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5, 2011

蕭友梅(1884-1940),Seow Yew Mei

蕭友梅(1884年-1940年),字思鶴,又字雪明,廣東省中山縣人,著名中國音樂教育家及作曲家。 有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之稱。

自小在澳門接觸西樂。1899年,就讀於廣州時敏學堂。 1901年,留學日本,攻讀教育學、鋼琴及聲樂。1906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回國後響應清政府留學畢業會考,獲得文科舉人。不久,又留學德國,往萊比錫大學及萊比錫音樂學院(Leipzig Conservatory of Music),攻讀哲學博士學位。 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絃樂團的歷史研究》(1916)。同年10月,入柏林大學哲學系,及斯特恩音樂學院繼續研修。是中國第一位以外文取得博士。 1920年,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編審員。1921年,擔任國立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導師。1922年,經蕭友梅提議,"音樂研究會"正式改建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簡稱:北大傳習所),並擔任此該所教務主任。

1927年,蔡元培支持他籌建中國第一所專業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國立音樂院。1929年9月,他把音樂院改組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49年改"上海音樂院"),並且擔任校長,直至病逝。 親自設了"舊樂研革"課程(即中國古代音樂史),並自行編寫教材。上海音乐学院(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的前身是由蔡元培和萧友梅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建的国立音乐院;于1956年改现名.

1927年11月27日 国立音乐院
1929年9月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1941年 国立上海音乐院
1945年 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1950年 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
1956年 上海音乐学院


蕭友梅亦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並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作了100多首歌曲:《今樂初集》、《新樂初集》等。 尚有鋼琴曲、管絃樂曲、大提琴、弦樂四重奏、合唱曲等。 在過去多年,著名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林聲翕曾跟從他學習和聲,而他也曾出版很多教材:《風琴教科書》(1924)、《鋼琴教科書》(1925)、《小提琴教科書》(1927)、《和聲學》(1927)、《普通樂學》(1928)等,還發表了超過50篇音樂論文。






Dr Seow Yew Mei/Xiao Youmei

Seow Yew Mei: Founder of Shanghai Academy of Music The founder of the Shanghai Academy of Music, Seow Yew Mei (1884–1940) was born in Xiangshan. He was Chin’s earliest well-known musician and composer. He obtained the rank of xiucai, an imperial title during Manchu dynasty. After studied classic and English in Macau, he went to Japan for further study, and came into contact with Dr Sun Yat-sen and joined the Tongmenhui. Once, Dr Sun had to hide in Seow”s apartment because the Japanese special branch want to arrest him by order of Qing administration.
In 1909, after graduated from Imperial University, he returned to China and served in the civil service for a short while.

In 1910, he did a post graduate studies in music in Europe and returned to China in 1920. He composed China first national anthem with the help of Cai Yuan Pei, the first princip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a prominent educator, he opened the Academy of Music in Shanghai. There were only 20 students, but he persisted saying that London Music Academy started, it had only 20 students.


Further reference:
1. 上海音乐学院官方网站,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ficial website; http://shcmusic.edu.cn/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1

汕头"萧广丰泰”长春酒。

为了“老字号”长青不衰

访萧氏香谷园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萧广丰泰”第四代传人萧有治中医师
林海莘


提起全聚德的烤鸭、同仁堂的药、东来顺的涮羊肉、六必居的酱菜,大家都知道这是京城的老字号招牌,你可知道,在我们汕头也有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这就是“萧广丰泰”长春酒。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也孕育了浓浓的酒文化,无论是品酒之道还是养生之道,人们的生活和酒总是密不可分的。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中国的药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的,其中驰名中外的有八种,其中就有“萧广丰泰”长春酒。

近日,我们走访了“萧广丰泰”第四代传人萧有治中医师。聊起了“萧广丰泰”的起源,萧医师兴致勃勃,侃侃而谈。据萧医师介绍,清代道光年间,其高祖父萧介夫与曾祖父萧香谷游宦齐鲁,诗礼传家,文武兼修,深研岐黄,亦官亦医。萧香谷为官清廉,为人忠肃,乐善好施,济人燃眉之急,救人危厄之中,诲人改邪归正,在圣人故里颇有政声。任官期间,先后获道教异人传授秘方、秘法多项;又得改邪归正之江湖人士报恩赠献“贼方”。致仕还乡后,于家乡潮汕和平中寨米市内开创“萧广丰泰”祖店,制售长春酒系列产品,距今已170余年。由于萧家长春酒药香饱满、诸味谐调、风味独特、功效

明显,很快便行销潮汕大地,成为广大潮人的滋补佳品。

随着汕头开埠,萧氏酒业迎来了第一个全盛时期,长春酒由于功效显著名闻海外,产品远销南洋诸国,从而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26年萧广丰泰在汕头埠商平路、德兴路增设两个工厂,酿酒工艺不断改进,酒的品种不断增加。萧家先人顺应形势,先后将商标于英国、法国、暹罗等地政府注册,成为最早开拓国际市场的民族产品之一。当其全盛之时,甚至在东南亚形成了一种习俗,但凡家中有待产孕妇,家翁或家婆务必到集镇上购买若干瓶萧家“紫金龙酒”,供媳妇坐月饮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萧广丰泰”商标为国营酒厂注册使用。萧医师父亲萧振慈老先生遂重拾祖传秘方,于永平路祖宅悬壶济世,同时根据祖法在家中泡制少量药酒,供亲朋戚友饮用,其功效得到饮者普遍称誉。萧有治中医师自幼跟着父亲在药房配药,耳濡目染,对医学具有浓厚兴趣,长大后一直跟随父亲行医。萧医师动情地说:“我家的长春酒品牌自曾祖父萧香谷创办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几十年的从医过程中,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制作和研究长春酒,深知长春酒的处方是祖国中医药文化的遗产。如果我没有想办法把这份珍贵遗产传承下去,而是在我辈人手上失传,我将永远不能心安!”

萧医师的儿子、萧氏香谷园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萧翰跟我们说,在他印象中,他父亲从来没有享受的概念,白天行医,晚上就在狭小的阁楼上捣鼓瓶瓶罐罐,好像永远不知疲倦。几年前,他们兄弟姐妹几人都劝父母亲不要再操劳了,干脆到东区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住下,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父亲反复坚持一句话:“什么时候我们萧家的长春酒能够再生产出来,你们再来劝我退休!”萧翰说,从他父亲身上,他真正学懂了什么叫执着、什么叫信念。

在香谷园酒业,我们看到了二面截然不同而又意味深远的招牌。一面招牌上的黑漆已经泛白,依稀可见“萧广丰泰”四个字以及“华世奎题”的字眼,落款的印章已经非常模糊。同行中有懂书法者直呼“文物”!原来这是天津“八大家”之一、晚清内阁阁丞华世奎的手迹。萧医师介绍,这是华世奎在品赏萧家长春酒后题下的牌匾,由于华世奎的推崇,使长春酒扬名京津,自此“萧广丰泰”牌长春药酒更加声名大震。另一面招牌是原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朱良所题的“萧氏香谷园酒业有限公司”。萧翰总经理介绍,朱部长闻悉萧家后人重新注册“萧氏香谷园慈记”商标并创办“萧氏香谷园酒业有限公司”后,很是感慨,欣然命笔为该公司题写牌匾。

萧医师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聊起了长春酒的制作,他说,现在有些制造药酒的厂家采用新型的蒸气高压制法,就是用药物与酒精蒸气高压而得。但萧氏香谷园一系列药酒都是保持传统的“冷浸提法”,严格按照古方,采用优质中药材,配以优质高梁酒浸泡后提取酒剂而成。故而,这些酒暖肾益精、祛风湿、强壮筋骨、调和气血、消除疲劳的功效比用蒸气高压制法的更加明显。萧医师说:“祖传制作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有效保持了药酒的纯正,我相信,随着我们的产品进一步推向市场,广大潮汕人民品尝之后,会对我们的药酒给予客观的评价,认识到这就是原来的萧氏长春药酒。”

一滴酒,足以映照出中华民族千年文化轨迹。萧医师说:“我愿做个传递手,把老一辈保留下来的长春系列酒传承下去,在用祖传的制酒技法虔制高品质酒的同时,把百多年萧家酒文化一并奉献给世人。”让我们祝愿这位年过花甲的创业者,必定能凭他的真诚、执着,带来长春酒的又一个春天。

(source: http://cs.dahuawang.com/view.asp?newsno=569)

Friday, October 7, 2011

萧佛成(1862-1940)

同盟会暹罗分会会长-萧佛成(1862-1940)

萧佛成(1862-1940年)字铁桥,祖籍南靖书洋乡,生于暹罗(泰国)曼谷。萧青少年时在曼谷读书,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他的老师高百传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逃往暹罗,以教书为业,萧受其革命思想的熏陶,养成急公好义爱国的思想。27岁时参加当地华侨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团体“三合会”。“光复会”在上海成立后,萧佛成等进步青年就与该组织取得联系,成立“光复会暹罗分会”,进行反清活动。1902年萧在曼谷创办《晨钟日报》,1904年与因反清逃亡海外的陈景华创办《华南日报》,后易名《湄南日报》,因报纸落入“立憲派”手中,肖佛成与陈景华于1905年另创办《华暹日报》,萧任社长,主编中文版,陈主笔政,肖的女儿主编泰文版。

《华暹日报》宣扬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抨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反对列强瓜分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宣传改善华侨境遇;主张华侨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介绍欧美资产阶级进步学说等。报纸竭力支持革命者同保皇的《启南日报》、《中华民报》展开论战。《华暹日报》在南洋华侨和当地人民中产生很大影响。

大力宣传、支持革命的《华暹日报》,引起孙中山的关注,1908年11月,孙中山为壮大同盟会力量,偕胡汉民到暹罗开展活动,萧佛成与陈景华组织数百名华侨在中华会馆集会欢迎并举行演讲会,孙中山在会上宣传推翻清廷,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受到华侨的热烈支持与拥护。在孙中山指导下,暹罗成立了“同盟会暹罗分会”,萧佛成被公推为会长,陈景华为书记,会址设在华暹日报社。当时暹罗不准进行公开政治活动,华暹日报社成为孙中山指导、组织革命活动的临时秘密地点。暹罗趋向支持革命的华侨日多,同盟会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暹罗各埠相继成立同盟会分会。


辛亥革命侨领肖佛成


肖佛成(1862—1939),字铁桥,生于曼谷。祖籍南靖县书洋,为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奉旨任福建督学的肖日种状元之后裔。肖氏祖上于明末因反清复明失败而逃往台湾。台湾归清后移居马六甲。至十九世纪初,祖辈再由马六甲迁暹罗(即今泰国),并在那里经商致富。

童年的肖佛成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其塾师高传百曾任太平天国军师,失败后逃往暹罗。年轻的肖佛成在老师的熏陶下,富于民族革命思想。既长,又获得当地律师资格。

清末,肖氏为中国同盟会暹罗分会会长,以宣传革命为宗旨,在曼谷创办《华暹新报》。民国初期,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

创办报刊 兴革命舆论

1888年,肖佛成27岁时参加暹罗“三合会"。为了使三合会成为具有战斗力的反清组织,肖氏和另一部份进步分子筹建“光复会”暹罗分会。1899年,光复会在香港出版第一份反清报纸《中国日报》,这对肖佛成起很大影响,肖即与《中国日报》人员联系,计划在曼谷筹办一份革命报纸。公元19魄年,《精光绪卅年),在一位得罪两广总督岑春煊而逃亡海外的广西知县陈景华的协助下,在曼谷创办《华南日报》。后因经济问题,该报改组为《湄南日报》。不久,清保皇派入暹活动,《湄南日报》内部分裂为革命与保皇两派。肖佛成、陈景华警蕈命派,遂于1907年集中力量创办《华暹新报》,肖氏任弛长,陈景华主笔政,肖氏女儿主编暹文版,致力弘扬巾华文化,宣传革命和改善华侨境遇,成为暹华的重要喉舌。该撤创刊后,即与保皇派《启南报》及民国元年刘茂新创办的反国民党为宗旨的《中华民报》对阵。1925年6月,广州发生“沙基惨窠”,《华暹新报》因刊载反对英国言论,被暹罗当局强令停刊,肖佛成亦被拘捕监禁。肖氏获释后经多方活动,、该报才子1926年9月15日获准复刊。迨至1929年,由熊文阶主办的《华侨日报》,言论与《华暹新报》相近,但其内容力求改革,《华暹新报》因而逊色,加上内部分裂,便于1932年停刊。《华逞新报》在创办25年中,不遗余力地宣传民主革命,成为推动辛亥革命和光复后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在暹华社会影响很深。《华暹新报》停刊后,由该报主要成员陈暑木等接办《晨钟日报》.

追随总理革命之中坚

20世纪初,中国让会政治急剧变化,海外华人社会亦受到冲击,暹华社会尤为直接而显著。辛亥革命前夕,南洋各地积极参与革命的中坚人物,在暹罗当推肖佛成。

据《国父年谱》记载:“孙中山先生1902年到1903年间,游越南因曾由西贡来曼谷得识肖佛成,王杏洲、沈荇思,何少禧等。”肖佛成备受鼓舞,从此一直效忠孙中山先生。1908年11月,孙中讪和胡汉民等由新加坡到达逞罗访问期间,就是利用肖佛成的《华退新报》社址,作为对外联络、指挥工作的机关。孙中山先生抵遇后假中华会馆,对革命党人及爱国华侨数百人作公开演讲。遇罗当局则禁止孙进行公开政治活动,后经孙中山据理力争和肖佛成四出周旋,当局才同意孙等于12月14日离遣返回新加坡。就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成立“中国同盟会暹罗分会”。会址设在《华逗新报》楼上,公举肖佛成为分会长,陈景华为书记。肖佛成并与胡汉民结下友谊,积极开展革命工作,筹集革命活动经费。肖佛成自称: “总理虽然离开暹罗。但趋向革命白人日多一日,初期人数大约二干人。”此时各埠都设立同盟会分会。

暹罗同盟会员对革命提供捐款援助。1907年一1908年4月,孙中山在西南六次起义中所用去的20多万港元,其中由遏罗和安侑华人合捐的即达6万港元之多。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川去18万余元,其中六分之一来自遇岁和越南。民国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暹罗华人在曼谷中华会馆筹款,数日之间筹集40余万元支持南京临时政府。

坚定不移讨袁反军阀

民国初期(1912—1924年),国内政局多变,派系林立,反复无常。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所进行的第二次革命,先是讨伐袁世凯专制,继以反对军阀刈据。在这情况下,过去参与反清的革命党人继续奋斗者有、消极疏远者有、反叛者亦有。暹罗华人社会受国内影响亦分裂为“拥孙”(孙中山)和“拥陈"(陈炯明)两个壁垒,肖佛成坚定不移地支持孙中山讨袁和反军阀的立场。肖氏云:“总理让政权与袁世凯,首先反对的是驻暹本党同盟会。到总理第二次革命失败,本党改为“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问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成立>,凡讨袁讨陈(陈炯明)诸役,暹罗同志源源筹款接济不绝……”1915年2月,负责暹罗党务工作的陈逸川和冯熙周上书孙中山,要求委派肖佛成主持暹罗方面的中华革命党。孙接信后毫不迟疑地委派肖佛成为该地区的支部长。

肖佛成为孙中山的讨袁护国斗争而积极筹款。肖氏曾一次亲手筹寄一万二干九百多元巨款给孙中山,同时艰辛地往返于国内及亚洲各地,做反袁联络工作。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据暹罗总支部代表王斧等向广州的报告称:“其援助广州省港罢工的经费约十万元。”当时暹罗政府禁止汇寄,是派专人冒险携带回国的。1926年广州北伐军兴时,他们又捐资购买飞机一架;、为数亦万元。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暹罗党务在肖佛成主持下,蓬勃发展,党员达三万余人,国民党中央把暹罗地区的党部提升为总支部,相当于国内省级党部,辖廿一个支部,九十多个分部。同年,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肖佛成当选为暹罗地区代表出席大会。

1926年肖佛成参加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他在会上要求政府采取保护华侨的有力措施。1928年6月8日,肖佛成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部常务委员时(之后曾一度任侨务部长),曾返回暹罗,参加因“济南惨案”而激起的华侨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暹罗当局对此政治括动严加取缔,并要追查责任。肖佛成亲自出面,与暹当局交涉,才得以息事。曼谷华侨还为“五卅惨案”受害同胞捐助一笔巨款慰问。

公开弹劾蒋介石

1929年,南京召开国民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肖佛成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因为他在国民党内具有元老地位和海外发言权威,便代表国民党政府和暹罗政府谈判,签订了改善华侨处境的条约。

1931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长胡汉民因与蒋介石政见分歧而被拘押。4月30日,肖佛成、林森、邓泽如、古应芬以中央监察委员身份提议弹劾蒋介石“陷害同志以树立个人权势”。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当时掌握广东军权的陈济棠、汪精卫、孙科、陈友仁、唐绍仪等人的支持。于是国民党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的全体成员在广州召开特别会议,公开倒蒋,在广州另行成立国民政府。肖佛成成为两广倒蒋集团的重要成员。

同年9月,日军侵袭沈阳,开始向东北大举进军,为应付国难,国民党双方言和,一触即发的内战因而得到避免。日本入侵促使国民党领导人的团结、宁穗分裂得以缓解。国民党政府于是在年底改组,肖佛成当选为国民党政府委员。

1934,1939年上半年,邓泽如、胡汉民先后逝世、肖氏是国民党在广州的仅存元老。但是他没有实权,而且身体日益衰退,他以奕棋为消遣,经常招待一些职业棋手。1937年夏,中日战争爆发,他返暹罗第二故乡。1939年6月卒于曼谷,享年七十七岁,安息在福建会馆开辟的“闽山亭”。

肖佛成幼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并与国内知识分子交往,由关心祖国而至于参加孙中山先生之革命运动。暹罗华人众多,在他的领导影响下,清末民初,始终成为国内革命的重要支援力量。肖佛成在辛亥革命与民初革命中,有着重要贡献.

(source: unknown)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潮阳历代萧氏进士列表

潮阳历代萧氏进士列表

原潮阳县历代文进士95人,其中唐朝1人,后唐1人,宋朝正奏35人(不含许申一门八进士)、特奏3人、赐同进士1人,元朝4人,明朝31人(不含现属惠来县的林逊),清朝19人。萧氏 7人.

1. 咸淳四年戊辰科 萧规 1208年 1274年 容州文学 正奏第五甲,汝潮萧氏始祖萧洵之孙

2. 宣德二年丁未科 萧銮 字景和 县廓都(今潮阳区文光街道) 山西副使 萧德俊曾孙

3. 成化二年丙戌科 萧龙 字宜中 1434年 1512年 县廓都(今潮阳区文光街道) 南京户科给事中,后谪戍万全,10年还授指挥佥事。 萧德俊玄孙

4.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 萧与成 字宗乐,号铁峰 1494年 1579年 县廓都(今潮阳区文光街道) 翰林院修撰

5. 嘉靖二十年辛丑科 萧端蒙 字曰启,号同野 1521年 1554年 县廓都(今潮阳区文光街道) 巡按贵州、江西 萧与成之子
6.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 萧定 字彦得 1562年 县廓都(今潮阳区文光街道) 后移居澄海,为澄海萧氏开基人

7.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 萧重光 字碧波 1718年? 1798年 南桂坊 定襄县知县

萧与成(1494年-1579年),字宗乐,号铁峰。广东潮阳县(今属潮阳区)人,长子为萧端蒙。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授以翰林院国史检讨 [参 1],参与预修《明武宗实录》,后升为修撰承务郎。两年后以“丁外艰”告老返乡。乡居期间,时值倭寇扰乱中国沿海地区的高峰期,曾组织抗击倭寇。

潮州城牌坊街有四进士坊,为他与明正德十二年丁丑科同是潮州府进士陈大器、薛侃、苏信所建。

江西宁都萧氏

江西(Jiangxi Province)

View Larger Map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2008年底人口4400.10万人。省会为南昌

据全国萧姓人口分布资料显示,江西是全国萧姓最多的省份之一。《中华名门才俊萧氏名门》中说萧姓人口尤以湖南、江西、四川、湖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为最.



红军祠堂萧氏大宗祠



江西萧氏(Jiangxi Xiao)

东晋永嘉之乱,萧嘏领族人百余口南迁江西,留居于豫章郡(今南昌),建昌邑庐陵郡(辖今吉安与赣州)。宋代时萧梅轩携全家40余口由江西泰和入福建,留居于汀州宁化石壁。子孙复分迁长汀、上杭、永定。宋末,又南迁广东梅州、兴宁、大埔。后裔分迁饶平、肇庆、阳春、阳江、平远、五华等县。后代萧伯成、萧觉回迁江西庐陵、泰和。一系萧调元宋代任汀州太守,为入汀州始祖,子萧三十一郎留居汀州府,后分迁温家畲。《兰陵肖三一公九修族谱》载,晋咸和间(约330年),避逆贼乱,济阴太守裔公孙百余人徙豫章建昌。

据肖坊继龙墓碑载,肖继龙(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生),由乐安山湾徙居宁都肖田肖坊。萧(肖)氏后裔分居宁都赖村、田埠、肖田、会同等地。南宋之后迁汀州、宁化、兴宁、南雄等县。《兰陵肖氏九修族谱》值南唐时变,于宋开宝八年(975年)迁永丰螺溪白沙。萧(肖)姓经南迁1700余年的发展,成人才济济的很有影响的客家大姓。

肖田乡(Xiaotianxiang)
江西省宁都县肖田乡(Xiaotianxiang)肖田街河西有一座“萧氏大宗祠”,宁都大部分萧氏族群,均属此祠分衍开族于全县各地。据族谱记载:肖田萧氏始发祖继珑公;曾孙世杰公(字行君十二)生友诚,友彬,友进,友定,友明五子,从北宋末年至元、明、清各个时期陆续向全国各地及海外分流徙居,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总人口5-6万人左右。 宗祠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0年),总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

赖村镇(Laicunzhan)
铜锣丘萧氏宗祠位于宁都县赖村镇(Laicunzhen)铜锣丘(Tongluoqiu),铜锣丘萧氏发源于宁都县肖田乡萧氏,归宗于兰陵堂,肖田萧氏源远流长,宗亲遍布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江西赣州宁都县肖田乡(Ningdu County, Xiaotianxiang)

赣州市(Ganzhou prefecture-level city),简称虔,常称为赣南地区,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赣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

2005年,赣州市辖1区、2县级市、15县、138镇、145乡、8街道办事处。另有5个管理区,10个营林林场。

市辖区(District):章贡区(Zhanggong District)。
县级市(County level city):南康市(Nankang)、瑞金市(Ruijin)。
县(County):赣县(Gan)、兴国(Xingguo)、于都(Yudu)、宁都(Ningdu)、石城(Shicheng)、会昌(Huichang)、寻乌(Xunwu) 、安远(Anyuan)、定南(Dingnan)、龙南(Longnan)、全南(Quannan)、信丰(Xinfeng)、大余(Dayu)、崇义(Chongyi)、上犹(Shangyou)

Ganzhou(赣州市) also contains the largest Hakka community in Jiangxi. Almost all the people in Ganzhou speak Hakka except the urban area (Zhanggong District),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Southwestern-Mandarin-speaking "dialect island".

宁都县(Ningdu County)在中国江西省东南部、贡水支流梅江上游,是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 宁都县现辖12镇12乡:

镇: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赖村镇、固村镇、洛口镇、东山坝镇、石上镇、小布镇、田头镇、黄石镇
乡:大沽乡、东韶乡、肖田乡、对坊乡、钓峰乡、安福乡、蔡江乡、湛田乡、会同乡、田埠乡、竹笮乡、固厚乡



View Larger Map

肖田乡(Xiaotianxiang)

一、肖田乡概况

肖田乡位于宁都县北面,北纬27o02′,东经116o05′,距县城75公里,东邻南丰、广昌县,南邻洛口,西接东韶乡,北连宜黄、乐安县,系四县交界处,总面积228.86平方公里,山林覆盖面积258405亩,占山地面积的83%,林木蓄量达91.2万立方米,非林用地面积53040亩,占总面积的17.03%。现辖八个村委会(在2003年前辖九个村委会),83个村小组,149个自然村,现有农业人口7755人,1883户。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15631亩,人均耕地面积2亩,乡人民政府驻肖田墟镇。乡内有肖田、吴村两个墟场,肖田墟逢农历二、五、八为墟日,吴村逢农历三、六、九为墟日。

   乡办企业有竹木加工厂、电站等,肖田历史悠久,在带源屋背山上,发现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出土古代石器和残陶片等。名胜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朗际村的“贞节牌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带源村的“尚义牌坊”和美佳山村的“赖氏祠堂”,大龙山古寺,美佳山的热水温泉等。

   二、历史沿革和地形气候
   1、“肖田”名称由来:据当地老年人及古墓碑文记载元朝本月年间肖氏在此开拓并建村因以肖姓定名为肖田。
   2、历史沿革:肖田在解放前夕本为乡,隶属洛口区,解放后成立肖田乡政府属洛口区政府,1951年为属第十区(吴村),1952年春成立互助组,1953年冬成立高级社,均属第十区管辖。1955年8月,肖田与带源、朗际、柏树合并为乡,属洛口区。1958年起,改为大队,属吴村公社,1968年公社自吴村迁驻肖田,成立肖田公社。1984年间,公社进行建乡换届选举工作,在6月18、19日召开了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将肖田公社改称为肖田乡人民政府至今。
   3、地形:肖田河自北向南流往洛口,沿河两岸崇山峻岭,全乡南部属丘陵地,东西北部山地,海拔600米以上,最高峰为北面的大龙山,其海拔1252米,朗际王陂章主峰高达1266.8米。
   4、气候:气候偏冷,常年气温15℃,最低气温为摄氏零度以下,最高气温为39℃,全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3-6月份雨量为全年的50-55%,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

Xiao-Li Meng - Professor of Statistics and Department Chair, Harvard University

Xiao-Li Meng

Xiao-Li Meng is an award-winning Chinese-American statistician, and the Whipple V. N. Jones Professor of Statist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 received the COPSS Presidents' Award in 2001. He has written numerous research papers about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algorithm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Since 2001 Meng has been Chair of Harvard's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where he has helped create innovative new statistics courses designed to give students a more positive impression of the subject. He edited the journals Bayesian Analysis from 2003 to 2005 and Statistica Sinica from 2005 to 2008.

Meng received his B.Sc. from Fudan University(复旦大学) in 1982 and his Ph.D. in statistic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90. He was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 1997 and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in 2004.5]

Whipple V. N. Jones Professor of Statistics and Department Chair

Research Interests
• Statistical inference with partially observed data, pre-processed data, and simulated data.
• Quantifying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in scientific studies, particularly for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Statistical 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al issues, such as multi-party inferences, the theory of ignorance,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Bayesian and frequentist perspectives.
• Effective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algorithms for Bayesian and likelihood computatio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especially perfect sampling.
• Bayesian inference, ranking and mapping.
• Multi-resolution modelling for signal and image data.
• Statistical issues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 Modelling and imputation in health and medical studies.
• Elegan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ducation
• 1990: Ph.D. in Statistics - Harvard University
• 1987: M.A. in Statistics - Harvard University
• 1986: Diploma in Graduate Study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P.R. China
• 1982: B.S. in Mathematics -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P.R. China
Experience
• 2001 - prese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Harvard University
• 2001 - 2005: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and the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991 - 2001: Assistant/Associate/Full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and the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993 - present: Faculty Research Associate, Populatio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NORC),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982 - 1984: Instructor of Mathematics, Department of Basic Science,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Shanghai, P.R. China
Sample Publications
• Nicolae, D., Meng, X.L., and Kong, A. (2008) Quantifying the Fraction of Missing Information for Hypothesis Testing in Statistical and Genetic Studies (with discussion). Statistical Science 23, 287-331. Main paper (287-312) and Rejoinder (325-331).
• Kong, A., McCullagh, P. Meng, X.L., Nicolae, D. and Tan, Z. (2003). A Theory of Statistical Models for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with discuss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65, 585-618; JSTOR.
• van Dyk, D.A. and Meng, X.L. (2001). The Art of Data Augmentation (with discussio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Graphical Statistics 10, 1-111. Main paper (1-50) and Rejoinder (98-111).
• Meng, X.L. and van Dyk, D.A. (1997). The EM Algorithm - An Old Folk Song Sung to a Fast New Tune (with discuss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59, 511 - 567; JSTOR.
• Gelman, A.E., Meng, X.L. and Stern, H. (1996). Posterior Predictive Assessment of Model Fitness via Realized Discrepancies (with discussion). Statistica Sinica 6, 733-807.
• Meng, X.L. (1994). Multiple-Imputation Inference with Uncongenial Sources of Input (with discussion). Statistical Science 9, 538-573. Main paper (538-558) and Rejoinder (566-573).
Curriculum Vitae (contains links to some lecture videos and articles)
http://www.stat.harvard.edu/faculty_page.php?page=meng.html

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大馬惠州蕭氏 - 蕭觀姐 & 蕭邦榮

大馬惠州先驅人物選錄-蕭觀姐


蕭觀姐來自廣東惠州龍崗坪地縣四方埔村,20多歲隨親人南來,于1892年抵達馬六甲,最初在彭亨務農,兩年后移居芙蓉。后來得知日叻縣內的知知港錫礦豐富,又是惠州客家聚居的新天地,于是決定遷至知知港。

在教會協助下,他成功申請到一大片土地來開采錫礦及種植香蕉、木薯、蔬菜等作物。

知知港的历史要追溯到130多年前。当时,坪地四方埔村的萧观姐从家乡来到马来西亚谋生,与萧谭、萧风三位宗亲在知知港开采锡矿。在積蓄一筆本錢后,他回到中國祖居地招募一大批同鄉(超過1千戶家庭)到知 知港從事采礦工作,因此蕭觀姐對知知港客家族群的發展有貢獻。后来,萧观姐动员坪地乡亲到马来西亚谋生,得到了广大坪地乡亲的热烈响应。当时,坪地的几十个村庄,村村都有人到马来西亚谋生。于是,在萧观姐开办的矿山附近,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坪地乡亲聚居在那里,并逐渐形成了坪地人的村落。这个村落就是现在被当地人称为“马来西亚的坪地”的知知港。

由于同鄉主要來自同一村落,因此姓蕭的村民特別多。據說只要鄉人皈依天主教,蕭姓族人將獲得 船票,到了知知港的每戶人家可獲5百元開墾費及5英畝工地種樹膠,有關費用等族人有錢才歸還。

随后,他在森美兰州芙蓉市买下了大片的土地,又到香港、上海开办了橡胶厂、鞋厂。

蕭觀姐發財致富后不忘傳教,發展教育及社會福利事業,曾出資在知知港聖堂凹興建天主教堂,開辦育才學校及老人院。凡是鄉人願信仰天主教者,均可向他先貸款來開芭及從事種植業。

上个世纪20年代,萧观姐投资在坪地四方埔建立三德学校;二十世纪30年代,40多名知知港华侨又捐款在坪地建立了兰陵学校,推动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后来,去马来西亚谋生的坪地乡亲越来越多,使知知港的坪地乡亲越来越兴旺。至今,知知港现有人口与坪地家乡的原住居民人数居然不分上下。

后來他志圖別業,赴芙蓉及吉隆坡謀求發展,投資屋業,并定居芙蓉。1929年5月4日,他走完人生之路,遺體安葬于芙蓉天主教墳場。

蕭邦榮

雪隆惠州會館創立於一八六四年,其時,先賢甲必丹葉亞來創設“惠州公司”於今之吉隆坡羅爺街吧生河畔,供南來拓荒之同鄉歇息。一八六八年後遷至吉隆坡茨廠街現址。
由於南來同鄉日眾,而年幼子弟須受教育,乃於一八八四年附設私塾於會館內,并從惠州家鄉聘請舉人葉樹綱先生負責教學工作。
一八八五年四月,甲必丹葉亞來公不幸病逝後,乃由先賢葉致英公繼任華人甲必丹。葉公與其女婿蕭邦榮公、先賢葉傑良公等領導本會,將本會原有之簡陋會所改建為富麗堂皇,雕梁畫楝,美奐美侖之中國式館宇,并邀得北京御史先賢鄧承修公書贈牌匾“惠州會館”四字懸於會館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