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Xiao Cultur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Xiao Culture.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rch 19, 2012

萧氏各地宗祠堂联&堂号

萧氏各地宗祠堂联
作者:萧志善   

堂联
堂 联是通过对联的形式将姓氏的发祥地、祖先的居住地、祖先的姓名字号、官位以及祖先的嘉行懿事等内容进行艺术的再现,以达到数典记祖、不忘故土祖根的目的。 堂联主要挂、贴、刻在堂屋前部的柱子上或祠堂的大门口上,故有的又称楹联。也有的张贴于各家各户。人们只要一看堂联,便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在何处及其 族姓特征、代表人物、历史典故等。这些堂联大都出于地方名家之手,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萧姓堂联很多,常见的堂联有:

漳州书都“追远堂”堂联:
源溯兰陵,宋代科名推首选;
派分书社,清时仕籍看重辉。
漳州南靖书洋“诗礼堂”对联:
诗存殷商,在昔有宋时作颂;
礼传微命,凡我汀漳贵象贤。
漳州南靖金山“四美堂”对联:
本河南,从永邑,先镇漳州孟瓜瓞;
溯石滩,移水美,继开涌里绍箕裘。

厦门乌石浦萧氏家庙对联:
天宝石奇飞来乌石;
霞漳江曲流入鹭江。

福建周宁县萌源村萧氏大宗祠对联:
脉从固始家声远;
派衍萌源世泽长。

福建武平县黎畲村萧氏家庙对联:
相国家声远;
河南世泽长。

江西省安塘萧氏宗祠对联:
禾川分派,自何祖以前,历代名臣家;
宋朝开基,至学公而后,屡试科甲第。
江西省永和《曲塘三溪萧氏宗祠》对联:
清流挹太湖,荡漾回文献门第;
紫阜襟长岭,庄严拱诗礼乐庭。

湖南石禾场桥头萧氏宗祠对联:
春祀曰祠,秋祭曰 ,典礼著毛诗,是训是行,休夸晨钟暮鼓;
忠诚在汉,孝子在梁,芳微垂国史,如闻如见,毋忘祖德宗功。

湖南省民国萧氏谱戏戏台联:
文著六朝,本本脉源昭日月;
相传八叶,矫矫忠骨贯虹霓。

江西省“萧大心堂第二次联修族谱发谱对联”:
大心德泽传万载,庆今朝玉牒功成,代代枝繁叶茂;
祖宗恩波沐千秋,观来日金榜名标,房房虎跃龙骧。

贵州《兰陵黔沿萧氏族谱》对联:
祖君殷朝,功垂汉室;
宗延升史,帝统齐梁。
五夷仙根,流传汉相;
秦楼玉种,脉发齐梁。
流芳八世家声远;
派源千秋世泽长。
相国功勋照万代;
词林名誉镇吴西。
兰陵肇启源流远;
西蜀传家世泽长。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安邦柱国,鞠躬尽瘁,万民额手赞丞相;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解危济困,兴政扶农,千载接踵颂兰陵。
自微子承礼以来,汉有相,明有将,赫赫鸿勋垂万古;
从大心受姓而后,齐为帝,梁为君,巍巍功德播千秋。

堂号
堂 号是姓氏中某一支派或某一房的称呼,用以标志某一姓氏或姓氏中某一重要的分支。一般以郡望或始祖居住地为名,也有直接以祖先有影响的人或事为名。大部具有 浓厚的宗亲制度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表示子孙不论迁到何处何地,都不会忘记故土的祖根。堂号在古代,主要是刻写在宗族礼堂的门头上,也有记载在家谱中或书 写于族谱封面、店铺字号、书斋及别墅堂上,也有书写在日常用品上.如斗、扁担、谷仓、口袋、钱袋、箭袋等上面。
萧姓堂号有定汉堂、制律堂、友爱堂、听松堂、八叶堂、同文堂、河南堂、兰陵堂、敦彝堂、世德堂、笃本堂、敦本堂、俭让堂、永思堂、有序堂、雍睦堂、师俭堂、芳远堂、四美堂、追远堂、追来堂等二三十个,尤以河南堂、兰陵堂、八叶堂、定汉堂、制律堂为最常用。

1.河南堂:河南郡为萧氏郡望,后世子孙便以“河南堂”为堂号。古代家(族)谱封面或扉页上刻“河南堂(郡)”,今家(族)谱上也刻有此标记,表示自这支萧氏出自古代河南郡。如江西进贤县《河南郡萧氏家谱》、福建武平县《河南郡萧氏族谐》,湖南益阳《萧氏七修家谱》扉页上均有“河南堂”3个大字等。

2.兰陵堂:兰陵郡、南兰陵为萧氏主要郡望,后世子孙便以“兰陵堂”为堂号。福建省晋江萧氏大户,大门匾均书有“兰陵衍派”字样。古代家(族)谱封面或扉页上刻“兰陵堂”,今家(族)谱上也刻有此标记,表示自己这支萧氏出自古代兰陵郡、南兰陵。如贵州《兰陵黔沿萧氏族谱》,中华湖北蒲圻《萧氏宗谱(兰陵堂)》,福建漳州、泉州《兰陵萧氏联修族谱》等。

3.八叶堂:唐朝,从后梁孝明帝萧炀之子萧璃作为唐开国宰相开始.这支梁皇房先后有8人蝉联宰执,世称“八叶传芳”、“八叶世家”。这八位宰相是:唐贞观朝宰相萧瑀,萧瑀的曾侄孙、唐开元朝宰相萧嵩,萧嵩长子、唐上元宰相萧华、萧华的侄子、唐肃宗朝宰相萧复,萧华的孙子、唐穆宗朝宰相萧俯(一篇倪),萧复的孙子、唐咸通朝宰相萧真,萧华的孙子、唐咸通朝宰相萧仿,萧仿的儿子、唐中和宰相萧遘。《新唐书》赞曰:“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4.定汉堂: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以他的远见卓识帮助漠高祖争天下,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以记其事,以彰其功。

5.制律堂: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九章律》,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6.敦睦堂:敦亲睦族,有的把堂号刻在门头上。湖南衡西历届修撰的《衡西河南郡咸欣家乘》均在首卷靡页及全谱的每页“谱口”上印有“敦睦堂”三字。五修族谱时发 现,在《衡阳六甲萧氏四修家乘》中记载:“此为我祖淑权公先宅,曰敦睦堂”。卷九刊有“敦睦堂铭”专文,对该堂的来龙去脉,即地点、建堂时间、归属、功能 说得十分清楚。

7.师俭堂:萧何素以节俭出名。宋代,迁居广东东北地区的萧氏,立萧何为太始祖,以萧何“后世贤,师吾俭”的名言为堂号,称“师俭堂”。

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程协润 转发

Monday, March 12, 2012

各地萧姓英語寫法

各地寫法

越南國語字
Tiêu

標音、羅馬字拼寫
中國大陸漢語拼音
Xiāo

台灣威妥瑪式
Hsiao

香港港府粵拼
Shiu/Siu

香港教院式
Shiu/Siu

澳門葡語影響
Sio

馬來西亞
Seow/Siew/Siau/Siaw/Sew/Siu/Seu

Tuesday, January 31, 2012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的由來與影響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蔣沈韓揚﹔……” 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熟悉這樣的四字韻語。就連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至少也聽說過百家姓吧﹗ 每個人的姓氏﹐作為個人符號的首要部份﹐作為家族的特別標誌﹐跟跟社會生活﹑歷史傳統密切相關的。 家喻戶曉的《百家姓》是從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以來就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並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鼎鼎大名的《百家姓》究竟是何人所作﹖何年成書﹖何地初版﹖至今仍為不解之謎 根據明﹑清以來許多學者考證的結果﹐《百家姓》很可能是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今浙江省杭州一帶)某位無名儒生編輯加工而成的。
最早在文字記載中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 他曾寫過《秋日郊居》詩三首﹐第三首寫道﹕ 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 授罷 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 詩下有作者自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 ﹐謂之村書。 由此可見﹐早在宋代﹐《百家姓》已很普及了。
《百家姓》開頭的趙錢孫李一句﹐是因為宋朝皇帝姓趙氏﹐而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 的國王姓錢氏。宋代有學者認為﹐孫是王妃的姓氏﹐"則是南唐國君李後主的姓氏。所以有這樣的排列次序。
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刻字印刷的《百家姓》版本﹐是元代(公元14世紀前葉)刊行的﹐由 漢字和蒙古字注音相對照。但是﹐元代刊行本還不完備。 流行于世的《百家姓》直至明 代才定型。《百家姓》通行本共收錄了438個姓氏 ﹐其中﹐單字姓408個﹐編為102句﹔雙字姓30個﹐編為15句﹔最後再加上一句百家姓終﹐共有118句﹐472個字。 大約在清代後期又出現了一種《增廣百家姓》﹐共收錄單字姓444個﹐雙字姓60 個﹐以百家姓續四字作為結句。 目前所能見到的清代刻字的各種《百家姓》的版本﹐文圖並茂。每頁上方有圖﹐畫些歷史 名人﹐標出姓名﹐註明郡望(其望族--有聲望的大家族的發祥地或籍貫之所出)﹔下方把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念起來琅琅上口﹐聲聲悅耳﹐像一首抑揚頓挫的四言古詩﹐ 使人喜聞樂道﹐便於誦讀和記憶。
歷代出現過不少《百家姓》的改編本﹐如明代末年黃周星編著的《百家姓新箋》﹐清代以 康熙皇帝名義編寫的《御制百家姓》﹐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 丁晏改編的《百家姓三編》等等。這些新編《百家姓》在編排上頗費了一番功夫﹐且 皆有獨到之處﹐但終究未能將舊本加以取代﹐足見其生命力是何等的強。 《百家姓》不僅世代流傳于漢族之中﹐甚至兄弟民族中也出現過《百家姓》注音譯本﹐如 《蒙古字母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等。其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 據初步統計﹐中國曆代文獻記載中前前後後出現過的姓氏﹐共達6403個﹐其中﹕ 單字姓氏﹕3730 雙字姓氏﹕2498 三字姓氏﹕163 四字姓氏﹕9 五字姓氏﹕3 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別是許多複音姓氏﹐早已從歷史上消失。 又據80年代 統計﹐現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個﹔上海市有1640個﹔沈陽市有1270個﹔武漢 市有1574個﹔重慶市有1245個﹔成都市有1631個﹔廣州市有1802個。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 同的姓氏2587個。另據報導﹐目前台灣省近兩千參佰萬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個。 從這些資 料推測﹐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1億使用漢字姓氏的人口中﹐現存的姓氏數量約為三 千個左右。
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材料表明﹕中國漢字姓氏中﹐以李﹑王﹑張三姓為最多﹐分別 佔人口總數的7.9%7.4%7.1%﹐按人數多少依次排列的100個姓氏為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 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 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 100個姓氏總計佔人口的87%﹐而前19個大姓佔人口一半。
蕭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在臺灣排名第三十位。通志氏族略:蕭氏,古之蕭國 也,後為宋所併,宋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兼有功,封於蕭,子孫因以為氏。按蕭姓出 自姬姓,是古帝王嚳的后代。嚳的后代有一個叫仲衍的,是商末名臣微子的胞弟。仲衍的 后代大心,是當時宋國公族弟子。宋國將領南宮萬造反,殺死宋王,立公子游為宋君,大 心率人擁立公子御說為宋桓公,並且殺死了南宮萬和公子游,立了大功,被桓公封于蕭, 建立了蕭國,史稱蕭叔。后來蕭國被楚國所滅,子孫們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蕭 。蕭姓在戰國時期,主要在河南,江蘇一帶發展。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天下,建立了南 齊和蕭梁兩個國家,並且在北齊,北魏和北周也十分顯貴。唐代,蕭姓有人開始遷居福建 ,宋代時又有人遷居廣東,清朝康熙年間,蕭姓開始進入台灣。此外,住在中國北方和東 北的契丹族蕭姓,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在與宋朝對峙的遼國時期,曾經舉足輕重。 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蘭陵,東海,廣陵,河南,沛縣,杜陵,武進,梅州,海豐等

Friday, January 8, 2010

常州和丹阳展开齐梁故里之争

萧姓人诞生以后,在以后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即本姓氏的几大望族),萧姓最为有名的郡望主分布在山东的兰陵,江苏的南兰陵,河南郡等,大族当以南朝齐梁的南兰陵箫氏皇族为最。兰陵最早为战国楚邑,故地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因为在汉宣帝、元帝两朝出了位名臣萧望之,他是东海兰陵人,在历史上以志气高洁著称,汉元帝临终时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其家族兴旺后辈多出才俊,在当时已经是萧氏重要的聚居地。东汉、西晋末年,为避战乱,北方士族大局南迁,山东兰陵郡也渡江迁居江南。东晋出在江南侨置北方郡县,在今江苏常州附近即南兰陵。南兰陵是齐梁故地,是齐梁两朝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的故乡。南迁的萧氏在随后的五百多年中,人才辈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不断涌现,各类人物应有尽有,场景热闹非凡,兰陵遂成为萧氏最重要也最知名的郡望。河南郡是萧氏的又一重要郡望,河南洛阳是当时北魏的都城,当时,萧氏家族有子孙移居河南,唐朝开国宰相萧瑀的后人唐穆宗的宰相也定居洛都(今)洛阳,见于史书和唐代墓志的河南籍萧氏家族还有很多,箫氏在隋唐时大量移居河南,也许和河南在隋唐时期一支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有关。

一直以来,镇江人都断定,齐梁故里无疑应当在丹阳:其境内有梁武帝御寺皇业寺遗迹以及11处南朝皇陵。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的祖坟地在丹阳胡桥彭山。《全梁文》、《镇江志》等书均记载了: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称曲阿(今丹阳)为其桑梓。 可2009年3月20日,常州市举办的首届齐梁文化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如今,常州、丹阳都在“弘扬齐梁文化”:耗资3000万的梁皇宝殿在常州孟河镇开工,整个齐梁遗迹修复工程将历时3年,耗资20亿元;丹阳初步规划3000亩,以齐梁文化公园为特色的南朝陵墓石刻风景区也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镇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建一些楼堂馆所也是需要的,但绝不能忽视那些散落在村间田头的南朝石刻。
  
常州和丹阳展开齐梁故里之争, 常州和丹阳立场不同,但故里之争实质是资源经济博弈的反映,且日益演变成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修复古迹. 引起地域文化资源争论和争夺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就主观而言,地方政府或某些部门介入地域文化资源的争论和争夺,其背后主要是出于利益的驱动。他们想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打造旅游品牌和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亦有借获得文化遗产之际,掌控国家下拨巨额经费的考量。此外,地方荣誉感等情感也是卷入争论的重要因素。就客观而言,有些地域文化资源的记载本身就模糊不清或者存在不同的说法。一些相邻地区历史上曾经属于同一文化圈或同一行政区,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却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因而往往引发争议。

两败不如谋求双赢

  有识人士对齐梁文化故里之争有以下反思: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昌万海说,争论充分暴露出了齐梁文化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不够大、步子不够快、氛围不够浓。当务之急不是抢注,而是抢护——将那些乏人问津、危在旦夕的遗存保护起来。

  资深文考专家刘建国指出,争论也是一种变相宣传,会吸引更多人来考证、参观。借着眼下各方十分重视的东风,镇江、常州应好好坐下来,磋商出一个共同开发的章程来,谋求一个双赢结果。毕竟,两个和尚抬水吃总比一个和尚挑水吃要来得轻松自在。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钱永波会长呼吁,千年齐梁文化是一座富实的“金矿”,两地应搁置争议,互补共享资源,谋求协同开发,千万不要因争议而影响保护

(来源:新华网 聂伟 发布时间:2009-6-3)

I agreed with you, 聂伟.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常州和丹阳展开齐梁故里之争,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齐梁萧氏生在常州,业在南京,葬在丹阳。常州和丹阳萧氏本是同族宗, 相争何太急.常州和丹阳萧氏同是江苏萧氏,相争何太急,何太急.....

丹阳常州萧氏应好好坐下来,磋商出一个共同开发的章程来, 两败不如谋求双赢.“齐梁故里”之争没有赢家,江苏萧氏只会被别人当作笑柄.....

丹阳常州萧氏,全球萧氏一家亲, 属于同一萧氏; 是亲兄弟了,为什么还要互相残杀呢?. 人所利用, 介入地域文化资源的争论和争夺. 别忘兰陵萧氏同根情....

Beware, beware, 小心,小心........


1. 常州
齐梁故里常州万绥(岁)古镇

万绥集镇位于常州市区最西北部,自镇向西不到三公里便进入丹阳市境内。镇向北约两公里连接沿江公路,向南经浦河、西夏墅仅十余公里与沪宁高速公路相通,交通便利。集镇曾长期为乡政府所在地,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乡镇合并大潮中,万绥乡撤并入今新北区孟河镇。万绥集镇表面看似极普通,可当翻开沉重的史页,便会惊讶的发现,这里竟是公元五至六世纪,统治中国南部半壁江山达78年的南朝齐、梁两代共11位皇帝的祖居穴、桑梓里、发源地。一个小镇诞生了两朝皇帝,这在中国史河可谓独一无二。万绥镇原本就被命名为“万岁镇”,只是改朝换代后被强改成谐音,是史学家与世人公认的“齐梁故里”,其价值无可估量。而今的万绥古镇,仍保留着一批齐梁时的遗迹,部分旧街巷依轮廓清晰,特别是与齐梁文化密切相关的东岳庙大殿和万绥戏楼这两处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维修后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因而在对万绥集镇规划布局时,要依据齐梁文化的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以及该镇文物古迹、老民居、旧街巷的现状,精心制作,增添展示齐梁文化的重量级景观,使其潜在的历史底蕴重放光芒。通过打造“齐梁故里”这块金字招牌,也必将同时提高常州的文化知名度,增添旅游新亮点。


一、“齐梁文化”璀灿丰厚

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徒县与曲阿县的部分区域置武进县,其境域大致为今常州市区西北部和丹阳市东北部,县城便建在今万绥一带。不久爆发永嘉之乱,随之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黄河流域的汉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此时,淮阴令萧整便带着兰陵县(今山东枣庄东南)的族人,避难至武进县的东城里一带,后在此及附近世代定居。东城里的具体位置,一说在万绥,另说在今丹阳境内。317年,东晋元帝宣布可在江南地区建立侨郡、县,保持北方原郡、县名。318年,侨置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县境,兰陵郡领兰陵县(郡、县皆无实土)。后为区分,也曾改名南兰陵郡、南兰陵县。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后,萧家成为武进的旺族,并诞生了齐朝和梁朝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梁武帝登基的502年,将武进县改名兰陵县,以示不忘祖籍地。620年,在原兰陵县地复置武进县。674年,武进县并入晋陵县。686年,划晋陵西36乡置武进县,但县治在今常州老城。至于原武进县故城,则直至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5)才毁废。
南北朝时的南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当时华夏文化的中心。自刘裕420年取代东晋王朝到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等四个朝代。武进(南兰陵)籍的萧道成是宋朝握有重兵的将军,时宋朝诸王内讧,萧道成受命一讨平之。后宋废帝暴虐无道,被禁军所杀。萧道成立顺帝刘准,自己则授相国,封齐王。479年四月,顺帝逊位,高帝萧道成建齐朝。他生活节俭,拒用奢侈物品,惜在位仅四年便去世,终年56岁。此后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先后在位,共七位皇帝。
在中国史学中,梁武帝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他是我国只次于清康熙帝、清乾隆帝、汉武帝,在位时间第四长的皇帝,更因他是位喜文学、兴佛学的文化皇帝。萧衍生于464年,是萧道成的异支族侄。他在南齐与北魏对峙中屡立战功,后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500年,他乘南齐宗室骨肉相残,起兵襄阳,拥立萧宝融为帝,次年攻入建康(今南京)。502年,萧宝融禅位,他建国“梁”,此后当了48年皇帝。他勤于政务,日理万机,同时重视儒学,设国子监。生活上提倡节俭,平日吃素,每天只吃一餐。由于他的精心治理,不到十年,境内安定,府库充盈,文化昌盛,是魏晋以来200余年最好的时期。他本是诗人,在其倡导下,梁朝文风大盛。但晚年他由开明向昏庸转化,崇信佛教,四次舍身同泰寺,大臣们共花四亿钱才赎回这位“菩萨皇帝”,造成国库渐空。最致命的则是收纳魏降将侯景,引发了四年的“侯景之乱”。549年,侯景军攻入建康包围皇宫台城,86岁的萧衍竟被活活饿死。逝后谥号“武皇帝”。此后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先后在位,共四位皇帝。
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初年的近五百年,由于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中华文化发展缓慢。但相对而言,南朝齐、梁时期却一度兴盛,使中华文明得到了延续与弘扬。主要原因除了梁武帝在位近五十年,使南朝地区获得了相对而长的和平时期,人民得到较长的休养生息,文化的发展也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而更重要的是,梁武帝本人就是位著名学者和文士,在他提倡与支持,尤其文学得到了复兴。梁武帝被誉为“诗人皇帝”,他也确实是“开一代诗风”。他的名作《河中之水歌》:“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至今流传不息,深入人心。他的家族可谓是个文学集团,除奇才“昭明太子”萧统外,梁简文帝、梁元帝都是著名诗人。尽管他们倡导的“宫体诗”以其内容的轻靡,情思的放荡,被认为有消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有着其积极意义。此外,齐高帝之孙萧子显撰写了被列入正史二十四之一的《南齐书》。而最令后人震惊的,则是南朝齐梁时期耸起了两座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而这些都与常州密切相关。
在萧家皇室中,千余年来最享盛誉的当推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只因他选编了中国辑录最早,在当时规模体量最大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它选录了自先秦至梁代作者130余人的赋、诗、诏、表、书信等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章,共30卷,为后人研究梁以前七、八百年的文学保存了重要史料。而比梁武帝约小一岁的布衣刘勰则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篇章。《南史》记载,刘勰为东莞莒人。南宋咸淳年间的《毗陵志》载:“晋陵境内尚有南兰陵、南东莞等侨郡,及莒、东莞、姑幕等县。”1988年版《武进县志》11页载:“323年,在晋陵境内侨置南东莞郡和莒、东莞、姑幕三县。”这儿的“侨人”,包括时从今山东东莞郡莒县逃来江南的刘勰先祖。在刘勰约公元465年出生时,其祖上数代人已在常州这块土地生活了近一百五十年。由于家贫,20岁时刘勰离开家乡,拜南京定林寺住持为师。十年中,他利用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攻读,尤其沉醉文学。约在三十岁,他选定了走文学批评的道路。经约七年的奋斗,体大思精、弥纶群言的《文心雕龙》诞生了。在这部著作中,刘勰对有史以来的各种文学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评价,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批评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理论巨著,刘勰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鼻祖。

二、古镇现状 喜忧参半

由于万绥集镇原是乡政府所在地,因而镇区建筑颇具规模,街巷轮廓清晰。现有十余条街巷,近万居民。万绥街区的主要骨架为东西走向的兰陵路,以及南北走向的齐梁路和戏楼路。齐梁路横贯镇中心区域,它既是交通主干道,又是商业聚集地。数十家商铺鳞次栉比,是万绥最热闹的地段。只惜除了路名,已很难寻觅到往昔的痕迹。
距齐梁路东四五十米,与其平行的戏楼路,却显得格外静悄,部分地段明清建筑风格浓醇。戏楼路南接兰陵路,北至东岳庙,约长200米。街的东侧,明清式砖木结构旧建筑占近三分之二。尤其北段,近百米长的古建筑连绵不段,特别是最北的一进两层楼店铺,上下仍用古旧木板,历史价值极高。路西侧的明清式砖木建筑仅占三分之一,多数为居民新建的楼宅,现代的装饰,与戏楼路以明清古建为主的氛围极不协调。
万绥古镇及附近,文物古迹颇多,且多与“齐梁文化”有关。而今规模最大的当推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它位于戏楼路北段西侧,占地2888平方米。该庙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原因据说是唐太宗统一中国后,惊异地发现,江南有个叫“万岁”的小镇,居然连出齐、梁两朝皇帝。为保唐王朝永世不衰,先下旨改镇名“万岁”为同音的“万绥”,即绥靖镇压之意。随后令建一方形状东岳庙,宛若盖上一颗大印,泰山压顶般夯镇住帝气皇根。如今东岳庙大殿仍呈正方形,在全国亦属罕见。1211年、1728年曾重建。乾隆年间有两次重修,1821年、1841年又两次重修。东岳庙有山门、子孙堂、大殿等建筑组成。大殿座西朝东,飞檐翘角。面阔三间12.8米,进深15米,檐柱高5.85米,平面呈正方形。殿内用四根肥硕的金柱支撑梁架屋顶,单檐歇山顶,黑色筒瓦铺盖。殿前格扇齐全,窗棂花纹式样轻巧,雕工纯熟洗练,花卉鸟兽栩栩如生,形制古朴。另一处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万绥戏楼,距东岳庙大殿约三十米。戏楼座东朝西,始建年失考,现建筑为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2003年又原样整体修缮。为砖木殿宇式结构,平面呈凸形,外形是大屋顶。正台屋面采用横梁架设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翘,高出屋面,发八角台顶。后台面阔14.5米、进深4.6米,高7米,两侧是化妆间。前台面阔6米,进深5.6米,顶高7.2米,台高2.3米。左侧另架子台,供乐队演奏。后台柱础为明代石础,台前檐柱高达5.5米。舞台正面板壁绘有国画,两侧书对联一副。台口两侧木柱挂的对联为:离合悲欢天下事如斯而已;生旦丑净世间人尽乎此矣。台口上方悬匾曰:作如是观。此外还有许多古迹,比较著名的有。一、志公井:传说是梁武帝老师志公和尚经常汲水的石井。二、南寺旧址:传说当年梁武帝将祖宅捐赠佛门,改作寺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尚存砖刻匾额“敕建南寺”。


常州的论证

“齐梁文化研讨会昨日在常州闭幕。此次研讨会,云集了海内外专家代表100余人,收到论文60多篇,专家们就齐梁故里的考证、齐梁文化的源起、发展、成就、特点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多位专家指出‘齐梁故里’在常州市武进县,而非镇江丹阳境内。”
“为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发展江苏常州、武进的文化事业,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齐梁故里的保护和开发的力度。成立了‘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对齐梁文化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将镇江、丹阳方面提出的所谓齐梁故里在丹阳的说法,从文献史料、田野考察、科学论证等方面进行了反驳,论证了常州、武进才是齐梁故里。”
这是常州方面经过所谓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得出的结论:常州才是真正的“齐梁故里”。
证据之一是——齐梁萧氏的祖先萧整过江居住的“武进县之东城里”,就是南兰陵郡、兰陵县治所所在地,就在今天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
《南齐书·志第十 ·祥瑞》——宋泰始中,童谣云“东城出天子”,故明帝杀建安王休仁。云:“后顺帝自东城即位,论者谓应之,乃是武进县上所居东城里也。”
首先要分清,彼时的武进和现在的武进是两个概念。南朝时期的武进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市东,地域范围包括相当于今镇江丹阳境内东北部胡桥、埤城、前艾、访仙、运河、建山等乡镇及常州武进市境内西北一带。正如延陵,原来延陵县境内包括今金坛市西北部,句容市、丹徒县东部,丹阳市西南部地域,现在只是丹阳的一个镇。
《隋书 ·志第二十六》:“曲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589)并入。”丹阳东北这片土地称武进县有221年,后改称兰陵县有87年。于公元589年回归曲阿。曲阿县在唐天宝元年(742)正式改称丹阳县,以后历代延用。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历代许多学者误认为齐梁故里武进县就是当今的武进。
六朝时期的“武进东城里”究竟是在今常州武进市境内,还是在今镇江丹阳市境内?
常州方面论证齐梁故里在今常州武进市境内的一个理由是,皇帝祖宅与陵墓不在同一地区的情况很多,所以帝王陵墓所在地并不代表是帝王的故里。但文献记载证明,齐梁帝王陵墓所在地就是齐梁故里所在地。
《梁书 ·列传第一》明确记载了梁武帝修陵在“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即:位于现丹阳三城巷附近的梁修陵就在当时的“武进县东城里”:“高祖德皇后郗氏,讳徽,高平金乡人也。建武五年,高祖为雍州刺史,先之镇,后乃迎后。至州未几,永元元年八月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高祖践阼,追崇为皇后……诏从之。陵曰修陵”。)——这里已经清楚明白地表明东城里村就在丹阳,就在丹阳三城巷的梁武帝修陵旁。
《梁书·武帝纪》记载:梁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清明前后,八十一岁的萧衍率一班官员浩浩荡荡东行,来到阔别五十余年的故乡兰陵(丹阳),拜谒其父梁文帝的建陵(在今丹阳市荆林三城巷)以及其妻郗皇后的修陵。他感慨万千,诏曰:“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又作《还旧乡》诗。嗣后,又在修陵北侧的皇基寺设法会。又驾幸京口北固楼,将北固山改名“北顾”山,游了京口后,又回到兰陵,宴乡里故老及所经近县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赏钱二千。四月,车驾回到建康。
梁武帝这次故乡行,除作《还旧乡》诗外,还特地写了一篇《舆驾东行记》以记其事。在文中他写下了曲阿美酒的故事,原文为:“(丹徒)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显然,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中的故事就源于此文。如果祖坟所在地丹阳不是他的家乡,他会说“桑梓和故乡”吗?
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在竭力否认祖坟所在地就是故里的同时,又人为地制造了一处假“皇坟”,用来佐证齐梁故里在武进孟河:
“在现在孟河镇境内有两处被称为‘皇坟’的地方,一处可能是齐高帝的泰安陵,在孔村一片青葱碧绿的高坡田野上,泰安陵孤傲地耸立着,墓主人凝视着这片他曾经为之付出满腔热血的土地。现在这里已经立碑保护。”

《南齐书·列传第一 》清楚地载明:齐高祖萧道成的刘皇后死后“归葬宣帝墓侧,今泰安陵也。”而宣帝墓就是位于丹阳市埤城镇胡桥街北1公里的萧道成父亲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这就清楚明白地说明了萧道成“泰安陵”的位置就在“永安陵”的墓侧!并且,近几十年来的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在永安陵石兽西边的赵家湾,旧有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陵前原有2石兽残躯,相距18.5米,毁于1968年。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作者:朱契)中记载:“有萧承之永安陵而西,逾冈陇可百步,地名赵家湾,有已毁之石麒麟二,一已失其首,腰身中断;其他一兽,亦丛残不全,惟首尚在,半埋丛芜中。……由此视之,则赵家湾之陵墓,盖高帝泰安陵也。”并配有两张照片。
《南史》中记载,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小时候就一起攀登家乡丹阳金牛山(今丹阳胡桥水晶山)玩耍,进一步证明祖宅东城里就在离金牛山很近的胡桥一带,齐高帝从小就在丹阳生活!
胡桥张巷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梁武帝皇业寺。张巷乃是一个小乡村,并不是县城或名胜,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建一座“梁武帝皇业寺”并且有梁武帝亲笔题写的匾额“赦建皇业寺大字?”
作为“常州文化保卫战的第一枪”的文章《专家:齐梁故里不在镇江在常州》,纯属文字游戏,其中提到的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只字未提齐梁故里。在他的讲话稿中,倒有几处声明自己不了解齐梁历史。
4.昭然若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令人迷惑的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定论,常州方面为什么现在突然想到要抢了?
洪亮吉纪念馆馆长邵玉健:“南朝齐梁时的”武进县东城里“究竟在何处,史志界却说法不一。现如今,历史文化资源、地方名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丹阳市对武进万绥‘齐梁故里’地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眼见别人从单纯的史学争论转向遗迹考古、舆论宣传等全方位、多层面的挑战,常州人自然不甘拱手相让。于是,从学者到普通市民,从史料研究到属地考证,都希望为还历史本来面目和常州未来发展尽上自己的力量”(《城市万象:“齐梁故里”在哪里?》)
《围绕“齐梁故里”文化规划万绥古镇布局》:“在对万绥集镇规划布局时,要依据齐梁文化的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以及该镇文物古迹、老民居、旧街巷的现状,精心制作,增添展示齐梁文化的重量级景观,使其潜在的历史底蕴重放光芒。通过打造“齐梁故里”这块金字招牌,也必将同时提高常州的文化知名度,增添旅游新亮点。”
《“齐梁文化”,热了经济热文化》:“在3月20日‘中国常州·齐梁文化研讨会’后,诸多报刊、网站的报道中,*最先抓住了会议的突出成果,所作报道题为《专家:齐梁故里不在镇江在常州》。这样的成果,符合常州举办这次会议的初衷,从常州网的博文《常州文化保卫战的第一枪》,已可见常州人的喜悦之情了。而在丹阳(镇江),丹阳网列举多条考证的《齐梁故里在丹阳不容置疑!》的主帖,也可知丹阳人愤怒的一斑。“齐梁故里”这样一个学术争鸣与认定的问题,现在已显然超出了学术的范围,打上了地区争夺的烙印。
常州地处沪宁线中段,向来“东张西望”,亦步亦趋,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上更明显。当东边无锡研究“吴文化”成果累累、西边丹阳研究“齐梁文化” 有作有为的时候,忽然发觉常州文化遗产的“宝贝”被“东抢西夺”了,想到要“保始祖、卫帝王”了。如今文化建设已提到软实力的地位,弘扬历史文化也是其一。常州经济比不过人多地大的苏州、无锡,作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城市,在文化上还是可以拼一下实力,这是常州的觉醒。通过学术界确认“齐梁故里”在常州,使传承“齐梁文化”名正言顺,这不仅只是个学术问题,也有提高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了。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今还是一种发展经济的套路。事实上打着弘扬‘齐梁文化’的旗号,常州、丹阳都在行动了。常州由萧氏后人筹资20亿元新建的‘梁皇宝殿’已正式奠基,丹阳初步规划3000亩,以齐梁文化公园为特色的南朝陵墓石刻风景区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巨大的投资决不只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光宗耀祖,当这些重大项目完成后,成为旅游景区为旅游经济赚钱是不言而喻的。在‘齐梁故里’学术研讨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在文化竞争的背后是经济的竞争,合起来则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文化竞争的背后是经济的竞争。然而,竞争就可以随意改变历史、编造历史?历史真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他们有远见卓识,他们有经济实力,他们有宏伟规划,但是,他们费尽心机制作的,充其量是一大堆文化赝品和假古董,就像矗立在孟河镇境内的那块所谓齐高帝“泰安陵”的石碑,只能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世耻笑。


View Larger Map

2. 丹阳

由于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地方名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丹阳的季子文化、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等文化品牌已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威胁,“齐梁故里”又处于激烈的争夺中。

丹阳有着6000多年的人文历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发源地,是齐梁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丹阳因此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称。大量史料及历史遗存证明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然而,由于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地方名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丹阳的季子文化、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等文化品牌已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威胁,“齐梁故里”又处于激烈的争夺中。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在那个硝烟弥漫、帝王更迭的乱世,78年间,先后有15位萧氏皇帝轮流登场,缔造了有名的齐梁王朝。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发达、学术繁荣的时代,其特殊的齐梁文化为后人所瞩目,不仅以其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朝的建立者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朝的建立者萧衍等帝王就从今日丹阳的胡桥、荆林、访仙一带走出,开始了他们叱咤风云的帝王生涯。这里有皇家寺庙皇业寺和皇家祠堂萧氏祠堂的遗址。“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南朝齐梁帝王死后大都归葬丹阳。现存的11处、26件南朝陵墓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的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被公认为全国文物之瑰宝,其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目前,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保护规划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根据规划要求,整个南朝石刻风景区占地5000亩,初步规划3000亩。景区内重点规划建设丹阳齐梁文化公园、齐梁文化生态公园、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齐梁历史文化博物馆。

据丹阳文物部门专家介绍,该市境内现有南朝陵墓12座,存有陵墓石刻11处26件,其中10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但因餐风饮露、曝晒乡野,空气污染、酸雨侵蚀,无人管护,加上人为刻意毁坏时有发生,多濒临危境。
最令人遗憾的是,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泰安陵也毁于人手。《南齐书·列传第一》记载,萧道成的皇后死后归葬于萧父萧承之永安陵西侧,即今泰安陵也,而永安陵就位于丹阳埤城胡桥街北1公里处。据当地老人介绍,他们以前常到陵前玩耍,陵前原有2只石兽残躯。

丹阳的证据
近日,常州有关部门通过全国新闻媒体大肆宣传常州才是真正的“齐梁故里”,并且引用所谓学者教授的话通过考察齐梁族谱、寺院、祠堂碑记、墓志,分析了常州境内的山川、村镇等地名,得出“发现所有证据都指出齐梁故里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而非镇江丹阳。”的所谓结论。他们拿出所谓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齐梁萧氏的祖先萧整过江居住的“武进县之东城里”,就是“东城”,是为南兰陵郡、兰陵县治所所在地,就在今天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
仅凭上面的“东城”为南兰陵郡、兰陵县治所所在地就认为萧整居住的“武进县之东城里”显然是滑稽可笑的!因为:“东城里”是一个村名,就象萧氏的祖先原居住地“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一样,而“东城”则是一个城池的名称,显然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那么,“武进县之东城里”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在丹阳胡桥齐梁皇陵附近的村庄张巷,权威的证据有:
1、《梁书--列传第一》明确记载了梁武帝修陵在“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即:位于现丹阳三城巷附近的梁修陵在当时是属于“武进县东城里”的山岗!胡桥张巷东城村则就在梁修陵以北一公里处!!附原文:“高祖德皇后郗氏,讳徽,高平金乡人也。。。建武五年,高祖为雍州刺史,先之镇,后乃迎后。至州未几,永元元年八月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中兴二年,齐朝进高祖位相国,封十郡,梁公,诏赠后为梁公妃。高祖践阼,追崇为皇后。有司议谥,吏部尚书兼右仆射臣约议曰:“表号垂名,义昭不朽。先皇后应祥月德,比载坤灵,柔范阴化,仪形自远。伣天作合,义先造舟,而神猷夙掩,所隔升运。宜式遵景行,用昭大典。谨按《谥法》,忠和纯备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宜崇曰德皇。”诏从之。陵曰修陵。”。)------这里已经清楚明白地表明东城里村就在丹阳,就在修陵附近!!!

2、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所在地胡桥赵家湾当时也属武进。原文见《南齐书--本纪第二 高帝下》: “二月,乙未,以冠军将军桓康为青、冀二州刺史。上不豫,庚戌,诏原京师囚系有差,元年以前逋责皆原除。三月,庚申,召司徒褚渊、左仆射王俭诏曰:“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时来,遂隆大业。风道沾被,升平可期。遘疾弥留,至于大渐。公等奉太子如事吾,柔远能迩,缉和内外,当令太子敦穆亲戚,委任贤才,崇尚节俭,弘宣简惠,则天下之理尽矣。死生有命,夫复何言!”壬戌,上崩于临光殿,年五十六。四月,庚寅,上谥曰太祖高皇帝。奉梓宫于东府前渚升龙舟。丙午,窆武进泰安陵。”

3、齐粱两朝开国皇帝的祖坟分别在丹阳胡桥张巷北五公里和南一公里,祖坟建立时他俩均未登上皇位,选的位置也均在祖宅附近。原文见《南齐书--列传第一 皇后》“ 高昭刘皇后,讳智容,广陵人也。。。宋泰豫元年殂,年五十。归葬宣帝墓侧,今泰安陵也。”---是齐梁祖坟而不仅仅是齐梁皇帝陵在丹阳!明朝的祖陵不就在朱皇帝家乡吗?!

4、齐高帝萧道成的祖坟地--丹阳胡桥彭山(现叫横段山,山下有彭家村)南朝宋时就被认为有帝王气。原文见《南齐书---志第十 祥瑞》“武进县彭山,旧茔在焉。其山冈阜相属数百里,上有五色云气,有龙出焉。

5、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小时候就一起攀登家乡丹阳金牛山(今丹阳胡桥水晶山,距离张巷约六公里)玩耍,进一步证明祖宅东城里就离金牛山很近的胡桥南部张巷!原文见《南史》卷六 本纪第六 梁本纪上“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辖,位济阴太守。辖生皇曾祖副子,位州治中从事。副子生皇祖道赐,位南台治书侍御史。道赐生皇考,讳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与齐高少而款狎。尝共登金牛山,路侧有枯骨纵横,).---齐高帝从小就在丹阳生活!

6、齐高帝家乡有一条秦始皇驰道“天子之路”,而丹阳胡桥张巷向西到丹阳大泊石潭村沿今天的京沪高铁走向正好有一条秦始皇驰道“小辛驰道”,这又让张巷即“东城里”得到更进一步的映证!原文见《南齐书---志第十 祥瑞》-----宋泰始中,童谣云“东城出天子”,故明帝杀建安王休仁。苏偘云:“后顺帝自东城即位,论者谓应之,乃是武进县上所居东城里也。”熊襄云:“上旧乡有大道,相传云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后遂为帝乡焉。”案顺帝实当援立,犹如晋之怀、愍,亦有征符。齐运既无巡幸,路名或是秦旧,疑不能详。注意:这里的“旧乡”二字,进一步证明皇帝祖宅在胡桥张巷乡村而非武进县城!!---不仅仅是陵墓实物,还有这一别处没有的旁证!!

7、胡桥张巷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梁武帝皇业寺!!----请注意,张巷乃是一个小乡村,并不是县城或名山名胜,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建一座"梁武帝皇业寺"并且有梁武帝亲笔题写的匾额"赦建皇业寺"大字!!!

8、梁大同十年 (544年)三月清明前后, 八十一岁的萧衍率一班官员浩浩荡荡东行,经句容,过丹徒,来到阔别五十余年的故乡兰陵(丹阳),拜谒其父梁文帝的建陵(在今丹阳市胡桥张巷南移公里)以及其妻郗皇后的修陵。他感慨万千,诏曰:“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又作《还旧乡》诗。嗣后,又在修陵北侧的皇基寺设法会,诏赐兰陵老少位一阶。又驾幸京口北固楼,将北固山改名“北顾”山,游了京口后,又回到兰陵,宴乡里故老及所经近县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赏钱二千。四月,车驾回到建康。
梁武帝这次故乡行,除作《还旧乡》诗外,还特地写了一篇《舆驾东行记》以记其事。在文中他写下了曲阿美酒的故事,原文为:“(丹徒)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显然,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中的故事就源于此文。在《梁武帝集》,《至顺镇江志》,《全梁文》等书中均载有此文。-----请问,如果祖坟所在地丹阳不是他的家乡,他会说“桑梓和故乡”吗?还会专门作《还旧乡》诗吗?

丹阳有关部门针对常州不顾历史事实抢夺并且诽谤丹阳(指明道姓说丹阳不是齐梁故里)的恶行应该予以坚决还击!《丹阳日报》也可作焦点报道!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4-18 21:01 编辑 ]

Monday, August 17, 2009

祠堂与潮汕民俗文化

祠堂与潮汕民俗文化

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祠堂既是潮人宗族结构的标志和施行宗规族法的法地,又是族人祭祀祖先,商议本族大事,聚集活动的公众场所,也有的祠堂有时也作为办学育人之用。
潮汕祠堂无论是方位格局、外部景观,还是内部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潮汕特色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祠堂的方位格局与潮汕民居特色
潮汕人十分崇尚风水堪舆之术,大凡兴建村庄、院落、祠堂以至庙宇,都要请风水先生来测定方向,堪定来龙去脉。就方位而言,潮汕祠堂大多数是坐北向南,有的是正南,有的南偏西,有的偏东,但极少朝北和朝西的,这是因为潮汕人认为“向西厝,逼过火”。“向北厝,食西北风。”这些房屋都没有向南厝那样夏天凉快,冬天温暖,而且“食西北风”在潮语中也有不吉祥之意。
潮汕各个祠堂的前面都要挖一个较大的池塘,从祠堂的后面的一边引来徐徐的流水,婉蜒注入池塘之中,然后又绕过另一边不显眼的小河缓缓流去。这一格局一是寓意“财如水源滚滚来”,祠堂前常年“聚财”;二是池塘有游泳、洗澡、洗涤衣物和养鱼的实用价值,同时又是讲究“来龙去脉”的表现。

二、祠堂装饰与潮汕工艺美术
潮汕祠堂,无论是经济落后的村庄筑建的还是贵族营造的,都十分注重装饰,从屋脊、屋角、檐角、檐下、垂带、横梁、斗拱、梁枋、梁柱、昂到正壁、门楣、屏风、门、照壁等部位无不“雕梁画栋,必极工巧,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嘉庆《澄海县志》)。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祠堂装饰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整座祠堂,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潮汕工艺美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艺术殿堂。
装饰祠堂的屋脊、屋角、檐角、檐下、垂带、照壁等部位应用的民间工艺是潮汕嵌瓷。潮汕嵌瓷又叫“贴饶”、“ 聚饶”,为明末清初潮汕工匠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利用彩色瓷片在建筑物上镶嵌成各种或平面、或浮雕型、或立体的花鸟虫鱼造型图案和人物故事屏画,表现手法可分为平嵌、浮嵌、圆(立体)嵌数种,题材以表现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潮汕嵌瓷在装饰形式上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不同;装饰祠堂屋脊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风朝牡丹等为题材,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装饰祠堂屋角、檐下的嵌瓷,多以文武加冠(三星图)为主体人物;装饰祠堂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昆虫;装饰祠堂照壁的嵌瓷则以飞禽走兽等图案为题材,常见的有麒麟、狮、仙鹤、象、梅花鹿、龙、虎等。
祠堂的柱头、横梁、斗拱、梁枋、梁柱、门楣等木质部位的装饰应用的民间工艺是木雕。潮汕木雕有浮雕、沉雕、通雕、锯通雕、圆雕五种技法,由外部色彩的不同则可分为金木雕、彩雕、漆雕、素雕四种,其中的彩雕在装饰祠堂时最为广泛采用。
潮汕木雕的内容取材广泛,地方特色鲜明,寓意深刻。按照所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四类:一是寄意吉祥幸福的题材,如寄意“花开五瓣(福),喜上楣(眉)梢 ”的“梅花喜鹊图”,寄意“福禄长寿”的“鹿鹤图”,寓意“马上封候”的“猴子骑马图”;寄意“三阳开泰”的“三羊图”,寓意“富足”的“元宝鲤鱼图”,寓意仕途升迁一帆风顺的“一鹭(路)莲(连)科图”,象征坚贞爱情的“鸳鸯戏莲图”等等。二是以历史人物和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如蓝关雪、郭子仪拜寿、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水浸金山寺、潮州七贤、郑成功收复台湾、陈三
五娘、薛仁贵征西、王茂生进酒、桃花过渡、岳飞抗金、五虎平西、昭君出塞、王母庆寿、仙姬送子、八仙过海、苏武牧羊等等。三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本土风物的题材,如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的民俗生活图景,潮州八景,潮汕地区的土特产如鱼、虾、蟹、杨桃、甘蔗、榕树、木棉树等。四是以各种几何图案为题材。
石雕工艺应用于祠堂的正壁、门面、匾额等部位的装饰,.但并不是所有的祠堂都有这样的装饰,这是因为一是石雕所需的材料夯重、过输困难;二是石雕工艺精细,雕刻费神费力费时,耗资巨大,非经济富足者所能承担;三是最重要的一个,即在古代,若非官家出身或是人仕的家族而在所建的祠堂门前设置石狮、石锣鼓等石雕的,则被视为违法。因此,在潮汕地区众多的祠堂之中,能够采用石雕装饰的为数就不多了。
潮汕祠堂门前的石狮成对设立,右雌左雄,而且造型考究,形态各异:雄狮口中含珠,雌狮怀中抚子,雌雄目光不是向前远眺,而是隔着厅门,互相对视。祠堂门前设立石狮作用有二:一是显示主人的地位高;二是用于驱邪辟崇,这属于古傩文化在潮汕民俗中的遗存。
潮汕祠堂门前的石锣鼓也是成对设立,不过它们的造型完全相同,大小一致。祠堂的正壁也即大门两旁墙壁的正面,背面和正门左右两幅墙壁、梁柱之间等部位均可采用石雕装饰,内容也以如意吉祥、福禄寿喜为题材,如《天官赐禄》、 《武尉文丞》、《指日高升》、《金风朝阳》、《福寿无疆》、《松鹤延年》等等。
灰塑是用砂根灰打底,再用糖灰进行批、塑、雕成各种图案的工艺,广泛应用于屋脊、垂带、檐下及祠堂正壁等部位的装饰,常见的题材有各种祥禽瑞兽如麒麟、狮、仙鹤等。若在灰塑的成胚上贴上色彩斑斓的瓷片,就成为精美的嵌瓷作品了。
祠堂的墙画装饰,下文另行分节专述,此处暂略。

三、祠堂对联与潮汕姓氏源流以及潮人先祖官绩
潮汕祠堂的对联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本族的姓氏源流、发祥望郡为题材。绝大多数潮汕姓氏的族谱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的记载:本族先祖原籍中原,后因逃避战乱或饥荒等原因辗转南下,途经福建或是在福建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再南迁入潮立籍潮汕各地。潮汕姓氏的这一源流现象可以从不同姓氏的祠堂所贴的对联体现出来。如潮汕的倪氏,源出浙江金华倪若水派下之后,再经福建移居潮汕各地,而且该姓在历史又依次经历了姒、姬、郑、邾、郧、兄六个姓氏沿变而来的,故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 “派经邹鲁浙闽万首云章荣千代;氏历姒郑邾倪一门风节重百朝”。即是指此。再如潮汕沈氏,出自姬姓,源出河南固始,途经安徽、浙江、福建一路南迁入潮定居。今饶平县钱东镇沈厝村沈氏大宗祠的对联就道出了沈氏的这一姓氏源流:“肇式岐周,历汉梁唐宋,继起名贤延世泽;发祥固始,经皖浙闽潮,频来谊俊重山邱。”又如潮汕萧氏,源出秦氏徐州刺史萧琳之后。萧琳世居兰陵,且其后代名贤辈出,所以潮汕有的萧氏祠堂就贴上了“兰陵望族家声远,御史英名世泽长。”的对联。类似这样的还有潮汕余氏的祠堂对联“源出曲江历宋元明清四代箕裘克绍;支分揭岭合高曾祖考一堂俎豆常新。”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金监家声远;清河世泽长。”潮汕陈氏的祠堂对联“颖川家声远;宛丘世泽长。”潮汕吴氏的祠堂对联“东鲁家声远;南阳世泽长。”和“豫水源长分苏浙家声远;钱江流远衍派闽粤世泽长。”等等均属指明姓氏源流的祠堂对联。
潮汕祠堂对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如潮汕林姓为商代王子比干之后,开闽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且都担任州刺史(又称州牧)。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林德镛之外,还有文进士50人和武进士10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贴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候。”“北伐上书权贵犹惊名士笔;南归读易文明常系老臣心。”等对联取材的就是林氏先祖的这一史实。其他的如澄海上砂庄氏的祠堂对联“都督家声远;状元门第新。”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天降奎星望重千乘箬缨世仰宰相系;祖题雁塔功留金华青史入钦尚书家。”揭阳榕城凤围村邢氏宗祠正门的对联“中宪门第;提举家风”。揭阳五蔡新围村蔡氏宗祠对联“大夫门第;宰相家风。”潮汕蔡氏的祠堂对联“四谏经邦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等等都属于歌颂本族先贤功绩的对联。

四、祠堂灯笼与潮人先祖功名、官衔及姓氏雅称
潮汕祠堂的外观除了采用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墙画、等装饰工艺之外,在厅堂门上悬挂上两盏灯笼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不过,现在很多祠堂的灯笼一般只在新春期间挂上,一过元宵即被收起。
潮汕祠堂的灯笼有两个作用:
一是褒扬先祖功业。不少潮汕祠堂的灯笼都要在上面写上本族祖先经科举途径考取的功名,或是写上捐纳所得的虚衔,或是写上前担任过的官职。比如揭东县月城镇赤岸村蔡氏祖祠“四晋公室”的灯笼上写的“岁进士”,即属该村六世祖四晋公通过捐纳所得的虚衔。而相邻的新围村蔡氏祖厅的灯笼上写着的“朝奉大夫”则是该村九世祖辉彩公生前担任过的官职。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潮汕姓氏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祠堂的灯笼上写着先祖的功名、官职实际上是潮人通过灯笼这一特殊的裁体,表现了对本族先祖的道德功名的缅怀和对祖宗所取得的业绩的赞美,同时也含有承先启后,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之意。
二是体现潮汕姓氏的雅称。潮汕地区有的乡村因创业时间较晚,历史上尚未有过考中功名或出仕的显赫人物等原因,其祠堂的灯笼则通常要用“XX世家”或“XX旧家”等格式写明本族的姓氏雅称。如潮汕吴氏雅称“延陵世家”,潮汕黄氏雅称“江夏世家,”潮汕萧氏雅称“兰陵世家”,潮汕倪氏雅称“金华世家”,潮汕刘氏雅称“彭城世家”,潮汕罗氏雅称“豫章世家”,潮汕许氏雅称“高阳世家”等等。
也有的潮汕姓氏直接将自己的姓氏雅称写在祠堂正门的匾额上,如潮汕陈氏公厅的门额“颖川旧家”,揭东县锡场浦南村吴氏祠堂的门额“延陵旧家”等等即属这种情况。

五、由祠堂的人物壁画看中原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融
壁画又称墙画,是直接在墙壁表面上运用彩绘的手法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的一种装饰艺术。壁画没有木雕、石雕、灰塑、嵌瓷等装饰工艺那样费时费力和耗资多,而且用料简单,操作方便,因而成为众多祠堂采用最多的一种装饰工艺。
壁画广泛应用于祠堂的檐木、正壁、后壁等部位的装饰,题材有各种花草虫鱼、祥禽瑞兽、江河水族、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与潮汕木雕所刻的内容大同小异。其中的人物壁画,以其题材广泛、画工精细、意义祥和、美观耐用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五个方面:
(1)民间传说。如牛郎织女、七姐下凡、水漫金山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王母庆寿、仙姬送子、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
(2)戏曲故事。如薛仁贵征西、王茂生进酒、六郎斩子、陈三五娘、穆桂花大破天门阵、余太君挂帅出征、桃花过渡等。
(3) 名著片段。这些壁画取材于中国古曲名著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精彩片段创作而成。如《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智取大名府”;《隋唐演义》中的“郭子仪拜寿 ”、“李旦登基”、“薛仁贵挂帅”;《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草船借箭”、“空城计”;《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
(4)历史事件。这些祠堂人物壁画以历代的发生的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如姜子牙八十遇文王、专诸刺王僚、伍子胥举鼎、将相和、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五虎平西、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赞美韩愈被贬来潮州任刺史的“蓝关雪”,以明代潮州七贤进京考试为题材的“七贤进京”等。
(5)名宦传奇。如罗诤教子、包公会李后等。
由上面的列举不难看出,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的题材绝大多数来自中原地区历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涌现出来的备受后人传颂的历史人物、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古代中原地区文学家所著的文学名著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精彩片段等等;这可以充分说明,潮人的先祖从中原地区南迁入潮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由潮汕祠堂的人物壁画可以看出,潮汕文化是由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许多外来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发展而成的。

六、结论
潮汕祠堂是潮人对祖宗先人的崇拜,追念“祖功宗德”的活动场所,是潮人“慎远追宗”“敬宗睦族”精神的物质表现,是维系潮人宗族内部的团结,增强宗族凝聚力和相互之间的联络沟通的特殊载体。
潮汕祠堂的建筑讲究风水,从外到内极其注重装饰,集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美术于一体,终合施用,交相辉映,从而达到金碧辉煌、豪华典雅、宏伟壮丽和自然和谐的建筑效果。整座潮汕祠堂可以说是一座艺术宝库,不愧“潮州厝,皇宫起”和“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雅称。
潮汕祠堂的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不仅向世人展示出历代潮汕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杰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潮汕文化是一种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外来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元性文化。


来 源: 《潮汕风俗人文探究》
作 者: 蔡金河

潮汕的史前文化

潮汕的史前时期,现在已知的,是距今8000年以上的“南澳象山文化遗址”,它与福建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为同一系统。距今约6000至5500年的潮安“陈桥文化遗址”,仍与闽南的文化同时。距今3500年前后的“普宁后山文化遗址”,其最先出现的,仍属于河姆渡第三期的文化,可以说,这4000余年间,本地原住民创造的新石器文化,可归属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文化区。在1974年以后,本地发掘出数目颇多,年代稍晚于后山遗址,距今约3400 至2900年(相当于商代中后期到西周前期)的同一个文化相遗址,最先发掘出土是饶平县浮滨区,故命名为“浮滨文化”。它最先的露头,可追溯到上世纪40 年代,当时在粤东传教的意大利籍神父麦兆良,他在海丰、蕉领等地发现一种含釉陶大口尊、石戈等为特征的考古遗存,把它归入其所谓的“菝仔园文化”,浮滨文化历经20余年的调查、发掘、研究,它不但在广东的潮阳、潮安、普宁、揭阳、大埔、丰顺、南澳等地发现,另在福建的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等地也有颇多遗址的存在。它分布的范围在榕江、韩江、九龙江、晋江四个流域。透过日益积累的考古现象,对比商周史料,不难看出当时中原统治王朝的势力,为了掠夺南方的铜矿、食盐、和南中国海的宝贝,向长江以南及闽粤进行扩张。有一支以江西清江吴城为基地,溯赣江而上,经闽南而影响漳潮。在经济的开发,财富的掠夺以外,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一方面涵化本地原住民文化,另也承受其多数族群的冲击与融合而居留。或许就是今日许多潮汕方言渗杂中原古音的起源。可以说,粤东这片第一次出现中原商周文化传统的“浮滨文化”,该是潮汕文化积淀的底层或溯源。继浮滨文化之后,另有距今约2700至2200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的考古遗址,也同时在此被大量的发掘出土,它是带有南越文化特征的夔纹陶器说明在长江下游为楚所灭的百越族文化,也向闽粤强势渗入,而与本地原住民文化再一次的互动。秦汉时期,又一波中原汉文化南渐,它透过南越文化间接波及本地,影响虽不直接,但欲使原住民文化缓缓的质变,而逐渐影响其原貌。

潮汕进入历史时期的第一个名称,是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置“义安郡”开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时废郡,改称潮州。一直到清咸丰 8年(1861年)汕头港(市)依天津条约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更因地方行政体制已废州而设县市,地方有识之士,就以“潮汕”名号来永续活化它的风貌 ———“潮汕商船”的名称,不就是一个实例吗?

誉满东南亚的潮籍学者萧遥天,于1982年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漫谈潮州文化”的文章之中说:潮州古为闽越地,秦属南海郡……潮州人源出之中州河南、历晋五胡之乱、唐末五代之乱而迁离原住地,经安徽、江西入福建南部,再徏潮州、台湾、海南岛,一贯地保持其原住地语言,今天的语言学家就现状称“福佬语系”,其实,应称河佬语系……潮州古代的土著为畬族,海上有另外一水上人家的“蜒族”……萧氏也强调中原历代先民南迁,是导因于逃避异族侵略的战乱、县官的贬谪与战士的戍边。主观的指出潮州人是善于逃走的义民,赋与后代勇于冒险向外谋生的品性。贬官犹引述韩愈贬为潮州刺史的例证。戍边是由将官统率大量军士南来,往往成为大量的移民,也举唐初陈政入闽垦殖。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的经略八闽,现在很多闽南人、潮州人,是他们及其部将军士的后代。明末倭寇扰闽,大批的“福佬”避寇移入潮州(萧氏漏列了秦始王统一中原后,派屠睢、任器攻南越,发谪戍50万人守五岭,与百越族杂居,是历史上最早落户潮州的中原人)。萧氏还以他丰富的语言学识,引证现在的潮汕方言,由于最先的中原移民,是经由江西、闽南而至潮州,在海禁未开以前,交通闭塞,少受外来的影响,保存原住地古语的成份最多,外方华人听了我们所讲的“古汉语”,好像外国语言,尚不知道是他们语言的祖宗呢。他举出很多现在汉语读不通而潮语读通的例子,证明现在的潮语是古代汉语的“活标本”。

潮语至今仍能保留两汉、六朝(公元前206至公元589年)时期的不少语音特点,甚至保留了秦汉以前的一些语音的遗迹。这些特点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语音史的宝贵材料,同时也成了解开许多兄弟方言(台湾话、厦门话、泉州话、海南话)语音谜底的素材。
(source: http://www.stdc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