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Fujian Xiao(福建省萧氏)

福建省(简称闽)

福建省(简称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东西最宽约為480公里,南北最长约為530公里,陸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行政區劃现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南平、三明、龙岩、莆田及宁德9个地级市。

Fujian (help•info) is a province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Fujian borders Zhejiang to the north, Jiangxi to the west, and Guangdong to the south. Taiwan lies to the eas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3] The name Fujian cam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Fuzhou and Jian'ou, two cities in Fujia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t is one of the most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provinces in China with Han Chinese majority.
Most of Fujian is administer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the archipelagos of Kinmen and Matsu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Thus, there are two provinces (in the sense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PRC's Fujian and ROC's Fujia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trols most of the province, and divides it into nine prefecture-level divisions( 1 sub provincial city & 8 prefecture level city:

1. Fuzhou 福州市( Fúzhōu Shì )- Gulou District
2. Longyan 龙岩市 (Lóngyán Shì)- Xinluo District
3. Nanping 南平市 (Nánpíng Shì)- Yanping District
4. Ningde 宁德市 (Nánpíng Shì)- Jiaocheng District
5. Putian 莆田市 (Pútián Shì)- Chengxiang District
6. Quanzhou 泉州市 (Quánzhōu Shì)- Fengze District
7. Sanming 三明市 (Sānmíng Shì)- Sanyuan District
8. Zhangzhou 漳州市 (Zhāngzhōu Shì)- Xiangcheng District
9. Xiamen 厦门市 (Xiàmén Shì) - Siming District

Note: Quemoy (Jinmen) County is nominally controlled by Quanzhou prefecture-level city, but it is administered in its entirety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C-administered Lianjiang Count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Fuzhou prefecture-level city, nominally includes the Matsu Islands (Mazu), but Matsu is in reality controlle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administers Matsu as Lienchiang County (same name Romanized differently). The Wuchiu (Wuqiu) islands are nominally administered in the PRC by the Xiuyu District of the Putian prefecture, but is in reality controlle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administers Wuchiu as part of Quemoy County.

福建省萧氏

福建萧氏宗亲达30多万人,分布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九个地区市,并在早年时迁徙台湾. 福建萧氏宗亲会福建全球萧氏宗亲会,成立于2006年5月. 萧氏最多的县市如漳州、泉州、福州、三明、泰宁、尤溪、周宁

萧梁王朝灭亡后,萧姓子孙开始外迁。至唐代,萧姓已广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福建、江西、山西、湖南、安徽等地。唐时,河南已成为萧氏的一个重要郡望。唐高宗、武则天时,河南固始籍将佐萧润尔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后,落籍福建,繁衍福建萧氏一族,开始了萧氏移居福建的历史.

唐穆宗时,福建萧氏还出了一位皇后。“安史之乱”和唐末的农民起义两次引发由北向南的大规模迁徙潮。更多的萧氏族人在这两个时期迁移到了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和福建等地。其中江西、安徽、湖南至今仍是萧氏聚居大省.

唐中和元年(881年),东海兰陵萧望之的后裔、唐剌史萧曦奉命从杭州入闽,迁居长乐 县大鳖坑(今长乐市漳港镇)。萧曦的第四世孙萧愈徙居永福瑞云峰后(今永泰县岭路乡七斗村)。(漳州《萧氏凤翼家谱》)萧氏在福建得到了迅速发展。萧曦的后裔分布于福建省永泰、漳州、诏安、厦门、莆田、泉州晋江以及广东潮阳,台湾等地。

从晚唐五代到宋、元的四百六十多年间,萧氏的主要迁徙地是江西、福建和湖南。其中江西萧氏在宋代人才辈出,如《宋史》中所载萧氏传记,传主多出自江西,福建萧氏在宋代也颇兴旺,而湖南也逐渐成为萧氏的又一大聚居地。福建是继江西之后萧氏宗祖昌盛、郡望较多的另一省份。唐代就有不少箫氏族人迁入福建,宋元时期持续这一趋势。福建萧氏家族郡望主要有龙溪县, 今福建漳州、福州、福清、邵武、沙县、泰宁、宁化等地。宋代,龙溪县出萧氏进士十人;福州进士八人,状元一人;邵武进士六人,举人五人。出名的家族有状元萧国梁家族和进士萧德藻家族等。

宋代时,萧姓在隋唐南迁的基础上继续向周围地区播迁。宋代时,萧奇泰的四十二世孙萧滨为中议大夫、大使司。萧滨有4个儿子。第四子萧琦与其父萧滨从泸滩迁 居江西抚州的临川,后又转迁徙江西吉安的庐陵。这一时期,江西萧姓发展最为迅速;今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萧姓大都来自江西萧姓。据广东梅州《萧氏族谱》 载:萧滨的长子萧理迁居江西泰和县。萧理有3个儿子,其中小儿子萧梅轩(字乐叟)随父自泰和县迁徙入闽,居宁化石壁。

南宋时,福建永泰萧氏出了一位状元。萧国梁,永泰岭路乡陈山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朝奉郎、广东通判、知 漳州,著有文集11种。萧国梁葬于今漳州市新华东路教子桥(九龙公园东面),死后祀乡贤祠。漳州萧氏尊萧国梁为漳州萧氏开基始祖。萧国梁的第七世孙萧中立 迁居厦门乌石浦,开基乌石浦萧氏一族。其支派蕃盛,后裔分布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萧国梁的次孙萧洵任潮阳县令,御任后卜居潮阳,成为潮阳萧氏始祖。传至第六世,分为五房,分居潮州各地。后裔萧东林由潮阳迁徙广东揭阳为开基揭阳萧氏一族,为揭阳萧氏始祖;萧定移 居澄海开基澄海萧氏一族,为澄海萧氏始祖。因此,有“潮汕萧氏开基是潮阳”之说。萧洵就是萧姓入潮阳的开基始祖

明至清时期,萧姓徙居繁衍的主要地区还是在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福建、广东等省份,并且人才辈出。明永乐九年(1411年),江西庐陵(今江西 吉安)的萧时中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萧时中的裔孙萧子玉迁居漳州南靖县书洋开基南靖萧氏一族;其后裔播迁台湾及海外各地。

闽台萧氏的主要发祥地 - 大田林埔大宗祠

大田林埔大宗祠是福建萧氏的聚居地和闽台萧氏的主要发祥地,其子孙遍布闽、台各地,人数占闽台萧氏总人数约三分之一。据族谱载,林埔祠肇基始祖萧遵系五代周举人,为西汉丞相萧何第40代孙,南梁武帝萧衍第15世孙。萧遵因国破不仕,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随父萧崇兴远徙入闽。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迁至漳州府龙岩县聚贤里林埔坪(即今上京镇桂坑村黄城岬)奠基。萧氏林埔大宗祠建祠已有上千年历史,为福建萧氏总祠之一,其子孙遍布闽、台各地。福建萧氏宗亲达30多万人,分布全省九地市,并在早年时迁徙台湾。如今,萧姓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位,宗亲约有70万人,其中30%—40%居住在嘉义。

萧氏林埔大宗祠简介

萧氏林埔大宗祠位于大田县上京镇黄城岬自然村(清代至民国为集市中心),坐落地型为双牛斗力型,其造型为古时府衙形,俗称“萧祖衙”。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木瓦结构,飞檐斗拱,彩绘垣墙,楹联雕柱,华表大门,甚为古迹之壮观。该祠始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新鼎建,历时六年竣工,雍正九年(1732年)又建造副祠乾元堂,道光十九年(1840年)为再度修缮,至民国二十年(1932年)又曾修缮,至1994年又再修缮,始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大田县萧氏源出于河南郡萧县《古称兰陵》,今属安徽萧县,兰陵也成了萧氏的根源所在。据(萧氏蓝田族谱)记载,该祠一世祖萧遵为西汉丞相萧何第四十代裔孙,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第十五世孙,其先祖在唐代又有八人入朝为相,故有“兰陵世胄”、“八叶流芳”之美誉。萧遵乃五代周举人,任指挥使,因国亡身祸于晋高祖天福六年(942年)随父仁府公远途入闽,居于兴化军仙游县石壁潭(今属三明市宁化县石壁客家祖地),后萧遵又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同二兄萧瑶并四子从石壁潭迁往漳州府龙岩县聚贤里林埔坪(今大田县上京镇黄城岬自然村)立基,萧遵乃林埔祠肇基始祖也,生于唐庄宗同光二年(925年),娶陈氏生四子,后继娶 陈氏生六子,后子孙开八户,分支于全国各省及海内外,繁 衍肇基,人才辈出。

大田县林埔祠是不分支派的萧氏大宗祠,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为祭祖日,这一天,萧氏后裔纷纷从各地来此谒祖拜宗,祭典十分隆重。萧氏林埔大宗祠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客家萧氏发祥地 - 福建宁化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祖地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原漢人南遷,或入粵或入潮,都是有秩序的。這些入粵人潮的移民,有三處中轉站,南雄珠璣巷、寧化石壁鄉和福建莆田縣. 大多數人潮客家人來自福建的石壁,根據史料的記載:石壁地處閩贛要衝,客家先民大抵是由中原南下經江西,再由江西徙往福建,再由福建往廣東。石壁鄉成了客家人南遷的中轉站,在這裡播遷到海內外的客家姓氏達160個之多,因此海內外客家後裔修族譜,有80%稱先祖來自寧化石壁。

值得提出的是客家萧氏在这一时期的迁徙情况。客家的起源最早是汉末和西晋永嘉间为逃避战乱而南迁的北方汉族,到晚唐和宋又相继迁入赣南和闽西,通过与当地土著和畲族的融合,至元、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言与习俗,主要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尤以粤省为多。萧氏是客家大族。《崇正同人系谱萧氏条》记载,“.....至三十世孙萧觉(齐梁萧氏之后)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宋时萧轩(亦作萧梅轩,萧觉的十世孙)自泰和迁福建宁化,复入嘉应之松源(今梅县松源乡),遂衍为岭东巨族。”其支族后又有迁往潮州揭阳和大埔者。

据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北宋中,又有两支萧氏家族从江西迁往福建宁化. 福建宁化县石壁村,有“客家摇篮”之誉。唐宋年间,许多中原人士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他们溯长江入赣江,进入闽赣交界的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落脚定居,并繁衍后裔,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习俗,始称“客家”。寧化石壁成為當時南下中原移民的中轉站,有150種以上的客家姓氏都是由寧化石壁播衍於海內外各地. 此后,随着客家人的足迹延伸,现在全球的客家人多达八千多万。为此,经过世界有关专家的确切论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

至唐代,形成中原漢人大規模進入三明境域的第一次大浪潮;這時期入明的主要姓氏有蕭、廖、黃、陳、張、李、王、鄒、劉、謝、何、詹等姓. 唐武德二年(619),南北朝高帝蕭道成的後裔蕭成全由江西遷徙入閩,居長汀館前胡坑,後因遭土匪搶劫而遷居清流四堡揚慈地.

兩宋時期,由於戰亂等原因,形成中原漢人大規模入明的第二次高潮。這時期入明的主要姓氏有蕭、黃、余、陳、林、張、李、鄒、劉、謝、何等姓.北宋初,原籍河南光州固始蕭崇出任邵武郡守,其後裔遷居三明境域。据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北宋中,又有两支萧氏家族从江西迁往福建宁化. 南宋末年,梅轩公由泰和经福建宁化石壁葛田坳徙居梅州松源都.梅州萧氏开基祖梅轩公生于1250年,卒于1352年。寿年103岁。

元时也有两支萧氏从江西分别迁广东梅州和大埔.

萧氏: 萧氏出自周朝萧国,三次南迁,元初至宁化石壁葛藤凹,再徙今大埔县松源都,元末时又迁居今上饶萧屋开基. 据台湾《萧氏族谱》载:台湾的萧氏家族,号称“书山”、“斗山”、“涌山”派者,俱出自宁化石壁。萧氏以奇泰公为始祖(一世)。后传四十三世理公,生子三:松轩、竹轩、梅轩。第三子梅轩,宋时自宁化石壁迁粤,为梅县开基祖,后裔派衍铙平、兴宁、海丰、平远、台湾以及江西泰和等地。

從清代始,三明境域各主要姓氏都有族人直接或間接遷居臺灣. 宋代,寧化石壁的蕭梅軒從石壁葛藤凹遷居廣東松源都,其後裔播遷至廣東省興寧、河源、饒平、和平、肇慶、陽春、陽遠、海豐、長樂;部分後裔復徙江西泰和、興國以及湖南各地。據《書山派蕭氏族譜》、《鬥山派蕭氏族譜》載,今閩南民系中的漳州、泉州、廈門以及臺灣的部分蕭氏之號稱“書山”、“鬥山”、“湧山”派者,均出自寧化石壁.

民國時,國民黨軍在潰逃時大肆抓壯丁,三明境域有許多人被抓壯丁去了臺灣,僅永安就有100多名青、壯年被國民黨軍劉汝明部抓走,後到臺灣省.

又,据说福建漳州萧氏的开基始祖为南宋乾道二年状元萧国梁。其孙萧洵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任潮阳县令,后由福建龙溪定居潮阳,为萧姓迁潮阳的开基始祖。据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北宋中,又有两支萧氏家族从江西迁往福建宁化。元时也有两支萧氏从江西分别迁广东梅州和大埔。

客家萧氏中有一些以河南为郡望,始迁时间和先祖不详,但可能与陈光远征闽大军多为河南固始府兵有关。

福建省萧氏分布

1.閩东

閩东,指福建东部閩江流域的廣大區域,臨台灣海峽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经济位列福建经济前三甲(另外两个为泉州和厦门).
福州 - 福州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福清市,长乐市
宁德 - 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古田县,屏南县

(i) 宁德周宁萌源萧氏- 周宁肖(萧)氏的来源

一、 萌源萧氏始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用儒乡进贤里竹洲村人。

唐光启元年(885年),萧公讳华者挚家130余口随王审知入闽。初时,居福州乌山。后华公伯叔兄弟各寻栖稳之地,其中华公子萧丙二,即萌源萧姓始祖,携妻带子自福州怀安迁居于长溪白鹤岭(今宁德蕉城),不数年又迁居周宁墺底,至天祐元年(904年)移居萌源至今。
萧丙二子孙除迁居本县各乡村外,还有迁往寿宁、福安、拓荣、福鼎、宁德、霞浦及闽北各县。1949年另有数十人去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周宁人口约一万六千多人。
入闽后为避战乱归稳山林,萌源萧氏始祖几代只用‘甲乙丙丁’取名,如‘丙二’、‘丁四’等。

二、另据周宁地方志综迷; (地方志上所注入闽年份可能不准确)

萌源萧氏始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用儒乡进贤里竹洲村人。唐大中年间(唐大中公元847年-860年),其祖肖华为避战乱入闽,初时,居福州乌山,其子丙二迁宁德白鹤岭尾,又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复徒周宁南坂。遂于公元 904年其孙丁四兄弟定居萌源,后成望族。

三、历史背景

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安徽寿州人王绪、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入福建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他们中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后来就成为现在所说的客家人。
即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安徽寿州屠者王绪率众起义,占据霍州,自为镇使;八月攻陷寿州,九月攻克河南光州。王绪得寿、光二州后,急于扩大队伍,广招民士,时有光州固始县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加入了王绪的队伍,后又随王绪率领的五千多人队伍南下,于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三月改光启),从闽南漳浦入闽,一举攻克了漳州。

因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众皆自危,在进军南安时,被前锋将士缚杀(史称‘竹林兵变’)。王绪被杀后,众推王审知为帅,审知恭让其兄王潮为军帅。 “竹林兵变”后,奉长兄王潮为帅。光启二年(886年),王潮攻下泉州。陈岩表其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审知率兵攻占福州。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卒,次兄王审邽辞位,审知继任,后加平章事,封为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加授审知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封为闽王。 其实周宁肖氏也可算是“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
(source: http://znxiaoshi.com/NewsDetail.asp?Id=237)

2.「閩中」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三明市市區轄梅列、三元兩區,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寧化、沙縣、泰寧、將樂、建寧9縣。尤溪、大田通行閩南方言,三明、永安、沙縣通行閩中方言,寧化、清流通行閩西客家方言,泰寧、將樂、建寧、明溪通行閩贛方言。莆田市包括仙遊縣和荔城區、城廂區、秀嶼區、涵江區。

莆田 - 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湄洲岛,城厢区.
三明 - 三明市,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永安市

三明市蕭(肖)姓61497人, 人口列第12位的蕭姓集中於泰寧、將樂、尤溪三縣,為泰寧的第一大姓,將樂的第二大姓. 其原因大都是蕭姓家族血緣擴衍。北宋時,蕭仲的11個兒子中,有9個兒子均遷徙至三明境域的泰寧、建寧、將樂、大田等地。

潮汕俗語說“潮州福建祖”. 潮汕各个姓氏宗族谱牒,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即潮民先祖,大多来自福建莆田。故向来被认为:潮民先祖从中原经闽入粤,莆田便是中转站. 客家人,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变迁,有一部分转而成为讲潮语的潮人。客家人入潮,他们的祖先,则多来自福建宁化石壁.(来源: 福建宁化石壁客家发轫祖地,潮汕百家姓,作者:余构养).潮陽蕭氏,源出福建龍溪,始祖蕭洵,蕭洵於宋代端平年間(1234—1236)任潮陽縣令,在任期間勤政廉政,禮士恤民,深受群眾擁護。任滿後,蕭洵深感當地民風淳樸,便在縣城南橋擇址而居,經過不斷繁衍,到明一代,已成古潮邑八大姓氏(蕭、姚、趙、鄭、陳、林、李、蔡)首位。

宋代,寧化石壁的蕭梅軒從石壁葛藤凹遷居廣東松源都,其後裔播遷至廣東省興寧、河源、饒平、和平、肇慶、陽春、陽遠、海豐、長樂;部分後裔復徙江西泰和、興國以及湖南各地。據《書山派蕭氏族譜》、《鬥山派蕭氏族譜》載,今閩南民系中的漳州、泉州、廈門以及臺灣的部分蕭氏之號稱“書山”、“鬥山”、“湧山”派者,均出自寧化石壁。


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原籍河南省固始县的肖荡入闽,定居西峰都顺昌县凤岭。萧荡的第五世孙萧四二迁居上碓(黄竹敦);其后裔分支于卢元、洋邦(大布 乾)、水头、东街等地。唐代,萧荡的后裔从顺昌迁徙至延平府(今南平);萧大干(志广)又从南平梅东里迁居沙县城关直巷。

唐武德二年(619年),南北朝高帝萧道成的后裔萧成全由江西迁徙入闽,居长汀馆前胡坑,后因遭土匪抢劫而迁居清流四堡扬慈地。

唐末,萧衍的第八世孙萧曦随王审知入闽。郡望兰陵的萧仲也从河南固始县跟随王审知到入闽,后又随刘琼将军来到将乐,定居在瑞隆团萧坊(今黄潭镇萧坊村)。 萧仲为将乐县黄潭镇萧坊村萧姓这一支派的开基始祖。据将乐大源乡西田村、余坊乡隆兴村的萧氏族谱记载,萧仲生有9个儿子,其中萧四七于宋咸平三年 (1001年)迁居将乐儒坊圳头(今余坊乡隆兴村),其部分后裔又迁居杨家山(今光明乡际下村杨家山自然村)等地。萧仲第五代孙萧明亮官居朝奉大夫,举家 居将乐县水南;其后裔萧文六迁居高滩(今高唐村),萧文四后裔迁居泽坊。萧文一担任官府公差,后被充军到海南,成为当地的开基祖。萧留清的部分后裔先后迁居桃源、黄潭、万安、西田等地。(将乐《姓氏志》)

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春,汉丞相萧何的第三十九世孙萧宗兴(869-941年)率子孙入闽,卜居宁化县石璧。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其第四十四世孙萧遵(924-1010年)从宁化迁居漳州府漳平县聚贤里,开创祖基,取名田阳堂。

北宋初,萧崇出任邵武郡守。萧崇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迁居江西南城,雍熙二年(985年)进士,曾任文选同给事中。他逝世后葬于泰宁上青永兴村黄家际(时属邵武府三十四都)。据邵武《萧氏族谱》载:萧崇的曾祖父是萧原章,宋乾德二年(963年)进士,开宝二年(969年)为鄂州刺史,后又任柳州刺史,迁刑 科给事,至仕后居江西吉水,后徙至江西抚州乐安县云盖乡肖坊,又徙山湾。萧原章有3个儿子,其中长子萧从龙的儿子(也就是萧崇的父亲)萧十郎从江西抚州乐安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后徙居江西南城西门。萧崇落籍福建邵武萧家坊镇黄家际村崇际坊,开基繁衍了庞大的邵武萧氏。萧崇有3个儿子:长子萧杰居江西建昌府 的南城县东隅,次子萧俊移居江西新城县,第三子萧仲遵守父嘱咐,留居邵武。萧仲一生共娶过三房妻子:曾氏生有2个儿子:萧二四、萧二八。吴氏未生育。赵氏 生有9个儿子。萧崇的11个儿子除第十一子萧四九,又名十一郎,留居邵武守墓之外,其余十子均迁徙至三明境域:北宋咸平三年(1001年),萧二四迁居泰宁朱口,次子萧二八迁徙至江西建昌东隅,第五子萧四三徙居建宁楚上忠信坊(现在建宁伊家湾等地),第七子萧四五徙居泰宁石辋积善坊,第八子萧四六、第十子 萧四八徙居泰宁朱口,第九子萧四七徙居将乐儒林圳后杨家山等地(安仁、余坊、大源、五宿、万安、光明南口、白莲各布等地萧氏均出自这一支);景德元年 (1004年),第六子萧四四徙居大田县;皇祐元年(1049年),第四子萧四二徙居窑边,现在部份后裔居住在将乐余坊朱头领;元至元二年(1265 年),第三子萧四一一支徙居泰宁县城。尤其是萧四九的儿子萧廉庆历二年(1042年)武进士,留京封为引驾大将军,至和元年(1054年)敇封为福建省镇 东南海大将军。他的3个儿子:萧正、萧祥、萧荣都子孙昌盛,后裔遍及邵武、泰宁各地。但是,泰宁上青岭《萧氏族谱》载为是萧仲,不是萧崇。该谱载,北宋咸 平二年(999年),萧仲携9子从自江西南城迁至泰宁县的上青半岭、朱口、洋尾、擎布等地。如今,萧崇一支的萧氏后裔遍及闽淅赣三省各地,分布于数千个村 落,人口达数十万人。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萧遵山从德化迁居大田黄城。(见大田县黄城《萧氏族谱》)建隆三年,郡望兰陵的萧积銮从江苏武进迁居泰宁朱口镇石辋村。石辋萧氏 后来扩衍至长兴等地。(见泰宁县《姓氏志》)宋时,郡望兰陵的萧滨为中议大夫居家泸滩塘头上。萧滨有4个儿子:萧理、萧珪、萧环、萧琦。第四子萧琦携父先迁江西临川,再迁江西吉安的庐陵。第一子萧理则自泸滩徙居千秋,后又徙至江西泰和县。萧理有3个儿子:萧松轩、萧竹轩、萧梅轩。其中萧梅轩随父萧理从泰和县 迁居福建宁化石壁葛藤凹。(见余保云《宁化客家姓氏简介》)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萧崇后裔萧诚因避兵乱举家迁徙入闽,居将乐光明。萧诚的嫡孙萧颜有2个儿子;其长子萧茂迁居三元管前,次子萧盛迁居明溪夏阳。(明溪夏阳《萧氏族谱》)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又有一支萧氏迁入泰宁。萧仲携9子从自江西南城迁至泰宁县的上青半岭、朱口、洋尾、擎布等 地。(见泰宁上青岭《萧氏族谱》)

宋太宗年间(976-997年),萧遵三从河南迁居大田县黄城峡。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萧遵三的第十二世孙萧璋之子萧文泮从新阳镇林尾村林下移 居龙上村;其次子迁居新阳的林尾村。新阳镇萧姓有1720人,主要分布在林尾村林下,龙上村,龙益村吴后,溪坂村溪口,建新村,池田村,双里村等地。清康 熙二十二年(1683年)左右,萧若生从尤溪县新阳镇龙坪迁居西城镇秀村村溪源底罗山洋,后又从罗山洋移居溪源底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萧清 章兄弟从尤溪五十都龙坪迁居尤溪八字桥的洪牌村。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萧五朗从闽清十三都尾林埔迁居尤溪中仙的吉华深洋深堂(今吉华坑头三角埕),为尤溪中仙吉华萧氏开基始祖。吉华村萧姓有 1183人,主要分布在吉华、上洋、嵩洋、坪面等四个自然村,都属于深洋堂支派。其二世萧达埔随岳父迁居尤溪第二十七都大洋;其后裔萧广五迁居清流县百洋 里。萧江、萧湖移居中仙吉华村的下则下萧厝;约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其子迁居溪尾乡大宁口。萧沂、萧清迁居中仙吉华村的下则上埔洋;约在明天顺四 年(1460年),其后裔子孙迁居东华丁兜,(即今东华萧长钧一支)。清嘉庆(1819年),尤溪中仙吉花村凤池坊(吉花深洋堂)一支萧氏迁居尤溪溪尾乡 大宁村长圳坑。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萧小拾从大田黄城峡迁至尤溪八字桥的黄龙村。

南宋时,原居河南固始的萧日进(生于1199年)到汴京考举人未中,便到福建游历。后来,他从邵武王家际迁徙至将乐北乡龙溪(今瓜溪村)定居。萧日进为将乐北乡龙溪这一支萧氏的开基祖。他的部分后裔先后迁居将乐伍宿、曹地村。瓜溪、曹地两村萧氏字辈相同,始取字辈为:“日伍原林,六宗克永,友廷定继,向应 从汉”,续取字辈为:“汉朝启世代,善庆昭文明;祖德仁声远,长开作述新。”现已取至德字辈。伍宿村萧氏自瓜溪迁来定居已400余年,现有一千余人。每逢清明节,伍宿村萧氏都要派人到瓜溪祭祖。伍宿村萧氏字辈为:“崇功庆衍由来远,九嗣家馨世益昌;仁厚作求贻尔绪,恩荣汉宋永传芳。”目前出生者已取嗣字辈。

南宋末,邵武禾坪萧姓移居建宁城关;其后裔播迁建宁伊家乡等地。

元末,萧玉二为躲避朝廷征招,举家迁到将乐元镇(今黄潭镇元埕村)隐居。(将乐元埕村《萧氏族谱》)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德化温泉乡萧氏迁居龙溪龙洋村蔡头坂。其后裔萧益转居龙洋村钱舍坊;还有一支萧氏后裔从龙洋下保迁居襄阳大厝坊(今上洋村)。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萧丙六从大田迁居尤溪九都徐家山。萧丙六有六子:萧钦一、萧钦二、萧钦三、萧钦四、萧钦五、萧钦六。其中,萧钦二开基丁家 山,萧钦三开基杨兴坊,萧钦五开基下坪坊。民国32年(1943年)左右,萧丙六胞弟萧丙十的次子萧启二也从大田迁居尤溪梅仙的南洋后墩。这一支萧氏后来 繁衍为萧姓马坪支系。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萧宗兴的第十六世孙萧世春(1512-1564年)从大田迁居尤溪九都梅仙进田坊;其裔孙萧祥生从进田坊移居双洋下坑。清代 后期,梅仙村萧氏分支于坪寨村萧姓。梅仙村萧姓分衍于梅仙的坪寨、梅营、源湖、登第,联合的惠州、岭头以及南平、建阳、樟湖坂等地。清嘉庆四年(1799 年),萧京发从尤溪九都本美(梅仙镇)迁居尤溪联合乡惠州村前桥头,为联合乡萧姓开基始祖。联合乡萧姓有近500人,主要分布在惠州村、湖洋等村。清道光 十年(1830年),萧瑞泉、萧瑞各兄弟从梅仙下坂尾迁居梅仙的乾美村。龙云村萧姓也是出自梅仙萧氏。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永泰一支萧氏迁居尤溪中仙的苏峰后山洋。

明宗祯十七年(1644年),萧有福从大田黄有隔迁居尤溪管前的鸭墓村水井,为管前萧氏开基始祖

明代时,原居明溪夏阳萧盛一支的后裔萧成广自夏阳迁居乌村(今宁化湖村)。(见宁化湖村罗坊《萧氏族谱》、明溪夏阳《萧氏族谱》)同期,永安一支萧氏迁居沙县的南霞乡溪源村。

清光绪八年(1882年),萧天堂从尤溪县新桥镇龙上村迁居沙县的大洛镇高坑洋村上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尤溪洋中镇龙洋下保萧氏第十七世孙萧邦毛从龙洋下保迁居将乐县。

3.閩南

閩南,指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的區域,臨台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漳州、泉州、廈門三地,經濟較為發達,故又有閩南金三角之稱。此外,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金門縣亦屬於閩南。閩南地區為著名僑鄉,漳、泉兩地移民,又稱闽南人、河洛人,是大多數東南亞華人和台灣本省人的祖籍地。通行閩南語,本稱河洛話。
西部毗鄰閩西地方,與客家佬地區過渡,亦有客家佬話分佈點,如:詔安縣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紅星等鄉鎮、雲霄縣、南靖縣、平和縣的部分地區,本地區的客家佬人亦有人移民到台灣。

南靖縣內所有有土樓的鄉村家族,均傳自於閩西、粵東客家地區,如:南靖張氏各派系、簡氏、魏氏、劉氏、賴氏李氏、呂氏、黃氏、曾氏、徐氏、邱氏、吳氏均來自於閩西上杭永定,蕭氏來自於贛南吉安盧陵,和溪林氏來自余寧化石壁鄉;奎洋鄉莊氏來自於粵東大埔縣,謝氏與王氏來自於寧化石壁。

厦门,海沧区, 湖里区,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思明区
漳州,漳州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海县
泉州,泉州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

(i)廈門乌石浦萧氏家庙 - 湖里区乌石浦萧姓

萧氏入闽始祖唐代刺史萧熙,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60年)奉派长乐县大鳖坑(今长乐漳港镇)。四世孙萧愈徙居永福瑞云峰(今永泰县岭路乡七斗村),其后代萧国梁为漳州萧氏一世祖。萧国梁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状元,初为著作郎,历任龙图阁侍读学士兼礼部侍郎、漳州郡守,后卒于漳,葬于今漳州市新华东路教子桥。乌石浦一世祖萧中立为萧国梁的七世孙,其后裔分布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瓜瓞绵延,英才辈出。明末清初有武官萧拱宸、萧武等,近代有前全国侨联副主席萧岗等。

依据萧氏家庙的史实记载,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 ( 约公元 1515 年 ) ,复建于1988年。是一座二进中天井,木、石、砖结构,具有典型闽南古建筑,又具有传统风格的经典杰作。大门两侧保存下来的原始对联“天寶石奇飛來烏石、霞漳江曲流入鷺江” ,经查“乾隆丁酉年鑴、光绪壬午年”重修之“夙翼家谱”内的记载,“天宝石移,状元来期;龙爪花红,状元西东”和门联的对联有相当的渊源。经查天宝石就在今永泰县青云山中的岭路乡七斗村,状元是指南宋孝宗干道二年(公元1166年) 高中进士第一(状元)的萧国梁,龙爪花据七斗村老人家称:先祖们口传,当时萧国梁的居住处附近长满像龙爪的龙爪花树,该龙爪花树在萧国梁高中状元离开家乡,分发为著作郎,历龙图阁侍读学士兼礼部侍郎、漳州郡守等职后,龙爪花树就渐渐的剩下树干、树枝和绿叶(不再开花);七斗村的村民又称:未来龙爪花树再红时,七斗村将再出现状元。霞漳江就是今的九龙江,萧国梁任漳州郡守后就一直待在漳州,卒于漳。葬于今漳州市新华东路教子桥(九龙公园东面),墓地于 1988 年 6 月列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根据“夙翼家谱”的记载,萧国梁为“萧愈”之子孙,“萧愈”为“萧曦”的四世孙。唐刺史“萧曦”,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 860 年) 奉派至长乐县大鳖坑(今长乐县漳港镇) ,萧曦被尊为萧姓的入闽始祖。“萧愈”由长乐徒居永福瑞云峰(今永泰县岭路乡七斗村),传至“萧国梁”( 漳州一世祖 ),萧国梁后裔分布于永泰、漳州龙溪(今龙文区)、书洋(今南靖县管辖),诏安、广东潮阳、厦门;莆田、泉州、晋江、台湾等地。根据漳州的萧氏家谱记载,萧国梁的七世孙“萧中立”由漳州龙文区迁徙到厦门谋生外,并没有其它萧氏家谱记载比“萧中立”更早到厦门的萧姓人士。再对乌石浦萧氏家庙周围环境了解,从“洞炫宫”和当地的四棵老榕树,经考证有500年的史迹及树龄。又查萧国梁后裔使用的姓名辈序:奕(第二十二世)、朝、师、寅、亮;与现今乌石浦“萧姓”所用的姓名辈序完全允合。由此可见,乌石浦“萧姓”确实是漳州一世祖“萧国梁”的后裔。

(ii)霞涌萧氏四美堂

宗祠坐北向南,为单堂形制,奉祀萧孟容公妈及(廷、孔、仲、时)五代先祖。四美堂每隔50年修理一次。1947年大修。1990年台湾宗亲哲昌等出资重修。建筑面积117平方米,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
萧孟容配袭氏妈生下八男:长廷熙后裔居于长泰县,五廷敏迁居广东白喉,七廷厚、八廷惠迁居南安,次廷育、三廷吉、四廷旭、六廷琛,俱以耕凿为业,在祖地发展。
四美堂昭穆:孟廷孔仲时伯士国邦汝世元腾必昌宗枝庆泽长承前应大进启后裕文联。现已传至泽、长字辈(十九、二十代)。
涌山社是山区,周围森林密集,山高水冷。森林多于耕地,清代该族有数十人迁移台湾开基。二房廷育派开基嘉义北社尾。三房廷吉派开基云林县古坑乡、台中、中和、南投、彰化、台北。四房廷旭派开基南投市,高雄六龟乡、嘉义北社尾。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便属此派十一世世鉦的后裔。
六房廷琛派开基嘉义北社尾、南投市、台北市、中和市、宜兰县、南投县草屯镇、台北县贡寮乡。
谱载各房迁台开基祖一百多位,在台湾独成一系,称为萧氏涌山派。萧氏四美堂在台族裔,在南投市三民里彰南路有南兴祠,奉千八郎公为主。在嘉义市北尾社有孟容公祠是奉孟容公为主。在嘉义市竹圈子有涌山堂是奉国燕公为主。在南投市有邦炳公祠,上奉邦炳公为主。
(iii) 永春一都萧氏西侯宗祠
(iv) 萧下萧氏宗祠

厦门,同安 - 萧姓「凤翼派」

萧姓「凤翼派」所供奉的始祖,就是五代初期入闽的萧曦。当时,他从老家南兰陵跟随王潮、王审知史弟到达福建的长乐县开基,后来,他的子孙昌盛于长乐县的大鳌坑,当地便建有一座奉祀他的「凤翼祠」,依然香火不断。该祠堂之所以取「凤翼」二字为名,据其「祠堂记」的说明,是:「祠以凤翼名,取形胜也。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言祠之龙,从高冈来也。贾子曰:“凤凰翔于千仞之上,览德辉而下之言”祠之穴从下结也。至穴内两手湾抱,如凤舒翼,祠颜凤翼,良不诬耳…」台湾萧姓家族的「凤翼」派子孙,在福建祖籍的根源,显然便是上述「凤翼祠」所在的长乐县大鳖坑。不过,这一派的来台始祖,却是直接从泉州同安的金门浯州渡海而来的,所以长时以来,这一派的子孙都认为他们的祖籍是在同安,而以「金门浯州」名派

长泰县萧宅萧姓支系

岩溪镇萧宅肖姓,属凤翼衍派。入闽始祖萧汝器(萧姓四十七世),字大中,仕宋提举进士,升入闽按司,因兵乱逃居古牖,生二子,长选,次朗。萧朗,举进士,授明州象山尉,转建州刑曹,升宣教郎,因触上被谪为龙岩令,居家龙岩,号萧山大房。生三子,长琮,次琡,三珀。萧琡号天元,因龙岩盗起迁住安溪县龙涓鸭母井芹草洋(也叫困草洋)。萧琡生六子:长防,字伯孟号象峰,徙居南昌,生子景蒙、景著;次礼,字伯仲号量才;三阶,字伯季,景炎年间徙居莆田县;四进,字叔向号时规,始迁龙涓坑园萧头居住,继迁芹山居住(天顺二年迁居上芹山隔头前厝);五洁,字伯河号若水,迁徙长泰县旌孝里肖宅、东厝、垅尾居住,为萧宅开基始祖;六淳,字伯海号季川,景炎年间登进士,任漳州通判,迁潮路总管,后从文天祥,人称北海先生。其后裔定居潮州,子孙繁盛,号称“萧半县”。还有一支脉移居大埔白侯乡居住,人丁数千。
南靖县金山镇涌山村萧氏

上涌和下涌是南靖萧氏“涌山”派始祖萧孟容的开基地点,是台湾彰化县、台中市、嘉义市氏萧“涌山”派的祖籍地。

在南靖县上涌村东边罗尖山麓的小山冈上,有一座古代庙堂式建筑,名叫“四美堂”, 它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亩多。山岗四周略为翘高,中间稍凹,形似圆盘,“四美堂”居于正中,犹如盘中之珠。这座“四美堂”是萧氏后代为供奉、纪念萧氏“涌山”派开基始祖萧孟容而建,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萧孟容原来居住在南靖金山水美,明朝天顺年间才移居到下涌村,成为萧氏“涌山派”始祖。萧孟容在下涌村先后生有8个儿子。传到三世时,人口增多,于是萧孟容携带儿孙,在上涌开拓新居。

上涌村萧氏族谱上记载着萧氏“涌山”派后裔移居台湾一事。清朝康熙年间,六房七世祖一家人,迁往台湾米罗山北社尾(现为嘉义市北社区)居住,随后,又有45人迁往台湾彰化、嘉义、台中等地。据台湾《青年战士报》登载的《唐山过台湾》一文称:“‘涌山’派来台开基,一开始便阵容庞大,人多势众。”文章还说,“涌山”派始祖是萧孟容,他的后裔在台湾兴建两座宗祠,即南投镇仁美里的“南兴祠”,嘉义市北社区的“孟容公祠”。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七月十四,霞涌村萧氏后裔都要来这里祭拜祖先,追溯祖德﹔而在台湾的萧氏宗亲,每年的清明或元旦,也都有人回到上涌社扫墓探亲。

  萧孟容的后裔迁居台湾以后,两地族亲书信不断。下涌村萧氏十一世萧世珍到台湾后,思乡怀亲,直至他的子孙,还常与故土亲人互通信息。1932年,萧世珍的玄孙萧康、萧永还曾从台湾来信要族谱。1936年,在祖地的萧深湾、萧有土叔侄两人写了回信,并商议前往台湾探望亲人一事,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这封已写好的信没能发出(此信现还保存在萧朝阳处)。在台湾的萧世珍的子孙还时时惦念故土家业。当他们得知有人将把祖厝卖掉时,特地派人专程送来银元,赎回祖厝。现在,这座祖厝还保护得相当好,它已经成为台湾的萧氏“涌山”派怀祖念亲的象征。萧胜徒,他于1989年回祖地省亲谒祖,修缮孟容公墓园。当他踏上故土,回祖地时,因为村里少了一座桥,车子只能停在村头,因此他萌发了出资建两座通村石拱桥的念头。而今这两座桥已横跨在霞涌溪两岸,给山村增添了几分秀色。

福建漳州萧氏

据说福建漳州萧氏的开基始祖为南宋乾道二年状元萧国梁. 南宋时,福建永泰萧氏出了一位状元。萧国梁,永泰岭路乡陈山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朝奉郎、广东通判、知漳州,著有文集11种。萧国梁葬于今漳州市新华东路教子桥(九龙公园东面),死后祀乡贤祠。漳州萧氏尊萧国梁为漳州萧氏开基始祖。萧国梁的第七世孙萧中立迁居厦门乌石浦,开基乌石浦萧氏一族。其支派蕃盛,后裔分布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萧国梁的次孙萧洵任潮阳县令,御任后卜居潮阳,成为潮阳萧氏始祖。传至第六世,分为五房,分居潮州各地。后裔萧东林由潮阳迁徙广东揭阳为开基揭阳萧氏一族,为揭阳萧氏始祖;萧定移居澄海开基澄海萧氏一族,为澄海萧氏始祖。因此,有“潮汕萧氏开基是潮阳”之说。萧洵就是萧姓入潮阳的开基始祖。

萧姓「江西泰和」派 - 彰化县社头乡
萧姓「江西泰和」派,主要繁衍于彰化县社头乡一带,是明代永乐年间状元萧时中的后裔。该乡社头村的草埤基,有一座萧姓的宗祠「芳远堂」,便供奉著他们祖籍漳州南靖县书洋的肇基始祖萧子玉。这位萧子玉,就是萧时中的裔孙。萧时中的所以会从江西泰和跑到漳州落籍,是由于奉旨督学福建漳州的缘故。

4.闽西北

指南平及三明,和龙岩部分地区。

南平 - 南平市,武夷山市,建阳市,建瓯市,邵武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顺昌县

5.闽西

闽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现在则是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市(包括新罗区,漳平市,永定县,上杭县,连城县,武平县,长汀县)

龙岩 - 龙岩市,永定县,长汀县,连城县,漳平市,上杭县.武平县

永定县仙师乡恩全村

永定县萧氏,河南郡。宋微子裔,支孙封于萧,以邑为氏。该氏何时从何地迁来永定县不详,今分布在城郊乡龙门、东溪;仙师乡恩全;凤城镇西北、枫尾;峰市乡桃泉(福建省永定县姓氏源流及分布,http://tulou.com.cn)

南靖涌山的萧姓,跟永定县仙师乡恩全村萧姓是一脉宗支。

据《兰陵萧氏二书》记载,萧氏出自远古的姬姓,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黄帝。西周初宋微子启之后裔萧叔大心为得姓鼻祖,大心传2l世有汉相国赞候萧何,萧何第25世孙萧衍创建了南朝的第三个王朝梁朝,称高祖武帝。仙师乡恩全村聚居的萧姓,开基祖千八郎公是梁武帝萧衍第30世裔孙。千八郎公及其曾祖萧燧,自宋末元初由江西泰和县王山经新喻县(今新余市)竹皮村、福建归化县(今明溪县)龙湖大帐山徙至恩全村(旧称庵前)塘背开基。现永定萧氏已繁衍29代2000多人。恩全萧姓历代外迁子孙已远播漳州南靖之书洋、金山下永,广东梅县松源、大埔百侯、汕头潮阳,广西天等、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千八郎公传至第五世四二郎生四子:长子五十五郎移居南靖金山涌山(今称下永村),次子百一郎原居恩全,三子百二郎移广东潮阳,四子百三郎移江西百尺。据南靖县永丰里习五二图九甲伯旺《萧氏族谱》载:“我祖五十五郎与百一郎、百二郎兄弟也,因世扰乱,或流于东,或流于西……皆自四二郎公出焉者也。”故南靖金山 “四美堂”萧氏祖祠对联为“本河南从永邑先镇漳州孟瓜裔;溯石滩移水美继开涌里绍箕裘”,表明金山“四美堂”萧姓源自永定。

五十五郎生德隆(字期逸),德隆生孟容,此为南靖金山霞涌(涌山)之开基祖。据香港出版的《华夏萧氏志》载萧万长的家谱世系为:南靖涌山1世孟容公(即永定千八郎公第8代裔孙),妣龚氏生八子,2世廷熙,3世孔伸,4世仲言,5世时泽,6世伯富,7世士梅,8世国撑,9世邦名,10世汝煌,11世世钲,12世元清名汉妣林氏生三子:胜官、胜豪、胜多。萧元清长子胜官,于清嘉庆年间从福建省南靖县金山镇涌山迁移台湾省嘉义县北社尾,为北社尾萧氏肇基祖。其中嘉义萧万长一支世系为:萧元清→萧胜官→萧必定→萧昌钦→萧贤→萧万长(即南靖涌山孟容公第17代,永定千八郎公第24代)。由此观之,闽台萧姓一脉同根。(肖中良)

Useful websites of Fujian Xiao(福建省萧氏网站)

1. 漳州萧氏网(The website of Zhangzhou Xiao), www.zzxiao.net/tanglian.htm
2. 福建蕭氏網:http://www.fj-xiao.com/mlxy.asp
3. 烏石浦蕭氏家廟:http://www.xmxiao.com/
4. 有陽光的日子,真美! - 林子雲, http://linziyun.blog.hexun.com.tw/50122862_d.html
5.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蕭氏族譜, http://big51.chinataiwan.org/zppd/jpzm/200905/t20090514_895964.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