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Larger Map
百侯概况
e* I/ z# |* l+ _! }" o
5 w/ X. B( O+ o$ S6 e) j
百侯旧称“白堠”,民国以后改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百侯镇位于大埔县东部,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镇,仅11公里,交通便利,省道茶上线贯穿其中。全镇总面积94.2平方公里,有山地7038公顷,耕地面积785公顷。下辖14个行政村,285 个村民小组,3.1万多人口,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干部之乡”之美誉。0 l; O: P4 c: i( W2 L
百侯素有“文化之乡”之称。清康熙初年,侯南进士杨之徐三个儿子均为翰林。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侯南步梯小学是全县最早兴办的学校。民国十四年创办私立百侯中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输送了大批人才。百侯幼儿团办于抗战前,名闻全国。目前,全镇有幼儿园2间,完小9间,中学1间,有中心卫生院1间,还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杨隆生艺术馆各1座,是省体育先进镇,镇文化站还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3 C0 c5 L2 m5 s$ b2 Z8 J
+ H' |' s% t9 l) L( q* ~) [* ?
百侯是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据统计,全镇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镇内“三胞”亲属就达1.4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0%以上。; N- v. k& X% N, x$ G5 z
百侯镇又是“干部之乡”。百侯籍的人才遍布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尤以教育界、政界、商界更为突出。社会知名人士杨兰史、杨应彬、刘兆伦、肖月华、杨永松、杨英耀、肖如川等均为百侯人。5 O- o" X! Y6 p0 |2 n% N; l
7 @' o1 P: C7 @, V) k
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古往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诗书世家”、“一腹三翰院、一同怀四魁”的典故流传九州。“侯山十二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马寺晨钟”、“古榕阴下”、“西岩朝翠”、“东廓晚霞”等景点是古今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田园风光,也是游客观光的名胜古迹。
4 R0 r q/ n" A) t- N; ^5 ?
百侯还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如“鲤鱼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汉乐、五鬼弄金狮,布龙,竹板歌,武术等,汉乐在百侯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也是大埔汉乐的主要活动区域,百侯的民间演奏家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广东汉乐演奏活动,到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目前全镇有十多个固定演奏点。有优美、传神的民间故事,传说、典故;有大量烩灸人口的诗词、楹联,还有宋代靡崖石刻。饮食文化非常丰富,传统特产美食,有薄饼、忆子粄、鸭松羹、豆子羹、芋子粄、牛肉干、酸枣羔等。
百侯镇钠长石、粘土、陶泥、林竹木资源丰富,镇内有原料厂、百侯机械木制品厂等个体、民营企业,其中“金公主”牌木屐、百侯牛肉干畅销海内外。' u1 z+ q* V5 E( B0 S: W8 J
; B7 B& d' r1 A, n5 v
改革开放二十多来,百侯镇历届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三乡”优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海内外乡贤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两个文 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侨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基础日益雄厚,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850万元,人均收入4033元。
百侯是位於粵東北大埔縣東南部的一個聚落,距茶陽舊縣城約40公里,新縣城池(1961年遷)約10公里。 以一個約20平方公里的盆地為中心,包括周圍方圓約10公里的丘陵山地,發源於福建南靖縣象湖山的韓江主要支一的梅潭河從盆地中間穿流而過。原名白堠,相 傳因原在水口馬山上的土堡、煙墩是用白色的石碩所建而得名。
依地理位置分為侯東、侯南、侯北、侯西四片,現有居民一萬餘人,有楊、萧兩大姓和邱、池、陳、林、李、鍾等十多個小姓。侯南、侯西楊姓五千餘人,丘姓三百餘人,池姓二百餘人,侯北、侯東萧姓四千餘人,其他各姓均在一百人以下。
百侯村落碩大,房屋密集,有明清府第式建築百幢,其中侯南自清中葉以葉以來有」三十六條巷,巷巷都一樣」的說法。就空間布局而言,以盆地中央沿河兩岸為中 心,大姓居於中間,小姓居於大姓兩邊及盆地邊緣的山腳下甚至山腰。就時間格局而言,從明末以來,有以盆地中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的趨勢。
百侯是粵東地方客家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有關當地早期的歷史,是各大姓宋末元初開基的傳說和與」狗頭王斗法」以及開圳灌田的故事。明代中後期,動亂不斷, 山賊不少,曾參與嘉靖末年張璉的」飛龍國」活動而遭到官府鎮壓。自明以後,人口飛速發展,宗族發達,民俗活動眾多,社會關係複雜。文化發達,科舉仕宦不 斷,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百侯宗族組織發達,祠堂眾多,其中楊姓80座以上,肖姓30座以上,實行大小宗制。編修族譜,制定族規,族產豐厚,有嚴 格的經營管理制度。地方社會關係複雜,各姓聚居一處,彼此之間既有悠久而密切的通婚關係,同時又是競爭與鬥爭的對象。歷史上楊與李、楊與萧、萧與丘、萧與 林等,都發生過激烈的械鬥事件,但通婚關係一直保持。自乾嘉以來,村人開始大批出外謀生,先是集中在潮州、蘇杭等地,道光後集中在上海、汕頭、台灣和南 洋,全村現居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華僑達三萬多人,是有名的華僑之鄉。
文/宋彩仙(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source:客家學院電子報第五十六期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56/02_08.html)
百侯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有如北雁南飞,令人叹为观止。旧式建筑多为砖瓦结构的房屋,如位于侯南窑戈子山脚下的通议大夫第有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是古老祠宇 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称一腹三翰院(现已开辟为大埔县的旅游景点之一,有专线车直开到门前)。侯南下祠堂;侯北鸳鸯祠堂,系肖族祖祠,二祠并排,就如鸳鸯,比翼双飞;南山万石堂,系张姓祖祠,历史悠久,文物尚存。佐都先生的三层楼是百侯最早的西式楼层,在大埔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令人耳目一 新。肇庆堂是古代中西合壁建筑,无论瓷雕、泥塑、木刻都十分讲究与精美,堪称罕有的古文物。
(source:http://dabu.gdsq.cn)
广泛的社会网络
百侯文人不仅在家乡广交师友,而且还走出家门,通过游学、为师等多种方式,广交学友,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网络,为提高学问和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有利地位创造条件。
百侯各姓,互为通婚,各为姻亲,互为师友。如于明末清初时萧文明,很有学问,“与同里明经杨东皇、池斗墟为诗文友。”其子礼部儒士萧国荣,与侯南第一个举人“杨东埜、邱坤生公联姻,诗酒陶情。”池延宗,“不事生产,惟舌耕自给,罗进士睿、肖太史宸捷皆出其门。”萧翱材是杨之徐的舅舅,神童邱元遂是杨缵绪的外甥,等等。使各宗姓之间能够在学问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与外界密切的学术交往则一直没有停止过。顺治十二年,萧翱材会试下第,应程乡松口大儒李士淳三子其楚之请,在其家当塾师,从而结交了与李士淳交往密切的粤东 学界,如程乡县举人萧墱、李晦庵、侯止庵,海阳举人陈园等知名人士,“皆相友善,视为畏友。”而萧翱材的侄儿萧元溥、萧元涓,也与陈园公、李悔庵、侯止庵 成为“文章莫逆”。
通过婚姻关系,杨氏、萧氏等百侯各姓先后与茶阳饶氏、湖寮吴氏、蓝氏、罗氏、何氏、梓浒范氏、松口李氏、丰顺丰良吴氏、海阳陈氏等粤东地方大姓建立了姻亲关系,为彼此的学问交流提供了条件。如杨之徐之所以对《朱子家礼》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就被认为是学自其妻家茶阳饶氏,因他经常到茶阳饶氏宗祠中“观礼”。
同年、师生关系也是百侯人经常利用的社会资源。百侯很多人考中科举,同时考中者称同年、同谱,同为天子门生,关系密切。既切磋学问,也为子孙族人考中科举提供方便。
據記載,歷代百侯文人有著述百餘種,因各種歷史原因,多已難尋。現能找到的,仍有楊之徐《企南軒詩文集》、乾隆《楊氏族譜》等數十種。另發現碑刻材料計 20 餘通,其中宋 1 通,明 3 通,清近 20 通,這些成為研究百侯地方社會和文化的第一手資料。
(source: unknown, from the net)
View Larger Map
百侯是位於粵東大埔縣南部的一個聚落,以一個約20平方公里的盆地為中心。包括周圍約
侯北大部分的居民是蕭姓,目前約有三千多人,侯南則是楊姓居民為主,數量大約六千多人。侯南、侯北皆有重要的宗祠或廟宇。侯北有蕭氏宗祠、鴛鴦祠、蔡仙圳、保定樓等。侯南有楊氏大宗祠、中翰第、小宗祠、李氏祠堂、觀音亭等。宗祠或是廟宇多,表示該地重視文化的程度。因此百侯自古以來就是粵東著名的的文化之鄉。
自明末「張璉之變」後,百侯文風鼎盛,科舉發達。清時,共中進士19人,舉人103人,均超過全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其中楊姓獲得「同榜十秀才」、「同堂七舉人」、「同榜三進士」、「一腹三翰院」的美稱。
在百侯停留約一天半,走遍了南侯、北侯的老街,與80多歲的老人以客家話聊天。隨著年代的久遠河床淤塞,梅潭河洪水氾濫,為老街增添不少滄桑。年輕人往都市發展,老街沒落了,但從其建築仍可看到當年繁華景象。侯北的蔡仙圳是紀念一位蔡姓的婦人,因為她把河流引進灌溉水渠,方便大家用水。在古代即有水利的觀念,真是難得。她的聰明嘉惠了侯北的百姓,大家感念她,因此稱她為蔡仙女。去世後建廟供奉,這也是讓人嘖嘖稱奇之事。
侯北--萧氏
梅潭河從盆地中間穿流而過,因此,把百侯分為侯南與侯北。侯北村位于百侯圩镇梅潭河北岸,有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600多人.侯北大部分的居民是蕭姓. 侯北有蕭氏宗祠、鴛鴦祠、蔡仙圳、保定樓等. 侯北鸳鸯祠堂(萧氏总祠), 系萧族祖祠,二祠并排,就如鸳鸯,比翼双飞.
侯北、侯東萧姓四千餘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