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江西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

唐贤坊村风韵

该村位于吉安县西南10公里处。据史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并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萧姓在唐贤坊村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八世770多年。

走到村前,一座居中屹立的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气派。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4个绿底金字匾额。另有一“大夫第”横匾,则显示萧家乃名门望族。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3个苍劲而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

五排30多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就分布在祠堂两侧及后面,构成了这个古村落。村中铺有20多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走进巷道,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分明是踏进了古民居建筑展览馆。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4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 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框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五排古民居中,前排的面积较小,稍低;第二至第五排的房屋高大宽阔。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就是一个壁垒森严的深宅大院。

这些古民居室内的结构颇有特点。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致的图案,不少烫金的图案至今仍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大厅板墙上方绘刻了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衬托唐宋名诗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使人置身一种高尚典雅的文化氛围之中;厅堂内镶嵌图案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经过数百年时光的镀烙,显得老成持重,似乎它们就是见证古村历史的发言人。

唐贤坊村历来倡导尊贤重教,建村之后,先后在村东和村西建了两个书院。村西的书院是栋1厅4房两层的砖木楼房,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雕梁画栋,一派富丽堂皇。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当年书声朗朗的书香氛围。一村两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使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30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中获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衔的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

在唐贤坊村西约200米处的江边村,建村略早于唐贤坊,是一个具有802年历史的古村。该村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和两座萧氏宗祠亦保存完好,与唐贤坊村形成了一个古民居群。

如今,建设中的赣粤高速公路紧挨村西而过,村后禾河上正飞架一座漂亮的高速公路大桥,给古村平添几分现代文明气息。当地政府正在加紧对唐贤坊村的保护与开发,并热忱欢迎海内外游客前往考察研究、旅游观光。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2月20日 摄影:旷喜保)

从吉安县城出发,一段平坦的水泥公路后,再经蜿蜒的禾河大堤公路,熟悉的村庄掠过视野,阳光从湛蓝的天空倾泻而下,一幢幢巍峨、斑驳的古屋跃入眼帘。同伴告诉我,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古老村庄———江西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该村位于吉安县西南10公里处。据史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并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萧姓在唐贤坊村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八世770多年。

走到村前,一座居中屹立的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气派。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4个绿底金字匾额。另有一“大夫第”横匾,则显示萧家乃名门望族。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3个苍劲而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

五排30多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就分布在祠堂两侧及后面,构成了这个古村落。村中铺有20多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走进巷道,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分明是踏进了古民居建筑展览馆。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4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框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五排古民居中,前排的面积较小,稍低;第二至第五排的房屋高大宽阔。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就是一个壁垒森严的深宅大院。

这些古民居室内的结构颇有特点。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致的图案,不少烫金的图案至今仍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大厅板墙上方绘刻了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衬托唐宋名诗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使人置身一种高尚典雅的文化氛围之中;厅堂内镶嵌图案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经过数百年时光的镀烙,显得老成持重,似乎它们就是见证古村历史的发言人。

唐贤坊村历来倡导尊贤重教,建村之后,先后在村东和村西建了两个书院。村西的书院是栋1厅4房两层的砖木楼房,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雕梁画栋,一派富丽堂皇。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当年书声朗朗的书香氛围。一村两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使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30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中获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衔的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

在唐贤坊村西约200米处的江边村,建村略早于唐贤坊,是一个具有802年历史的古村。该村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和两座萧氏宗祠亦保存完好,与唐贤坊村形成了一个古民居群。

带着犹疑,踏上前往古村的路基,立刻,那个端点,那个原本是遥不可及的年代,变得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术语,而暗合了某种气息向我奔撞而来。就在公元907年间,为避楚马殷之乱,一群人行走在赣中大地上,他们领着父命,带着先辈的辉煌,在嘱托声中上路,从湖南长沙一路走来,陪伴他们的是炎炎烈日?漫漫风雪?还是泥泞路滑的雨天?他们肩挑手扛,携妻带子,沿着赣江一路奔行,避居于泰和县早禾渡,来不及喘息,又溯禾水而下,辗转而至吉安县高塘,若干年后,由高塘分出一支转入横江。迁徙的跫音穿越历史的天空,在我们的耳边轰然响起,唐贤坊村一下子在视线中豁然开朗起来。

置身于唐贤坊古村,总是想起两个词,一个是“从前”,一个是“现在”。“从前”在残垣、断壁、古树、遗址和传说中解述,带着历史的沉重和人文的忧郁;而“现在”更接近时代,总是定格于一些真实的载体,甚至是活着的见证人。这样的见证人往往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的岁月已如一堵厚云,声音黯哑,目光遥远,讲述中带着一种远古的神秘,让我们这些踏访者颇费揣摩。据村中老者所云及《滩头唐贤坊萧氏家谱》记载,基祖肖懋爵世居高塘,任过临川主簿官职,育有四子。后因“爱金牛渡之中洲,秀水夹流,嘉林从荫,遂筑室读书,题曰《中洲书院》,宋庆元五年(1199年)于洲头南岸筑室居焉。”建村名滩头,即今江边村。南宋嘉定年间(约1224年),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基祖萧懋爵于村东立牌坊题名“唐贤坊”,不久建村乃名“唐贤坊村”,命次子萧澄分居于此。唐贤坊村由于繁衍开来,至今已历二十八世达781年之久。放眼唐贤坊村,禾水碧波荡漾,依村而过。沿禾水向北,有一滩名“金牛渡”,水浅而清濯,可涉足而过。滩北岸边有一山,名曰阳台太极山,山形似鼓,又名铜鼓岭,登山远眺,唐贤坊村山明水秀,尽收眼底。村后有七眼连结如“龙”、水深面宽的大池塘,四棵枝繁叶茂、高大粗壮的古樟环绕于塘边,浓荫蔽日,水草青青,波光潋滟,美不胜收。极目而望,对村而立的吴仙山,宛如一只张着绿色翅膀的蝴蝶,振翅欲飞。难怪清代进士朱益藩当年欣游之后大发赞叹:“余尝沂金牛渡滩头上流,见夫阳台太极诸山枕其背,吴仙南岩诸峰列其前,屏障森列如玉笏。然禾川涟漪,清流交汇,其山脉磅礴郁积,水色迥环映带,望而知为石阳(吉安县古称)之名胜。

古村唐贤坊,就在这些逶迤的色彩中,数百年来文物一样演绎着自己的故事,高大的古屋,虚掩的木门,袅袅的炊烟,几声犬吠,几声鸡鸣,时光好像在这里凝滞。视线掠过斑驳的青墙,暗影里似乎有一种久远的目光,与我痴痴相望,古老的村落攸忽间有了生动的表情,暗影里有一种知觉,仿佛几百年的岁月忽然醒了,一种奇异而安祥的感觉,一种来自民间的暖意,一种幽远的气息在我心头氤氲开来。是在寻找故乡的气息?童年的记忆?还是寻找那个远去的温馨、宁静、淳朴的家园呢走进一座座古宗祠、古书院,一栋栋古民居,一条条古巷道,我想,打动自己的远不止这些年代久远的风物,更有那渗入骨髓、源远流长的庐陵文化、祠堂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

萧氏宗祠:一个只有百余户人家,三百余人口的村庄,小是小了些,散发出来的气韵却极有个性,极有底蕴,极有成就感。站在村口眺望,只见五排30余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沿着禾水铺排开来,便有了一种含蓄的张扬。走进村里,几位花甲老人坐在树荫下闲聊,队长肖菊华见有人来参观,很是为自己家乡的悠久历史和家乡走出去的人才骄傲,他主动带路,热心讲解,并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家史》给我们参考。据《滩头萧氏谱系源流》记载,萧氏出自帝喾之后,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元前681年,嗣孙叔大心,因平南宫长万有功,宋桓公封于萧,从此叔大心以国为姓,遂为萧叔大心。有这样尊贵的历史背景,使唐贤坊人平添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儒雅与大气。在村中央,一座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巍峨,高大威严。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四个特大绿底金字匾额,“大夫第”金字横匾显示出萧家名门望族的气派。祠堂门前,两尊用红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威猛且栩栩如生。粗壮的祠堂立柱上刻着“酂 侯推高第,吴峰护名门”,“面对吴峰一门竞爽,积德唐代八叶名家” 的对联。“酂侯”即汉高祖刘邦特赐的第一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丞相萧何;“八叶名家”即唐代八个世系中都有萧姓宰相。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三个苍劲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旨在世代做人处世,明礼诚信,以正纲纪。祠堂后厅,左边有大钟,右边有大鼓,中间是神龛,每逢祭祀,子孙齐聚,钟鼓齐鸣,庄严肃穆。“萧氏宗祠”是唐贤坊村的总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整个祠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宇轩昂,蔚为壮观。其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唐贤坊先人的心血和智慧。沿着宋朝的鹅卵石铺就的小巷,我们从村头走到村尾,又从村尾走到村头,那深深浅浅、或长或短、曲曲折折的石头小巷默默地延伸着,鞋跟敲击鹅卵石的声音飘然于古老的墙体之间,回荡不绝。踏着一块块光溜溜的卵形石头,穿过一条条曲折有致的阡陌小巷,我们走进一栋栋古老的民居,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古村的灵魂。唐贤坊有着五排30多栋保存完好的集“宋元明清”各朝特色的古民居群。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四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柜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而成。古民居有的是前上两厅,中间有天井;有的是前、上、后三厅,前、上厅之间空出天井采光,院内青砖铺地。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便将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全关在了饮食起居之外。大院内,依然是耕读人家的生活,信守着仁义礼教的儒家信条。唐贤坊30多栋古屋与相隔仅200余米、有802年历史的江边村20多栋古民居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古村古民居群。晴空万里,惠风习习,明媚的阳光透过檐缝斜射下来。在那些造型古朴、风格别致的古屋中,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美的图案,门檐和大厅板墙上方绘刻的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图案惟妙惟肖。那些各式各样、风格迥异、栩栩如生的雕刻,饱浸沧桑却仍然金碧辉煌的鎏金图,以及几乎家家都有的雕花描金古床,做工精细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仿佛在无声地倾诉着古村昔日的繁华与荣耀,气派与奢华。据传,唐贤坊村 萧家先祖外出经商后衣锦还乡,加上该村曾卫国有功,朝庭褒奖了一斤金子,于是把村庄建得如此精巧细致,妩媚动人。

重教崇文是庐陵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庐陵就一直流传着“团箕晒谷,教子读书” 的民谚。“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的对联在各地民居的屋柱和门墙上随处可见。唐贤坊村崇尚庐陵文化,倡导尊贤重教,村民温文尔雅。当时人口不逾百户的唐贤坊村,居然建有四个书院,在向导肖菊华的指点下,我们跨进了村西书院。这是一栋一厅四房两层的砖木楼房,有螺旋形楼梯盘旋而上,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内秉承儒家传统的格言、警句、对联触目可及,渲染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文化氛围,置身其中,我们仿佛闻到了随风而至的“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浓浓书香。如此考究的读书、讲学场所,唐贤坊村自古文风鼎盛由此可见一斑。一村四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难怪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29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因功名而受晋赠的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街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唐贤坊人不仅知书达理,而且忠勇爱国。据说早在1275年,当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回故里吉安县募饷起兵勤王时,该村积极响应,不少壮汉英勇赴战,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从书院而出,踏上如时光隧道般幽深的巷道,平展展的鹅卵石合着悠闲的脚步,几个还未入学的稚童,仰着如花的小脸,用充满疑义和好奇的目光跟随着我们走前走后。当我们驻足要与之攀谈时,他们却洒下一串羞涩而又清脆的笑声飞快地跑开了,躲进小巷的另一头,偷偷地探出头来望着我们。古村的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太久远太厚重了吗?然而,文化的基因早已深植于他们的血液里,他们是古村的希望。

暮蔼中,古老的唐贤坊村沐浴在夕阳金色的余晖里,没有浮躁,宁静得如一缕清风,一弯素月。唐贤坊,这扎根了数百年之久的古村,依然发出了悠远的、绵绵不绝的历史回声。

吉安县
横江镇
唐贤坊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