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4, 2009

萧端蒙(1521-1554)

江西巡按萧端蒙  

萧端蒙, 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明代广东潮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字曰启(有的典籍载为日启),号同野。他诞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先祖萧御疾曾在文天祥率兵抗元抵潮时,投入征讨陈懿、刘兴的战斗。及后,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遇难,萧御疾卫护文天祥血战捐躯。至萧端蒙之祖、父辈,萧家已是潮邑屈指可数的书香门第。其祖父萧廷国“性孝友,笃学种德”;其伯祖萧廷艺为廪邑庠;叔祖萧廷达登正德八年(1513年)“贤书”。叔祖萧与洁文章诗词均颇有造诣,只是因多技艺,任侠好义,未能专心科举而下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萧端蒙之父萧与成。与成号铁峰,从小深受家风熏陶,聪颖好学,16岁时即与乃叔萧廷达同登癸酉贤书,并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领解元(第一名举人),第二年中进士,晋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参与撰写《武宗实录》,大显才华,得赐金、绮,晋爵。后奉旨使靖江,也不辱使命。其“道德文章,推重一时”,后人尊称之为萧太史。在潮阳,他十分关切桑梓疾苦。曾亲率乡勇抗击倭寇,又曾率先捐资疏浚护城河,并在竣工时,毅然变卖家产还清浚河所缺资金。其著作有《铁峰集》传世。萧与成的另二个儿子端贲、端升也都很有才华,双双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

  萧端蒙从小得益于这一诗礼人家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上萧与成曾因在外供职,未及为父奔丧而抱憾,为此长期留家侍母以尽孝,使萧端蒙得以有较长时间直接仰承父教,故而“自少沉静,通五经,熟史迁、老泉之学”。萧端蒙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得中举人,翌年一举成名,考取进士,召试于文华殿,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萧家父子先后荣膺翰林,一时蜚声朝野。萧端蒙更因才华出众,“行文修雅有度”,深得嘉靖赏识,由翰林改授山东道御史。接着,先后出任贵州巡按,浙江道御史,江西巡按

  萧端蒙虽仕途多所变易,但却每每为官一任,必有建树。后人说他“在台中(巡按、抚院称两台),政绩炳炳”,“使车所至,风采肃然。所言皆军国重务,为人人所欲言, 亦人人所不敢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他奉旨到畿内治军,针对军异屯难以聚集的问题,提出“同屯同所为伍,休则鳞次而居,行则鱼丽而阵”的管理方 式。以“处粮饷”,“定员额”等措施,清理整顿了驻京军队,纠正了军官吃空额,克扣士兵薪贴等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治军难题。第二年,贵州发生民族骚乱,他奉旨巡按贵州,针对其地民族杂处,文化不发达的实际情况,提出“置督臣,增试额”,选拔当地贤良者参政,恰当地处理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局势。为此,他深得嘉靖称许,遂调任浙江道御史。三十二年(1553年),俺答人寇,京师振动,他又奉诏前往延安、绥远挑选精兵训练,入卫京城,与他的父亲 一样受到了“赐金、绮”的奖励。

  在江西巡按任上,萧端蒙不畏权贵,与炙手可热的江西藩王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据史载,江西王素来骄纵,独霸一方,连“制抚大臣”都怕他三分,不惜屈膝媚事,为之嬉戏宴游。藩王的部下更是狐假虎威,为非作歹,甚至强抢“民间俊秀”,污辱府县“长吏”。萧端蒙察得实情,拍案而起,毅然上书弹劾江西王不道,并下令捕其横行不法的部属严惩,使“诸司望风伏慑”,江西省“境内肃然”。应该说,这就是“一棒打死江西王”的依据。

  对故乡,萧端蒙一 如乃父,十分关切乡人疾苦。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他告归“养病家居”,还强撑病体,“询诸父老,参与舆情,即所见闻,条为六议”,以《条陈远方 民瘼六事疏》上达嘉靖。他抱着“冀以少苏积困”的希望,“激切敷陈”。其中均平、拓城、禁俗、均徭等建议都不无精辟之论。如拓城议,他就当年“生齿日繁, 城外居民倍于城内”的情况,建议由政府划地,由百姓出工出料,扩建城池,既可使民人安居,又可防敌。惜朝廷未及时采纳其议,及后倭寇入侵潮邑,城外因无设 防而半为废墟,嘉靖获悉这一情况,才后悔没有采纳萧端蒙的这一积极建议。

  与其治绩相一致,萧端蒙的 文学成就也颇值得称道。他一直致力于著述。在翰林院他就撰写了20余篇专论,共几十万言,所述皆是“军国重务”。其中如《铸钱议》、《治运河议》等篇,都 不乏真知灼见。他的著作,在明代就已有六卷集的《同野集》刊行于世,很受时人推重。与他同时代的潮州知府何镗(浙江丽水人),就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浑朴 内朗”,盛赞其文章“条理灿然,辨给无爽”,“词洁而理明”。他的诗词也很有造诣,如其《旅馆秋日怀归隐》二首之一:

  此日东篱菊放时,故人怀我正裁诗。
  玄晖疑有春池梦,潘岳应多秋兴词。
  汐落沧洲鲳鳜晚,霜寒梅岭橘橙迟。
  遥思清夜山阳会,玉笛声残月未移。

   诗人见秋菊开放而浮想联翩:故人正在想念我呵,可能也如同我此时正在赋诗;秋日之余晖蕴涵着春水之梦,难怪潘岳多写了几首秋兴的词章;沧洲的潮汐退了, 梅岭似被霜冻过,故里的鱼呀,果呀,该不会未得收获吧……。其思乡思亲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手法十分细腻,文笔十分流畅,情感十分真切。再如《明妃曲 宫词》四首之一

  良家初入未承恩,漫著罗襦锦凤纹。
  独自深宫倍萧瑟,不知何处望春云。

  将王昭君初入汉宫的心态抒写得十分传神细微,确是清词隽语。此外,萧端蒙还在潮阳留下若干遗墨,如西岩的“海潮古刹”,东岩的“卓锡古寺”。

  可惜这么一位疾恶如仇,热爱民众,眷恋故土而又很有才气的清官,却未能更好地施展其才干。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他在江西奉诏回京,竟病逝于途中。正所谓“位不称德,年不符仁,殊堪可叹”。对他的死,江西父老深为哀痛,专为建祠、立碑纪念。

萧端蒙白鹿洞题匾遭遇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春,江西巡按潮阳萧端蒙惠临白鹿洞书院,授诸生敬学大义,直欲以身为教。置学田60多亩,赡士终业。后振衣崇冈,作诗《游白鹿洞》抒怀述志。又应邀题二座牌坊匾,不意二十多年后竟因书院科目凋落而惨遭更换,石刻无存。是为可叹!其详情可从万历洞主陈汝简《请改坊额议》中得悉:“嘉靖壬子,巡按纪山曹公至洞,创牌坊二座,一建于明伦堂之前,次年代巡萧公题曰‘山水辉光’;其一远洞里许,驻曰‘前修逸迹’。是时议者谓此书院育才登庸之地,‘逸迹’非所宜名,遂置勿用。但在洞藏修诸生,咸承宗师抡选茂异之质,汇送作养,历稽秋阐,夺魁江右。近自乙卯四科不捷,佥谓明伦一堂,关系诸生尤切,‘山水辉光’四言,虽摘晦翁诗句,载考翁与尤延之杂咏曰‘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夫去‘无’字以名额,亦似可观,若因诗辞以逆意,极为不美。十余年来科目凋落,在诸生自贵,虽云学力之欠纯,而或人私议常疑诗谶之有害。兹欲少徇舆情,更换两额,改‘山水辉光’曰‘道学渊源’,改‘ 前修逸迹’曰‘高山仰止’,未审可否。尚冀高见,另命美名,永光胜境,以破群疑,以大振作。幸甚,幸甚!”万历六年提学副使江以东将“山水辉光”匾改竖迴流山之首,改为“高山仰止”,“前修逸迹”改为“圣域贤关”,最终是否科目重振则未知,但从以后又分别改匾为“名教乐地”和“古国学”,或许可窥见当时改名并未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如此,则萧御史冤哉!(《白鹿洞书院志》)

游白鹿洞

褰萝陟崇冈,松梧蓊以鬯;丛石郁修崖,清流激鸣淙。
中有读书台,弦歌一何飏;白鹿发孤标,紫阳振幽尚。
堂坛宛天启,岩谷永辉壮,所以千载名,非为青山贶。
哲人云已远,高风不可抗,诜诜洞中侣,努力探玄响。
漱石掬遗波,枕流遡遐嶂,邈矣庐山巅,相期览昭旷。
嘉靖癸丑岁季春月朔日,潮阳萧端蒙书。

碑青石质,半圆首,首上有半月形穿。首部浮雕双凤朝阳,周边浮雕缠枝花。行书,八行,满行17字。高250厘米,宽128厘米。
(source:澹定轩夜课笔记,由老丑在 2005/12/6 09:36pm 第 1 次编辑)


萧端蒙墓现于普宁大南山 来源:潮阳民艺

萧端蒙公是位历史名宦,其墓茔近日见现于普宁市大南山镇。

萧端蒙是潮阳萧氏始姐萧洵十三世孙,字曰启,号同野。生于明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于明嘉靖庚子年(1540)举乡试,次年登辛丑科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山东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和江西,嘉靖三十三年(1554)奉命回京、议迁廷尉途中病卒,墓葬普宁县绒水都禁山,郡守何镗表其墓。《潮州府志》、清光绪甲申版《潮阳县志》、《潮州耆旧集》,对端蒙公的史迹均有所著述。尤其是他在巡按贵州和江西时兴学举才、广施仁政、妙策救危、惩治不法皇亲乡党,政绩卓著,广为后人传颂。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族人几经访寻其墓茔却未能得以祭扫。

最近笔者在与峡山中学退休老师张上国叙谈中,说到他曾见到萧端蒙墓。张老师的爱人是普宁县大南山镇灰寮村人,前些年他与妻舅等人上山为岳亲寻找墓地时无意中发现萧端蒙墓,并对墓碑内容作了笔记。大南山镇灰寨村一青年女教师黄美莲,也从其祖母口中了解到萧端蒙墓茔的位置,还有一墓表碑刻被抬入村内平置在井边当洗衣板用。这位爱好历史文化的女教师,上山拍摄了墓园照片,集录了近代文史学者关于萧端蒙的研究资料,把它送上潮学网站,还报告在潮阳的好友萧晓燕。

  信息传入潮阳萧氏四序堂后,引起了理事人员的重视。经约请张老师面商访寻考证祖墓事宜时,年已七旬有六的高龄老人,不顾旅途颠簸,满口应承要带领大家前往普宁,其敬重先贤的精神,令人为之感动。

  4月22日(星期三,农历三月廿七日)早,四序堂宗亲总会接来张老师、地师,直往大南山镇灰寨村,经一番周折。在当地名叫猪地山的茂林中,找到了墓园。墓面建筑占地约120平方米,墓碑、墓墙、墓床、墓手、墓表等件皆用石材构筑,碑面为青石,连座高224厘米,宽89厘米,左刻赐进士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同野萧公,右刻敕封孺人莊敏古埕姚氏,上刻大明、下刻墓,地师测得分金为坐申向寅兼坤艮,用甲申、甲寅井星一度末。只因年代久远,草木丛生,有些构件崩塌在地,缺损不大。地师认为如要修葺,最好于壬辰年择吉动土。

  青年教师黄美莲得知我们专程前来访寻端蒙公墓,也热情带领大家进入灰寨村。这是一座村民陆续外迁新居的旧村落,在一口公用水井旁的地面上,见到了墓表,幸是青石镌刻,虽经多年磨损,字迹仍相当清晰可辨。
                (四序堂 萧志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