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Xiao History.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Xiao History. Show all posts

Monday, August 17, 2009

海禁·海寇·海外移民

海禁·海寇·海外移民

陆集源

明代,潮州沿海为非法贸易和“海寇”活动的地方。

明朝开国不久,就实行海禁。洪武七年,把设在广东、福建、浙江的三个市舶司撤掉,实施海禁,禁止民间对外贸易。不准沿海人民造双桅舶出海,甚至禁止民间卖用“蕃货”。对外贸易实行“朝贡制度”。

海禁的主要受害者,是沿海的贫苦人民。明代自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官吏豪神,侵占民田民业,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经济破产。滨海之民,以海为生,明朝实施海禁,断绝了他们的生计。加上官府的盘剥,兵弁的侵扰。这些贫苦小民无以为命,一部分人就铤而走险。流亡到海上,进行非法活动,因而被称为“ 海寇”,而成为官兵清剿的对象。明英宗天顺年间,潮阳县知县陈瑄,因为镇压厦岭(即现汕头市区)的海寇有功,升任潮州知府,有一个叫李羚的绅士写文章歌颂他,文章对海寇是这样描写的:“揭有沿海而村日厦岭者,以渔为业,出入风波岛屿之间,素不受有司约束。寻有豪猾互争土田,诉于官,连年不决。有司动辄遗巡司官兵勾摄之,侵扰不堪,乃相率舟遁海而逃。因之水旱荐臻,遂大集无赖,攻城剽邑……。”这是一篇逼民为盗的记述。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春震写了一篇《备委论》,对海寇的活动情况也有较深刻的描述。他写道:“近年真倭少至,多闽、粤与浙之温、绍亡命。窜海岛,遂肆猖獗,致为海滨患。其弊有三:一日窝藏,沿海势要之家,坐地分赃。为贼逋逃之薮,事发辄多方蔽护,以计脱兔。一日接济,黠民窥贼所向。载鱼米贸易,以邀重利,赡彼日用,且作奸细。一日通番。闽粤之人,驾双桅,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幸售诸番,获奇货,固得意而归。不幸折本,遂肆为劫掠。明人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隆庆年间,曾是浙江提学副使的潮阳人林大春说得更具体,他说:“海寇不易绝也……一邑九乡,半为贼薮。沿海之乡,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自州郡以至监司,一有举动,必先知之,是州郡监司左右之人,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舟辑往来。皆经给票。商施货物,尽为抽分。是沿海之舟楫商施,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夺人之粮,剽吏之金,辄以给贫民,贫民莫不争赴之。是沿海贫民,无一而非海寇人也。

以上这些文章,皆出自封建王朝士大夫之手,他们是主张镇压海寇的。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潮州沿海海寇的性质。像这样的因“侵扰不堪,遁海而逃”或“不幸折本,遂肆为却掠”的海寇事件。整个明代没有间断过。据清乾隆年间潮州知府周硕勋修的《潮州府志》记载的海寇事件中可以看出,自公元 1370年至1670年的约三百年时间里,潮州沿海较大的海寇就有四、五十起。他们有的拥众达数万人。其活动范围,北至江、浙、南达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并遍及东南亚。

在这些海上流亡活动中,出现了几个很有名气的航海家。如澄海县人林道乾,聚众在闽、粤沿海活动。嘉靖四十二年,被都督俞大猷兵逐于澎湖。林乃逃往台湾,建造巨舰,收集部众,从台湾安平镇二鲲身出发,往南航行至昆仑岛,住了一段时间。因其地狭小,且有台湾为患,故又南航至大泥,略其地以居,日:“道乾港”,聚众二千余人。饶平人林凤,也是东南沿海很著名的“海寇”。万历元年,林凤泊钱澳,求抚提督段正茂不许。凤乃于万历二年,带领一支队伍,远航至菲律宾,攻袭吕宋岛,与当时侵占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大战。林军有战舰62艘,水手二千人,兵士二千人,妇女一千五百人。这些人都是闽粤沿海潮州、漳州的居民、渔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的舰船上带农具、种籽、牲畜,到吕宋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块可以安身的地方。“海寇”许瑞,澄海人。隆庆元年“剽掠”至惠、广一带,大破洋盗于虎门。两广总督殷正茂为此上凑道:许瑞攻剿倭寇,生擒七十八人,斩首二十五级。其他如吴平、许朝光、曾一本等,他们的影响很大。这些“海寇 ”的活动据点,大都在南沃岛。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广东都督俞大猷率领舟师三万人到南澳征剿吴平,相持三个月未能攻下,朝廷再命戚继光来援,才击破吴平。平败后率其残部逃往越南。

关于“海寇”和是非,苟且勿论,但说明于这些海上活动,潮州地方的航海和造船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潮州人民也开始成批地移居东南亚各地。这些散布在南洋各地的潮籍华侨,对后来潮州与南洋各地的商业贸易和海上航运,起了推动作用。


潮汕古港——凤岭港

陆集源

凤岭港,又名岐岭港、旗岭港,位于澄海程洋岗乡外,是宋代潮州地区船舶停泊、航海的对外贸易港口。《潮州府志》第十六卷第54页载:“旗岭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韩江发源而来,凡来往之客舟多泊于此。”《澄海县志》载:“艨艟幅奏”,“负山阴海”、“为潮郡之襟喉”。
据地方史志载,凤岭港创立于“兴国丁丑年”,即宋太宗大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当时经过开发建设,港埠拥有永兴街、新兴街、下市、店铺头、源兴街、沙尾营盘市等建筑物和建成区,形成“之”字形的街头网络。市西有官司厝、营盘;港东侧有“建炎大道”,直通小江驿、来贤驿,沟通与闽西南的关系。港背还有程洋瓷窑群以及北宋时开挖的运河沙尾溪。在凤背与南峙山坳处有强缆工场,以供应远洋船航海之用。上述有“永兴街、兴国丁丑年”碑文为证。

程洋岗的凤岭港,作为潮汕最古老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出口外销主要是陶瓷产品。唐代后期,潮州的陶瓷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沿海的胶州、扬州、泉州和广州列为四大贸易口岸,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潮州贸易口岸是凤岭港,潮州笔架山上有百窑村生产的大量陶瓷产品,用小船经过韩江运抵凤岭港集中,然后用大船或远洋船过往上海、广州以及东南亚等地销售。从史志中发现,程洋岗及附近的前埔周围,有很多瓷窑,至今已发现宋代窑群17座,其窑砖经鉴定为六朝年代产品。程洋岗附近河里,发现大量陶瓷碎片,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几次在韩江防洪固堤时,从该处挖掘出碎瓷片数千担作为填堤之用,并多次发掘瓷碗、船桅、锚练等物。近几年来,在韩江原凤岭古港地下挖出完整和碎片近10万件不同形状的古瓷产品,仅凤岭村村民收藏保存在家欣赏玩物达3000多件。

随着凤岭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凤山岗上建了凤岭宫、天后庙等供古代航海者祈拜的庙宇。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盐运官李前在凤岭山同步凿通了韩江东溪与北溪之间的运河,称为南溪,并题诗刻石云:“筑堤开井易通津、神宇盐亭又鼎新,力小沿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后来人。” 从石刻诗看,当时李前发启开拓运河,应是为了凤岭港盐运需要。凤岭山下的海澳,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较小海港,到南宋末年,韩江东溪的出海口已延伸到现在的澄海南门外的辟望港了。

北宋时,韩江三角洲上的中部平原已经形成,这个区域以现庵埠至程洋岗至东陇一线为分界,这一分界就是当时潮州地区沿海岸线。随着韩江三角洲的发展,海岸线不断向东南延伸,韩江下游西溪、东溪和北溪的港口也随之迁移演变。


  
广东侨批简介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侨批(五邑称银信),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特殊汇款凭证,其基本特征为“银信合一”。

  侨批因华侨而产生。广东是我国最大的华侨之乡,全国四大著名侨乡中有三个在广东,世界上数千万华侨华人有2/3祖籍广东。潮汕侨乡的海外移民,有上千万人之多,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亦称南洋)。五邑侨乡的海外侨胞约200多万人,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梅州侨乡海外侨胞也有数百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时任理事长的刘峰带领下,开始征集侨批。2000年,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强调,潮汕侨批可与中国历史文化五大发现之一的徽州契约(文书)媲美,“侨批等于徽州契约,其价值相等”,“研究中心”便加大征集力度,至此已征集到各类侨批10万封左右。其中,包括很多梅州的侨批。五邑侨乡于2002年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大量侨批(银信)被政府征集入馆收藏,目前江门五邑各级政府收藏的侨批数量也达数万件。广东侨批数量极大,收藏较好。

  广东侨批是原生态的“草根”档案文献,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民间特色尤为鲜明。它的内容真实丰富,从中可解读出侨胞家庭的“家情”,侨胞故里的“乡情”,侨胞祖居国和所在国的“国情”以至世界风云变幻的“世情”。侨胞与家乡眷属之间的“亲情”也洋溢在许多侨批之中,其中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情,对妻子(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之情等等。它的记载系统完整,经历了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几个历史时期,从时间上跟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恰好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链接,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经济的发展。

  广东侨批涵盖面广,涉及当时的金融、邮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至民众的生活等领域,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和广东侨乡发展演变的 “百科全书”,大大弥补了官方典籍文献记载的不足。其发掘和整理,将为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交通史、中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促进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档案文献。2005年6月,侨批的主要收藏单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决定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袂,将收藏的10万封侨批整理、出版为《潮汕侨批集成》,约130册,让这珍贵的文化遗存代代相传、远播海外。

  当前,进一步加强侨批研究,着力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故的一代哲人庄世平先生明确指出:侨批反映出的“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高尚品格,便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成为“了解家情、乡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广东侨批申报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以及世界记忆遗产,将成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亮点,它对进一步凝聚侨心、激发侨力,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会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6.28)
(source: http://cstc.lib.stu.edu.cn)

也谈潮汕地区的先民问题

也谈潮汕地区的先民问题
黄凡

有关潮汕地区的先民问题,像饶宗颐、黄赞发等前辈已有不少论述,我在这里只作点小小的附议。

一、先民中夏少康后裔的“越”人   
纵观历代舆地载籍,在黄帝至尧、舜、禹的时候,似乎还不知道整个岭南。《淮南子·墬形训》曾引述一段显然源于古本《山海经》的话,说禹曾使竖亥从北极步行至南极,以测南北之距离。竖亥实际有没有行至岭南海隅,可能永远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疑问。《尚书·禹贡》时代的九州,直至《周礼·职方氏》中的九州,都很难说能包括岭南。不过,潮汕地区有先民居住,其历史则甚早。如饶宗颐先生《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1)一文所列,在潮安、揭阳、潮阳、普宁、丰顺、饶平、兴宁、澄海等地都曾发现史前石器、陶器等。在我们棉湖东北部贡山,也曾发现石斧、石镞等石器,(2)说明潮汕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也有原始居民。他们多半是由中原地区渐次移居而来的原始土著先民。移居此后,发展速度又渐次慢于中原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族系很可能即由夏禹之后少康一系分衍出的后裔,在上古称之为“越”人者,而且是文身刻额之类。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徐天佑注:“无余,禹之六世孙,少康之庶子也,初受封于越 ”。《越绝书·记地传》:“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淮南子·齐俗训》:“越人契臂……越人有劗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於越,越国之称始此”。上面说的,便都是越人的由来和习俗。  
 
二、先民中春秋以后的百越流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戍五岭,“揭阳”一名开始出现在典籍中。随着秦汉疆土的开拓治理,“揭阳”由岭名演为粤东连闽南一大片疆域的县名。这时的揭阳,属南海郡一个县。虽然在《汉书·地理下》、《后汉书·郡国五》中,在南海郡条下仅见揭阳之名,不见县以下任何乡里之名。但是像潮汕地区这种密布林莽水泊之地,当有不少原始土著先民的流动居住点。这一时期,潮汕地区可能居住或活动的先民的成份比较复杂。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集解》引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史记·南越列传》,《汉书·高帝纪下》、《南粤王传》等皆载秦并天下,徒中县之民,使与百粤杂处。《淮南子·人间训》、《汉书·严助传》等记载秦发50万人南征越人,以监禄转运粮饷,凿渠通粮道,由于越人的抵抗,被歼数十万,更发适戍以备之。至汉初,《史记·东越传》及《汉书·闽粤王传》等记载东越王以八千卒参加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乱的战事,曾驻兵于揭阳,按兵不发。说明其时粤东一带除越人外,尚有中原徙居的戍卒、移民等。   
按史籍有名姓可考者,有秦末之监禄。史籍初皆以“监”为姓,如《战国策·韩一》齐简公时的监止,《左传·哀公六年》称“阚止”,是监又作阚者,但像《万历广东通志》卷44和《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潮州府·揭阳》等则云姓史名禄。《万历广东通志》卷44云史禄“其先越人,赘咸阳”,且史定为其后。史定即《史记·建元侯表、南越传》及《汉书·景武功臣表、南粤传》等记载的揭阳第一个县令,又称揭阳定、揭阳令定、揭阳令史定等。依说都是越人。汉初由衡山王转封为长沙王而辖区包括南海的吴芮,《汉书·高帝纪下》引封诏云吴芮等“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诸暴秦”,说明吴芮一族本也为百越人。《三国志·吴书· 吕岱传》、《百越先贤志》卷4引晋黄恭《十四州记·交广记》、《万历广东通志》卷44等述及汉末建安(196至219年)察孝廉中有揭阳人吴碭。汉魏之际,揭阳辖区甚广,像吴碭之类所居具体乡里已不可确考,但作为西周初吴太伯后裔,来到揭阳县,多半是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为越国吞并后,一些百越流民或由江浙一带依东南沿海,或由湘、赣经五岭而入粤,逐渐南迁至揭阳等地。《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述及“揭阳县贼率曾夏等众数千人,历十余年”,其曾夏也当为此类百越流民。这一时期,潮汕地区倘有居者,也很有可能是这种春秋战国以后新迁入的百越流民,乃至秦汉中原戍卒、移民之类。   
揭阳地区以吴碭为代表的百越流民,是区别于夏、商及西周时期先至岭南的原始土著居民的另一准土著先民。这是两支时间先后不同、内容有异而同有“越 ”称的族系。前者较纯一,为夏少康之后;而后者融会了更多族姓,例如在春秋战国以后长期战乱中互相杂处的族类。前者处于新石器时代,其后发展途径未明(其分支疑流布东南亚等地);而后者的文化发展程度似乎比古越族要高些。   
百越流民的残余末枝,很可能包括古代典籍所载的“蜑人”。《路史》卷27《国名纪》引《开元录》云:“闽川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黄、林等其裔。”(3)金一凤康熙本《海阳县志·兵事》和《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342《潮州府部杂录》记载:“潮州蜑人有五姓:麦、濮、吴、苏、何。古以南蛮为蛇种,观其蜑家神宫蛇象,可见世世以舟为居,无土著,不事耕织,唯捕鱼装载以供食,不通土人婚姻。岭东河海在在有之。……按此即《潮阳志》所云畲户蜑户也”。蜑人以舟为居,以捕鱼运载为生,庙饰蛇象,且有吴姓,疑为古吴越人文以龙蛇等俗之传。吴颖顺治本《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所载与上引同,“蜑”皆作“蛋”。明代林大春隆庆间修《潮阳志》卷7、卷8有关蜑户记载,其“蜑”亦作“蛋”。何格恩《蜑族事迹年表》、饶宗颐《说蜑———早期蜑民史料之检讨》等文于蜑人史料引述至多,此不赘列。
  
三、先民中秦汉以降的盘瓠族类   
大致在秦汉以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族类中,还有一支历来被称为“蛮夷”的大族,即盘瓠氏后裔。其族现存者或称为畲族,以狗为祖宗崇拜。畲又作輋,盘瓠又作盘古、槃瓠、盘匏(《元和姓纂》卷5,余见下引)等。盘瓠族疑亦上古被称为“犬戎”者中的支别。《山海经·海内经》:“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盘瓠当即少昊之子般。由于般创用弓矢,“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易·系辞下》)故后人称之为盘瓠。古盘和般、瓠和弧皆相通。例如《左传·庄公十四年》《释文》:“般,本又作盘”。《尔雅·释水》《释文》同。《易·睽》上九:“后说之弧”,《释文》:“本亦作壶”。《诗·豳风·七月》:“八月断壶”,毛传:“壶,瓠也”。《尔雅·释木》:“壶枣”,郭璞注:“壶犹也”。《说文·包部》:“匏,瓠也”。“盘瓠”一称,首见《文选·魏都赋》都引东汉应劭《风俗通》等,是其名至汉始出而已异于初名。   
饶宗颐《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4)一文曾引潮安山犁畲民康熙年间所绘祖先世系图,其中有量天氏,手执长棍,此“量天氏”正为“少昊金天氏” 之传误。饶先生以为重、黎之误,未妥。重、黎为颛顼高阳氏后,而般为少昊金天氏后。祖图中有高辛氏而无颛顼,可证其先非高其阳氏。依《大戴礼·帝系》,盘瓠当为黄帝子玄嚣之后,重、黎则为黄帝子昌意之后。《太平御览》卷79引《帝王世纪》、《通志·三皇纪一》等皆以少昊为玄嚣、青阳,为黄帝子,但《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少昊氏四叔中有重,似即重、黎之重。再据《世本》宋衷注少昊名挚之说,其挚又与《史记·五帝纪》中帝喾子名同,或当以帝挚当少昊为近。  
概而言之,畲族主要姓氏如盘、雷、蓝等的发祥地,初当在山西、陕西一带。其中的雷,应同嫘祖的发源地。而蓝氏的发源地,我以为当定于陕西蓝田一带。据《后汉书·南蛮传》,畲族东周以后至汉代,主要仍在湖北、湖南一带活动,随着中原势力范围的扩张,特别是秦汉时的攻略排击,其族人被迫逐渐南移,散居广东、广西乃至西南一带。晋代干宝《晋纪》尚记载说:“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槃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5)《搜神记》卷14:“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梁朝任昉《述异记》卷上记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其叙述的地域疑即现潮州市北凤凰山一带。唐代韩愈曾在潮州恶溪祭鳄鱼,其“恶溪”之名,疑也本自“五溪”。当然,最初也可溯至楚鄂之地,其地或与多鳄有关。《东里志》曾述及唐德宗时漳州刺史陈谟平广寇蓝老鸱于揭阳,蓝姓正为畲族姓。《晋书·陶璜传》引陶璜上疏云:“又广州南岸,周旋六千余里,不宾属者乃五万余户,……至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说明其时揭阳地区当多畲族之类。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述及岭表夷人之通商处,唐时谓之“獠市”,说明其时居岭表之“蛮族”类已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言及百粤故地之“猺峒者,五陵蛮之别也”。其“五陵”实即“武陵”,在今湖南省。《永乐大典》卷 5343引《图经志》,说及元代潮州有“山峒徭獠”。《元史·哈刺传》记元至元十四年,元兵“进至潮阳县,宋都统陈懿等兄弟五人以畲兵七千人降”。宋末抗元义军退至广州者,其主体也为畲族人。明代戴璟《广东通志》卷18:“其曰畲户者,男女皆椎发跣足,依山而居,迁徙无常,刀耕火种,不供赋役,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卷35:“潮州府民有山畲,曰猺獞。其种有二:曰平鬃、曰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为婚,有病没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焉。俗有类于夷狄。籍隶县治,岁纳皮张。旧志无所考。我朝设土官以治之,衔曰畲官”。卷70“潮州府畲徭”一条略同,唯最末云:“輋当作畲,《实录》谓之畲蛮”。又云:“潮州府饶平县多山峒,唯弦歌都复有蛮獠”。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中,有很长一段话显然抄录了戴璟《广东通志》卷70上述文字。顺治本《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亦抄戴璟《通志》语,不过略多“自言槃弧之裔”,“其姓有四:曰盘、曰蓝、曰雷、曰钟”之类。乾隆本《府志》卷12《风俗》:“近山之民辄种薯芋,名曰开畲。……揭阳畲户,岩居刀耕火种”。乾隆本《揭阳县志》卷7《风尚》:“旧志云:畲户男女,权(椎字之误)髻跣足,刀耕火种。蓝、霖山谷中有此一种。畏见官府,终身不敢入城郭,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清初在揭阳县蓝田都和霖田都一带仍有畲族人居住,霖田都正包括棉湖。饶宗颐《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一文曾根据乾隆本《潮州府志》卷13各县都鄙等录出其时乡里名带“畲”字者,在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澄海、大埔、普宁、丰顺、南山等地都有不少畲乡。此外,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卷7说:“澄海山中有畲户 ”。“潮州有山畲,……其曰斗老与盘、篮、雷三大姓者,颇桀骜难驯”。续修四库本屈大均《广东新语》第581页亦载“澄海有畲人”。除饶宗颐《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载畲族祖先出身图说外,陈历明《潮汕文物志》第129至133页记载,现潮州市凤凰山区尚有畲族村,并发现畲族人祖墓,以及雷氏和篮氏祖图前言等。说明潮汕地区的畲族人自古及今皆蕃衍不息。由于畲族人“依山而居,迁徙无常”,潮汕地区远古湖汊交错,山岭起伏,林莽密布,也符合畲族人居住的条件。潮汕一带在这段时期内如有土著居民的话,也不排除这些盘瓠族类应该是潮汕地区一支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准土著居民主干大系和先民。  
 
四、先民中的中原历代移民   
晋代以后,潮汕地区所属郡县变化较大。《晋书·地理下》中,揭阳的名称消失了,这是因为晋咸和年间将汉魏的揭阳(王莽时期一度改称南海亭,见《汉书·地理八》)分割另立为东官郡,义熙九年(413)又分割东官郡为义安郡的缘故。这时的揭阳一度分立义安郡和海阳,部份分属潮阳。义安即义安王之封国。《宋书·州郡四》也记载义安郡海阳、潮阳等。据宋志说,比这更早的还有南朝何承天《郡国志》一书说及此。《南齐书·州郡上》因仍宋旧,也载海阳、潮阳二名。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2也载义安郡海阳、潮阳之名。《陈书》无地志,后来的典籍如《隋书·地理下》记载:梁以义安郡置东扬州,后改名为瀛州,及陈而州废。即《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建置沿革》中说的“罢州为义安郡”,撤销州名,仍称旧名义安郡。《魏书·地形志》与岭南无关。《隋书·地理下》中的海阳、潮阳仍属义安郡。《通典·州郡十二》载:“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一》:“隋开皇十年……仍于郡廨置义安县,以属循州。十一年,于义安县立潮州”。《旧唐书·地理四》简略言及唐代又置潮州。《新唐书·地理七上》则偏重于叙述潮州潮阳郡的贡品、户口等,又说及其属下有县三,海阳及潮阳是其中二县。唐代几部有关地理的基本典籍中,《通典·州郡十二》只是简单述及海阳及潮阳为潮州属县,潮州又称潮阳郡;《元和郡县志》卷34是所有载籍中首先较详细叙述潮州沿革的记载,按其记载,其时有16个乡村,开元间(713—741)住户是9337户,元和间(806— 820)是1955户。《旧五代史·郡县志》阙潮州部份,按说为因循旧制。后来的典籍如成书于宋政和年间的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卷35记载:潮州“五代为南海刘氏所据”,“五代为南汉所有”。  这段时期可能在潮汕一带居住的先民,还有几类人:一种是历代曾在这一带居官封袭或戍守者的后裔,如秦末监禄及戍卒之列。《太平寰宇记》卷158引《南越志》:“义安郡有义昭县,昔流人营也”。说明其时曾有流人戍卒居潮。据《南齐书·武帝纪》、《宗室》及《南史·文本纪》、《齐宗室》等记载,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三月甲寅日封其第20子萧子珉为义安郡王,约十年后,萧子珉被杀,由萧道成的第五子武陵昭王萧晔的第三子子坦承其封爵。在普宁新坛村,我曾发现一明代万历间所立界碑,碑上刻文为:

“萧氏承祖以来,弘治灌田粮坛浦园。   
万历三十四、六年,萧民王源致:上至打铁桥,下至柴头港界。   
县主阮沌查明,勘断在案,立石为记”。  
 
共51字,原文无标点。界碑残存部份高1.17米,宽0.31米,厚0.16米。原碑高当在1.20米以上,下部已折断。折断处以下估计再无文字,上述碑文意义已完整。其碑文意为:“萧姓人自从继承祖先所有以来,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划分的水利农田产粮区域编制中名称为坛浦园(或:坛浦园和所属水利、农田产粮区域),现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重新确定义安郡王萧民原本所置地界为:上方至打铁桥为止,下方到柴头港为止。此地界经县令阮沌查明,详细审查判决清楚,记载在官方文牍中,再立此界石,刻写碑文作为证据”。碑文中的“打铁桥”在普宁新坛和安仁交界处,“柴头港”在新坛和揭西县棉湖镇湖西管区交界处。直到现在,新坛村仍以此界为准。阮沌即乾隆本《普宁县志》中的知县阮以临,也即万历本《普宁县志略》的编写者。“以临 ”为字,“沌”为名。其碑提到该地萧氏继承祖先,溯源至萧民王即萧子珉的地界范围为“上至打铁桥,下至柴头港”。(6)说明南北朝时便有萧氏族人居近棉湖。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棉湖旧址在老戏院的历史悠久的霖田古庙仍供奉着萧何的神像,应是这种历史的遗存。   
潮州五代为南汉所有,也可能有一些刘氏宗室滞留于此。《舆地纪胜》卷100中所述宣和中刘花三作乱事,其刘花三或为此类。棉湖古渡口旧有刘庭公庙,传说祀“刘庭王”,其人任职于唐室,或亦南汉刘氏之后。唐代随陈元光入潮的有不少人,这是人所共知的。   
除此以外,还有历代战乱中迁徙南下的中原移民。这类人较早见诸记载者,如晋代永嘉之乱时的难民,据《晋书·元帝纪》载,曾散布“扬州诸郡”。而潮汕地区与扬州相接,其后一度属东扬州,难免有越境或后裔入居潮汕者。东晋时汉人政权被压缩在江南至岭南等的狭小天地里,中原人的南移更是大势所趋。南朝时期入居潮汕的中原人更多。《陈书·世祖纪》记载,陈文帝天嘉六年(565)“三月乙未,诏侯景以来遭乱移在建安、晋安、义安郡者,并许还本土,其被略为奴婢者,释为良民”。这说明在梁简文帝大宝年间(实际550—552年)侯景之乱以后,又有一大批江南一带的难民南迁而来。陈文帝时这批难民虽有回归故土者,但就地安居者,特别是那些被掳掠后由奴婢释为良民者,或多滞留于新居地,这些人也当为数不少。唐代韩愈《与大颠师书》、《潮州请置乡校牒》等文提到的大颠、赵德等,当皆即中原递次迁来的移民后裔。宋后入潮的族姓,更是不计其数。潮汕一带这一时期的居民,也包含着这几类先民。  
 
如上所述,比较早期在潮汕一带居住的先民,依次为夏代少康后裔的越人,春秋战国以后的百越流民,秦汉以后的盘瓠族人,历代居官封袭或戍守者的后裔,以及历代战乱迁徒南下的中原移民等。  

注释:   
(1)《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1996年汕头大学出版社版。   
(2)见王初期、李铁柱《侨眷王铁锤热心收藏出土文物》,《潮汕乡讯》1986.7.12.   
(3)亦见《太平御览》卷170、《舆地纪胜·福建路·福州·景物上》卷128等。   
(4)同(1)。   
(5)《后汉书·南蛮传》注及《太平御览》卷785。   
(6)见拙文《普宁市新坛村发现明代萧氏民王界碑》,原载《揭阳史志》2000年第1期。

资料来源: 选自《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Friday, June 19, 2009

The history of Xiao



















The Xiao family originated from Xiaosien(萧县), in Anhui province(安徽省), China. It was from the kingdom of Xiao(萧国) in the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Xiao was an emperor, name Xiao Ta shing(萧大心) during Chow Dynasty.

Later on, the descendants of Xiao He(蕭何)(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of Han Dynasty)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Han period(汉武帝时期); Xiao Biao(萧彪) and his family moved to Langling(兰陵), now Cangshan(苍山县) of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 due to some political problem. Xiao people were later acknowledged as from Langling, sometime they are called Langling Xiao (“兰陵萧”).




Another mass movement of Xiao people came during Western Jin Dynasty during "Yongjia Rebellion"(西晋永嘉之乱). Xiao Chen(萧整)and the families moved to Danyang(江苏省丹阳市). It was also called South Langling(南兰陵).The descendants of Danyang Xiao(丹阳萧氏) later found two dynasty, Xiao Daocheng (萧道成) found the Southern Ji (南齐)dynasty and become the emperor; and Xiao Yan (萧衍) found the Southern Liang dynasty(南梁)and became the emperor.
From South Langling(南兰陵), the Xiao people later on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China, Taiwan, and oversea.

For the people with surname of Xiao(萧氏), they must remember the three places:

1. Xiaosien(萧县)
2. Langling(兰陵)
3. South Langling(南兰陵)

1. Xiaosien(萧县)

The location of Xiao Kingdom has been lost in history, there was little traces of the kingdom in the location of Xiaosien. The place is important as the origin of Xiao people. Xiaosien is located at Anhui Province(安徽省).

Xiaosien is now famous for its Chinese art painting.


View Larger Map

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萃,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 画艺术之乡”,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其中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等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犹如繁星璀璨,县 城书画艺术一条街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于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投资近亿元的书画艺术博览城已完成 规划设计。突出的人文优势同时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
(extract from http://baike.baidu.com)

2. Langling(兰陵)


Langling is an ancient town,the border and area had been changed several times due to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of different periods. Now the old ancient town is located at Lanling town(兰陵镇), Cangshan district(苍山县), Linyi city (临沂市),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




View Larger Map

古县名: 战国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即此。历经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大业初废,历时1200年。4)隋大业初改氶县置。治所在今苍山县兰陵镇。唐初仍改为氶县,兰陵属氶县管辖。金明昌六年(1195年)又改兰陵。贞祐末移治今枣庄市峄城镇南,后为峄州治所。蒙古移今峄城镇,至元二年 1265年)废入峄州。

兰陵郡名: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郡治所在氶县(今枣庄市峄城镇),县治所在兰陵(今苍山县兰 陵镇)。郡辖境包括邳州北部、苍山县大部及今山东枣庄市及滕州市东部、东南部地区。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


兰陵县

  一、 兰陵县的历史沿革


   1、春秋时期兰陵县的初建。兰陵,中国古代著名城邑,是今苍山县所辖的中心镇,位于今县城西南23公里。在中国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兰陵为 缯国属地,名为次室邑。春秋时为鲁国所辖。鲁国大夫季文子设置次室亭。公元前487年为吴国属地。前468年为越国属地。公元前380年左右,楚越争霸, 今县域东部南部直到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一带成为楚国新开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是最早实行县邑制的国家之一,楚国取得鄫地后,鄫国城池因处于齐鲁 边地,便将政治统治中心南移15公里至原鲁邑次室。因春秋战国时期称兰花为君子,具有真善美的品质,孔子将兰香作为王者之香。所以字具有王道 溢美;陵:本义解释为:高平曰陵。在古语含义中,还有攀登、升高、超越、凌驾之意。有乐土之意。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 咏兰的佳句。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左徒时,主管内政外交,此后两次出使齐国路过此地,遂将原鲁国次室邑更名为兰陵邑,初置兰陵县,喻为楚国的 道乐土。公元前261年,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曾两任兰陵县令。秦朝实行郡县制,兰陵县属东海郡所辖。秦、 汉、三国时期,今县境设有兰陵、襄贲、缯3县,兰陵县地域最大,人口最多。公元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西晋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郡,下属兰陵等县。西 永嘉南渡后,兰陵南迁侨民曾在江南设置兰陵侨县,有南北兰陵之称。北魏时,设置兰陵郡和兰陵县。隋时和唐初,设有兰陵县。唐贞观元年(627) 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重新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兰陵县废,县境分属氶县、临沂县。至此,兰陵县存废时间1000多年。

  2、南宋时金国在兰陵重设兰陵县。南宋(1127—1279年)是中华民族大分裂后的再分裂, 淮河以北为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1115—1234)统治。金在兰陵重设兰陵县,从1127年至1265年,存废时间为138年。元初时撤销兰陵县, 今县境分属峄州和沂州临沂县。明清两代县境分属沂州府兰山县、郯城县、费县、峄县。鸦片战争以后,今县境分属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兰陵地区为兰山(民 国时期更名临沂县)的西南乡。清政府为维护地方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兰山县在兰陵镇设立分防县丞镇守。

  3、抗日战争时期兰陵县的存废。19366月,我党在抱犊崮山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中 共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委和统一战线性质的四县边联办事处,简称边联县办事处19412月成立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随着抗战形势发展需 要,19428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在临沂县西南部和边联县南部地区成立中共兰西工委,194210月,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设置兰陵县,中共兰西 工委扩建为兰陵县委,19433月成立兰陵县办事处。19448月成立兰陵县民主政府。19443月,为纪念牺牲的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鎛,将边联县改称赵鎛县。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临沂城解放,临沂县抗日根据地大部划归赵镈县。10月,兰陵县撤销,其部分辖区归属赵鎛县。1945年底, 今县境只有赵鎛县一个建制。

  4、解放战争时期兰陵县的设立。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共鲁南区 党委、行署决定缩小县级行政区划,将赵鎛县东部析出置县,为纪念1933年的苍山暴动,新县治取名苍山县。后因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赵镈县南半部兰陵地 区,为开展敌后游击战,19482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刘向一任县委书记。这时,在今县境内,出现了赵镈、苍山、兰陵三县并存的局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陵县撤销。1950511日撤销赵鎛县,其辖区并入苍山县。1953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山东省苍山、峄县二县,原属江苏省及山东省突出部分地区划归江苏省,今县境保留苍山县名称。

   二、兰陵的历史文化背景


兰陵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兰陵荀子文化。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 的儒学大师。公元前255年,先后两次任兰陵县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其墓地陵园犹存,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国理念奠定了秦汉 封建帝国统一发展的局面,治县政绩为兰陵地区世代传颂。荀子学术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 陵地区人才辈出,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我国文化发展 史上,传说中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均出自兰陵。历代著名学者有: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孟喜、萧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 天、鲍照、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等人。

  2、兰陵美酒文化。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美酒而著称,酿制历史 可上溯到春秋时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汉墓出土了两坛印有兰陵承印的陶质器皿装有兰陵酒,酒香依旧。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 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 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荣获金质奖章,更使这一传统名酒名播海外,跻身于国家名酒之列。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兰陵美酒 系列产品以其品牌化、产业化优势,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兰陵氏族文化。兰陵是萧氏家族的郡望地,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政权统治江南 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章。萧氏祖先墓地在今兰陵小仲村(萧冢村),属海内外萧氏后裔的寻根之地,近年来已有大批 的萧氏后人前来祭祖,吸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4、兰陵运河文化。明朝万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征召民力历时10 年,在兰陵西泇河下游开掘泇河运道,260余里,避开黄河的险要河段330里。此工程使兰陵有了通航之利,沿泇河运道可直达京杭。兰陵古城牌坊高悬的逵达邹鲁衢通淮徐匾额,见证了兰陵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5、兰陵革命斗争文化。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兰陵地区留下了许多英雄史诗。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 的先驱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兰陵红枪会起义;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横山惨案;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在这 里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兰陵县治在古今历史上是历经多次兴衰存废的著名县治,自县治设立至今已有2400年。因春秋战 国时期齐鲁两国不曾设立县治,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古代最早设立的县治,被誉为山东第一县,是中国古代名邑。几乎历代都一直保持着兰陵县的历史 建制,甚至还曾被设为兰陵郡。

  兰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既是美酒之都,又是文化名城,在鲁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明 5000年的历史上,兰陵是夏商时期华夏文明和东夷文化的过渡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结合地,是南北朝时期齐梁萧氏皇室的郡望地,是古代 美酒文化的发祥地,是解放战争初期挫败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取得鲁南战役胜利的决战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高度发达、文化功能日益强化的今天,一切地 域和历史文化都倍受重视,兰陵荀子文化、美酒文化、氏族文化、运河文化、革命斗争文化都显得独具魅力。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558.html)

苍山县兰陵古镇--山东 - 临沂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此后历代在兰陵设立郡县,北宋始置兰陵镇,属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1942年设立兰陵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坊前(今兰陵镇东北)

苍山县兰陵镇是“历史文化”悠久,底蕴丰厚,资源可与临沂齐名,属全市乃至全省旅游资源中的第一方阵。古镇兰陵,属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居住,战国初年鲁国就在此设次邑室,秦以后历代都在这里设立郡、县治所。兰陵酒厂生产的兰陵美酒,历史悠久,誉满华夏,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一些古典戏曲中,都提到了它。远在唐朝兰陵酒就远销至长安、江宁、钱塘等名城。兰陵美酒相传为萧氏家酿,后发展为兰陵酿酒业。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赞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千古绝句。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畅饮兰陵美酒后,挥毫写下了:“杨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兰陵美酒具有天然形成的湖泊色泽,晶莹透明,醇厚可口,回味悠长。可称色、香、味三美。据山东大学鉴定,该酒含有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十七种人之生命必需的氨基酸,常饮具有养血补肾、益寿强身之功能。兰陵美酒于1915年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更使兰陵美酒驰名中外,周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举行的招待会上用兰陵美酒酬宾,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在史册上为苍山县兰陵镇的酿酒业记载了光辉的一页。兰陵美酒厂继承了传统的酿造工艺,又不断地加以改进,现共生产兰陵美酒、兰陵特曲、兰陵大曲、兰陵郁金香等十几个品种的饮料酒,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有的产品畅销国外。

  荀子曾两次出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居家兰陵,著书讲学,终老其身,并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荀子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之一,是“人定胜天 ”唯物主义的奠基人,被历史上称为“后圣”。《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开人情小说之先河,据专家学者考证,其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兰陵人。可以说千年古镇兰陵、兰陵美酒、荀子文化、《金瓶梅》文化四大品牌均在世界及全国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同时苍山历代名人贤达辈出,留下了“兰陵多学”的千古美名。春秋时执政大臣季文子,设兰陵为次室,为政清廉,史称季文子“家无衣锦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死后葬于文峰山,并且建有季文子庙。宗圣曾子,祖籍鄫国(今位于苍山向城镇),鄫国故城是国内外曾氏祖先的故里,历经2000年的风雨剥蚀,残垣断壁仍矶立在文峰山东侧,依然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兰陵萧氏为历史上苍山的名门望族,萧望之为西汉著名大臣,精通历史,擅长政事。历史上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都是兰陵萧氏后人。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依旧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近代“五四运动”新文化先驱,被茅盾先生誉为“午夜彗星”的王思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鸿浈,著名美籍华人作家王鼎钧等,都是苍山一代又一代的名人精英,也是苍山人的骄傲。

(from http://cangshan.5o5k.com)

Langlin Today(兰陵概况)

兰陵镇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两省(山东省、江苏省)、四县市区(临沂市苍山县、 江苏省邳州市、枣庄市峄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交汇地带,全镇辖114个行政村,11.2万人,总面积135.41平方公里。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 总产值34.59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总产值28.12亿元,增长15.1%,农业总产值6.46亿元,增长18.8%;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6亿元,增长16.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03万元,增长16%;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786元,增长29.2%。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 设新型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
   兰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任兰陵令。经济发达,有“天下第一酒都”、“石膏之乡”的美誉,目前,已形成“南膏、 北菜、中酒”的良好发展格局。尤其境内石膏石膏石、铁矿石资源丰富,石膏石已探明地质储量为16.6亿吨,为全国优质石膏主产区,铁矿石正在勘探之中。兰 陵石膏集团辖石膏矿井22座,年产石膏560万吨,是山东省最大的石膏生产基地。中小型酿酒企业在国家大型企业山东兰陵集团的辐射带动下,已发展到34 家。全镇形成了以石膏开采、酿酒、包装印刷、蔬菜、板材为支柱的五大支柱体系,全镇共有包装印刷制品厂12家、板材加工厂35家。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得到优 化,大棚蔬菜、夏秋露地菜、名优珍特菜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公共 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完成生产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设道路总面积6.7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工程,完善 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共打通硬化镇区街道132.6公里,形成“五纵四横一外环”的交通框架,并完成了全镇123.4公里的村 村通道路硬化工程。镇内市场
发达,全镇有各类批发市场8处,艾曲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自办综合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年吞吐量3亿斤,日交易额达200万元以上。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吴官正先后来艾曲视察,并给予“农民办市场,全国第一家”的高度评价。
  “十一五”期间,兰陵镇将以“城区、矿区、菜区”三个经济区域为重点,利用兰陵酒文化、荀子等历史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为重点,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发挥地处四县区交界和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建设苍山
西南部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小城镇;以蔬菜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建设农工商为一体的小城镇;以石膏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石膏开采、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城镇。

(source: From 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人民政府 official web site: http://www.guzhenlanling.gov.cn)

3. South Langling(南兰陵)

The location of the ancient town is currently having dispute as to the actual location. Many historian and academician, even the politician are involved to ascerta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South Langling.

The view from
Menhe town(孟河镇),Xinbei district(新北区),Changzhou(常州), Jiangsu Province(江苏省):


View Larger Map

  孟河镇位于常州市西北部,由原来的小河、孟河于2003年10月合并成立。孟河镇地处常州西环线与北环线交汇处,238、338省道穿境而过,东枕长 江,南临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西北与丹阳市接壤,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南北朝时,就出了齐梁两位开国皇帝及十三位皇帝。清朝中 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孟河镇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全镇总面 积88.26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人口7.8万人。孟河镇以书画雕刻为主要特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书画协会、文学创作组、雕刻协会等相继在村、企业成立,形成了村村厂厂、家家户户有书画、雕刻作品挂上墙的可喜景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source:http://zhidao.baidu.com)
孟河镇是全国重点镇、江苏省卫生镇、实施江苏省妇女儿童“十一五”发展规划示范乡镇、江苏省中医工作先进乡镇、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书画雕刻之乡”。

常州市辖5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即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市人民政府驻龙江大道1280号。新北区辖3个街道、6个镇:河海街道、三井街道、龙虎塘街道、春江镇、孟河镇、新桥镇、薛家镇、罗溪镇、西夏墅镇。w
2003年10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孟河、小河两个镇合并设立孟河镇,镇政府驻小河。行政区划调整后,孟河镇行政区域面积为88.26平方千米,人口为7.54万人,辖3个居委会、39个村委会。

常州是中國江蘇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江蘇南部,是江南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武進區是中國江蘇省常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孟河镇位于常州市西北部,地处常州市西环线与北环线交汇处,由原小河镇、孟河镇于2003年10月合并建立。该镇东枕长江,南临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 312国道,西北与丹阳市接壤,238、338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镇总面积88.26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孟河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孟河镇是“齐梁故里”,南北朝时期,出了齐、梁2位开国皇帝及13位皇帝。孟河镇是“孟河医派”的发 祥地,清朝中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辉煌。孟河镇也是革命先驱恽代英、 十二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著名铜刻艺术家汤友常的故乡。

萧氏祖上为南兰陵人
这起两地争名人之战缘于今年3月常州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今年3月,为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发展常州、武进的文化事业,常州市政府成立了“齐梁文化研究课 题组”,并举办了“齐梁文化研讨会”。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说,萧道成、萧衍作为齐与梁的开国皇帝,原先祖上在山东兰陵,后来祖上(即萧整)在“永嘉之乱”后迁到南兰陵即武进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市,加以“南”名,称为“南兰陵人”。从此常州成为萧 齐、萧梁的子孙移往我国南方各地的出发点。
常州工学院教授储佩成则分析称,史料记载,齐梁萧氏的祖先萧整过江居武进县之东城里,“东城”为南兰陵郡、兰陵县治所所在地,就在今天常州市新北区孟河 镇。齐梁文化研讨会经过系统的研究,并考察了齐梁族谱、寺院、祠堂碑记、墓志,分析了常州境内的山川、村镇等地名,发现所有证据都指出齐梁故里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而非镇江丹阳。

The view from Danyang(丹阳市),Zhenjiang(镇江市), Jiangsu Province(江苏省)

镇江市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处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中国最长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为江苏省地级市,辖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三个市,区设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面积4838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丹阳市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隶属于地级市镇江。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一


View Larger Map

现有11处南朝陵墓石刻
由于这种观点出自常州市政府主办的论坛,一经曝出就引起了丹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丹阳市委书记李茂川作了批示,该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商量对策:还历史本来面目,保卫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两地对于故里的“争夺战”就此被点燃。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钱永波,作为镇江有名的学者也力挺丹阳,极力反对常州市政府的这番言论,并称:“擅自更改历史,实在是太随意了!”钱永波说, 丹阳是齐梁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大量的史料及历史遗存都是不容置疑的。目前,证明齐梁故里在丹阳有两个 重要依据:一、在《南齐书》、《梁书》中,就有把南徐州和齐、梁陵墓所在地称为“桑梓帝宅”或帝王自称为“桑梓”。这里所说的“桑梓”,指“家乡”;二、 在丹阳十二座南朝陵墓中,有三座陵墓是在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未称帝前建的。当时,他们把亲人葬到当时的武进西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丹阳东北地区,无疑与他们的家乡密切相关。目前,丹阳现存11处、26件南朝陵墓石刻。
钱永波说,常州的这次“齐梁故里”之争其实预谋已久。早在去年7月,常州就专门成立了“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拉开了抢夺齐梁故里之战的帷幕。据悉,当时常州市还专门成立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对齐梁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去年11月20日,又一篇名为《萧氏宗亲20亿复建齐梁故里》的报道引起丹阳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篇报道称:“由海内外众多萧氏宗亲共同出资新建的‘梁皇宝殿’,在南齐皇帝梁武帝萧衍故里的常州市孟河镇正式奠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争夺”, 钱永波说。

Which is the correct one, South Langl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are as follow:

(i) 古县名: 东晋初侨置。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南朝梁废。东晋、南朝,曾先后为侨兰陵 郡及侨南兰陵郡治所。南朝梁改武进县置。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入曲阿县。
(ii)兰陵郡名: 东晋初侨置江南。治所在今常州武进。南朝宋改名南兰陵,隋时撤销。

The important and critical clue is where the view from Changzhou city based on the living history, the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location; the view from Danyang are based on the burial ground of the emperors during the Southern Ji and Southern Liang dynasty, which are totally different basis. The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location at the time of Ji Liang for South Langling is 南朝梁改武进县置。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 which is Changzhou;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入曲阿县 which is Danyang. Actually Menhe town and Danyang city are very close, there may be changes over the administration border during the ancient time. Some area in Menhe and Danyang may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ame administration at one time in Ji Liang dynast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ities was due to their objective to secure the investment from the World Xiao clan's proposed project on development of the birth place of Southern Ji (南齐)dynasty and Southern Liang dynasty(南梁), or what the historian called the home of Ji Liang(齐梁故里).Both are from Jiangsu Province(江苏省) and are historical cities for Xiao clan. The two cities can developed as one tourism package, rather than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萧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Thursday, June 18, 2009

蕭何 Xiao He -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of Han Dynasty




















Xiao He(蕭何)257BC-193BC, is the ancestor of Xiao family. He was born in Pei County (in modern Xuzhou(徐州市沛縣),Jiangsu(江苏),the same birth place as Liu Bang(劉邦).Xuzhou in ancient time is also known as Pengcheng (彭城).Xuzhou is the birth place of Liu Bang, Cao Shen, Xiao He and even the founder of Ming dynasty in 1368,Emperor Hongwu(洪武帝) or Zhu Yuanzhang(朱元璋)was also from the same birth place. Zhu Yuanzhang and Liu Bang were the founders of dynasty who were peasant from the same place. Is Liu Bang an inspiration for Zhu Yuanzhang?

Xiao He(蕭何),together with Zhang Liang (張良), Han Xin (韓信), helped Liu Bang(劉邦) to defeat Xiang Yu (項羽) who was the king of western Chu kingdom(西楚霸王)in the battle of Gaixia(垓下之戰), after the collapse of Qin dynasty(秦朝). Han Xin is a brave general,Zhang Liang is a good strategist,and Xiao He is a good administrator(CEO of today), the three of them are called The Three Pillars of Liu Bang's victory(汉初三杰). The period of battle between Liu Bang and Xiang Yu was known as Chu Han Contention (楚漢相爭). When Xiang Yu heard the armies sing in Chu ascent, he knew that he had been defeated and his kingdom had fallen(which is called 四面楚歌) , Xiang Yu committed suicide at Wu River(烏江).

The victory of the battle had resul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Han Dynasty (漢朝), which in Chinese history was also known as Western Han Dynasty(西汉)or Early Han(前汉). It reign from 202 BC to 9BC. Liu Bang become the first Emperor, Han Gaozu (漢高祖) of the Han Dynasty who was the emperor from 202 BC to until 195 BC. Xiao He become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The capital was at Changan(now Xian)

Proverb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in English it is translated as " Success was because of Xiao He, and failure was also due to Xiao He". This is due to story that Xiao He was the one recommended Han Xin to Liu Bang, and also the one who caused Han Xin's death.



Beijing opera, "Xiao He chasing after Han Xin in the moonlight" 《萧何月下追韓信》. The proverb is refer to an action that is so urgent , that it must be carried out immediately.



There is another proverb, "Cao following the rules of Xiao" (蕭規曹隨)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after Xiao He's death, Cao did not change his rules at all, but followed them. Cao Shen(曹參), was the 2nd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roverb refers to "following and honoring the rules set by your predecessors to avoid changes". Noted Xiao He, Cao Shen and Liu Bang are friends during their youth.

Note: It is difficult for non-Chinese educated Xiao clan to obtain info on Xiao clan,especially most of the books and documents are in Chinese.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s many of the books and documents are in ancient Chinese. The Wikipedia has an article on Xiao He, which is useful for non-Chinese educated Xiao clan.


萧何(前257年6.15—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象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慧眼识才 力荐韩信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就投到刘邦麾下。起初,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在接触过程中,萧丞相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整天思念家乡,念叨东归,开小差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天,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他商议军中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再说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着韩信。正想下马休息一下,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徘徊。萧何顿时抖擞精神,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厂他策马赶到河边,气喘吁吁地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韩信仍不吭声。萧何又说了一大堆劝他回去的话。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两个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了”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去。到了第三天,三人才回到南郑。

开国首功 位列三杰

  消灭项羽、平定楚地后,诸侯联名上《劝进表》给刘邦,推举他为皇帝。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众诸侯及太尉长安侯卢绾等300多人,恭听了刘邦即帝位的诏书。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显得特别高兴,他说:“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群臣众说不一。刘邦最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的手中。”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亦被称为“汉初三杰"。
(extract from http://baike.baidu.com)

城固萧何墓

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城固县志):汉酂(音:错)侯萧何墓,(县治)东北三里邯郸村。又据《史记·萧相国世家》: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卒,葬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古时候,名人死后怕政敌掘墓鞭尸,往往一人多墓,屡见不鲜。也有恩于百姓的,逝去后众人自发修衣冠墓,以便祭祀。那么,城固的萧何墓今何在?属哪一种?

萧何墓
萧何墓坐落在今博望镇谢家井办事处杜家槽村内,离县城三里,坐西朝东,墓前有三间房的祠堂,有塑像,墓上有几株古树。墓前有三通石碑,最早的石碑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城固知县减应桐所立,写着“汉相国萧公讳何神墓;另一通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写着:汉丞相酂侯萧公墓,此碑高大气派;最后一通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城固县事李炜等人所立。
碑文较长,大意是:汉中为高祖发祥之地,驻军汉王城,萧何等众臣率军民筑堰垒渠,引水浇田,百姓士卒足食丰衣,至今近2000年, 渠堰尚在,惠泽及民,为纪念萧何之功德,李知事(知县)倡导,数百名乡绅富户捐钱物,修萧何墓陵园,以供后人祭奠。拜谒先贤墓冢,缅怀丰功伟绩,心中豁然 开朗:萧何死后虽远葬长陵,可纯朴厚道的汉中城固百姓,为纪念他在此地兴修水利、造福民众的大恩大德,修衣冠墓、盖萧公祠,敬立神位,人心向背使然也

Tuesday, June 16, 2009

Welcome , Xiao family

Welcome, all people with surnames of Xiao,Seow, Siow,Siew, Hsiao, Siu, Siao; are all Xiao(蕭)family.

Xiao (traditional Chinese: 蕭; simplified Chinese: 萧/肖) is a Chinese surname. In Wade-Giles, it is rendered as Hsiao. It may also be romanized as Siew or Siu.

In Malaysia & Singapore (former colony of the British empire,used direct translation from the various Chinese dialects), the Hokkian or Teochew Chinese romanized "Xiao" as "Seow". Teochew "Seow" are mainly Chaoyangxiao(潮阳萧氏) from Chaoyang(潮阳), Kwangtung(广东省), China. The most famous Hokkian Xiao is the Vice President of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Mr. Vincent Siew(蕭萬長).

The Hakka "Xiao"Chinese(客籍萧氏), especially Huichew Hakka (客籍广东惠州萧氏)of Titi(知知港) (in Negeri Sembilan state of Malaysia), a village town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Hakka people with the surname of Xiao, romanized "Xiao" as "Siow" or "Seow". There are some Hakka Xiao from Paihou(百侯镇), Dapu(大埔县), Kwangtung, China. Paihou town is having high concentration of Hakka Xiao people.

There are also other Xiao people from Kwangtung Province, they normally used romanized Siow or Siew

The young may also used "Xiao" if they followed romanized Chinese.

In Taiwan, it is normally Siew or Hsia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ingapore has more Seow.

In China now, Xiao people all used Xiao now, but the writing of Xiao may be simplified Chinese 萧 or 肖. There is currently the movement to return to writing of 萧, which is accepted simplified Chinese writ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蕭(not 肖). 肖, which cannot be the simplified writing for our Xiao surname, it is not the simplified version of original traditional Chinese writing of Xiao(蕭). There is a saying by Chinese, that we cannot change our surname, so 肖 is not acceptable in our culture. In China, there are Xiao people who has successfully changed their surname from Chinese writing 肖 to 萧. For Malaysian or Singaporean, please avoid using 肖, the writing is not the proper simplified Chinese writing for our Xiao surname.

For people born in China, prior to the use of simplified Chinese and romanized Chinese; there were various English used for Xiao. The famous Hong Kong actress,Siu Fong Fong(萧芳芳)is Josephine Siao, her original name is Siao Liang(萧亮). Siu Fong Fong was born in China near Shanghai, where during the pre-war period it was very westernized colonized city. Her surname is Siao, when she is in Hong Kong she use the name of Siu Fong Fong for her acting career, the surname in English has changed to Siu,using local Cantonese pronunciation of Xiao.

In Hong Kong, The 55th most common family name "Xiao" (肖) appears to be very rare. This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Hong Kong uses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not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lly, the surname 蕭 (Xiao) was rather common while the surname 肖 (Xiao) was extremely rare, if not non-existent (it is mentioned only sporadically in historical texts). The first round of simplification in 1956 simplified 蕭 into 萧, keeping 蕭, /萧 and 肖 distinct. However the second round in 1977, which has long been abolished, merged 萧 and 肖 into 肖. Despite the retraction of the second round, some people have kept 肖 as their surname, so that there are now two separate surnames, 萧 and 肖.

In Korea, Xiao is So.

Xiao family memb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may used different English for Xiao surname; due to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rom various dialect, especially oversea Chinese.I have also seen "Saw" used as English surname for Xiao, which is not normal and may be wrong; but if the parent used dialect or pronounced wrongly when reported the birth of the child, the surname will be wrongly registered in the birth certificate. But they are all family of Xiao. But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Chinese writing of your surname, otherwise you may wrongly follow other people's ancestor and use their surname. Wherever you are, to know your Chinese name in Chinese writing is the only way to identify your root. If you are going to search for your root,this is the first step....

The Jiang family(江氏) from Jiangwan(江湾), Wuyuan(婺源), Anhui(安徽省) Province(now jiangxi, 江西省)who called themselves Xiao Jiang family(萧江氏). Xiao Jiang family was actually Xiao family from Danyang(丹阳(蕭南兰陵)东城里萧氏). So Xiao Jiang family is also Xiao family.The former President of China, Mr Jiang zeming(江泽民)is from Xiao Jiang family,is actually from Xiao family. So, people with surname of Jiang from Jiangwan are also from Xiao family.

So people with the surnames Xiao, Hsiao, Siew, Siu, Seow, Siow, Siao ar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same Xiao family from ancient China. Yes, also Jiang family from Jiangwan.....

萧姓始祖——萧大心
萧姓产生于公元前681年,得姓始祖子大心,史称萧叔大心。萧叔大心是宋国建立者微子的后人,从微子姓子姓。他的出生年代与出生地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出生地应该在宋国发源地,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

公元前682年,宋国大臣南宫长万在外出打猎时杀死宋国国君宋闵公,回朝后立公子子游为国君,并开始诛杀当朝重臣,宋国开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宋国其他公子为求自保,四散逃难。公子御说逃到了亳邑(今河南商丘市南),南宫长万派弟弟南宫牛带兵围攻亳邑。大心组织其他逃难的宋国公子,从曹国请来救 兵,奔赴亳邑解救公子御说。在激战中大心杀死了南宫牛,解了亳邑之围。随后,大心带领士兵,攻入宋国国都,杀了公子子游。南宫长万见大势已去,只得逃往陈 国。公元前681年,大心同宋国诸位大臣一起,立公子御说为国君,御说即为宋桓公。

在这场平定宋国内乱的战事中,大心立了大功。继位后的宋桓公将大心封到萧邑(今安徽萧县),建立萧国,萧国为宋国的附属国。据这段历史推测,萧国建立的年份应与宋桓公继位是在同一年,即公元前681年。 随着萧国的建立,大心的的子孙以他的功勋为傲,以封地萧为姓,并奉大心为萧姓始祖,尊称他为“萧叔大心”,萧姓就这样产生了。春秋宋国萧姓成为汉族萧氏所共同认可的主源。


Related articles:
1.http://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Info:Main_Page , on Chinese surnames
2. www.wikipedia.org, on surname of 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