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籍明代礼部尚书萧云举
萧云举(1554—1627),字允升,号玄圃,明代广西宣化县淡村(今南宁市江南西园饭店附近)人,是古代南宁历史上最著名的乡土人物,也是广西历史名人
萧云举(1554-1627),字允升,号玄圃,广西宣化县(今南宁市)人,明代公安学派创始人之一。
萧云举为嘉靖三十四年举人任高要县令的萧栋的儿子。萧云举少性聪敏,19岁中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检讨,其日常工作,就是编集、修订兵部、刑部、工部、礼部、户部、吏部的奏章。
萧云举少负才藻,风发泉涌。在史馆,深思下视,刊华落实,专勤问学,鲁人弗如,识者卜其有公望。自检讨升左赞善,凡十年。自左赞善历国子监司业、右庶子,升祭酒、詹事,凡九年。期间曾主天下武举,典北直隶乡试,多次主持祭祀天地、上古三皇、历代帝王、孔圣人的国家大典,堪称朝中重臣;曾重新校刊《北周书》《南齐书》《元史》等史部典籍。在詹端四年,升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又一年,改吏部右侍郎,充经筵日讲官三品,曾为明神宗、光宗、熹宗的老师,上疏评议国是,建议明神宗公平执政、革除弊政、奖忠惩贪。万历三十八年主庚戌会试,拔韩敬、钱谦益等三百人。在京任官33年,万历四十七年以继母羊太夫人里居乞归省。其道德文章颇有声誉,荫子四人。萧云举之子萧鸿业为举人,萧鸿襄为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萧鸿靖太仆寺厅主簿,诚以书香传世。
萧云举归故里后,对乡土风景建设较多,在青秀山上建塔,名之龙象。又建青山寺、云圃山房、息机亭、凉云亭。又在城内建宏仁寺(曾为邕州八景之一,民国时改成江西小学,后因建大桥而被拆毁)。
天启初年,复被招用,晋太子太保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天启五年乞休,诏进光禄大夫,予一品诰命。天启七年卒于故里。追赠太傅,谥文端,赐祭葬,入乡贤。著作有《青罗集》五十余卷,别集若干卷。
南宁籍明代礼部尚书萧云举遗事
萧云举与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共同开创了古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文学流派——公安学派,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和重大意义;与画坛领袖董其昌、戏曲家汤显祖、史学家焦竑同朝共事,多有建言,屡受封赐;不但曾为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其门下还出了晚明大文豪谢肇、钱谦益;曾多次主持祭祀天地、上古三皇、历代帝王、孔圣人的国家大典,堪称朝中重臣;曾重新校刊《北周书》《南齐书》《元史》等史部典籍,今人亦能受惠
1、孝名乡里 文动魁星
萧云举生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字允升,号玄圃,乃名载《明史》的南宁骄子。曾参加编纂《四库全书》的清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法式善,在其史料笔记《陶庐杂录》“卷二·明兼国子(监)祭酒”中引用明代《太学志》称:“萧云举,宣化人。 ”宣化即指明代宣化县,当时为南宁府治所在地。晚清广西学政南宁拔贡、埌西村人氏莫炳奎纂修的《邕宁县志》“卷三十七·人物志一·列传上·明·萧云举”记载的萧云举出生地,更细到淡村(今南宁市江南区淡村路一带)!
萧云举的曾祖父萧蕃,尚武能文,宣称是萧叔大心(春秋时期宋国的附庸萧国之君主)的后代。萧蕃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成为明军戍边军士,由江西吉水泸源举家迁至南宁宣化。落籍后,萧蕃解甲归田,萧家以知书达理闻名,在南宁小有名气,萧云举的父亲萧栋还考取了功名,出为高要县(今广东高要市)县令。嘉靖三十三年的一个夜晚,萧栋之妻朱氏在高要官邸待产,萧栋照样垫高枕头睡大觉。正梦到五色祥云捧出一轮红日,萧栋忽被产婆的报喜声惊醒,“生了一个带把儿的”!乐得合不拢嘴的萧栋联想到自己的梦境,乃名之为“云举”。心满意足的萧栋没有再往上爬,致仕后携妻抱儿还乡,读书饴子为乐。萧云举幼即聪慧,而且孝敬父母,愈显乖巧可爱。不料年方七岁,其母朱氏即亡故,萧云举为之擗踊拊心、痛哭达旦、极尽悲哀。亲戚邻里劝之不止,叹惜之余无不称其为孝子的新典型。萧云举的高足——明末礼部尚书、清初礼部侍郎钱谦益所撰《牧斋初学集》“卷六十三·神道碑铭二· 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萧公神道碑”记载:“公……其本出自宋萧叔大心……由汉迄梁,代为侯王……(曾祖)国初适戍广西,为南宁之宣化人……公生于其父高要令之官舍……生七年,母朱夫人卒,擗踊叫号,人呼孝童。”
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十九岁的萧云举意气风发地参加南宁乡试。明代科举设有定额限定,刚开始时广西仅取二十五人,可见其难度远远超过眼下的高考!幸好,由于中华大地人才辈出,而且勋戚、权臣、地方大员不断安排熟人加塞,皇帝只好不断开恩扩招,增加乡试中举名额。清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等主持纂修的《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乡试之额,洪武十七年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始有定额。其后渐增……庆、历、启、祯间,两直隶益增至一百三十馀名,他省渐增,(而)无出百名者。”萧云举就是处于扩招的好年景,起码心理压力没那么大吧。考些什么东东?无非“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要考生“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就是八股文嘛!想作弊也不容易,从嘉靖七年起,各省监考者皆由皇上派来的京官或进士担任,等于是钦差大人,这后门不好走啊。幸好,萧云举本就喜好古文,得心应手,下笔如流,中试为举人。
第二年二月,萧云举又意气风发地上京参加会试,可惜这次就没那么走运了,落榜。第三年,萧云举又上京,还是……接着,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萧云举就这么执著地考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年),终于魁星照顶,过关了!由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周子义担任主考官的会试中,萧云举考了个全国第九名!而萧云举已年近三十三岁,不复当年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由此可见,世上没有那么多天才,勤奋不懈才是王道!
2、跻身翰林 风雅京华
此次在顺天府(今北京市)举行的会试,最后共录取了三百五十人,包括广西巡抚右副都御史舒应龙之子舒弘志。但对萧云举来说,更严峻的考试还在后头呢!那就是明神宗亲自主持的廷试。此次廷试的焦点人物可不是萧云举,而是湖广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氏袁宗道。袁宗道字伯修,才华惊世,内阁原想录其为榜眼,可惜袁宗道的说话带地方口音,明神宗听不清楚,大为不悦,改其为二甲第一名,臣林学子无不为之暗暗叫屈。明万历年间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在撰写《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四·科试考四”时,还为之鸣不平:“(万历)十四年丙戌……廷试,赐唐文献、杨道宾、舒弘志及第。先是,内阁大臣申时行等拟袁宗道第二人、道宾第三人,而宗道卷属大学士许国,读音楚,上意不怿,置之二甲第一,而拔进呈最末卷弘志第三。”而萧云举则名列三甲。
风波过后,袁宗道唯有接受事实,与萧云举等同列进士,于万历十四年四月受封为庶吉士,入翰林就职,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弇山堂别集》接着记载:“(帝)命内阁、吏礼二部、翰林院堂上官会选进士袁宗道、刘弘宝、王孟煦、吴应宾、薛三才、王图、萧云举、全天叙、王道正、李沂、彭烊、林祖述、黄汝良、赵标、林承芳、曾砺、胡克俭、刘为楫十八人为庶吉士……前是,言官请每岁考庶吉士,其选数与留数俱不必多。得旨如请。故止十八人,盖少三之一也。”
由于同情袁宗道的遭遇,同时也敬慕他的才华,萧云举主动与其交结,很快就情同手足。在袁宗道的《白苏斋类集》一书中,收有《月下萧允升、顾开雍集小斋赋此二首》《六月三十夜同萧允升过黄思立斋头》等诗作,其中后者如此写道:“一见生狂态,相酬多谑言。” 可见二人交情匪浅。
袁宗道不愧文坛领袖,身边聚集起一批意气相投的青年文官,踏草寻芳、吟诗作对,果然风雅京华。万历十六年(1588年)冬,袁宗道约了董其昌、唐文献、瞿汝稷、萧云举、吴应宾、吴用先等同会于龙华寺,与在京弘法的高僧憨山大师谈禅理、作诗文,成为公安学派结社谈禅的开端。其后,袁宗道等结为蒲桃社。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四·禅悦”记载:“余于戊子冬,与唐元徵、袁伯修、瞿洞观、吴观我、吴本如、萧玄圃,同会于龙华寺。憨山禅师夜谈,予征此义……是夕,唐袁诸君子,初依法门,未能了余此义,即憨山禅师亦两存之,不能商量究竟。”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公安学派声势浩大、一枝独秀。公安学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文清新活泼,自然率真,飘逸雅致。萧云举虽喜古文,但不喜时人胡乱仿古甚至抄袭、篡改古文的文风,自然与袁宗道有共同语言。此外,晚明学林鼓吹儒释道三教合一,由是禅风大盛,文官雅士的心性言说之中禅味亦重,公安学派不免也受到影响。在向禅、谈禅、悟禅的过程中,人生的得失悲欢或可淡然。自此,萧云举与禅之缘,纠葛终生。袁宗道在《白苏斋类集》中欣然有记:“同黄思立、赵贞甫集萧允升斋中,谈禅甚快,各赠一诗。”
3、讲读东宫 平步青云
正是在万历十六年,袁宗道、萧云举等好不容易才升为从七品的翰林检讨,算是说话有点分量的小官了。萧云举的日常工作,就是编集、修订兵部、刑部、工部、礼部、户部、吏部的奏章。翰林大学士温体仁等于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纂修而成的《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二百四·万历十六年十月”记载:“庚寅,大学士申时行等题授庶吉士林承芳、吴应宾、袁宗道、全天叙、萧云举、王图、彭烊、黄汝良铨注翰林院编修简(检)讨。命……萧云举、王图编纂六曹章奏。”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正月,皇太子朱常洛年已十二岁,到了读经明道的年龄,萧云举和袁宗道、唐文献、焦竑等受命担当起为其教师的重任。由于是教师讲一句,太子跟着照读一句,或五遍、或十遍,读重于讲,所以这种教育活动称为“讲读”,教师称“讲读官”。从此,萧云举等出入东宫,“鸡鸣而入,寒暑不辍”,开始了“陪太子读书”的生涯。《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九·万历二十二年正月”记载:“甲午,以皇长子出阁,命大学士王锡爵……充侍班官……简(检)讨萧云举充讲读官。”该年三月,萧云举还在礼部尚书陈于陛、南京礼部尚书沈一贯等前辈带领下,开书局纂辑本朝正史。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春,袁宏道、袁中道也来到顺天府,与大哥袁宗道相聚。袁宏道、袁中道也是当世才子,文学成就尤甚于袁宗道。袁宗道请出同事汤显祖、董其昌、萧云举、王图等与袁宏道、袁中道结识,并举行都门结社,写下了大量影响后世的诗文,开始了公安学派在京师结社创作活动。清太子少保兼国子监事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中赞道:“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
《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二·万历二十五年七月”:“丙午,升翰林院侍读朱国祚为左春坊左庶子,仍兼原官……简(检)讨萧云举为左春坊左赞善,俱兼官如故。”这一升迁总算盼到了!萧云举在翰林院勤字当头,兢兢业业已逾十年,工作之余亦聚友结社、研究学问、潜心著述,不容易啊!钱谦益所撰《牧斋初学集》“卷六十三·神道碑铭二·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萧公神道碑”记载:“公少负才藻,风发泉涌。在史馆,深思下视,刊华落实,专勤问学,鲁人弗如,识者卜其有公望矣。自简(检)讨升左赞善,凡十年。”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六月,萧云举再升为右谕德管司业事。
同时,萧云举与袁宗道的交情也越来越深厚,即便短暂分离,亦勤于书信,袁宗道在《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笺牍类·答萧赞善玄圃”中写道:“篝灯读兄书,爱我忆我,更私箴我,乃知世外交游,钟情更甚,岂比尘世朋伴,朝而握手、暮即掉臂者哉…… 虽关山万里,亦不异刻刻对面矣。”可惜,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月,袁宗道因带病工作、过于操劳,不幸辞世,享年四十岁。《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三百五十五·万历二十九年正月”记载:“辛酉,阁臣以掌右春坊事右庶子袁宗道病卒,推左谕德黄汝良管右春坊印信,右谕德管司业事萧云举回坊。”
4、仕途得志 审慎有加
其后,萧云举继续升迁。明神宗见朱常洛在唐文献、萧云举等讲读官的调教下渐渐成器,大喜,遂提拔他们为经筵讲官,即侍讲学士,为自己讲解经义、析论文史。这么一来,萧云举就成帝师了!《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三百五十六·万历二十九年二月”记载:“壬辰,阁臣推左庶子唐文献……右谕德萧云举……俱经筵讲官。”
同年九月,由萧云举、黄辉主考天下武举,最后选定的武状元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氏黄钺。黄钺乃行伍出身,世袭祖父黄卷锦衣卫恩职从军,通晓刀枪、略通文墨。黄钺拜萧云举为恩师,出为安顺府守备。其后不负师恩,多有战功,旋升广东潮州参将,后来还来到萧云举的故乡,出任广西总兵呢!
万历三十年(1602年)三月,萧云举又升为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右春坊印信,正式成为袁宗道的接班人。第二年八月,明神宗命萧云举和翁正春主考顺天府乡试。萧云举来到北闱(顺天府试院),面对一众诚惶诚恐的学子,自是感慨万千。遥想当年,自己也不过是试院里的一介青涩书生,祈祷着主考官公正阅卷、开恩圈点;然而,转眼之间自己已是四十八岁的“机关老油条”,成了掌握一干人等仕途命运的主考官,圈点之间,能不谨慎!
萧云举主考顺天府乡试表现出的老成持重、审慎严明,令明神宗大感满意,升萧云举为国子监祭酒。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萧云举上疏:“前祭酒杨道宾、司业黄汝良较刊《南史》,臣云举较刊《元史》,竣工,谨呈御览。”明神宗纳其书,开卷有益啊,一高兴,在第二年又升萧云举为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詹事掌统府、坊、局之政事,主要工作是辅佐太子。明代各个皇帝对太子的教育都很重视,詹事府官员对太子的影响最为直接,所以皇帝慎择詹事府主管,常以勋爵、老臣兼领其职。萧云举得领此职,可见在明神宗心目中的分量。明神宗重视太子的教育问题,自然也希望臣子的后代能茁壮成长,特批数名重臣的小孩走后门,免试入国子监读书。《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卷四百一十七·万历三十四年正月”记载:“ 戊戌……礼部侍郎黄汝良、杨道宾,詹事萧云举、太仆寺卿连标,各一子送监读书。”萧云举先后娶邓氏、何氏为妻,育有八子:鸿图、鸿业、鸿襄、鸿靖、鸿庆、鸿□(原始资料脱字)、鸿誉、鸿振,不知是哪一个得荫圣恩?于史未载。查八子中的鸿图,已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中举,不可能是他,只能含糊说是鸿图的某个弟弟吧。
萧云举知恩图报,愈加勤勉。明神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又连连升其为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萧云举至此已是正三品的朝廷大员。萧云举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一月主祭三皇,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二月主祭先师孔子,堪称胜任。萧云举仕途得志,胆气也壮了,乃上疏评议国是,建议明神宗公平执政、革除弊政、奖忠惩贪。《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六卷之四百五十六·万历三十七年三月”记载:“吏部侍郎萧云举,条言铨政一定国是大略,谓:‘天下人有机局,事有头绪,惟持平处分。重者宜用法绳,轻者量以情恕。若一味含糊,终非国体一遵。典制凡推升铨选之法,岁有定月,月有定旬,起补徵召之事,届期宜行,行之宜速,若月改日迁,牵前滞后,破坏典章,摧残士气,莫此为甚。余补火僚惜人才,奖恬退惩贪伪,省议论,慎更调。’凡八事。”明神宗阅之,一笑而已,不过在该年的万寿圣节还是当众表扬了他,并多有赏赐。君臣之间,其乐融融。(记者 木容)
(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