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log is for people with the surnames Xiao,Siao, Hsiao, Siew, Siu, Seow, and Siow; who ar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same Xiao family from ancient China. This is especially for those from Penang,and even other places.
Tuesday, June 30, 2009
蕭蔭堂(Professor Dr Yum-Tong Siu)博士
Photo from wikipedia
Yum-Tong Siu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Yum-Tong Siu (Chinese: 蕭蔭堂; pinyin: Xiāo Yìntáng; born May 6, 1943 in Guangzhou, China) is the William Elwood Byerly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Dr. Siu has been the dominant figure in the mathematics of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for a quarter-century. He has mastered technique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complex variables,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algebraic geometry. For example, he applied estimates of the complex Neumann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multiplier ideal sheaves to algebraic geometry, in order to resolve various conjectures. (cf. MSRI Publications, Vol. 37: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Siu’s education included a BA in mathema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nd Ph.D.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the period 1963–1966. He started his academic career a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Purdue and Notre Dame
Siu’s accomplishments led to academician stature in various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es, viz.,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eign member), the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and the Goettingen Academy of Sciences.
He has received numerous recognitions including invited addresses at three International Congresses of Mathematicians (Helsinki, 1978; Warsaw, 1983; Beijing, 2002); Bergman Prize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honorary doctorates at the universities of Hong Kong and Bochum, Germany. He had also served as Associate Editor of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and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As of May, 2006, he was elected to the Advisory Committee for the Millennium Prize Problems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In 2006, Siu published a proof of the finite generation of the pluricanonical ring.[1]
Notes
- ^ [math/0610740] A General Non-Vanishing Theorem and an Analytic Proof of the Finite Generation of the Canonical Ring
External links
- Yum-Tong Siu at the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
- In 2003 and 2004, the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dedicated several issues to Siu:
- Academia Sinica page on Siu
Professor Siu is from the family of Xiao from Taishan, Kwangdong Province.
萧荫堂(Yum-Tong Siu)广东台山人, 出生广州海珠区, 是目前世界上最一流的数学家之一。 主要从事复几何与代数几何的研究。他出生于1943年5月6日。
其学经简历如下: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 A.(1963)
Assistant Professor, Purdue University(1966-67)
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1970-72), Professor(1972-78),
Professor, Stanford University(1978-82)
Professor,
曾获得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并在国际数学家两次大会主讲。
Saturday, June 27, 2009
蕭慶倫(William Hsiao)博士
Professor Dr. William Hsiao(蕭慶倫博士)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lliam C. Hsiao (born January 17, 1936), an American economist, is the K.T. Li Professor of Economics[1] at the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He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for his work on health care financing and social insurance.
Professor Hsiao is a graduate of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his 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Economics. He i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ocial Insurance, and holds several honorary degrees.
Professor Hsiao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and e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 teenager, where his father was an economic advisor to the Kuomintang (KMT) delega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He grew up in Forest Hills, located in the New York City borough of Queens, and attended New York public schools. Following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Professor Hsiao began his career as an actuary for Connecticut General Life Insurance Co. in Hartford CT, which was a predecessor company to CIGNA. Following this corporate stint, Professor Hsiao moved to Washington DC and was employed as an actuary to the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in 1968. When the Chief Actuary of the SSA resigned, Professor Hsiao was appointed the acting Chief Actuary in 1970. During this time, the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was roiled by efforts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reform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maintain its solvency. Professor Hsiao headed up two blue-ribbon panels and testified several times before Congress regarding the actuarial viability of the system under the funding mechanisms in place. Eventually, in 1977, the Congress passed and President Jimmy Carter signed into law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legislative efforts to bolster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llowing this government service, Professor Hsiao commenced studies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which later became the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e then entered the Ph.D program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His doctoral thesis was advised by Martin Feldstein, who later was Chair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 under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Professor Hsiao was appoi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1979. He became a full professor in 1986.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K.T. Li chaired professorship in 1992, named for the Taiwanese policy-maker Kwoh-Ting Li.
Among his many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s of health care economics, policy, and social insurance was a landmark study called the Resource-Based Relative Value Study or RBRVS which examined the United States system of reimbursing physicians for medical services. RBRVS led to a serie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one of the first times the prestigious journal had devoted an entire issue to articles on one subject. RBRVS led to a revolutionary reordering of physician reimbursement payments under Medicare (United States) Part B which was passed by Congress and signed into law in 1989. Later, Professor Hsiao conducted studies of the social insurance and medical payment systems of a vast array of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Singapore, Cyprus, Taiwan, Canada, South Afric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Hong Kong.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experts on health care economics and financing and regularly advises U.S. government agencies,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World Bank, UNICEF,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
Professor Hsiao's recent studies include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a micro-health insurance plan in rural provinces in China. The program was highlighted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Professor Hsiao is known for his lively and humorous lectures, and he has been awarded teaching awards by Harvard graduate students on several occasions. He resides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with his wife, Ruth, a former lecturer at Tufts University. He has two sons and two grandchildren.
References
1. ^ [1]
2. ^ Saltus, Richard. [2] Harvard Public Health Review Fall 2006.
• Program in Health Care Financing Website
• William Hsiao Harvard Website
• Wall Street Journal Article featuring rural health project
萧庆伦博士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萧教授 拥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且他也是一个具有资格 并有广泛经验的保险统计精算师。他的研究集中于为卫生 系统的成功或失败在诊断起因上提供一个卫生经济分析 框架。他担任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顾问为卫生改革提供咨 询。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哥伦比亚、波兰、中国、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瑞典、塞浦路斯和南非。萧教授担任了三位美国总 统的顾问和美国国会卫生与社会保险政策的顾问。他出版 了超过一百五十篇论文和好几本书。萧教授被选举为美国 医学院,国家科学院和社会保险学院的院士,并且担任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
Professor Dr William Hsiao is acknowledged as world authority in health care financing and social insurance. He is also an actuary.
Professor 's ancestor is from the Xiao family from
Thursday, June 25, 2009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萧氏
墙上的浮雕
吉坑世居 坪地 萧氏吉坑村
碉楼上的枪眼和花纹
禾坪
吉坑世居正门
萧氏宗祠
(photo are from http://gocn.southcn.com 广东侨网)
坪地萧氏
据史料记载,坪地萧氏发源于山东省,后因战乱流离,迁徒到江西、福建,明朝后才大量迁徒到龙岗坪地。数十年前,在坪地的萧姓家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客家围屋.
知知港萧氏
萧氏系出姬姓帝喾之后,殷徽子启封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箫叔大心因功封于萧(江苏萧县),子孙乃以国为氏。春秋至汉,萧氏之居留地散处徐州府。 宋末,萧理迁闽之南溪(福建漳浦县南溪流域),生三子松轩、竹轩、梅轩。梅轩公出仕于闽,,因所遇非时,退隐宁化、石祁葛藤口幻(福建汀州)。宗元交际之 年兵争益乱,公自宁化入粤,居梅州松源都。后世尊松源公,潮嘉两郡大始祖。
松源公五世孙萧笃实,自梅州徙揭阳(潮州),又六传至萧苍云迁归善(惠州)。苍云生三子,其中祖达居海头西乡;祖任(耀先公)居坪地洞,祖胜居宝安西瓜埔 赤湾。传说耀光公自惠州渡西支江入淡水河,逆流而上,贩卖鸭群为生。群鸭至福神江,饱食不去上滩昏睡。公甚感怪异,遂涉水登岸,走百十步见平野广阔、山灵 地秀,顿觉心胸开朗,是以就地卜居,名之日石灰围。其后子孙散落全坪地洞雄鸡山下。东至淡水圩,西至龙岗萧屋、北临东莞境上下疗村,南濒海隅,皆公苗裔, 是以尊为坪地洞大始祖。
落居知知港萧氏族,几尽为耀先公之后,已传至十六、七世。其中有自由过番者,亦有卖猪仔南来者,皆勤俭垦植而至卓有成就,在地方历史上写下篇章。
(ref:王琛发, 森美兰惠州会馆史略及现况, http://penangmedia.com)
坪地是深圳的侨乡,100多年前,许多坪地的乡亲为了生活,被迫离乡别井到外地谋生,他们大部分定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繁衍生息。如今,居住在马来西 亚的坪地侨胞已超过坪地的当地人口,尤其是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芙蓉市知知港,人口已达一万多人,全部是坪地乡亲,其中姓萧的乡亲达七、八千人,超过坪地的在 家乡萧氏乡亲人口。
处于马来西亚芙蓉市的知知港,是一百多年前深圳坪地人聚居的地方,有一万多人,并且全部是坪地藉侨胞,其中姓萧的有七、八千人,比家乡坪地的人口还要多。因此,知知港有马来西亚的坪地和萧家村之称。(ref: 广东侨网)
The following is article extracted from http://www.szplan.gov.cn
根据现有史料考察,客家人徙居深港两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而大规模成批的迁入,则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
除"迁海令",朝廷下令招垦以后。故目前存留的客家民居也主要始建于清代中后期。目前,深圳地区的客家聚落主要分布在龙岗区,少量散布于罗湖区、宝安区等地。由于近十多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许多客家民居已被拆除。尤其靠近特区的布吉、平湖两镇,已基本上无完整的客家民居村落存留。
现存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的坑梓、坪山、坪地、龙岗、横岗五镇。根据现状调查,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民居尚有一百余座,本次调查重点考察了六十四处。萧姓家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客家围屋
名称 所在镇 姓氏 所在村
吉坑世居 坪地 萧 吉坑村
麟阁新居 坪地 萧
泮浪世居 坪地 萧
露湘堂 坪地 萧 四方埔
新屋场 坪地 萧 新屋场村
麟阁世居 坪地 萧 澳头村
For further info,please visit web site http://www.szplan.gov.cn/main/tqfm/lgkjmj1/charpter5.htm.
吉坑世居——见证坪地萧氏子孙兴旺的“活化石”
萧氏宗祠
引言:龙岗区坪地街道以萧姓为第一大姓,目前约有8000多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坪地萧姓人现已遍布港澳、东南亚,并在当地开花结果。坪地萧姓人目前 最集中的国家与地区在马来西亚和香港。据了解,仅马来西亚吉吉港就有10000多名坪地萧氏乡亲,港澳地区也有10000多名坪地乡亲。去年坪地街道侨联 组织恳亲团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访问,受到当地萧氏乡亲的热情有热待,他们拜访了当地萧氏宗亲会和许多萧氏家庭,当地萧氏乡亲普遍表示,平生最大愿望就是想 回坪地老家看看,看看老家萧氏家族的宗祠,看看老家的萧氏客家围龙屋。为让海外的萧氏乡亲更好地了解坪地老家的客家围屋现状,坪地侨联有关领导专程陪记者 一睹坪地萧氏客家围屋的风采。
客家围屋比比皆是
据史料记载,坪地萧 氏发源于山东省,后因战乱流离,迁徒到江西、福建,明朝后才大量迁徒到龙岗坪地。数十年前,在坪地的萧姓家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客家围屋,近些年来,不少 旧围屋已经老旧,不适应居住;随着坪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改造,坪地农民已“洗脚上田”,不少人已迁入现代化新居,一些小型的客家围屋已基本没人 居住,但一些保存完好的和一些大中型的客家围屋还有小部分人居住。现在,坪地的客家围屋还是随处可见,保存最完好的就是吉坑世居和石灰围屋,它们是当地客 家围屋的典型代表,也是见证萧氏子孙蕃衍生息、兴旺发达的“活化石”。
凝聚了客家思想的精髓
吉坑世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围墙高约7米,长宽各70米,是坪地萧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式建筑。进入正门可看到,围屋分为:三堂、二 进、二横、一围、四碉楼、一望楼,中轴堂屋祖祠“雍和堂”的名号还十分清晰,这是萧氏族人祭祀祖宗的场所,围屋内共约50多间屋子,可共100多人居住, 围墙的枪眼和碉楼,证明它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围楼,也是防御外族入侵的理想之地。
吉坑世居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据 住在围屋内的萧老伯介绍,吉坑世居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 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吉坑世居是古时萧氏客家人创造的绿色生活环境,是十分理想的生活场所。
见证萧氏家族的发展壮大
据围屋内居住的萧氏后人介绍,吉坑世居是坪地萧氏四世文藻公于清朝道光年间始建,竣工于1824年。当时文藻公经商有道,地广粮多,是当地有名的财主。 为萧氏后人的生存发展,文藻公集巨资建造吉坑世居,历时数十年,直到他死后才造好。文藻公第五子瑛生公携4子从新屋场乔迁至吉坑世居,至今已有180多年 历史,其间经战乱、遭横逆、遇良时、逢盛世,几经蹉跎,几经发展,吉坑世居始终是萧氏强家盛族、叶茂根深、子孙蕃衍、人丁兴旺的像征。时至今日,国内外吉 坑籍的萧氏子孙已达600余人。
100多年前,吉坑萧氏的一些后人随坪地萧氏族人开始到海外谋生,一支来到东南亚,最后展转来到吉吉港落脚,另一支来到香港,在香港找到落脚之地,从此萧氏家族大海内外不断发展壮大。
坪地萧氏子孙盼望大团圆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坪地萧氏子孙大团圆的机会越来越多。前不久,第六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会在福建晋江市举行,来自7个国家的1690名萧氏宗亲代表出席会议,坪地萧氏宗亲派出了7个代表参加,他们与来自马来西亚萧氏宗亲会的70多名代表再一次相聚在一起。亲人相见久久拥抱,这是饱含坪地兄弟叔侄的深情相拥,是坪地萧氏子孙盼望大团圆的写照。
据了解,马来西亚萧氏总会会长、拿督萧楚钗先生和马来西亚沙巴州萧氏宗亲会会长萧木星先生还率团提前专程到坪地恳亲。他们表示,明年在广东潮阳举办的第七届环球萧氏恳亲会时,他们还会率团回到坪地,与坪地的萧氏乡亲欢聚一堂。
今年6月,香港(坪地)同乡会也将在今年6月成立,届时,香港10000多名坪地同胞将欢聚一堂,共同为坪地的明天描绘出最美好的图画。(深圳侨报记者朱力平 通讯员萧冠环 文/图, 时间:2008-04-11 )
(来源: 广东侨网, source: 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
The ancestor of Xiao from Titi, Negeri Sembilan, Malaysia are from the Longgang Xiao of Pingdi(坪地).
坪地 near 龙岗区,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View Larger Map
Xiao Yanhong(萧彦红), paralympician
2008 5月8日,奥运火炬手萧彦红手持火炬传递。当日,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8日19:20 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Photo credited to Xinhua)
The extract of the news from http://en.paralympic.beijing2008.cn/news/sports/archery, posted below:-
(BEIJING, September 15) -- Chinese archers won the majority of medals at the Beijing 2008 Paralympic Games, beating the Republic of Korea, which has for long been considered the best in the world.
Among the Chinese medalists, Cheng Changjie and the Women's team won gold medals, while Fu Hongzhi, Gao Fangxia, and the Men's team claimed silver medals and Chen Yegang and Xiao Yanhong won bronze.
Xiao Yanhong(萧彦红), the paralympician from China, who is from Xiao family, has won gold in women team recurve-open Archery event, and a bronze medal in individual recurve W1/W2 in the 2008 Paralympic Games on 15-9-2008 in Beijing, China. She is Xiao family from Longgang(龙岗区), it is one of the district of Shenxhen sub-provincial city(深圳市), Kwangdong Province, China. She is a Hakka Xiao (客家龙岗坪地萧氏).
萧彦红
出生日期: 1978年10月6日身高(厘米/英尺): 163cm / 5'4"
性别: 女
体重(公斤/磅): 45 kg / 99 lbs
出生地: 广东深圳 (中国)
居住地: 广东深圳 (中国)
运动项目: 射箭
龙岗街道南约社区居民,国家射箭队队员。萧彦红2002年因交通事故,造成下身瘫痪。但她没有消沉,从那天开始,萧彦红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开始了艰难的康复锻炼。2005年8月,深圳市举 办第二届残疾人体育运动会,为广东省残运会、全国残运会和2008年残奥会选拔人才。萧彦红比赛中因身体平衡力强,进入市残疾人射箭队训练。在2007年 8月举行的广东省第五届残运会比赛中,萧彦红勇夺女子坐姿射箭个人金牌,并在两个月后的全国第七届残运会比赛中一举夺得3枚银牌。2007年10月,在韩 国举行的世界残疾人射箭锦标赛决赛上,萧彦红战胜强劲对手,最终夺得女子坐姿(轮椅)射箭冠军。这是中国残疾人首次在这项赛事中获得这个项目的金牌,为祖 国争得了荣誉。2007年末高票当选“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萧彦红被选为广东省残疾人优秀运动员当选了北京残奥会火炬手。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个人反曲弓坐姿1级/坐姿2级铜牌,女子团体反曲弓公开级金牌。
教练眼中的女强人
萧彦红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家住龙岗南约社区。从18岁起,她就在社区一家外资厂当厂长,有个 爱她的丈夫,还有个可爱的女儿,工作如意,家庭幸福,一切都是那么美满。然而2002年3月11日,在她24岁的那一年,一场车祸却改变了萧彦红的人生轨 迹。车祸使她双腿残疾,萧彦红曾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甚至想到过以死来结束眼前的痛苦,但在萧彦红最绝望的时候,是孩子的呼唤和丈夫炽热的情感拉住了 她,逐渐的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
2006年6月1日,萧彦红开始接触射箭这项运动,从一名“门外汉”到2007年10月夺取世 界残疾人射箭锦标赛冠军,萧彦红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白天是一张弓反复地拉开和弹出,晚饭后,还要加练体能,萧彦红没日没夜地苦练。轮椅坐坏了;胳膊让弓弦 打肿了,全是淤血;脸也被弓弦弹破了,刺骨地疼;身上还有多处的拉伤扭伤;长期坐着轮椅排汗不畅,导致了淋巴结发炎,左大腿肿的比平时的两倍还粗……。一 天,教练在给她放松按摩时,突然发现,她的腰部有两块突起。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受伤后为固定腰椎两侧而植入的两块钢板,在训练中由于腰部过于劳累和用力, 已经断成了四块。医生都很吃惊患者是怎样挺过来的,萧彦红这才说,已经疼了很长时间了,为了不影响训练,她硬是忍着没哼一声。为了备战北京残奥会,萧彦红 选择了保守疗法,这就意味着她体内埋着一枚定时炸弹,每天除了跟弓箭为伍,还要跟伤痛作战。即便如此,在教练眼中,萧彦红依然是一个非常自律的运动员:训 练时教练要求做10次,萧彦红从来不会做9次;规定晚上10点熄灯,她准在9点50分入睡……
自己心中的普通人
身残志坚的萧彦红如今算得上深圳人心中的英雄,可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只不过生活给了她更多的考验而已。在这些考验面前,普通人萧彦红也脆弱过,但她的心里话只会对丈夫提起。
萧彦红说,北京残奥会开赛后,她几乎每天都要同丈夫通一次电话,或者抽时间在网上同女儿聊一会天,他们谈的都是家里的琐事,很少涉及训练和比赛,“聊过之后我就觉得身体没那么痛了,人没那么累了,心情也轻松了”。
残奥会开赛前,这位在外人眼中坚强得令人动容的女子,时常对丈夫发着同样的一句牢骚:“我太累了,腰太疼了,怎么比赛还不开始啊?我现在简直度日如年!”不善言辞的丈夫每次都心疼得要流泪,但他每次都回答:“快了,比赛很快就结束了,到时候就可以回家了!”
丈夫口中的好妻子
因为共同经历过患难的缘故,萧彦红的丈夫张晓思与她有着很深的默契。张晓思告诉我,比赛完后, 萧彦红从不给他打电话,都是朋友们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将比赛结果通报给他。对于比赛中发生脱靶的意外,张晓思并不在意:“我从来都不担心。她在受伤后一年多 就摆脱了身体残疾带来的心理阴影,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照顾女儿。那么大的打击她都能扛过去,这点小困难算什么?!”8年的夫妻,张晓思说他了解妻子,就 像了解他自己:“离开家这么久了,彦红最想的就是我们的客家菜,等她回来我会亲手给她做几样最拿手的好菜,就算是我送给她的金牌吧!”
冠军的坚强人生
2002年的一天,萧彦红抱着一岁多的女儿去看病,途中被一辆失控的大货车撞倒,导致高位截 瘫,腰部以下失去了活动的能力。24岁,瘫痪,对一个要强的女人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啊,可萧彦红挺过来了。受伤一年多之后,她从伤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通过积极努力的康复训练,她不仅可以生活基本自理,还成了年幼女儿的保护神。
2006年初,深圳市残联决定成立一支残疾人射箭队。对射箭运动一点都不了解的萧彦红在丈夫张 晓思的鼓励下,抱着多参加活动、多结交朋友的心态参加了选拔。有趣的是,她与射箭竟像有一种天生的缘份,第一次拉弓就姿势准确,原国家队教练莫太基和梅慧 敏从十几个候选者中把她挑出来,作为重点培养的“苗子”。
领奖台上的萧彦红风光漂亮,可在走上领奖台前她吃了多少苦,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训练中萧彦红多 次肌肉拉伤,大腿淋巴结肿大,腿肿得比原来粗了好几倍。艰苦的训练让她生了褥疮,骨盆也发生了移位。最要命的是,受伤后手术植入她腰部的两块钢板现在已经 断成了四截,但为了参加残奥会,她一直没有重新手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全世界都看到了萧彦红的努力,在成为光荣的奥运火炬手之后,她又成为深圳历史上夺得首枚残奥会金牌的运动员。
(source: http://baike.baidu.com)
龍崗區是廣東省深圳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深圳東北部,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接深圳經濟特區,西連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市。全區總面積844.08平方公里,總人口193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0萬人。萧氏位于龙岗坪地街道的萧氏八群堂,是一座广府、客家混合式的客家民居.
广东深圳龙岗区坪地街道萧氏宗亲会
据萧氏族人介绍,萧氏太祖太婆在坪地、惠州等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她在坪地、惠州等地生育了10个儿子,从此萧氏在本地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最大的宗亲家族.
The Xiao family from Longgang (龍崗)may be related to the Xiao family from Titi, Negeri Sembilan, Malaysia. They are Huichiew(惠州) Hakka Xiao.中国故乡龙岗区坪地镇(今中国深圳市)
蕭白鏞(Xiao Bai-Yong )
Erhu Master 蕭白鏞(Xiao Bai-Yong )
蕭白鏞,又名蕭白墉,胡琴演奏家、作曲家、樂器工藝家,祖籍廣東潮陽,在上海市出生。
1959年起在上海民族樂團學習和工作,1979年起出任上海民族樂團樂團首席。
1987年以他的胡琴藝術成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1989年移民英屬香港。
2001年從香港移民台灣,直到現在。
1960年代,他將張長城和原野集體創作的板胡曲《紅軍哥哥回來了》,移植改編成二胡曲,親自首演,得「新作品優秀演出」獎,這首曲子頗有影響,在海外常簡稱《哥哥回來了》。
在上海民族樂團工作期間,曾隨中央歌舞團到蘇聯、羅馬尼亞、波蘭、蒙古等國表演。
在中國國內曾給毛澤東主席和來訪的越南胡志明主席、英國戴卓爾夫人(時任首相)表演。
還曾到日本等國表演。
現任台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客座教授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
1963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蕭白鏞以「紅軍哥哥回來了」一曲 ,獲得"新作品優秀演奏獎"
二胡寒春風曲
「戰馬奔騰」 這是蕭白鏞大師1989年上海演奏會片斷, 其一氣呵成的精湛演奏技巧, 令 人嘆為觀止。
Saturday, June 20, 2009
Siow Eik Kwang(蕭益光), Tzuchi volunteer
Mr Siow Eik Kwang (蕭益光) is an active member of the evening program. During the day, he is a manager at an electronics company. However his heavy workload during the day hasn't slowed him down a bit in the evenings when he puts on his Tzu Chi volunteer uniform and drives a pickup truck to collect recyclable trash at people's homes. On Saturdays, he also pushes a cart around the grounds of the Bukit Jambul Shopping Center and collects recyclables from merchants or picks things up from the floor.
"When I am off work, I spend most of my free time doing recycling. I used to play tennis. Now recycling has replaced tennis as an exercise of a more consequential kind," Siow said. He should know. He is an ex-scout who has always loved the outdoors and appreci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human behaviors. However, once he started his working career, he found it very difficult to get involved in activities that could help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Now, as I do recycling, I add up the kilos of carbon dioxide that I am keeping out of the atmosphere. It gives me a nic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satisfaction."
We, Xiao from Penang are proud of you.......
蕭益光便是夜間環保的「健將」。身為電子公司主管,工作繁忙,但他下班後換上志工服,開小貨車到民眾家中收回收物;此外,每週六固定到武吉占姆(Bukit Jambul)購物中心,以推車收取資源。
【垃圾船出航】
檳島約三百輛垃圾車,每天滿載後開來峇都茅碼頭,將垃圾倒入大貨櫃,裝滿即拖上拖船,載運到對岸的浮羅布隆掩埋場。在檳威海峽廣闊海面上,垃圾船每日往返三趟;航行的身影微乎其微,一如人們總容易忽略最嚴重的垃圾問題。
檳城州(Penang)包括檳島(Penang Island)與威省(Seberang Perai)。
孤懸在馬六甲海峽上的檳島,擁有天然深水港。
十九世紀中期,拍岸不絕的海水,承載著一艘艘移民船隻前來,
將勤奮不懈的華人,由貧瘠的故鄉帶來此地拓荒、落地生根;
如今六十六萬居民中,超過半數為華人,
地狹人稠,人口密度為全馬之最。
檳島居民臨海作息,每日製造近六百噸垃圾,
當地掩埋場早因滿載而關閉十多年,
垃圾必須靠一艘艘平底拖船運往外地處理。
生存環境的考驗、生態浩劫的危機、
垃圾減量的意識,是檳城人必須即刻建立的……
颳起東北季風後,熱帶氣候的朵朵積雲如空中飛船,在城市裏的濃綠矮山叢林上飛快駛過。無論是低矮的紅瓦房舍、群聚的數十樓組屋、海灘絢麗的高級飯店、港邊平整的跨國電子公司廠房……擁擠熱鬧的小島風景,在雲船底下皆染上了墨色。
空氣中下雨的氣息愈顯濃厚,但絲毫不影響島上作息:城中心喬治市(Georgetown)的古典富麗建築間有行人漫步,森然綠蔭大道車流如織,海灣旅客嘻笑弄潮,各色族裔在市場穿梭採買。
而在檳威海峽上,鋼纜吊起一對巨大三角建物檳威大橋(Penang Bridge)。這連通馬來西亞半島與檳島的重要幹道上,車如細蟻走過;橋下駛過船舶,船音沉沉地拉開,在靛綠色海水牽出白沫浪痕——這條百年貿易路線,也開啟了舊稱「檳榔嶼」邊陲小島的歷史與繁華。
檳城港口航運連通世界兩百多個港口,帶來繁榮經濟。但其中一條默默的航運,卻反映小島頭痛的問題——
檳島人每日製造近六百噸垃圾,三百台垃圾車跑遍全島後,來到峇都茅(Batu Maung),開上特建的高層月台,高舉車廂傾倒垃圾到貨櫃裏;十五噸重的貨櫃裝滿後,再拖至碼頭邊,等待裝上大型的平底拖船,運載到威省的浮羅布隆(Pulau Burong)掩埋場。
為何不在檳島就地處理?位於檳島日落洞(Jelutong)的垃圾掩埋場,營運了二十二年後,於一九九五年關閉;堆高的垃圾山鄰近海邊,時而傳來異味,掩埋所產生的沼氣,迄今仍不時冒出。
飄洋過海的垃圾,每噸要花上一百三十令吉(約新台幣一千三百元)的處理費用,這還尚未包括環境需付出的代價。
去年四月,一艘「垃圾船」因船體破裂而傾沉,部分貨櫃沉入海裏,溢出數十噸垃圾漂浮海面。浮羅布隆漁民投訴,該區海水已受嚴重污染;當地議員則指出,垃圾掩埋場污水處理系統不完善,高呼:「檳島不要再把垃圾運來!」
垃圾危機,是檳島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單純的信念——
以慈善開啟資源回收之路
木屋濱海而建,底下潮水漲落,木板走道往海延伸,家門前泊著自家小船,一逕地晃晃悠悠。
十九世紀中期,華人移民來到檳城,以同一個姓氏建造一條橋,並在橋上築成水上人家;如今這富有歷史意義的「姓氏橋」(Pengkalan Weld),已成為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
來到「姓楊橋」,七十歲的林玲石喚住志工,從家裏不斷拿出資源。狹小的客廳空隙中,報紙堆得整齊滿滿,門廊下的綠筒不斷可撈出洗淨的瓶罐……龐大的資源量,讓志工忙碌不停,也是附近回收點中最豐富的一處。
「我大兒子在報社工作,我請他從公司幫忙收舊報紙回來;平常鄰居也會送來給我,所以量很多。」老人家說著說著,突然哽咽道:「慈濟很好!做回收是要幫我兒子洗腎……我能做,就幫忙做一點……」
馬來西亞罹患腎病者多,十幾年前,約有半數病患沒錢洗腎,只能眼睜睜等著喪命。為免窮與病惡性循環,一九九七年檳城慈濟洗腎中心開辦後,提供貧病患者免費服務。
「洗腎中心龐大的營運費用,若僅透過義賣會或上街募款,難以持續。我們想到了上人所說『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而資源回收正是天天能做、人人能做的。」檳城慈濟環保幹事張濟玄說。
憑著一股勇氣與意念,全無經驗的檳城志工一九九七年首次召集兩百人,在大型組屋(編按:檳城地狹人稠,政府興建組合房屋,各層住戶共用一條長廊,類似台灣的國宅)挨家挨戶宣導資源回收。
當年檳城政府還未推動環保,民眾多未建立起回收意識,回收率只有百分之零點零五。「我們還不了解什麼是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只跟人家講:做資源回收可以賣錢、可以救腎友。」張濟玄說。
雖然毫無經驗,但這樣單純的信念卻打動許多會員與居民,響應者眾;愈來愈多人在家中留下可回收資源通知志工來取,每月一次的「環保日」活動也擴大舉行,並逐漸在多處社區落實。
回收量逐年增加,檳城慈濟志工決定成立「環保組」。看到志工下班後還投入環保的精神,也有愈來愈多民眾感動響應。
上班族有心——
從每月一次到夜間環保
週日早上十點,紅燈角十七層組屋,志工從高樓層逐次往下、往樓層兩方散開;幽暗狹長的走廊裏,傳來陣陣敲門聲,夾雜著福建話與英文的口音充滿活力地詢問著:「安哥、安蒂(Uncle、Aunt),有舊報紙回收嗎?我們是慈濟!」
住戶拉開鐵門,自乾淨狹小的屋內一件一件遞出回收物。志工流著汗,彎腰微笑聲聲感恩;又不停歇地如工蟻般,將回收物聚集在樓梯口,供其他志工進一步整理並搬運下樓……這忙碌的景象,就是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天「環保日」的常見風景。
每到這天,慈濟志工就在社區挨家挨戶敲門詢問是否有回收資源,也等於是親自登門解釋環保理念。
「每次看到響應的民眾,即使家裏已經窄窄小小,還是把回收物收集整理好交給我們,一股感動油然而生,就會做得更賣力了!」張濟玄繼續說:「還要感謝回收商在環保日提供卡車協助載運,幫了志工很大的忙。」
從早期一個月做一次大型環保,到後來發現,許多人平日默默回收資源,家中空間很快就滿,無法等到大型環保日。
「為了不增加他們煩惱,即時的載運就很重要。」張濟玄說,經過仔細規畫,每天動員不同志工、跑不同路線、到不同區域回收;雖然數量不比大型環保日,卻天天都有人做環保。
許多上班族有心響應,但白天要工作,只能把握傍晚六點到九點做回收,「夜間環保」應運而生。「也就是充分利用晚上,來接引有心想做的人。」張濟玄說。
蕭益光便是夜間環保的「健將」。身為電子公司主管,工作繁忙,但他下班後換上志工服,開小貨車到民眾家中收回收物;此外,每週六固定到武吉占姆(Bukit Jambul)購物中心,以推車收取資源。
「除了工作,我大半時間都在做環保。以前打網球做運動,現在做環保也是做運動,而且更有意義。」蕭益光說,年輕時參加童軍,熱愛大自然,也知道環保的重要,出社會後卻苦無機會投入;「如今一邊回收,一邊想著減少了多少二氧化碳排放,很有成就感囉!」
必然的轉型——
把志工活動變成人人行動
目前,檳城慈濟志工在二十幾個社區推動夜間環保。然組屋社區住戶稠密,資源堆放空間不易尋;即使有空間,也必須時常整理避免髒亂……如此種種考驗著志工的智慧。
「環保不求回收資源量多,重在觀念宣導,讓人人化為生活習慣,才能減少對地球的破壞。因此我們在社區帶動手語等活動,與居民聯絡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互動過程中,宣導環保觀念。」張濟玄說。
Image回想第一次在社區裏推動環保,四處宣傳後,「活動當天,只有我和家人投入……」張濟玄說:「很沮喪,但仍然堅持做下去。感恩沈文平師兄加入,現在我無法週週回社區參與,都是沈師兄帶動民眾幫忙;讓社區垃圾減少了百分之二十,成果顯而易見。」
張濟玄說,愈做環保,愈能體會上人說的「來不及了」。「早年我們做環保,以『慈善』為訴求;現在要更積極做『環保教育』!」他分析,參與資源回收還是以慈濟志工為多數,積極投入的民眾少,「民眾需要更多環保意識,才會更願意投入環保工作中。」
環保教育,不是課堂上的口述與揣摩,而是志工運用各種創意的實踐。「讓民眾了解資源回收分類,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實際在家中做起。」志工沈文平說,許多居民熱心帶來回收物,但時有垃圾摻雜其中;或者各類回收物集中於一包,整理分類實是大工程。「是不是能在居民家裏製造出分類的環境呢?」他於是生起製作環保分類袋的構想。
穿過擁擠市集,來到了羅弄古力(Lorong Kulit)跳蚤市場。矮屋店鋪屋簷下,志工組成工作鏈:拆螺絲、塑膠管鑽孔、穿塑版……在車行不遠處的一處汽車維修場,志工們也沒閒著,翻出大塑膠袋、洗淨、晾乾、對折……循著一個個環節往前進,終於看到歷經多人之手的成品:環保分類袋。
沈文平用布袋與木框做了第一代的環保分類袋,以顏色標示可投入塑料製品、紙類、鐵鋁罐、玻璃罐;之後依據自家使用和對外推廣的綜合意見修改,第三代的分類袋,幾乎全用回收物做成。
當慈濟志工將環保分類袋帶到公眾場合宣傳時,引起民眾好奇;有心人紛紛帶回家或者在公司使用,把丟垃圾的動作變成做分類。
沈文平也把分類袋帶到社區附近崇正學校的班級實行,獲得校長楊順慶與老師陳亞清的支持。陳亞清每天都需花點時間檢查學生的回收情形,卻不嫌麻煩,她爽朗地說,環保是應該做的事,也讓學校的垃圾減量不少。「從小教導學生,丟垃圾之前多思考一下。懂得珍惜資源,才能讓環境永續。」
檳島只是小島,卻有大量的垃圾需要運到外地才能解決,有此警訊,人人都應該提高危機意識。然而在普遍生活中,免洗餐具與塑膠袋四處可見,距離「環保落實生活」,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除了身體力行,慈濟志工把握各種機會宣導「與地球共生息」的概念。
「這位太太您好,您知道少用一個塑膠袋,就可以減少對地球的破壞嗎?逛市場請隨身攜帶購物袋!」假日早上,慈濟志工手上掛著一串深綠色環保袋,滿臉笑容地站在市場入口宣導著;在市場外,靜思文化的攤位上擺滿環保碗、環保筷,志工向民眾解說環保觀念。
馬來西亞自二○○○年起宣示推動資源回收,八年來,檳城回收率從百分之零點零五提升到百分之十八,是全國成效最好的地方。今年元月,檳州首席部長丹斯里許子根博士說:「檳州目前回收量為全馬第一,其中要感謝慈濟志工的努力!」
做有意義的事,再辛苦也甘願;這就是檳城慈濟志工推動環保源源不絕的動力。
善用分類袋 在家做功課
幾年前,製作出第一代環保分類袋,我立刻在家試用;孩子一改之前把不要的東西直接丟進垃圾桶的習慣,短短幾天就學會把各類資源分別入袋。
當我把分類袋介紹給朋友,沒想到得到的回應是:“開玩笑!我家那有空間放置大木框架”、“我不想在客廳的角落收集垃圾”、“不衛生”、“送給我也不要”……
三代改良,實用且環保
我沒有放棄,又以鐵製的小站架支撐分類袋,遊說同事和志工夥伴試用。他們說,家人開始會把回收物洗淨後放入分類袋,即使是五歲小孩也懂得如何分類。
這結果鼓舞了我,證明改良後的分類袋實用多了,有助於民眾建立環保意識——分類袋裏裝的,是可以回收的資源,不是垃圾。
但第二代分類袋以布製作,加上小站架的成本高,要全面擴展到家家戶戶,實屬不易;大量的原料運用也是一種浪費。為實踐惜福愛物,我和幾位環保志工交流後,決定以回收物為原料,製作第三代分類袋;並尋覓到適合場地長期生產,與大家結緣。
結合志工們的力量,目前我們在校園、社區、工廠宣導,希望人人利用分類袋自行歸類,送回環保站時,就能加快志工分類的動作。
從分類袋與架子的原料提供、製造到推廣過程,都匯集眾人的愛心;這是一項龐大的“環保希望工程”,一開始便不會有結束的一天,為疼惜地球使命而持續努力。
志在環保,回饋大愛
我第三個孩子出生不久,雙眼就罹患先天性白內障,多次進出手術室;由於保險公司不承保,對我們經濟造成很大的負擔。
孩子快週歲時,又發現他聽覺有缺陷,經過三位醫師診斷,證實先天性失聰。醫師建議可裝設人工電子耳,為我們帶來一絲希望,但八萬令吉(約新台幣七十八萬)的手術費用卻是一股沉重的壓力;加上他的眼睛必須在四歲前裝置人工鏡片……龐大的費用我們已無法再承擔。
在社會人士愛心捐款協助下,孩子恢復聽覺且能學習發音。從此徹底改變我和太太的人生觀,深深感受到人人都有顆大愛的心。經過幾年照顧,孩子的視聽能力終能接近正常;卸下心頭重擔,我也期許自己要為人群造福。
為兼顧家業、事業和志業,我在社區參與慈濟每週五的夜間環保。居民們不分年齡、信仰和族裔,一起在環保站綑綁報紙、細心分類,彼此的心緊扣,人與人的距離也更靠近。
環保不只是習慣,也要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願我有生之年,時時刻刻做大地的環保、內心的環保,留給下一代一個乾淨的地球。
【環保分類袋‧志工生產線】
1.將回收的糖袋、麵粉袋或塑膠原料袋拆開封口、挑出線頭、清洗晾乾,送來此處加工。
2.分類袋的框架來自電子廠的廢料——空心塑膠管,鑽孔及鎖上螺絲釘,即能自由張開與關緊;獲得一位善心人士的認同,結緣三萬顆螺絲。
3.繪製慈濟logo、為分類袋整形,即大功告成。
◎撰文‧沈文平 攝影‧顏霖沼
(source: photo and article credited to http://www.tzuchimalacca.com/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
Seow Hock Cheng, cyclist
Photo credited to http://www.sportsmalaysia.net/gallery
Seow Hock Cheng(cycling), or Sonic Seow; born on 4-11-1986. From Penang, Malaysia.
Represented Penang for Suma 2006 , represented Negeri Sembilan for Suma 2008
One of the few Xiao from Penang, who are active in cycling sport.
Seowlang
L.O.V.E programe creates a platform for youth to cultivate creativity to express their love, feelings to their loved ones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using modern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a video recording of youngsters doing hip hop dance, rap or a singing of self composed song dedicated to the family members be it your parents, brother, sister, grand mum/dad, auntie/uncle or etc.
Targeted participants aged 15-35 years old encompasses students and working young adults, and also Malaysians who are living and working abroad.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upload or submit a less than 2 minutes love message video clip on our website,(in English, BM, Tamil or Mandarin) in their most creative ways.
The competition will begin with a launching on the 23 May 2009, closing of submission on 21 June 2009 and end with a celebration function on 27 June 2009 at Tropicana City Mall which include announcement of winners, youth performances, Love Knows No Boundaries (Sharing by Intercultural marriages Family Members), and also video presentation of award winning entries.
Very funny....by Seowlang or Seowkia.....
You want to vote for him? competition closed on 21-6-2009, tomorrow. Too late lah , Seowkia.....anyhow if you still insisit, visit the competition web site www. onlove.org.my.
Note: He won 2nd placing
萧珩(1931~1988)
《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哎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弯弯的河水流不尽
高高的松柏万年青
解放军是俺的亲骨肉
鱼水难分一家人
哎谁不说俺解放军好
得儿哟咿儿哟
鱼水难分一家人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
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
看好咱们的胜利果
哎谁不说俺解放军好
得儿哟咿儿哟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哎谁不说俺解放军好
得儿哟咿儿哟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哎
词曲:吕其明 萧培珩 ,歌手:任桂珍 专辑:东方红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拍摄于1961年的电影《红日》中的插曲。
获得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
《谁不说俺家乡好》入选全国百首爱国歌曲名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了31首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名列其中。
此歌采用山东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作品感情真挚、富有乡土气息。
作曲家吕其明,萧培珩; 歌词是萧培珩(又名萧珩), 山东牟平萧氏人, 1932年出生于牟平郁都村.
萧珩(1931~1988)
萧珩又, 名萧培珩,山东牟平人。1946年参军,当过卫生员、通讯员、文艺宣传队队员。1948年初,调入山东胶东军区文工团任小提琴手,并随军南下。1951年经组织选送进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在校期间,由他作词谱曲的作品《张大妈唱丰收》曾获得学院歌曲比赛一等奖。1957年毕业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电影音乐创作。
30 余年,他先后为《苦菜花》、《红日》(合作)、《年青的一代》、《家庭问题》、《大刀记》、《白莲花》、《雾都茫茫》、《张衡》、《烦恼的喜事》、《咱们的牛百岁》、《本案没有结束》、《八仙的传说》、《咱们的退伍兵》等近三十部影片作曲,又与人合作创作了交响乐《郑成功》。此外,他还为《聊斋的故事》、《节振国》等三十余集电视剧作曲,并撰写了《电影音乐创作与欣赏》、《音乐浅谈——挖掘、发展我国古代音乐遗产》等深入浅出的理论文章。
他平素以“艺术构思贵在新颖,艺术手法贵在简练,艺术效果贵在深刻感人”作为座右铭,锲而不舍,刻苦自励,并善于吸取民族传统音乐和外国音乐的精华,融汇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他的作品,热情奔放,旋律优美舒展,富于乡土气息。其中,《张衡》的电影音乐,以其古朴、典雅、深沉、悲壮的风格,获得好评;《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合作),是电影歌曲中的佳作,曾获得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至今仍广为传唱;《咱们的牛百岁》插曲《双脚踏上幸福路》,曾获得全国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
(source: http://www.shtong.gov.cn/)
1932- 生于牟平,郁都村. 他的父亲萧维树,是十里八乡出名的文艺爱好者。经常组织村民走村串巷扭秧歌,演街头剧。
1946- 年参军,当过卫生员、通讯员、文艺宣传队队员。
1947- 来到华野九纵十三团。因他年少体弱,又好唱好写,就被安排在“胶东军区国防剧团” 工作
1948- 年初,调入山东胶东军区文工团任小提琴手, 并随军南下。
1950- 经组织推荐到中国音乐学院深造七年
1951 -经组织选送进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
1952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在校期间,由他作词谱曲的作品《张大妈唱丰收》 曾获得学院歌曲比赛一等奖。
1957- 年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电影制片厂工
1961- 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电影音乐创作。萧培珩第一次从事电影音乐创作是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红日》插曲谱写歌词,同时参与作曲。曾获得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
1964- 年底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苦菜花》 谱曲
1966 -71- 文革”风暴横扫全国(1966-1976),萧培珩因病被迫休息
1971- 身体恢复后,又相继为《大刀会》、《小刀会》、《八仙的故事》、《咱们的牛百岁》等多部电影谱曲。
1988 - 这种对事业和艺术的执着追求,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就在病重时,还接下了电影《聊斋》的作 曲任务,结果当谱写到一半时,就倒下了,从此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音乐事业
他先后为《苦菜花》、《红日》(合作)、《年青的一代》、《家庭问题》、《大刀记》、《白莲花》、《雾都茫茫》、《张衡》、《烦恼的喜事》、《咱位 的牛百岁》、《本案没有结束》、《八仙的传说》、《咱们的退伍兵》等近三十部影片作曲,又与人合作创作了交响乐《郑成功》。此外,他还为《聊斋的故事》、《节振国》等三十余集电视剧作曲,并撰写了《电影音乐创作与欣赏》、《音乐浅谈--挖掘、发展我国古代音乐遗产》等深入浅出的理论文章。
获奖情况及作品:
《红日》(1963,与吕其明合作) 《苦菜花》(1965)
《家庭问题》(1964) 《年青的一代》(1965)
《大刀记》(1978) 《绿海天涯》(1979)
《白莲花》(1980) 《检察官》(1981)
《烦恼的喜事》(1982) 《女大当婚》(1982)
《张衡》(1983) 《金色的晚秋》(1983)
《咱位的牛百岁》(1983) 《华佗与曹操》(1983)
《姑娘今年二十八》(1984) 《取长补短》(1985)
《咱们的退伍兵》(1985) 《八仙的传说》(1985)
《本案没有结束》(1985) 《淘金王》(1985)
《凶手与懦夫》(1987) 《喜相逢》(1988,与吕其明合作)
《巍巍昆仑(上下集)》(1988)
《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获得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
《咱们的牛百岁》插曲《双脚踏上幸福路》:获得全国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牟平区(Muping)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东经121°09′-121°56′,北纬37°04′-37°30′。东邻文登市,南接乳山市,西与海阳市、栖霞市、福山区、莱山区接壤,北濒黄海。
Friday, June 19, 2009
The history of Xiao
The Xiao family originated from Xiaosien(萧县), in Anhui province(安徽省), China. It was from the kingdom of Xiao(萧国) in the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Xiao was an emperor, name Xiao Ta shing(萧大心) during Chow Dynasty.
Later on, the descendants of Xiao He(蕭何)(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of Han Dynasty)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Han period(汉武帝时期); Xiao Biao(萧彪) and his family moved to Langling(兰陵), now Cangshan(苍山县) of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 due to some political problem. Xiao people were later acknowledged as from Langling, sometime they are called Langling Xiao (“兰陵萧”).
Another mass movement of Xiao people came during Western Jin Dynasty during "Yongjia Rebellion"(西晋永嘉之乱). Xiao Chen(萧整)and the families moved to Danyang(江苏省丹阳市). It was also called South Langling(南兰陵).The descendants of Danyang Xiao(丹阳萧氏) later found two dynasty, Xiao Daocheng (萧道成) found the Southern Ji (南齐)dynasty and become the emperor; and Xiao Yan (萧衍) found the Southern Liang dynasty(南梁)and became the emperor.
From South Langling(南兰陵), the Xiao people later on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China, Taiwan, and oversea.
For the people with surname of Xiao(萧氏), they must remember the three places:
1. Xiaosien(萧县)
2. Langling(兰陵)
3. South Langling(南兰陵)
1. Xiaosien(萧县)
The location of Xiao Kingdom has been lost in history, there was little traces of the kingdom in the location of Xiaosien. The place is important as the origin of Xiao people. Xiaosien is located at Anhui Province(安徽省).
Xiaosien is now famous for its Chinese art painting.
View Larger Map
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萃,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 画艺术之乡”,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其中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等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犹如繁星璀璨,县 城书画艺术一条街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于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投资近亿元的书画艺术博览城已完成 规划设计。突出的人文优势同时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
(extract from http://baike.baidu.com)
2. Langling(兰陵)
Langling is an ancient town,the border and area had been changed several times due to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of different periods. Now the old ancient town is located at Lanling town(兰陵镇), Cangshan district(苍山县), Linyi city (临沂市),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
①古县名: 战国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即此。历经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大业初废,历时1200年。(4)隋大业初改氶县置。治所在今苍山县兰陵镇。唐初仍改为氶县,兰陵属氶县管辖。金明昌六年(1195年)又改兰陵。贞祐末移治今枣庄市峄城镇南,后为峄州治所。蒙古移今峄城镇,至元二年 (1265年)废入峄州。
②兰陵郡名: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郡治所在氶县(今枣庄市峄城镇),县治所在兰陵(今苍山县兰 陵镇)。郡辖境包括邳州北部、苍山县大部及今山东枣庄市及滕州市东部、东南部地区。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
兰陵县
一、 兰陵县的历史沿革
1、春秋时期兰陵县的初建。兰陵,中国古代著名城邑,是今苍山县所辖的中心镇,位于今县城西南23公里。在中国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兰陵为 缯国属地,名为次室邑。春秋时为鲁国所辖。鲁国大夫季文子设置次室亭。公元前487年为吴国属地。前468年为越国属地。公元前380年左右,楚越争霸, 今县域东部南部直到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一带成为楚国新开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是最早实行县邑制的国家之一,楚国取得鄫地后,鄫国城池因处于齐鲁 边地,便将政治统治中心南移15公里至原鲁邑次室。因春秋战国时期称兰花为君子,具有真善美的品质,孔子将兰香作为王者之香。所以“兰”字具有“王道”之 溢美;陵:本义解释为:高平曰陵。在古语含义中,还有攀登、升高、超越、凌驾之意。有“乐土”之意。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 咏兰的佳句。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左徒时,主管内政外交,此后两次出使齐国路过此地,遂将原鲁国次室邑更名为兰陵邑,初置兰陵县,喻为楚国的“王 道乐土”。公元前261年,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曾两任兰陵县令。秦朝实行郡县制,兰陵县属东海郡所辖。秦、 汉、三国时期,今县境设有兰陵、襄贲、缯3县,兰陵县地域最大,人口最多。公元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西晋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郡,下属兰陵等县。西 晋“永嘉南渡”后,兰陵南迁侨民曾在江南设置兰陵侨县,有南北兰陵之称。北魏时,设置兰陵郡和兰陵县。隋时和唐初,设有兰陵县。唐贞观元年(627年), 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重新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兰陵县废,县境分属氶县、临沂县。至此,兰陵县存废时间1000多年。
2、南宋时金国在兰陵重设兰陵县。南宋(1127—1279年)是中华民族大分裂后的再分裂, 淮河以北为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1115—1234年)统治。金在兰陵重设兰陵县,从1127年至1265年,存废时间为138年。元初时撤销兰陵县, 今县境分属峄州和沂州临沂县。明清两代县境分属沂州府兰山县、郯城县、费县、峄县。鸦片战争以后,今县境分属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兰陵地区为兰山(民 国时期更名临沂县)的西南乡。清政府为维护地方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兰山县在兰陵镇设立分防县丞镇守。
3、抗日战争时期兰陵县的存废。1936年6月,我党在抱犊崮山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中 共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委和统一战线性质的“四县边联办事处”,简称“边联县办事处”,1941年2月成立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随着抗战形势发展需 要,1942年8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在临沂县西南部和边联县南部地区成立中共兰西工委,1942年10月,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设置兰陵县,中共兰西 工委扩建为兰陵县委,1943年3月成立兰陵县办事处。1944年8月成立兰陵县民主政府。1944年3月,为纪念牺牲的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鎛,将“边联县 ”改称赵鎛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临沂城解放,临沂县抗日根据地大部划归赵镈县。10月,兰陵县撤销,其部分辖区归属赵鎛县。1945年底, 今县境只有赵鎛县一个建制。
4、解放战争时期兰陵县的设立。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共鲁南区 党委、行署决定缩小县级行政区划,将赵鎛县东部析出置县,为纪念1933年的“苍山暴动”,新县治取名苍山县。后因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赵镈县南半部兰陵地 区,为开展敌后游击战,1948年2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刘向一任县委书记。这时,在今县境内,出现了赵镈、苍山、兰陵三县并存的局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陵县撤销。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鎛县,其辖区并入苍山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山东省苍山、峄县二县,原属江苏省及山东省突出部分地区划归江苏省,今县境保留苍山县名称。
二、兰陵的历史文化背景
兰陵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兰陵荀子文化。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 的儒学大师。公元前255年,先后两次任兰陵县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其墓地陵园犹存,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国理念奠定了秦汉 封建帝国统一发展的局面,治县政绩为兰陵地区世代传颂。荀子学术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 陵地区人才辈出,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我国文化发展 史上,传说中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均出自兰陵。历代著名学者有: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孟喜、萧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 天、鲍照、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等人。
2、兰陵美酒文化。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美酒而著称,酿制历史 可上溯到春秋时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汉墓出土了两坛印有“兰陵承印”的陶质器皿装有兰陵酒,酒香依旧。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 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 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荣获金质奖章,更使这一传统名酒名播海外,跻身于国家名酒之列。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兰陵美酒 系列产品以其品牌化、产业化优势,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兰陵氏族文化。兰陵是萧氏家族的郡望地,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政权统治江南 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章。萧氏祖先墓地在今兰陵小仲村(萧冢村),属海内外萧氏后裔的寻根之地,近年来已有大批 的萧氏后人前来祭祖,吸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4、兰陵运河文化。明朝万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征召民力历时10 年,在兰陵西泇河下游开掘泇河运道,长260余里,避开黄河的险要河段330里。此工程使兰陵有了通航之利,沿泇河运道可直达京杭。兰陵古城牌坊高悬的“ 逵达邹鲁”、“衢通淮徐”匾额,见证了兰陵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5、兰陵革命斗争文化。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兰陵地区留下了许多英雄史诗。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 的先驱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兰陵红枪会起义;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横山惨案;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在这 里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兰陵县治在古今历史上是历经多次兴衰存废的著名县治,自县治设立至今已有2400年。因春秋战 国时期齐鲁两国不曾设立县治,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古代最早设立的县治,被誉为“山东第一县”,是中国古代名邑。几乎历代都一直保持着“兰陵县”的历史 建制,甚至还曾被设为兰陵郡。
兰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既是美酒之都,又是文化名城,在鲁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明 5000年的历史上,兰陵是夏商时期华夏文明和东夷文化的过渡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结合地,是南北朝时期齐梁萧氏皇室的郡望地,是古代 美酒文化的发祥地,是解放战争初期挫败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取得鲁南战役胜利的决战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高度发达、文化功能日益强化的今天,一切地 域和历史文化都倍受重视,兰陵荀子文化、美酒文化、氏族文化、运河文化、革命斗争文化都显得独具魅力。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558.html)
苍山县兰陵古镇--山东 - 临沂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此后历代在兰陵设立郡县,北宋始置兰陵镇,属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1942年设立兰陵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坊前(今兰陵镇东北)
苍山县兰陵镇是“历史文化”悠久,底蕴丰厚,资源可与临沂齐名,属全市乃至全省旅游资源中的第一方阵。古镇兰陵,属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居住,战国初年鲁国就在此设次邑室,秦以后历代都在这里设立郡、县治所。兰陵酒厂生产的兰陵美酒,历史悠久,誉满华夏,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一些古典戏曲中,都提到了它。远在唐朝兰陵酒就远销至长安、江宁、钱塘等名城。兰陵美酒相传为萧氏家酿,后发展为兰陵酿酒业。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赞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千古绝句。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畅饮兰陵美酒后,挥毫写下了:“杨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兰陵美酒具有天然形成的湖泊色泽,晶莹透明,醇厚可口,回味悠长。可称色、香、味三美。据山东大学鉴定,该酒含有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十七种人之生命必需的氨基酸,常饮具有养血补肾、益寿强身之功能。兰陵美酒于1915年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更使兰陵美酒驰名中外,周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举行的招待会上用兰陵美酒酬宾,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在史册上为苍山县兰陵镇的酿酒业记载了光辉的一页。兰陵美酒厂继承了传统的酿造工艺,又不断地加以改进,现共生产兰陵美酒、兰陵特曲、兰陵大曲、兰陵郁金香等十几个品种的饮料酒,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有的产品畅销国外。
荀子曾两次出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居家兰陵,著书讲学,终老其身,并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荀子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之一,是“人定胜天 ”唯物主义的奠基人,被历史上称为“后圣”。《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开人情小说之先河,据专家学者考证,其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兰陵人。可以说千年古镇兰陵、兰陵美酒、荀子文化、《金瓶梅》文化四大品牌均在世界及全国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同时苍山历代名人贤达辈出,留下了“兰陵多学”的千古美名。春秋时执政大臣季文子,设兰陵为次室,为政清廉,史称季文子“家无衣锦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死后葬于文峰山,并且建有季文子庙。宗圣曾子,祖籍鄫国(今位于苍山向城镇),鄫国故城是国内外曾氏祖先的故里,历经2000年的风雨剥蚀,残垣断壁仍矶立在文峰山东侧,依然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兰陵萧氏为历史上苍山的名门望族,萧望之为西汉著名大臣,精通历史,擅长政事。历史上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都是兰陵萧氏后人。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依旧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近代“五四运动”新文化先驱,被茅盾先生誉为“午夜彗星”的王思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鸿浈,著名美籍华人作家王鼎钧等,都是苍山一代又一代的名人精英,也是苍山人的骄傲。
(from http://cangshan.5o5k.com)
Langlin Today(兰陵概况)兰陵镇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两省(山东省、江苏省)、四县市区(临沂市苍山县、 江苏省邳州市、枣庄市峄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交汇地带,全镇辖114个行政村,11.2万人,总面积135.41平方公里。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 总产值34.59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总产值28.12亿元,增长15.1%,农业总产值6.46亿元,增长18.8%;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6亿元,增长16.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03万元,增长16%;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786元,增长29.2%。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 设新型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
兰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任兰陵令。经济发达,有“天下第一酒都”、“石膏之乡”的美誉,目前,已形成“南膏、 北菜、中酒”的良好发展格局。尤其境内石膏石膏石、铁矿石资源丰富,石膏石已探明地质储量为16.6亿吨,为全国优质石膏主产区,铁矿石正在勘探之中。兰 陵石膏集团辖石膏矿井22座,年产石膏560万吨,是山东省最大的石膏生产基地。中小型酿酒企业在国家大型企业山东兰陵集团的辐射带动下,已发展到34 家。全镇形成了以石膏开采、酿酒、包装印刷、蔬菜、板材为支柱的五大支柱体系,全镇共有包装印刷制品厂12家、板材加工厂35家。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得到优 化,大棚蔬菜、夏秋露地菜、名优珍特菜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公共 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完成生产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设道路总面积6.7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工程,完善 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共打通硬化镇区街道132.6公里,形成“五纵四横一外环”的交通框架,并完成了全镇123.4公里的村 村通道路硬化工程。镇内市场发达,全镇有各类批发市场8处,艾曲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自办综合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年吞吐量3亿斤,日交易额达200万元以上。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吴官正先后来艾曲视察,并给予“农民办市场,全国第一家”的高度评价。
“十一五”期间,兰陵镇将以“城区、矿区、菜区”三个经济区域为重点,利用兰陵酒文化、荀子等历史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为重点,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发挥地处四县区交界和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建设苍山西南部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小城镇;以蔬菜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建设农工商为一体的小城镇;以石膏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石膏开采、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城镇。- (source: From 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人民政府 official web site: http://www.guzhenlanling.gov.cn)
The location of the ancient town is currently having dispute as to the actual location. Many historian and academician, even the politician are involved to ascerta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South Langling.
The view from Menhe town(孟河镇),Xinbei district(新北区),Changzhou(常州), Jiangsu Province(江苏省):
View Larger Map
孟河镇位于常州市西北部,由原来的小河、孟河于2003年10月合并成立。孟河镇地处常州西环线与北环线交汇处,238、338省道穿境而过,东枕长 江,南临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西北与丹阳市接壤,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南北朝时,就出了齐梁两位开国皇帝及十三位皇帝。清朝中 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孟河镇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全镇总面 积88.26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人口7.8万人。孟河镇以书画、雕刻为主要特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书画协会、文学创作组、雕刻协会等相继在村、企业成立,形成了村村厂厂、家家户户有书画、雕刻作品挂上墙的可喜景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source:http://zhidao.baidu.com)
孟河镇是全国重点镇、江苏省卫生镇、实施江苏省妇女儿童“十一五”发展规划示范乡镇、江苏省中医工作先进乡镇、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书画雕刻之乡”。
常州市辖5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即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市人民政府驻龙江大道1280号。新北区辖3个街道、6个镇:河海街道、三井街道、龙虎塘街道、春江镇、孟河镇、新桥镇、薛家镇、罗溪镇、西夏墅镇。w
2003年10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孟河、小河两个镇合并设立孟河镇,镇政府驻小河。行政区划调整后,孟河镇行政区域面积为88.26平方千米,人口为7.54万人,辖3个居委会、39个村委会。
常州是中國江蘇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江蘇南部,是江南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武進區是中國江蘇省常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孟河镇位于常州市西北部,地处常州市西环线与北环线交汇处,由原小河镇、孟河镇于2003年10月合并建立。该镇东枕长江,南临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 312国道,西北与丹阳市接壤,238、338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镇总面积88.26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孟河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孟河镇是“齐梁故里”,南北朝时期,出了齐、梁2位开国皇帝及13位皇帝。孟河镇是“孟河医派”的发 祥地,清朝中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辉煌。孟河镇也是革命先驱恽代英、 十二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著名铜刻艺术家汤友常的故乡。
萧氏祖上为南兰陵人
这起两地争名人之战缘于今年3月常州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今年3月,为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发展常州、武进的文化事业,常州市政府成立了“齐梁文化研究课 题组”,并举办了“齐梁文化研讨会”。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说,萧道成、萧衍作为齐与梁的开国皇帝,原先祖上在山东兰陵,后来祖上(即萧整)在“永嘉之乱”后迁到南兰陵即武进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市,加以“南”名,称为“南兰陵人”。从此常州成为萧 齐、萧梁的子孙移往我国南方各地的出发点。
常州工学院教授储佩成则分析称,史料记载,齐梁萧氏的祖先萧整过江居武进县之东城里,“东城”为南兰陵郡、兰陵县治所所在地,就在今天常州市新北区孟河 镇。齐梁文化研讨会经过系统的研究,并考察了齐梁族谱、寺院、祠堂碑记、墓志,分析了常州境内的山川、村镇等地名,发现所有证据都指出齐梁故里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而非镇江丹阳。
The view from Danyang(丹阳市),Zhenjiang(镇江市), Jiangsu Province(江苏省):
镇江市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处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中国最长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为江苏省地级市,辖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三个市,区设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面积4838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丹阳市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隶属于地级市镇江。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一
View Larger Map
现有11处南朝陵墓石刻
由于这种观点出自常州市政府主办的论坛,一经曝出就引起了丹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丹阳市委书记李茂川作了批示,该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商量对策:还历史本来面目,保卫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两地对于故里的“争夺战”就此被点燃。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钱永波,作为镇江有名的学者也力挺丹阳,极力反对常州市政府的这番言论,并称:“擅自更改历史,实在是太随意了!”钱永波说, 丹阳是齐梁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大量的史料及历史遗存都是不容置疑的。目前,证明齐梁故里在丹阳有两个 重要依据:一、在《南齐书》、《梁书》中,就有把南徐州和齐、梁陵墓所在地称为“桑梓帝宅”或帝王自称为“桑梓”。这里所说的“桑梓”,指“家乡”;二、 在丹阳十二座南朝陵墓中,有三座陵墓是在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未称帝前建的。当时,他们把亲人葬到当时的武进西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丹阳东北地区,无疑与他们的家乡密切相关。目前,丹阳现存11处、26件南朝陵墓石刻。
钱永波说,常州的这次“齐梁故里”之争其实预谋已久。早在去年7月,常州就专门成立了“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拉开了抢夺齐梁故里之战的帷幕。据悉,当时常州市还专门成立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对齐梁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去年11月20日,又一篇名为《萧氏宗亲20亿复建齐梁故里》的报道引起丹阳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篇报道称:“由海内外众多萧氏宗亲共同出资新建的‘梁皇宝殿’,在南齐皇帝梁武帝萧衍故里的常州市孟河镇正式奠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争夺”, 钱永波说。
Which is the correct one, South Langl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are as follow:
(i) 古县名: 东晋初侨置。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南朝梁废。东晋、南朝,曾先后为侨兰陵 郡及侨南兰陵郡治所。南朝梁改武进县置。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入曲阿县。
(ii)兰陵郡名: 东晋初侨置江南。治所在今常州武进。南朝宋改名南兰陵,隋时撤销。
The important and critical clue is where the view from Changzhou city based on the living history, the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location; the view from Danyang are based on the burial ground of the emperors during the Southern Ji and Southern Liang dynasty, which are totally different basis. The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location at the time of Ji Liang for South Langling is 南朝梁改武进县置。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 which is Changzhou;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入曲阿县 which is Danyang. Actually Menhe town and Danyang city are very close, there may be changes over the administration border during the ancient time. Some area in Menhe and Danyang may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ame administration at one time in Ji Liang dynast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ities was due to their objective to secure the investment from the World Xiao clan's proposed project on development of the birth place of Southern Ji (南齐)dynasty and Southern Liang dynasty(南梁), or what the historian called the home of Ji Liang(齐梁故里).Both are from Jiangsu Province(江苏省) and are historical cities for Xiao clan. The two cities can developed as one tourism package, rather than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萧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