫生的蕭父原本希望長子能繼承衣缽,要求蕭泰然在高中畢業後選讀醫學院,在長榮中學校長戴明福惜才之下向蕭父說項才允許蕭泰然攻讀音樂。

蕭泰然在高三時師事於留日鋼琴家高錦花鋼琴老師,以準備投考音樂學校。在1959年時考進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前身),主修鋼琴演奏,師事於留美鋼琴家李富美老師,並受到剛自法國巴黎回國的音樂家許常惠老師的注意而指導蕭泰然走入作曲。此時,具有基督教信仰的蕭泰然已開始嘗試創作一些宗教歌曲及合唱曲。1963年師大畢業後,蕭泰然與同是長老教會的台南望族高長傳道師後代高仁慈小姐結婚,並任教於高雄二中初中部(今雄中)擔任音樂老師。

1965年,蕭泰然赴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鍵盤專攻科深造,師事於鋼琴教授中根伸也。也同時受到和聲學教授藤本秀夫(Fujimoto Hideo)的賞識,私下免費傳授蕭泰然作曲。

1967年學成返回高雄,蕭泰然開始其十年的教學、演出和發表的生涯。蕭泰然以教鋼琴為主,作曲為輔,曾先後任教於高雄文藻女子外語專校,高雄女師(今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台南家專,台南神學院等學校。同時,也與小提琴教育家李淑德成立的青少年管絃樂團合作,擔任客席指揮。1972年代表中華民國赴馬尼拉出席第一屆東南亞聖樂會議,同年應高雄市立交響樂團之邀,由陳澄雄教授客席指揮,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而一方面也向旅居台灣的奧籍音樂家羅伯‧蕭茲教授(Dr. Robert Scholz)學習鋼琴和作曲技巧。

在台其間,蕭泰然出版不少個人作品。1967年蕭泰然出版其第一部蕭泰然合唱曲集。1971年出版由其父親蕭瑞安長老編詞,蕭泰然譜曲,全部分八章的神劇《耶穌基督》。蕭泰然在自序中說:「這部神劇是我對家父永遠的尊敬和思念;同時也是我對上帝的信仰告白,及感謝的禮物。」1975年在台北中山堂首次舉行「蕭泰然樂展」。
[编辑] 赴美 (1977 - 1995)

1977年,因為太太經商失敗,蕭泰然全家被迫離台到美國亞特蘭大投靠妹妹,並在當地經營藝品店餬口。在移居美國其間,蕭泰然開始整理台灣歌謠,並為其重新改編成演奏曲,如「望春風」、「臺灣調」、「黃昏的故鄉」、「思想起-恆春古調」等。同時也創作台語歌謠和懷鄉歌曲,如「出外人」、「嘸通嫌台灣」、「遊子回鄉」。1980年時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而被當時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直至 1995年才解除。

1986年蕭泰然進入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研究所進修作曲碩士,於1987年後取得碩士學位。在其指導老師金教授(Dr. B. K. Kim)的鼓勵之下,奠定其日後的作曲方向以「台灣民謠的精神為主體,融入西方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音域的技巧,來培育現代的台灣新音樂。」[1]

1988年至1990年期間,蕭泰然完成其三大協奏曲代表作:「D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五十」,「C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五十二」,「C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五十三」。

1993年時,蕭泰然開始創作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大型管弦樂曲「一九四七序曲」(1947 Overture)。其間曾因心臟大動脈血管瘤破裂而進醫院手術,一度生命垂危,後終痊癒,在1994年完成創作。


返國 (1995 - )

1995年返台定居後,陸續創作《台灣魂》、《傷痕之歌》、《玉山頌》、《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

2009年一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的肯定。

2010年獲得第21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曲人獎」入圍。

2011年獲得第22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特別貢獻獎」。

(source: wikipedia)



Further reading

1. 蕭泰然文教基金會, http://tyzenhsiao.org/blog/
2. 蕭泰然簡介, http://www.taiwanus.net/people/tyzen/index.htm

Tuesday, February 14, 2012

兰陵萧氏南迁

苍山县兰陵古镇,战国楚置县,秦汉为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古镇是萧氏的发源地和故乡,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萧望之就出生在这里。

兰陵萧氏南迁

在西晋司马衷称帝期间,政治腐败,八王争权,造成国内一片混乱,北方的各族人民和少数民族贵族也乘机起兵,争夺政权。造成了中原大乱,大批的北方人民和士族,纷纷渡江南迁。萧望之第十四世孙,晋淮阴令萧整,字公齐,于公元318年率兰陵萧氏南迁。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之东城里,同过江的有其长子即丘(临沂市西南)令萧俊,和次子济阴(今荷泽市定陶县西北)太守萧辖。先后过江的还有萧望之第十五世孙萧亮,亮孙女萧文寿后为南朝宋刘裕的养母,尊号皇太后,这一支史称国舅房。一同南迁的萧氏还有许多分支。东晋元帝为了安置南迁的萧氏族人, 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史称南兰陵。

兰陵萧氏南迁,也和其他南迁士族一样,把北方的先进文化和经济技术带到了南方在掌握先进文化的兰陵萧氏经过东晋和刘宋朝代的变迁,人才辈出,一些有军事知识的萧氏人物进入上层,公元479年萧望之第十八世孙萧道成代刘宋在南京称帝,史称南齐,历七帝24年。公元502年萧 望之第十九世孙萧衍又代齐在南京称帝,历四帝56年,史称南梁。此间出现了萧道成之孙、史学家萧子显,著"南齐书",列二十五史,又一位文学家萧衍之子萧统,著"昭明 文选",成为我国第一部文选。后来的萧氏人才就更多了,帝王、宰相、将军、皇后、状元、进士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不一一枚举。

萧望之

萧氏郡望出兰陵

苍山县兰陵古镇,战国楚置县,秦汉为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古镇是萧氏的发源地和故乡,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萧望之就出生在这里。

被尊为圣祖的萧望之

中国萧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她始于夏商,成于春秋,兴于汉、唐和南北朝,山东兰陵是萧氏主要发源地之一, 史称萧氏望族出兰陵。山东兰陵从战国至西汉是鲁南政治、 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从战国楚开始,就在这里设置郡县,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师荀子,两次为兰陵县令,前后十八年,接着在这里讲学著述、教书育人。秦朝丞相李斯、法家人物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同时也为兰陵本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汉书"称:兰陵多学,盖以苟卿也"。至西汉,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兰陵,造就了博学多才的经学家萧望 之。萧望之的玄祖汉待中萧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现兰陵镇北二里处)。萧望之(公元前110-47年)字长倩,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其父萧皓以农为业,兼家传酿酒业,兰陵美酒为萧氏家酿,流传至今。萧望之从童年开始, 就受到兰陵历史文化的熏陶,他刻苦好学,博览古今书籍, 特别攻读"齐诗"、"论语"和"礼记"'成年后入长安拜博 士白奇为师,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经考试为郎官,徙杜 陵,汉宣帝时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我们的祖先萧望之,学识渊博、才智过人,他为官一生 刚直清正、不畏强权、敢于进谏,历尽波折辅佐皇帝,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他在未央宫石渠阁讲论"五经"

异同辑成"石渠议奏"-书,震动了全国儒生。汉宣帝临终前,拜望之公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政太子。汉元帝即位,以师傅甚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所忌妒、排挤和诬陷,公元前47年他被迫服毒自杀。萧望之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萧氏后人的尊崇和敬仰,就是因为他正气凛然,代表了我们萧氏的家风。萧望之自杀后,按其生前的心愿归葬故乡兰陵,其孙萧绍也辞官,携家复还兰陵。萧望之之陵墓至今尚存,1979年被苍山县革命委员会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报山东省人民政府,2005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省市县镇四级政府作出规划,协助兰陵萧氏对萧望之墓进行修葺,以供国内外萧氏来兰陵祭祖。

兰陵萧氏南迁

在西晋司马衷称帝期间,政治腐败,八王争权,造成国内一片混乱,北方的各族人民和少数民族贵族也乘机起兵,争夺政权。造成了中原大乱,大批的北方人民和士族,纷纷渡江南迁。萧望之第十四世孙,晋淮阴令萧整,字公齐,于公元318年率兰陵萧氏南迁。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之东城里,同过江的有其长子即丘(临沂市西南)令萧俊,和次子济阴(今荷泽市定陶县西北)太守萧辖。先后过江的还有萧望之第十五世孙萧亮,亮孙女萧文寿后为南朝宋刘裕的养母,尊号皇太后,这一支史称国舅房。一同南迁的萧氏还有许多分支。东晋元帝为了安置南迁的萧氏族人, 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史称南兰陵。

兰陵萧氏南迁,也和其他南迁士族一样,把北方的先进文化和经济技术带到了南方在掌握先进文化的兰陵萧氏经过东晋和刘宋朝代的变迁,人才辈出,一些有军事知识的萧氏人物进入上层,公元479年萧望之第十八世孙萧道成代刘宋在南京称帝,史称南齐,历七帝24年。公元502年萧 望之第十九世孙萧衍又代齐在南京称帝,历四帝56年,史称南梁。此间出现了萧道成之孙、史学家萧子显,著"南齐书",列二十五史,又一位文学家萧衍之子萧统,著"昭明 文选",成为我国第一部文选。后来的萧氏人才就更多了,帝王、宰相、将军、皇后、状元、进士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不一一枚举。

对萧望之的尊崇

山东兰陵是萧望之的故乡,也是我们萧氏的发源地,今天的萧氏在我国一百个大姓中占30位。萧望之的后裔遍布 在国内外,萧望之的影响,早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 建泉州就建"富美宫"庙,塑萧望之像,由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神灵,称萧王爷,萧王行宫,泉州人来往于台湾海峡两岸,萧王爷成为海上保护神,他的威望超过了萧何、萧衍和 萧道成。2001年马来西亚萧氏总会署理会长拿督萧家发, 三次带领萧氏族人来山东兰陵寻根觅祖,并捐款在萧望之墓 地建亭立碑。

2002年12月17日,由新加坡萧氏总会名誉会长萧衍良和顾问萧宗贤等人出资,在广东省大埔县建祠堂,雕造"萧王爷望之公"金身,以供祭拜。

2006年6月10日第五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作为萧望之故乡的山东兰陵萧氏总会派人赴马来西亚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宗亲大会,规模宏大,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大陆和台湾的代表团,有加拿大、泰国等数十个东南亚 各国的萧氏总会代表团,在大会开幕式的主席台两侧,高高悬挂着两个大绣球,上书"兰陵"二字,在彩联上写着"匡扶汉唐、展望齐梁、人才出兰陵"的字句。由此可见,兰陵萧氏的祖先萧望之在我们萧氏族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大会期间我们兰陵萧氏代表访问了萧诚信宗亲,他30年前曾来山东兰陵寻根觅祖,当时买了一瓶"兰陵大曲"酒,带回新加坡, 30年来他一直摆放在家中最显耀的地方,称"这是萧氏家自酿",每天他都要看一看,摸一摸, 30年如一日,不忘祖国,不忘兰陵。

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政府史志办公室山东省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
2010年8月10日

入闽始祖考

萧氏是一个古老姓氏,又是一个华丽家族.她是什么时侯入闽的呢? 最近笔者翻检泉州地区几部劫后幸存的萧氏族谱,发现除安溪《风冀萧氏家谱》谱序追次系出龙岩萧山大房,未及入闽始祖外,余语皆推唐江南刺史萧曦为入闽始祖。 据诸谱记载,萧曦,字德卿,唐秘书

入闽始祖考
作者:福建泉州 萧国山


萧氏是一个古老姓氏,又是一个华丽家族.她是什么时侯入闽的呢?

最近笔者翻检泉州地区几部劫后幸存的萧氏族谱,发现除安溪《风冀萧氏家谱》谱序追次系出龙岩萧山大房,未及入闽始祖外,余语皆推唐江南刺史萧曦为入闽始祖。

据诸谱记载,萧曦,字德卿,唐秘书省萧珩(宋状元萧国梁《题宗谱序》作萧珣)之后,历官江南刺史,僖宗中和元年(881)避乱入闽,肇基长乐,后“数传而分于永福,散于福州,迁于莆阳,而星罗错处者莫非入闽始祖一脉。”

传闻闽北萧氏有谱藏福建省图书馆。可惜最近省图搬迁新址,停止开放,不及经眼,未详闽北谱作何是说。

笔者又查阅参校《八闽通志》、《闽书》、民国《福建通志》三部省志,《泉州府志》、《漳州府志》、《延平府志》等三十余部地方志,《宋书》、《南齐书》、《梁书》、新旧《唐书》诸史,以及《唐刺史考》、《登科记考》诸书,从中搜检出三十七个唐中和元年萧曦入闽以前即在福建任职、活动、寄寓、定居乃至落籍福建的萧氏历史人物。下面,按时间顺序依次罗列,由近及远,逐一考察。

一、萧枢,泉州人。民国《南安县志》“陈黯传”记载:“陈黯,字希儒,一字昌晦。……(科场)屡遭摈落。母卒,绝意进取,退而著述。与邑人林灏,同郡王肱、萧枢,漳浦赫连韬,福州陈既、陈发、詹雄,同时相友,称‘八贤’,然皆不遇。”《闽书》称陈黯“求试贡闱,已过不惑之年矣。……会昌乙丑(即会昌五年,公元845)逮咸通乙酉(即成通六年,公元865),几十八举不第。”成通六年,陈黯年已六十有余,时称“郭人”,泉州秀士萧枢也历试“不遇”,亦当壮岁。成通闻(860-874),萧枢与陈黯等人“同时相友,称‘八贤’”时,萧曦尚未入闽。

二、萧师,不知名号。《闽书》“方域志”记载,唐会昌年(841~846)有萧、袁二师在建阳县大同山中修行。萧师究系本籍释子,或为外方游僧,未详。

三、萧膺,字次元,侯官(今福州市)人。开成三年(838)进士。官至大理司直。开成三年一榜四十人,福建占六人,其中福州三人,泉州三人。福州自是号为“文儒之乡”。萧膺以侯官籍取功名,据历代通典,迁徙一地,须定居三世以上方得改籍。一世按二十五年计,萧膺祖上入闽,当在唐代宗朝之前,比萧曦移居长乐起码早一百二十年。萧氏宗谱有将萧膺作萧廪弟者。萧廪,字富侯,咸通宰相萧倣子,与萧膺同为开成三年进士,历官京北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记录萧倣子一人,即萧廪。未知宗谱何据。

四、萧弘,《旧唐书》作晋江县令,《新唐书》作泉州男子。开成二年(817),通过福建观察使唐扶上书,自称是唐文宗母萧太后(即唐穆宗贞献皇后)亲弟。后赴阙与另一个在他之前冒称萧太后弟的萧本对质证明。经御史中丞高元裕、刑部侍部孙简夫、大理卿崔郇三司按察,判定均属伪称假托,发配儋州。关于萧弘里贯出身,《新唐书》记载相差殊远。《旧唐书》作晋江县令,籍贯不详,《新唐书》仅书“泉州男子”,出身则布衣庶民。宋泉州人吕夏卿自始至终参加《新唐书》的编纂,主修世系表,后又考订历代氏族谱志编纂为《古今系表》,独立成书。穆宗贞献皇后萧氏为泉州人,冒称国舅案涉及采州,萧后传记吕夏卿是否过目过问,是否根据萧氏世系或故老传闻提出修订意见,史无明载,不敢师心自用,妄为牵台。

五、萧本,晋江人。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4)自称萧太后弟。时左军中尉仇士良与鄜坊节度使萧洪(第一个冒充太后弟者)有隙,遂据上闻,同时告发萧洪诈假。文宗母子以萧本为真,拜为赞善大夫,赐绯龟及金钱鉅万,并封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等官职。萧本未上京前,先找萧太后的真弟弟,查询萧太后家世系及父祖内外族属名讳,骗取文宗母子信任。开成四年(839)事败除名,长流爱州。泉州第一个甲第进士欧阳詹之侄、开成三年进士欧阳秬参与揭露萧本之伪。清乾隆《泉州府志》欧阳秬本传载其事;“……里人萧本,妄称贞献太后亲属,恩宠赫然。秬耻之。会泽潞刘从谏表秬在幕府,秬为辩质萧本之伪。本竟得罪。”

六、萧洪,大和年间户部茶纲役人。据《旧唐书》“诏闽越连率于(萧太后)故里求访”的记载,及建安唐时即出茶输官等情况,笔者以为萧洪有可能是福建建安人(清乾隆《泉州府志》以为晋江人)。萧洪得知文宗下诏求访国舅,谎称有姐流落。并通过估人赵缜引见萧太后姐姐徐国夫人及其女婿吕璋。徐国夫人亦不能省认,带萧洪一起面见太后。文宗以萧洪为元舅,封官加爵,至检校左仆射、鄜坊节度使。真相大白后,长流鑵州,赐死于道。

七、萧太后弟,名讳不详。晋江人。《旧唐书》称其“孱弱不能自达。”《新唐书》称其“庸软莫能自达。”一生落寞,终老乡梓,无机缘与亲姐太后相认。

八、萧太后,晋江人。未成年时父母双亡,后因乱去乡里,贞元中人十六宅为建安郡王李恒(后即位为唐穆宗)侍者,得幸。元和四年(809)十月生文宗皇帝李昂。宝历二年(826)正月,唐敬宗李湛遇弑,李昂即皇位。践祚之日,册立为穆宗睿文惠孝皇帝妃,尊号皇太后。太后自入长安,不通家问,惟记有弟。文宗为下诏求访,终不获。武宗时,徙积庆殿.又号积庆太后。大中元年(847)卒,谥曰贞献,葬光陵。

九, 萧太后姐,《旧唐书》称徐国夫人,并记及其婿吕璋。文宗下诏求访国舅,引户部茶纲役人萧洪见萧太后。余不详。

十、萧俊,晋江人。萧太后父。贞元间(785~805)去世。开成四年(839)封太师。

十一、萧禅师,籍贯名号不详。据《闽书》“方域志”援引《禅寂寺记》云:“建州属邑浦城南鄙,冈岭奇秀,景致岑郁。粤唐至德初,有何、邓、萧氏三大禅师,远自信州来游兹,……选高卜深,乃建前院,梵刹爱立,香灯孔灿,……。”

十二、萧聪,晋江人。萧俊父,萧太后祖。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人。开成四年封太傅。

十三、萧倰,晋江人。萧聪父,萧太后曾祖.唐玄宗开元年闻(713~741)人。开成四年封太保。

十四、萧嗣德,后梁明帝萧岿曾孙,武德、贞观两朝宰相萧瑀侄。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以都督府司马知泉州(今福州)刺史事。任后仕历未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曾任银州刺史,未知在入闽之前抑或入闽之后。

十五、萧纪,陈宣宗太纪四年(572)任晋安郡太守,余不详。

十六、萧乾,字思惕。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曾孙。梁秘书监萧子范子。仕梁为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陈武帝陈霸先镇南徐州,引为司空从事中郎。陈永定元年(557)除给事黄门郎,出使闽中,安抚豪帅,是年任建安太守。天嘉二年〔561),闽中豪帅留异、陈宝应相继反,萧乾因单骑赴任,手下无一兵一卒,不能守,乃弃郡徙居郊野。时闽中宰守大都投降陈宝应,接受委任调遣,唯独萧乾不屈。陈宝应平,超授五兵尚书。光大元年(567)卒。

十七、萧渊明,即萧明,字靖通。梁武帝萧衍侄,长沙宣武王萧懿子。初封南阳侯。承圣四年(555),中书监王僧辩推为帝,改元天成。司空陈霸先杀王僧辩,复推梁元帝九子萧方智即帝位,以萧渊明为太傅,封建安王(一作建安公)。次年病卒。

十八、萧方智,即梁敬帝。字慧相。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承圣元年(552)封晋安王。四年九月为王僧辩、陈霸先拥立,改元绍泰,旋复废,废复立。太平二年(557),禅位于陈霸先,被杀。据近人萧遥天《萧氏之起源及播迁》文称,萧方智封晋安王尝入闽。

另,萧遥天据族谱云:萧方智弟萧方略曾随兄镇闽,今闽南厦潮洲多其裔。粱元帝有十子,萧方略最小,封始安里。母王贵嫔深受元帝宠幸,因母及子,益加钟爱,日随侍左右。太清三年(1549),粱武帝去世,北朝东魏降将侯景兴兵叛梁。时元帝镇荆州,为结好西魏对抗侯景,送萧方略人质长安,旋归。承圣元年,萧方智封晋安王时,虚龄十一,时元帝健在,不可能让少子萧方略“随兄至晋安”。承圣三年西魏攻陷江陵,萧方略与元帝同时被杀,卒年不超过十三岁(虚龄)。萧方略入闽胤嗣一说,似乎不能成立。

萧晖荣

提起“萧晖荣”这个名字,相信文化界尤其是书画界和收藏界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初冬的一个早晨,笔者有幸拜会了在海内外颇有名气的“香港艺苑”总裁萧晖荣先生。当时他正与人讨论着即将奠基建设的“汕头艺苑文化广场”设计方案。萧先生谈吐懦雅,谦逊有礼,虽是过了“知天命”之年,但依然青春焕发,岁月的流逝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萧晖荣1947年出生于广东潮阳一个华侨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在务农的同时,尤喜书画,勤奋用功,刻苦自学。他的第一套连环画作品《助耕记》在《南方日报》上发表,使他深受鼓舞,从此,他便立志要当一名真真正正的画家,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谦恭好学,得到艺坛前辈的赏识,在诸多良师益友的指点下,得益匪浅,画艺大进。近年来,他先后在香港、美国等地举办展览,其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第六、七、八、九届美展,并为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等所收藏。

  1981年,萧先生移居香港,潜心于国画创作。1982年他与黄幻吾、周昌谷两位着名画家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联展。通过这次展览,萧先生清醒地意识到,香港经济虽十分繁荣,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普及推广,却并不尽如人意。于是他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爱好与艺术的普及推广结合起来,“香港艺苑”由此诞生了。经过十多年来的精心经营,“香港艺苑”已形成集出版社、艺术品拍卖、画廊、油画馆和书画家中心等为—体的颇具规模的艺术机构。

  “香港艺苑”成立以来,萧先生把通过艺术商品活动推动中国的艺术创作,繁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己任.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香港艺苑”通过不断举办展览,为广大书画爱好者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前辈优秀书画家;同时积极推荐当代有真才实学、有艺术潜质的青年一代书画家,甘为他人作“嫁衣”。

  萧先生还主编督印了蜚声中外的着名潮籍大学者和书画家饶宗颐教授等人的书画作品集二十余套;又将自己20多年来收藏的中国书画及油画精品汇编成册,公诸同好。近年来,萧先生以其独特的智慧和经营方式,开展多种经营,参与拍卖市场。萧先生将艺术家与爱好者、艺术品与市场,通过“香港艺苑”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为推动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后,萧先生更全身心地投入到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去,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划,他和香港书画、文玩界的同仁商议,以“联合同业、弘扬文化、保护国家文物”为宗旨,着手筹建“香港书画文玩学会”,开展学术研究,加强与国家文物部门的联系,积极保护国家文物,积极征集和组织长期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祖国。萧先生的爱国行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海外版》还专门刊登介绍萧先生的文章。1996年,萧先生还应邀出任人民日报神州画院的特聘画师。

  作为一个潮仙人,萧先生对祖国和家乡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今年8月,萧先生成立了“中国艺苑集团”,并在北京开设了“中国艺苑网”(chiua_gallery.com),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成功地相结合,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最近,他在庄世平、林百欣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斥巨资在汕头筹建一座集艺术创作、展销和拍卖为一体的“艺苑文化广场”,成为“香港艺苑”继“中国艺苑网”之后,在内地的一个重要基地。它将建成具有潮汕特色,集潮汕的茶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书画艺术、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机构。“文化广场”将邀请海内外成就卓着的艺术家前来办展览、搞创作,积极促进潮汕与海内外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合作开办华南培训中心,培养和发掘潮汕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将大潮汕的文化艺术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并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们走近萧晖荣,感受到他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 [汕头日报] 彭晓斌 (2000.11.21.C1) )

http://ren.csfqw.com/article-31021.html

广东省东莞麻涌萧氏

广东省东莞麻涌萧氏

麻涌萧氏始祖萧德隆于宋朝初来麻涌时,居住在军城村北坊和崇仁坊,后转移村之东北角的新街基、高田头、竹园基(今属麻三村辖)等地聚居,乡中称为“旧萧”。如今有萧姓人口大约1000多人。另外,自始祖德隆传至七世祖萧质庵,分枝为“新萧”之始祖,后人分布在元沙坊、崇仁坊、东仁坊、慈悲坊(今属麻四村辖)等地。如今有萧姓人口3000多人。

麻涌萧氏入粤始祖为萧武华。 在珠玑巷落脚的萧武华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德富、德贵、德兴、德隆,取“富贵兴隆”之意。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达官仁宦、富商贵贾无论宦游、逃难、南迁都由此经过或停留,有的甚至就在此落户。但时逢宋末,金兵侵凌,中原兵焚,百姓纷纷南移避难,从宋理宗到宋度宗的40多年里,从中原来到珠玑巷的人们接踵而来无以计数,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珠玑巷已经是人满为患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自北迁来,然后又一批批再次南徙而去。萧德隆立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全家再度南迁,前往古梅乡。 族谱中记载,萧氏初来,原居军城村北坊(今麻二村辖)和崇仁坊(今麻四村辖)。

萧氏在麻涌这里修田筑基,繁衍发展。后来因为人越来越多了,逐步转移到村子东北角的新街基、高田头、竹园基等地居住。这些地方就是如今的麻三村。从萧德隆开始,经过几百年的繁衍,这里萧氏没有间断过在这块土地上劳动,乡中称为“旧萧”。既然有旧,那就还有新。具体是萧德隆的哪一世子孙在什么时候外迁出去,已经不可查了。族谱中只记载,在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七世祖萧质庵复由从化(一说增城)西洲迁回五元坊居住,子孙就是现在麻四村的“新萧”。

八百多年的历史,麻涌萧氏人才辈出,有被封为“万户侯”的萧祥,也有官至大中丞的萧奕辅,还有醉心于公益的富绅萧礼有。

麻三村“旧萧”后裔

麻三村位于麻涌镇的中心地带,该村面积3.69平方公里,下辖三个村民小组。宋朝时期,麻涌萧氏始祖萧德隆迁入麻涌时,原居军城村北坊和崇仁坊。后因人口日增,逐步转移于村之东北角的新街基、高田头和竹园基(今属麻三村辖)等地聚居,乡中称为“旧萧”。如今村中常住人口3590人,有萧姓人口1000多人。

麻四村“新萧”后裔

麻四村位于麻涌镇腹地,地处麻涌河中下游,总面积5000亩,下辖六坊、七坊、八坊三个村民小组。自始祖麻涌萧氏一世祖萧德隆传至七世 祖 萧质庵 ,元 代 至 正 十 七 年(1357),复由从化(或增城)西洲迁回五元坊居住,为分枝新萧始祖。后人分布在元沙坊、崇仁坊、东仁坊、慈悲坊(今属麻四村辖)等地。如今全村有人口4700多人,其中萧姓人口大约3000人。

东莞其他萧姓族人

800多年以来,麻涌萧氏一世祖萧德隆后裔还分布在东莞、潮州、澄海等地。在东莞范围内,其后裔还迁居常平木轮和石排田边等地。其中木轮大约有2000萧姓人口,田边有1000多姓萧的人。

http://news.sina.com.cn/o/2011-05-24/082222519197.shtml

Sunday, February 12, 2012

齐梁故里--丹阳



Danyang(丹阳)

丹阳市为中国江苏省下辖县级市,由镇江地级市代管。丹阳为经济较发达、具备较强实力的县市,其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江苏省县(市)的第八位,全国县(市)第十六位。丹阳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古有云阳八景、延陵八景、经山崇教寺八景、练湖二十四景、七峰山房等。享有“江南文物之邦”盛誉。

丹阳因为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根据我国民族“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传统习惯,齐梁帝王死后大多归葬丹阳。他们皆多选择在背依山岗,面临开阔的平地。现在丹阳的荆林、胡桥、建山、坤城等几个乡的山凹里,有齐高帝、梁文帝、梁武帝等陵墓十二处,石刻十二处。墓前设置成对的石兽有二十多只,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今遗存的南朝齐梁帝王陵墓共有12座,三国吴帝王陵墓1座。其中南朝齐梁帝王陵墓的永安陵石刻、景安陵石刻、修安陵石刻、兴安陵石刻、金王陈佚名陵石刻、郁林王陵石刻、海陵王陵石刻、建陵石刻、修陵石刻、庄陵石刻、陵口石刻11处、26件,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帝陵介绍】南朝齐梁十二帝陵是齐宣帝萧承之、齐武帝萧赜、齐景帝萧道生等12位齐梁帝王的陵墓,现存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1处、26 件南朝陵墓石刻,包括20件石兽和建陵遗存的2件神道石柱、2件石柱础、2件龟趺。这些石刻不仅形态各异、高大威猛,身上还刻有华美的文饰,堪称南朝石刻 中的精品。石兽中的天禄早年被确认为我市的市徽,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原样复制陈列。

帝王: 萧道成 , 萧赜 萧昭业 萧昭文 萧鸾 萧宝卷 萧宝融 萧衍 萧纲 萧栋 萧绎 萧方智 萧岿 萧琮

访四川萧氏

2009.7.10 福建萧光迎、台湾萧茂荣父子一起拜访四川地震灾区萧氏宗亲实况

Saturday, February 4, 2012

屏東崇蘭蕭氏家廟3D導覽

崇蘭蕭氏家廟

位於屏東市北郊的崇蘭,有個許多屏東人琅琅上口的地方俗諺:「崇蘭蕭,三日不煮嘜飫」。在崇蘭的靜謐巷弄中,有個屏東縣定古蹟-建於1880年的蕭氏家廟。

崇蘭蕭氏家廟歷史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二並於日本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重修,屬於宗祠木結構建築。崇蘭蕭家開基距今二百八十六年,蕭氏家族史可為一部屏東開發的見證史。

蕭唯天(出生於1715年)為蕭家開台祖,祖籍廣東省惠州府,務農為主,兼作糖業買賣,後成為屈指可數的富翁。清嘉慶年間建立屏東書院。

蕭氏家廟至今香火不斷,保存良好,成為奉祀先祖及凝聚後代子孫力量的精神性建築,它除了載體的木結構之美、工藝之美、彩繪之美外,最重要的是傳承蕭氏家廟書院風氣的特殊意義,蕭氏第三代先祖蕭啟德、蕭啟邦曾分別擔任屏東書院的董事及總理,蕭家因注重教育工作的推展,蕭氏子孫在清代有六位秀才,其中蕭文蘭為拔貢生,其匾額今懸掛於蕭氏家廟,成為勉勵子孫力學精進的象徵。

崇蘭蕭氏家廟與屏東書院關係密切,淵源流長。蕭氏族人在日據時期設立的學堂「課餘軒」,由族人教授漢文,至今仍保存完好。


藉由產官學合作

­,進行家廟保存修護、活化再利用的推展,本團隊運用數位典藏及3D導覽影像詳實記錄修復過程,並結合社區社團組織,透過居民的自主參與,以蕭氏家廟文化園區為根基,持續行­銷推廣在地民俗技藝及建置藝文團體展演平台,營造一個充滿環境美學的人文空間。



(蕭氏家廟數位典藏網址:http://www2.kfcdc.edu.tw/media/2007_NDAP/chonlang_hsiao/main.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