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Josephine Siao(蕭芳芳) is the most trusted in Hong Kong

The Reader Digest survey on Hong Kong, who do you trust?, reported that one of our clan Xiao personality is the top in the list. She is Josephine Siao(蕭芳芳,蕭亮). Siu Fong Fong, Siao Liang or Josephine Siao, MBE, a Hong Kong movie star who became popular as a child and continued her success as a mature actress, winning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best actress at the 1995 Berlin Film Festival. Since retiring from show business she has become a writer and a psychologist, known for her work against child abuse. She is hearing impaired.

The End Child Sexual Abuse Foundation (ECSAF) (Chinese: 護苗基金) was founded in 1998 by Josephine Siao (Ms. Shao Fong Fong), the Founder and the President of ECSAF,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ctress and a qualified clinical psychologist with the mission to protect youngsters under 18 from sexual abuse. With the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 and vision of Josephine Siao, ESCAF has developed into a well-established non-governmen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in Hong Kong with an aim to protect children from sexual abuse.

Reader digest did an online survey for "The Most Trusted Figure" in Hong Ko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put veteran film star and End Child Sexual Abuse Foundation President Josephine Siao(蕭芳芳,蕭亮) as the winner, beating HK Chinese University Principal Joseph Sung(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 who came second and Environmental advocate Lee Lok See(探險家李樂詩)who came third. She was top in the list, the most trusted person in Hong Kong, selected from 80 personalities of Hong Kong. Jackie Chan, the popular Hong Kong actor Jackie Chan(成龍,陳港生)was the last at 80th,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ir Donald Tsang Yam-Kuen(特首曾蔭權) ranked 76th. This survey reflected that Hong Kong people trusted personality who contributed to social welfare of the community, which is higher than politician. In "The most trusted job industry" category, firefighters came top in the survey whereas fortune tellers are the least trusted.

Josephine Siao(蕭芳芳),the Xiao clan is proud of you.



在香港和台灣進行的“最受信任人物”網上調查顯示,政治人物在民眾心中的信任度偏低,甚至十甲不入,不及演藝界人員.美國《讀者文摘》在台灣進行的調查,最受信任的是對四川大地震等重大災難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的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台灣總統馬英九還輸給名模林志玲。《讀者文摘》另公佈“台灣最受信賴行業排行榜”,結果穿梭火場出生入死的消防員,勝過象徵公平正義的司法官,在40個行業中勇奪第一,接下來依次是法官、護士、醫生、教師、氣象學者、藥劑師、教授、廚師和獸醫。最不受信賴的三大職業,都是“靠嘴吃飯”,名嘴敬陪末座,民意代表及電視購物台主持人分列倒數第二、第三。

在香港方面,演員出身、現在是幼兒教育慈善機構“護苗基金”主席蕭芳芳居第一位,特首曾蔭權倒數第4位。排第二的是候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探險家李樂詩、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和奧運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分別排名第3至第5。現任香港特首曾蔭權排名倒數第4,而電影明星成龍則排名末尾(80)。蕭芳芳和沈祖堯都因為熱心公益事業得到民眾愛戴,反映香港人對服務社會者信任度較高。政治人物在這次調查中得分偏低,除範徐麗泰、陳方安生和余若薇三人外,其餘的均排在40名之後,特首曾蔭權更是排在倒數第4,比前任特首董建華低4名.

Related articles:

1. Josephine Siao,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u_Fong_Fong
2. Siao Fong-fong(蕭芳芳), My previous blog dated August 5, 2009
3. Asian Film Award, http://www.asianfilmawards.org/2007/images/AFA_press_release_03_eng.pdf
4. Josephine Siao was voted the "Most Trusted Figure" in Hong Kong ,http://asianuniverse.net/forums/Josephine_Siao_Fong_Fong_was_voted_the_Most_Trusted_Figure_t216390.html&view=getnewpost
5. End Child Sexual Abuse Foundation (護苗基金), http://www.ecsaf.org/English/index.php

Friday, February 5, 2010

湖北省宜昌萧氏集团

湖北省宜昌市

View Larger Map

宜昌市(Yichang City)
宜昌,中国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扼长江三峡东口,是长江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电站的所在地,拥有“三峡明珠”、“中国动力心脏”和“世界水电之都”的美誉。是中华鲟的主要栖息地。古称夷陵。宜昌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宜昌萧氏集团

宜昌萧氏集团是宜昌地区首家茶叶集团公司。公司下设萧氏茶叶、邓村绿茶、五峰白溢寨茶叶、路溪秀芽、品牌策划、绿色食品等子公司8家,投资公司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祥瑞劳务有限责任公司等。集团公司已经完成了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是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涉足农特、地产、商贸、包装彩印、人才交流的农业产业化集团。

  萧氏历程

  一、1999年1月18日宜昌萧氏茶叶公司成立,夯实了打造三峡茶叶第一品牌基础。
  二、2000年3月组建了邓村后湾茶叶生产基地,全面启动精品名牌战略。
  三、2001年10月投巨资买断魏家寨千亩茶园40年经营权,形成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体系。
  四、2001年12月宜昌市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萧氏茶叶专卖店在夷陵茶城开。
  五、2002年3月乐天溪露溪坪生产基地诞生,迈开了农业产业化早市茶发展步伐。
  六、2002年8月武汉专卖店成立,萧氏品牌从此走出宜昌,挺进了大市场。
  七、2002年10月邓村魏家寨有机茶生产基地成立,全面启动“绿色无公害食品计划”。
  八、2002年12月18日,邓村江坪生产总部成立,标志着萧氏茶叶公司规模化发展框架形成。
  九、2003年3月重庆分公司成立,8月南昌分公司成立,从此启动了市场革命,设立销售分公司三个,专卖店62家,销售网点600余家,形成了一站式销售新格局。
  十、2003年10月邓村竹林生产基地成立、11月邓村高台头生产基地成立,网络10万农户的萧氏模式诞生。
  十一、2003年12月栗子坪“天麻秀芽”生产基地成立,从而拓展了保健茶开发与深加工工程。
  十二、2003年公司投资三峡国际茶城,从此步入多元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十三、萧氏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有机茶和名优茶生产公司。
  十四、2004年萧氏牌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名牌产品称号,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十五、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单位。

  远古的萧氏
  
  相传在明朝成化年间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时,萧氏家族受命从浙江肖山县迁移到四川,携家眷、带儿女一路风尘,跋涉苦旅。萧氏一家包括美伦美涣、出落得犹如仙女下凡的掌上明珠,终因长期颠簸劳累,弱不经风的一家子在经过三峡腹地的古峡州邓村楠木山时彻底病倒了,得了一种怪病,抱病不起且视线模糊,据传这是携带了一种瘟疫病毒,在向北迁移的人丛中命陨黄泉者无数。萧氏一家心急如焚、愁肠百结,幸亏楠木山民风纯朴,山民们收留了萧氏一家,便将一种叫茶的东西让其一家人熬制服用,一段时日之后,萧氏一家竟神奇的康复了。萧氏家族在滞留的那些日子里,不仅被乐善好施的民风所感动,同样被这里绝景所吸引。楠木山沽名思义,是一个人杰地灵的世外仙境。溪水的清澈、空气的清馨、植被的氤氲滋润出绝伦的村姑,仅在江坪境内成为娘娘的就有两个——江娘娘、梅娘娘。江坪是以出了姓江的娘娘而命名,梅坪是因娘娘姓梅而取名。楠木山真可谓物华天宝,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由来已久的,楠木山没有肥沃的土地,却有丰富的资源。天麻、蘑菇、灵芝、麝香、潭鱼等都是赖以生存的天赐佳品。在白云寺的溪边,一块巨石上长了一支栩栩如生的石鸭,当地山民称是上苍的明示“吃在竹林湾、拉在楠木山”,意味着楠木山是受益者,竹林湾人数次敲碎石鸭,然而石鸭又神秘地再现,是不是天意呢?

  因雨量充沛、四季云缠雾绕,这里古木苍天,拥有三峡古松群落。五人才能合抱的古松迄今仍有100多株在这里傲霜斗雪出盎然生机。这里更是生长贵族化楠木的云雾深山,山峦叠嶂,雾海茫茫。集张家界的幽,桂林的秀,黄山的奇于一身。因此萧氏家族便放弃了到天府之国的夙愿,在风景迤俪楠木山的溪沟旁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就将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溪更名,让子孙后裔铭记刻骨铭心的往事,三峡人习惯将溪称作沟,故而叫萧阳沟。

  出于感恩,为让更多的迁移者远离瘟疫,萧家得知挽救一家人生命的就是茶后,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参天茶树生长在楠木丛中,是要伐倒后才能摘嫩叶制成。萧氏家族便在峡州通往四川的萧阳沟的溪栈道旁建了一家茶坊,每天由萧家小姐为源源不断向四川迁移的路人免费派放从山上采摘的茶叶熬制的茶水,帮路人治病止渴防瘟疫,普度众生。久而久之被来往者冠名为“萧氏茶坊”,不论身份尊卑以茶待客早就成为了茶山邓村的礼节。因茶具有清心明目、治疾病、提神、减肥之效,迁移潮过后因萧氏茶声誉远播,专程购茶者络绎不绝,萧氏家族就此以茶为生、以茶为道了。经过汲取当地几代茶道的积累才引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汤色绿、形体秀、栗香浓、三杯五盏依旧当初味”,的萧氏茶道。经历了由饼茶、青茶、红茶、绿茶的演变过程,萧氏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家、诚待于茶客的茶经就这演绎得名垂千古。生活中的七件必备品-----茶从此排列其中了。

  茶的起源是不是这样已无从考证呢?我相信茶的原产地就在三峡,早在宋代三峡邓村茶就出名了却是不争的事实。“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洲”的诗句就是佐证,“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是邓村茶人精辟的谚语总结。 “最爱仕女采茶忙、大家都说趁时光、摘来雀舌凭谁认、烹试松花满碗香”。萧氏茶是引发文化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也是入静之物。“歇了头一歇、挨着情姐姐、不知朗搞的?硬是舒服些”。萧氏茶把山民纯朴的本质渗入了茶的灵魂之中,茶山情歌更是一种乡土茶文化的瑰宝。随着岁月轮回,茶文化便更具深厚的底蕴与魅力。茶有没有治病一说,我只知道在生活中长期饮茶者眼睛近视的人不多,患病、尤其是患癌症者更是罕见确是真的。茶能抑制多种病症的科学依据脍炙人口已是后话,不想多言赘述。

  光阴荏苒,岁月从眉宇间流过,萧氏茶闯出了名气。在与楠木山毗邻的地方新建了许多制茶厂,网络了10万农民种茶,让当地百姓靠种茶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萧氏运用祖传的制茶秘笈培育了一大批茶叶名家。依托茶超越了萧氏家族曾经向往的天府之国。“湖北十大名茶、跨世纪主导品牌、国家AA级绿色食品”,“金香雪芽、萧氏毛尖王、金香品雪先后荣膺鄂茶杯金奖、中国世博会金奖、中国质量过硬服务放心信誉品牌”的荣誉桂冠争相涌来。

  茶仍旧在造福人类,续写着萧氏茶坊的初衷,萧氏茶走出了三峡、饮誉神州与远古的传说有没有因缘?就只有在萧氏茶中品味真谛了。

  - 企业文化 -

  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
  造福人民 回馈社会
  
  - 企业理念 -

  创三峡茶叶精品
  弘扬中华茶文化

  - 企业使命 -

  一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向社会奉献“绿色、健康、安全”的茶叶饮品

  - 企业经营宗旨 -

  质量是金 诚信是本

  - 企业发展思路 -

  推行多元经济 壮大主导产业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宜昌市夷陵区港虹路三峡国际旅游茶城A3-16号
  电话:0717-7858666
  传真:0717-7858666
  邮编:443132
  网址:www.yctea.com

(source: http://www.yichang.gov.cn/art/2008/5/7/art_131_14399.html)

萧氏时志

2009年12月12日,由江西省宜春市民萧华编著的《萧氏时志》一书发行新闻发布会在齐梁帝王故里、萧氏龙飞之地江苏丹阳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的宜春代表共有16人。新闻发布会的举行得到了丹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萧氏时志》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祥近略远的方法,荟萃萧氏古今源流于一体,图文并茂,着重体现当代萧氏风采。作者是宜春人,早在2004年创办过《宜春古今网》,这次在《萧氏时志》的附记特意留出篇幅对宜春作了简要介绍。对宣传宜春起了很好的作用。

萧姓史话——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
评分:
作者:李乔 编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
页数:249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1
商品编号:1320604 ISBN:721002683 定价:16元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萧氏

苍南县(Cangnan county)

苍南县,隶属于中国浙江省地级市温州市,为温州下辖六县之一。历史上一直属平阳县辖域,于1981年独立设县。中国印刷城-----苍南.苍南县于1981年建县,地处浙江省最南端,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1981年6月从平阳析出独立建县,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取县名为苍南。总人口122.4万。

苍南县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浙江省的海洋大县。

苍南平原占三分之一,山区、半山区占三分之二。其中平原地区河道密布,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苍南是农林牧渔的综合产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名特优稀产品有四季柚、荔枝、甜橙、梭子蟹、对虾、石斑鱼等,许多产品远销海外。“世界矾都”矾山明矾储藏量占全世界的60%。

苍南县旅游条件优越,金色沙滩,彩色岛礁,山巅石海,古老村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210.5平方公里,由渔寮、炎亭、玉龙湖、玉苍山、莒溪等五个景区和碇步、蒲壮所城两个独立景点组成,其中渔寮、炎亭、玉苍山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另有石聚堂、鲸头、燕窠硐三个县级风景区,构成以灵溪镇和龙港镇为依托的风景旅游体系,可开展山水游、人文游和商务游。

温州市(Wenzhou city)

温州(Wenzhou)(普通话发音:Wēn Zhōu,温州话发音:YU JEU/VO'E JEU)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简称瓯,别称:鹿城。温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福鼎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浙南经济、文化中心。

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温州总人口799.8万(2008年),其中市区人口150万。拥有面积11784平方千米,辖海域11000平方千米。基督教在温州仍然非常活跃,信徒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5%,也就是100多万。(官方数字)。教堂与聚会场所相当密集,城乡各处十字架随处可见。很多村庄都不止一间教堂,因此温州也常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


View Larger Map

苍南萧姓迁徙

苍南萧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萧姓,以灵溪镇渡龙一支为主干,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来此定居。其余都是明末清初入迁的。由于时值干戈扰攘,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难以稽考。今据渡龙《河南郡萧氏宗谱》和大渔镇小岙《萧氏宗谱》记载,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灵溪渡龙萧姓 始迁祖萧瑞宇,字应麟,系汉朝萧何丞相第六十五世孙,安溪始祖萧本八世孙。其叔侄7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西坪宝山村入迁平阳县二十八都渡龙下汇(今苍南县灵溪镇渡龙办事处下汇村)定居。配吴氏,生子三:华台、云台、景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渡龙下汇、大观龙观寺、灵溪街、渎浦街、龙港涂厂、南水头和平阳鳌江牛栏头、瑞安、永嘉、温州市区、杭州市区等地。

霞关大垵萧姓 始迁祖萧承福,字允祥。原籍福建漳州府长泰县赤岸地方。其父萧肇渊于明季间由长春县赤岸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南港江西垟定居。配游氏。生子萧承福,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由江西垟转徙五十四都蒲门上峰柴桥头,旋徙埕溪岙内,乾隆八年(1743)癸亥,转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二女七:朝正、乾元(女适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常山县塗泥塘以及县内外各地。

大渔小岙萧姓 始迁祖萧尚千(1707—1786),讳举,字世岳。始祖萧士侃,敬立之子, 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高山乡宗信里,于明崇祯年间入迁平阳县江南二十五都山前始居。至萧尚千于清乾隆年间由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王氏,生子二:长嘉纹、嘉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小桃山萧姓 始迁祖萧尚万(1710—?),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曾孙,萧敬立之次子。约于清雍正年间由江南二十五都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三:长嘉速、次嘉顺、三嘉品。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后垵石竹坑萧姓 始迁祖萧尚志(1712—1783),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曾孙,萧敬球之长子。公约清雍正与乾隆年间由瑞安县高楼三港钟山头入迁来此定居。配潘氏,生子嘉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湖井青山萧姓 始迁祖萧敬珍(1699— ?),字锡旭,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之孙,萧秉智之三子。公约于清康熙年间由江南二十五都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五女一:长尚哲(移居玉环县)、次尚鼎(移居南岙内)、三尚进(留居本地)、四尚金(留居本地)、五尚国(出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白河刘店萧姓 始迁祖萧尚唐,字世唐,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之曾孙,萧敬文之子。公约于清时由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刘氏,生子四:长嘉荫、次嘉救、三嘉仓、四嘉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湖井张家乌萧姓 始迁祖萧尚锦(1746—1788),字世。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之曾孙,萧敬秀之长子。公于清乾隆年间由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氏失考,生子四:长嘉统、次嘉路、三嘉瑶、四嘉远。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湖井萧姓 始迁祖萧可车(1866—1926),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支系,石竹坑萧嘉兴之曾孙,萧挺之长子。公约于清光绪年间由石竹坑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三:长怀河、次怀筆、三怀出。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萧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萧姓在籍血缘人口为7131人,占全县总人口0.71%,分布全县68个乡镇

中国人民解放军萧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萧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萧劲光大将
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市人。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两次赴苏联军事学校学习。1930年12月后历任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许多战役战斗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相信党,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为革命工作。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初,任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他遵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组建了留守兵团,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千里河防。他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以身作则,领导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还重视研究军事理论,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他在留守兵团倡导了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培养干部。他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写的《近战战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他撰写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被毛泽东采纳。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晋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萧华上将
萧华(1916-1985),原名萧以僔,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营政治委员,第十师30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8月12日在京逝世,终年69岁。

萧克上将
萧克(1908-——),湖南省嘉禾县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宜章黄沙堡游击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第12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31军军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萧向荣中将
萧向荣(1910-1976),广东省梅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在术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3月23日逝世,终年66岁。

萧望东中将
萧望东(1910-1989),江西省吉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吉安县西区区委书记,红三军第九纵队特务连政治委员,第九师军士队政治委员、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无线电队政治委员,野战医院政治委员,卫生部政治委员,陕西宜川独立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抗日先遣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第六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四师、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淮南区委书记,渤海军区第七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部主任,苏北军政治委员兼中共苏北区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苏省副书记,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济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一九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年5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萧新槐中将
萧新槐(1907-1980),原名肖贤怀,又名肖荣新。湖南省宜章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1929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特务营副排长,中央苏区红国学校第四分校队长,中央军委教导师第二队副队长,红九军团第三师九团营长、团代参谋长、团长,红32军第94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第四纵队训练部部长,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参谋长,第三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独立第七旅旅长,晋察冀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20兵团66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8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萧平少将
萧平(1914-1988),河北省定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北平各界抗日救亡联合会党团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北平各界抗日救亡联合会党团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队政治指导员,第3军分区随营学校政治专员,第3军分区卫生部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干部科科长,冀晋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4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干部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第2舰大队大队长,当时有7艘军舰。1950年,以华东军区海军第2舰大队为基础,组建华东军区海军第7舰队,饶守坤任司令员,张雄任政委,肖平担任舰队参谋长。7月,肖平率领“瑞金”号、“兴国”号炮舰参加嶝泗列岛登陆战斗,肖平指挥“瑞金”号和“兴国”号进抵枸杞山岛海域,向该岛岸上目标射击,掩护步兵登陆,尔后至陈钱山岛,实施直接火力支援,直至攻岛战斗结束。这是第7舰队唯一一次战斗。后在南海舰队担任政治部主任。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全家住在简陋的平房里,肖平无所事事,下中国象棋成为和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棋艺很高,很多人下不过他。文革后期很少参加政治活动,连粉碎“四人帮”,舰队举行大游行,也未露面,惟独邓小平复出那次,他走在了游行队伍前面。不久,出任海军学院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8月4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萧前少将
萧前(1916-2001),江西省万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军团第5师16团连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红军总部直属队总支书记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警卫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代大队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大生产运动,为保卫、建设和巩固中央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干部团副大队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警卫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兼佳木斯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合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合江军区东安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7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野战军44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渡江、湘赣、广东、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第44军政治部主任兼粤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南军区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管理部部长,武汉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部长和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3月1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萧森少将
萧森(1914-2004),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6军第9纵队司令部勤务员、通讯员,中共苏区中央局电台报务员军委二局三科一股副股长、股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和攻打长沙、文家市、吉安等战役,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五局三科一股股长、科政治指导员、二科科长、政治训练班副主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二局二处处长兼政治委员。随部队奔赴山西抗日前线,转战太行山区,先后参与了平型关大战和广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南军区司令部二局二副局长、局长、局政治委员。执行过配合绥远、清风店、石家庄、平津、衡宝、海南岛等重大战役的情报保障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部三部二局副局长,局长、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三部顾问等职。与党委“一班人”一起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和促进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7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萧锋少将
萧锋(1916-——),江西省泰和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万安农民暴动。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万太县游击队分队长,东固县游击队中队长,太和县游击队二大队大队长,万太独立团团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红1军团1师3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骑兵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3团政治委员,第5团团长,军分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警6旅旅长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7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11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8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特种纵队副司令员,装甲兵副司令员,解放军装甲兵第一坦克训练基地司令员,第三坦克学校校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顾问。一生经历过大小战斗上千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金门之战。1949年10月24日至27日,由第28军进行的攻击大金门岛之战,登陆金的9000多名解放军和船工,或壮烈捐躯,血染沙场;或重伤被俘,身陷囹圄,无一幸还。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三年半中最大的一次损失,是我军战史上十分沉痛的一页。当时萧锋是第28军副军长,因军长生病在后方就医,由他代替军长负责前线指挥,对这次失利负有重大责任。金门之战后,调到华东军区特种纵队任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大荃少将
萧大荃(1913-1995),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7师军需处技术书记,红1军团供给部会计,独立1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3团供给处主任,第1军分区供给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3纵供给部部长,第19兵团63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后勤部部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后勤部财务部部长,志愿军财务部副部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副部长兼财务部部长,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部长,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8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萧元礼少将
萧元礼(1909-1998),江西省万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红12军第36师106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3团政治处主任,第8团政治委员,红15军团教导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政训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770团政治委员,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班主任,延安部队艺术学校政治委员,南下第1支队1大队副政治委员,湘鄂赣军区第1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21纵队13旅副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副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政治委员,第31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7军副政治委员,赣东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24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江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3月2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2岁。

萧友明少将
萧友明(1916-——),原名谢华生,湖南省攸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攸县红军游击队干事,攸县少共县委书记、巡视员,工作团团员,红6军团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719团干事、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绥德警备区组织科副科长、直属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3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359旅特务团政治委员,晋绥野战军1纵独立6旅17团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6师17团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军政干校大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6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军6师副政治委员,防空军师政治委员,空军师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政治部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萧文玖少将
萧文玖(1915-2001),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0军副官处勤务员、班长、干事,红3军第9师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补充1师营政治教导员,教导营政治委员、科长、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攻打吉安的战斗、保卫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大队政治委员、4团政治委员,平西军分区政治委员,第11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夜袭忻口、原平、崞县、代县等城镇日军的战斗,上、下鹤山战斗,大同至塘沽铁路破袭战,奔袭大台、攻取清泉据点等战斗,收复宛平、房山、涞水、涿鹿等县城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5旅长,第7旅旅长,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北岳军区副司令员兼纵队副司令员,晋中军区副司令员,太原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太原市卫戍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张家口、晋中、太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参谋长,积极请求入朝参战。1953年底从朝鲜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等职。全身心地投入部队工作,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0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萧永正少将
萧永正(1904-1994),湖北省麻城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30团副班长、排长、司务长、营部管理员,红30军供给部总务科科长,第88师供给部部长,红30军供给部粮秣科科长,红30军88师264团供给处主任。在鄂豫皖根据地,萧永正和红四方面军名将旷继勋一起,枪林弹雨中度过了几个春秋。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通江洪口,张国焘把旷继勋捉了起来,萧永正看见旷继勋长须垢面,走在队伍后面。离开洪口时,萧永正就见不着旷继勋了。他十分惦念这位勇敢无私的指挥员,想方设法打听旷继勋的下落,后来才知道在洪口,张国焘下令用绳子将旷继勋勒死,弃尸野外。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7大队供给股股长,第2分校供给处副主任,晋察冀军区供给处副科长,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供给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师供给部部长,第20兵团后勤部副部长、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河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4月18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90岁。

萧永银少将
萧永银(1917-2002),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33团勤务员、班长、司号长,第30军军部交通队排长,西路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排长等职,参加了红军万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连长,385旅第14团营长,第13团副团长,第14团团长,太行军区八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带领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率部参加百团大战、林南战役、安阳战役、乐南战役和收复沁阳、焦作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18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副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城、豫北、鲁西南、进军大别山、宛东、襄樊、淮海、渡江、成都等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副军长、代军长,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阻击战和上甘岭战役。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长,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为军队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4月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萧全夫少将
萧全夫(1916-2005),曾用名萧全福,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安徽金寨县少共区委组织部巡视员,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队排长,营通信参谋,中央军委二局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队长、大队长,第二分校队长、科长,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教导大队大队长,第4区队区队长,冀热辽军区第17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3旅旅长,独立11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26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6军137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2兵团第46军副军长、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志愿军第46军长,回国后,1954年肖全夫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萧远久少将
萧远久(1902-1962),原名肖桂,湖南省祁阳县人。1902年出生于贫农家庭。1916年在广西军阀部队当勤务兵,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7军警备团当机枪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任红7军班长、警卫团排长、军侦察连连长,红3军团5师14团机枪连连长、营长,第4师10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副团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3团团长,新四军5师13旅38团团长,第13旅副旅长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0分校副校长,鄂豫皖湘赣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独立师副师长,辽南军区大连办事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铁道部队第一副司令员,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1月23日逝世,终年60岁。

萧志贤少将
萧志贤(1913-2000),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豫南独立第4师经理处总务科管理员、科长,第12团供给处处长,红25军第75师经理处军需科科长,红15军团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兵站站长,后勤部部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供给处副处长、689团供给处处长、旅供给部副部长,八路军第2纵队供给部部长。1937年2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兵站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副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第2分部副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第5分部兼第15兵团后勤部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广东军区后勤部第二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检查局第一副局长,总后勤部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诗州军区空军后蔌部副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9月23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7岁。著有《回忆鄂豫皖根据地被服厂发展史》、《军需生产史》等回忆录。

萧应棠少将
萧应棠(1914-1980),陕西省长安县人。1929年参加大冶兵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3师7团排长,瑞金红军学校连长,红军干部团连长,红军大学步兵三科营长,红1军团第1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涞源支队支队长,第3团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4旅旅长,第8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19兵团65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军长,宁夏军区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军长,志愿军副参谋长,回国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军长,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0年8月8日逝世,终年66岁。

萧学林少将
萧学林(1911-1964),江西省永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兵站会计、文书科科长,红军总部队列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新四军第4师2团政治委员,师司令部科长,新四军第2师6旅政治部代主任、副主任、师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5旅政治部副主任兼13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师5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7纵19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济南、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要塞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干部部部长。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海军系。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海军监察部部长,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7月9日逝世,终年53岁。

萧荣昌少将
萧荣昌(1918-——),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无线电队报务员,军委2局报务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2局报务训练主任,二局一科研究员、组长、股长,二局三科科长,二局二系副主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部副科长,中原军区司令部3处副处长,西北军区司令部二局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2局处长,晋绥军区司令部3处处长,西北军区2局政治委员。参加了察绥、太原、扶□、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2局局长,总参谋部三部1局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局长,三部副部长兼后勤部部长,总参谋部三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思明少将
萧思明(1915-——),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干事,红1军团1师1团参谋、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独立1师2团副团长,第7团团长,第3军分区参谋长,第1军分区6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参谋长,察哈尔军区平西军分区司令员,北岳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203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军区代司令员,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军政治委员。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至1964年,1964年至1965年任河北省军区政治委员,1965年至1972年任新疆军区政治委员,1972年至1975年任武汉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选进少将
萧选进(1920-——),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班长、红28军班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营排长,第14团副连长,江北游击纵队1团连长,新四军第2师6旅16团副营长、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7纵5旅13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25军74师参谋长。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兵团第25军74师副师长、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74师长,参加元山防御作战、平康阵地防御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74师师长,第24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第28军军长,1972年至1985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剑飞少将
萧剑飞(1917-1993),江苏省沛县人。1938年入中国人民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秘书、技术科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参谋训练大队副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司令部作教科科长,辽东军区司令部作教科长,安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司令部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2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4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第42军副军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总参谋部测绘局副局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萧新春少将
萧新春(1909-1989),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医院6所政治指导员,第4分院总支书记,红6军团第17师50团总支书记,红2军团第4师10团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组织部统计干事,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第5师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第6师16团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直属队政治部副主任,359旅南下支队直属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3旅政治委员,第18兵团第60军179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茂县军分区政治委员,川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6月27日因病逝世,终年80岁。

萧德国明少将
萧德明(1912-——),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副排长、排长,第73师团支部书记,红31军第93师279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卫生部政治处主任,385旅第14团政治处主任,第13团政治委员,鄂豫皖湘赣军区鄂东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独立第2旅4团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湖北军区黄冈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为中原突围和坚持大别山的武装斗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师、27师师政治委员,水利工程部队第3师政治委员、公路工程第1师政治委员,湖南黔阳军分区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旭初少将
萧旭初(1937.3-——),湖南省攸县石羊塘镇洲上田村人。195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程度。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副排长、营部参谋、团司令部参谋,第164师作战科科长、师司令部参谋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师师长,军副军长,1985年8月任广西军区政治委员,1988年4月任广西军区司令员,1990年6月任海南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萧旭初作为军司令部领导(时任副军长),战前负责组织部队进行临战训练;战中负责开设军前方指挥所和观察所,及时侦察、收集、整理、上报敌情和部队战况,并直接指挥一线部队作战,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一代儒医- 萧龙友(1870—1960)

萧龙友(公元1870—1960)别号“蛰蛰公”,“息园老人”,“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 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萧先生曾于1934年与孔伯华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育国医人才。

因其祖籍在江西太和(吉安?),,故也称“江西萧氏”。萧龙友曾祖父人称聚泰公,其妻康氏夫人,经商。康夫人令其子萧鸿吉读书走仕途之路,考试为拔贡,后为教官, 转入雅安.

萧龙友,于1870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学署. 萧氏自幼诵习诗书,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后入成都书院学习,常以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得以涉猎中医书籍。1892年,萧龙友同陈蕴生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疗效很好. 1897年开始,任过一些官职,公暇钻研中医中药学。1928年弃官.

关于萧龙友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他的门人张绍重医生曾加以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扼要介绍九项:
  一,望闻问切的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
  二,平脉与病脉。他常对学生说,必先知平脉而后知病脉。
  三,说四诊。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其秘奥。
  四,脉象与卦象,以卦喻脉。先生对于脉理深入浅出,尝谓:“能识死脉,即为上工。”“对于坎、兑、巽三脉,必须钻研。”
  五,对于医史的见解。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
  六,关于医德。他曾作医范十条,为后学之针砭,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
  七,对中西汇参的见解,不泥古、不囿今,要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主张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
  八,论读书。主张以《伤寒论》为鉴,以之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
  九,对于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不能分豁,医生不但应识药,而且要能亲自采药、呚咀配合。
  关于临床方面,主张老少治法应有不同,对象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又要顾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调理虚证,多采“育阴培本”之法。调理慢性病症,特别注意病者的“五志七情”。治虚损防其过中,治痨除着眼肺肾外,更要重于脾。
  他的临证方案及遗稿很丰富,按语用辞犀利,读之使人成诵,理法方药无不悉备。他的哲嗣萧璋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汉语专家,也知医,家学渊源。他的孙女承宗是中医研究院东直门医院妇科医生。

  【北京中医数字博物馆】萧龙友,名方骏,号“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生于1870年2月13日,卒于1960年10月20日,享年90岁。萧氏自幼诵习诗书,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后入成都书院学习,得以涉猎中医书籍。1892年,萧龙友同陈蕴生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疗效很好,声誉雀起。27岁时考中丁酉科拔贡,入北京充任八旗教习。后被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知县。1914年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由执政府内务部聘为顾问。从官之余行医治病,颇受患者欢迎。1928年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自署为“医隐”,号为“息翁”。1930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解放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院长、顾问,中央卫生部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华北区特邀代表,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2届代表,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中央人民医院顾问,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等。萧氏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留《现代医案选》、《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息园医隐记》、《天病论》等文。

  【医源资料库】萧龙友(1870-1962年)现代医家。北京人。幼读经史,为清时拔贡。后学医有成,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推崇《伤寒论》,重视七情内伤致病,医药并重。建国前与孔伯华在北平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弘扬中医,培养中医人材。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齐名。人称北京“四大名医”,尝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全国一、二届人民代表等职。

萧龙友医寓——兵马司胡同59号

(萧宁远, 来源:北京晚报)

兵马司胡同位于西城区,西起西单与西四之间,南面是丰盛胡同和辟才胡同,北面是砖塔胡同、大院胡同、羊肉胡同。古时候,北京的管理机构叫:“兵马司”,清人赵翼《咳余丛考》(卷二十六)中记:“京师有兵马司,专理捕盗及斗殴等事。”“兵马司”制,起源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元史·世祖》中记,元世祖忽必烈设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仗,下设南、北兵马司。这和北京现在的南北兵马司胡同的来历有些关系吧。今天的兵马司胡同和北京城的大多数胡同一样看起来平实、安逸,甚至有些没落。西面那些熟悉的居民灰砖房,由于城市改造,如今已经难以寻找踪迹。要知道,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胡同曾因一位名人而名噪京华,他就是被誉为四大名医之首的传奇医生萧龙友先生,他的故居及医寓就坐落于现兵马司胡同59号(原22 号)。

  萧龙友(1870—1960),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蛰蛰公”,“息园老人”,“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祖籍江西吉安,于1870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学署。萧龙友自幼天资聪颖,又承庭训极严,在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期间,常以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童年时,由于其母长年有病,便留心于医药,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挺身而出,年仅22岁的他,约同当地医生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
  清光绪23年(1897),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即以拔贡生考取南学教习,教满以知县分赴山东候补。历任嘉祥、钜野、淄博、济阳等地知县,后升知府。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由山东都督府奉调入京,任财政部机要秘书,农商部参事,实业债券局总办,国务院参事等职。萧龙友进入仕途后,虽在官场,却从未间断研究医学。他的视野很开阔,不仅精研中国的医学经典,而且浏览了当时翻译过来的很多西医著作,在公余之暇经常给人看病行医,颇有疗效。所以当时的内务部及主管卫生机关即聘请萧龙友为考试中医士襄校委员,并因而取得了医师资格。

  萧龙友数十年宦海浮沉,自感于国于民无益,更加深了他从医的决心。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萧龙友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段祺瑞、吴佩孚等名流诊治。

  1916年5月,袁世凯病危,其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先生入总统府为其诊断。萧大夫切脉后,断定袁的病为尿毒症,提笔开了处方,必须服药静养,但袁的次子袁克文却坚信西医。弟兄俩意见不合,袁世凯的妻妾十余人也六神无主。延至6月6日,这个做了 83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凯终于一命呜呼!事后,萧大夫对人说,袁世凯内外交困,活在举国上下一致的声讨中,而尿毒症又必须静养,以袁世凯当时的心情又怎能静得下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气数已尽了!
  1924年,孙中山因国大计带病北上,病情日趋严重,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断其病由。经友人介绍,请萧龙友前去为中山先生诊病。萧龙友为中山先生诊视后,断为病之根在肝,因知病已入膏肓,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开处方。如实向守候一旁的夫人宋庆龄告诉病情。中山先生病逝后,经病理解剖,发现其“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了中山先生所患确系肝癌,说明萧龙友诊断无误,一时社会为之轰动。

  1929年1月,梁启超先生患病便血,事前曾赴协和医院检诊。医诊断为肾上有病,必须手术切除。梁公放心不下,驱车前往萧府求诊于龙友先生。切脉后,萧龙友对梁公说:“阁下肾脏无病,应该慎重行事,长服所开中药便可痊愈。”但梁公坚信西医,仍赴协和医院手术,果不出萧龙友所料,梁启超先生最终还是死于手术刀下。后经病理解剖,梁启超先生肾完全健康。梁启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教授于治丧时,在讣告后所撰梁启超先生传略中,将治疗的全过程予以披露。
  北京皇城根街陈同孙先生的夫人产后虚弱,病情危急,好多医生已感到束手无策,便请来萧大夫为之诊脉。尚未处方,这时陈同孙夫人的堂妹子正骑自行车下学归来,听说名医来看病,便顺便诊诊脉,说是月事一两个月没来了。萧大夫给这位小姐把脉后,乘无旁人时,很轻声而又很肯定地对同孙先生说:“尊夫人的病,别看十分严重,包在我身上。只是小姐的病不大好治,恐怕过不了八月节……”陈同孙先生听了很吃惊,忙问为什么。萧大夫回答说:“治疗晚了,体内的淤血药力已经打不开了。”送走萧大夫,陈同孙先生半信半疑。一个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倒不要紧;一个尚骑着脚踏车上学,倒十分危险。这如何令人相信?精确的诊断等于科学的结论。当时说这话是端午节前后,不久就炎夏来临,学校放暑假。已是卧床不起的陈夫人在萧大夫多次诊治处方服药后渐渐好了起来。而那位小姐却在暑假中日渐面黄肌瘦,秋季开学便病卧床头,果然在阴历八月上旬去世了。

  由于萧龙友医道精妙,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有一句话:“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当时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相当看好。如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在这之前,中医师能进入西医院会诊,尚无先例。
  萧龙友先生1914年由山东济南奉调入京后,几经搬移,最后选中兵马司胡同59号(原22号) 这所宅院,从此在这里居住了三十多年。当年,这栋宅院是由前后四座四合院组成,分为东院、西院,占地大约2000多平方米。迎门外是一栋影壁,两边各有四扇屏风门与院中半圆形花坛连成一体。萧大夫早年住在西院的后院北房,前院的北房曾是萧大夫看病的医室。西边前后院各有五间地下室。1956年后,西院出售,萧大夫移居东院北房。中间一间是祖先堂,东侧一间做卧室。后院的那棵有300多年历史的枣树属国家一级古树。

  1928年,萧龙友先生正式弃官挂牌行医。医寓就设在这所宅院中。街门坊上挂了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上面亲笔写了“萧龙友医寓”五个不很大的字,木牌为酱红色底,绿色字。别看这块小小的牌匾,在当时的老北京却是件轰动的事件,在北京民间流传一副对子“言菊朋下海,萧龙友挂牌”说的就是此事。宅子的院门口从医寓挂牌起就移栽了一排古铜色的槐树,苍老遒劲,充满生机。后来,萧龙友先生看病的医室移到前院的平房内。每天早晨患者在门房排号直接到诊室依次就诊。萧龙友先生看病都是亲自开方,因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有不少患者把他的处方收藏起来,有的又裱起来作为书法作品。更有甚者出高价收购萧龙友先生的处方,一方面从处方中探讨萧龙友的医术,一方面也是为了珍视他的书法。许多被萧龙友先生治愈的社会名流赠送匾额,虽然书法、装饰优雅上乘,但淡泊名利的他从来不挂起来,积攒多了还叫人刨平改为制作家具的木料,其高风亮节令世人景仰。

  1930年,还是在兵马司胡同的大院里,萧龙友和孔伯华商议自筹资金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萧龙友虽年已八旬,他将别号“息翁”改为“不息翁”,仍是念念不忘发展中医事业。1954年9月,萧龙友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时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提案。1956年,国家采纳了他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

  1943年,萧龙友先生的女婿、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耗时一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创作了《流民图》,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当年10月29日在太庙正殿展出,萧龙友先生在日本宪兵队包围太庙禁展前的两个小时,在女儿、著名书画家萧琼的搀扶下走进太庙大殿,并为展览题词。

  萧龙友先生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他在撰写的《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说到: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谓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
  1949年,新中国成立,萧龙友先生虽是人到暮年,却壮心不已,除担任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历任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那年被上级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1960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萧龙友先生逝世后,兵马司胡同59号院并没有因此而没落,萧龙友先生的家人依然在大院中平静地生活着,但这样的生活仅仅维持了六年。1966年6月初的一天,兵马司胡同59号院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红卫兵在胡同里面破四旧,打砸之声由远及近,仿佛随时都要破院而入。萧家的女眷因害怕被抄家,就偷着把家里的旧东西拿到院子中烧掉,可恰恰就是因为烧东西时冒出的浓烟把红卫兵引来,红卫兵冲进了院子进行了抄家。所幸之事,萧龙友先生的关门弟子张绍重在此之前将萧龙友先生的医案及部分诗稿抢运出院子,免于浩劫。萧龙友先生还是著名的收藏家,也亏着在 1960年萧龙友先生逝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后代萧瑾先生、萧璋先生将其一百多件古代珍贵文物及字画捐献给国家故宫博物院,使其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但当代、近代的一些名人书画等被红卫兵抄家时整整烧了半天,全部被毁。

如今,兵马司22号院已改为59号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气派与繁华,从院内随时可见的私搭小厨房中飘起的炊烟让它与周围的大杂院看起来一样的平和朴实。只是,院中那棵300多年的枣树和院门口那排状如虬龙盘怒的古树依旧傲然挺拔,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这座大院不平凡的昨天。

Related articles/扩展阅读:

1. 中国科学院 ,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ygysmd/200906/t20090624_1809631.html
2. 京城四大名医经验传承--一代儒医萧龙友(2010), 作者:萧承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兵马司胡同59号——萧龙友医寓,作者: 萧宁远 ,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8-03/14/content_12702109.htm

江西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

唐贤坊村风韵

该村位于吉安县西南10公里处。据史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并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萧姓在唐贤坊村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八世770多年。

走到村前,一座居中屹立的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气派。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4个绿底金字匾额。另有一“大夫第”横匾,则显示萧家乃名门望族。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3个苍劲而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

五排30多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就分布在祠堂两侧及后面,构成了这个古村落。村中铺有20多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走进巷道,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分明是踏进了古民居建筑展览馆。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4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 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框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五排古民居中,前排的面积较小,稍低;第二至第五排的房屋高大宽阔。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就是一个壁垒森严的深宅大院。

这些古民居室内的结构颇有特点。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致的图案,不少烫金的图案至今仍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大厅板墙上方绘刻了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衬托唐宋名诗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使人置身一种高尚典雅的文化氛围之中;厅堂内镶嵌图案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经过数百年时光的镀烙,显得老成持重,似乎它们就是见证古村历史的发言人。

唐贤坊村历来倡导尊贤重教,建村之后,先后在村东和村西建了两个书院。村西的书院是栋1厅4房两层的砖木楼房,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雕梁画栋,一派富丽堂皇。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当年书声朗朗的书香氛围。一村两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使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30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中获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衔的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

在唐贤坊村西约200米处的江边村,建村略早于唐贤坊,是一个具有802年历史的古村。该村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和两座萧氏宗祠亦保存完好,与唐贤坊村形成了一个古民居群。

如今,建设中的赣粤高速公路紧挨村西而过,村后禾河上正飞架一座漂亮的高速公路大桥,给古村平添几分现代文明气息。当地政府正在加紧对唐贤坊村的保护与开发,并热忱欢迎海内外游客前往考察研究、旅游观光。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2月20日 摄影:旷喜保)

从吉安县城出发,一段平坦的水泥公路后,再经蜿蜒的禾河大堤公路,熟悉的村庄掠过视野,阳光从湛蓝的天空倾泻而下,一幢幢巍峨、斑驳的古屋跃入眼帘。同伴告诉我,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古老村庄———江西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该村位于吉安县西南10公里处。据史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并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萧姓在唐贤坊村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八世770多年。

走到村前,一座居中屹立的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气派。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4个绿底金字匾额。另有一“大夫第”横匾,则显示萧家乃名门望族。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3个苍劲而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

五排30多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就分布在祠堂两侧及后面,构成了这个古村落。村中铺有20多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走进巷道,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分明是踏进了古民居建筑展览馆。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4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框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五排古民居中,前排的面积较小,稍低;第二至第五排的房屋高大宽阔。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就是一个壁垒森严的深宅大院。

这些古民居室内的结构颇有特点。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致的图案,不少烫金的图案至今仍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大厅板墙上方绘刻了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衬托唐宋名诗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使人置身一种高尚典雅的文化氛围之中;厅堂内镶嵌图案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经过数百年时光的镀烙,显得老成持重,似乎它们就是见证古村历史的发言人。

唐贤坊村历来倡导尊贤重教,建村之后,先后在村东和村西建了两个书院。村西的书院是栋1厅4房两层的砖木楼房,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雕梁画栋,一派富丽堂皇。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当年书声朗朗的书香氛围。一村两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使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30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中获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衔的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

在唐贤坊村西约200米处的江边村,建村略早于唐贤坊,是一个具有802年历史的古村。该村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和两座萧氏宗祠亦保存完好,与唐贤坊村形成了一个古民居群。

带着犹疑,踏上前往古村的路基,立刻,那个端点,那个原本是遥不可及的年代,变得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术语,而暗合了某种气息向我奔撞而来。就在公元907年间,为避楚马殷之乱,一群人行走在赣中大地上,他们领着父命,带着先辈的辉煌,在嘱托声中上路,从湖南长沙一路走来,陪伴他们的是炎炎烈日?漫漫风雪?还是泥泞路滑的雨天?他们肩挑手扛,携妻带子,沿着赣江一路奔行,避居于泰和县早禾渡,来不及喘息,又溯禾水而下,辗转而至吉安县高塘,若干年后,由高塘分出一支转入横江。迁徙的跫音穿越历史的天空,在我们的耳边轰然响起,唐贤坊村一下子在视线中豁然开朗起来。

置身于唐贤坊古村,总是想起两个词,一个是“从前”,一个是“现在”。“从前”在残垣、断壁、古树、遗址和传说中解述,带着历史的沉重和人文的忧郁;而“现在”更接近时代,总是定格于一些真实的载体,甚至是活着的见证人。这样的见证人往往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的岁月已如一堵厚云,声音黯哑,目光遥远,讲述中带着一种远古的神秘,让我们这些踏访者颇费揣摩。据村中老者所云及《滩头唐贤坊萧氏家谱》记载,基祖肖懋爵世居高塘,任过临川主簿官职,育有四子。后因“爱金牛渡之中洲,秀水夹流,嘉林从荫,遂筑室读书,题曰《中洲书院》,宋庆元五年(1199年)于洲头南岸筑室居焉。”建村名滩头,即今江边村。南宋嘉定年间(约1224年),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基祖萧懋爵于村东立牌坊题名“唐贤坊”,不久建村乃名“唐贤坊村”,命次子萧澄分居于此。唐贤坊村由于繁衍开来,至今已历二十八世达781年之久。放眼唐贤坊村,禾水碧波荡漾,依村而过。沿禾水向北,有一滩名“金牛渡”,水浅而清濯,可涉足而过。滩北岸边有一山,名曰阳台太极山,山形似鼓,又名铜鼓岭,登山远眺,唐贤坊村山明水秀,尽收眼底。村后有七眼连结如“龙”、水深面宽的大池塘,四棵枝繁叶茂、高大粗壮的古樟环绕于塘边,浓荫蔽日,水草青青,波光潋滟,美不胜收。极目而望,对村而立的吴仙山,宛如一只张着绿色翅膀的蝴蝶,振翅欲飞。难怪清代进士朱益藩当年欣游之后大发赞叹:“余尝沂金牛渡滩头上流,见夫阳台太极诸山枕其背,吴仙南岩诸峰列其前,屏障森列如玉笏。然禾川涟漪,清流交汇,其山脉磅礴郁积,水色迥环映带,望而知为石阳(吉安县古称)之名胜。

古村唐贤坊,就在这些逶迤的色彩中,数百年来文物一样演绎着自己的故事,高大的古屋,虚掩的木门,袅袅的炊烟,几声犬吠,几声鸡鸣,时光好像在这里凝滞。视线掠过斑驳的青墙,暗影里似乎有一种久远的目光,与我痴痴相望,古老的村落攸忽间有了生动的表情,暗影里有一种知觉,仿佛几百年的岁月忽然醒了,一种奇异而安祥的感觉,一种来自民间的暖意,一种幽远的气息在我心头氤氲开来。是在寻找故乡的气息?童年的记忆?还是寻找那个远去的温馨、宁静、淳朴的家园呢走进一座座古宗祠、古书院,一栋栋古民居,一条条古巷道,我想,打动自己的远不止这些年代久远的风物,更有那渗入骨髓、源远流长的庐陵文化、祠堂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

萧氏宗祠:一个只有百余户人家,三百余人口的村庄,小是小了些,散发出来的气韵却极有个性,极有底蕴,极有成就感。站在村口眺望,只见五排30余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沿着禾水铺排开来,便有了一种含蓄的张扬。走进村里,几位花甲老人坐在树荫下闲聊,队长肖菊华见有人来参观,很是为自己家乡的悠久历史和家乡走出去的人才骄傲,他主动带路,热心讲解,并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家史》给我们参考。据《滩头萧氏谱系源流》记载,萧氏出自帝喾之后,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元前681年,嗣孙叔大心,因平南宫长万有功,宋桓公封于萧,从此叔大心以国为姓,遂为萧叔大心。有这样尊贵的历史背景,使唐贤坊人平添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儒雅与大气。在村中央,一座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巍峨,高大威严。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四个特大绿底金字匾额,“大夫第”金字横匾显示出萧家名门望族的气派。祠堂门前,两尊用红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威猛且栩栩如生。粗壮的祠堂立柱上刻着“酂 侯推高第,吴峰护名门”,“面对吴峰一门竞爽,积德唐代八叶名家” 的对联。“酂侯”即汉高祖刘邦特赐的第一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丞相萧何;“八叶名家”即唐代八个世系中都有萧姓宰相。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三个苍劲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旨在世代做人处世,明礼诚信,以正纲纪。祠堂后厅,左边有大钟,右边有大鼓,中间是神龛,每逢祭祀,子孙齐聚,钟鼓齐鸣,庄严肃穆。“萧氏宗祠”是唐贤坊村的总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整个祠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宇轩昂,蔚为壮观。其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唐贤坊先人的心血和智慧。沿着宋朝的鹅卵石铺就的小巷,我们从村头走到村尾,又从村尾走到村头,那深深浅浅、或长或短、曲曲折折的石头小巷默默地延伸着,鞋跟敲击鹅卵石的声音飘然于古老的墙体之间,回荡不绝。踏着一块块光溜溜的卵形石头,穿过一条条曲折有致的阡陌小巷,我们走进一栋栋古老的民居,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古村的灵魂。唐贤坊有着五排30多栋保存完好的集“宋元明清”各朝特色的古民居群。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四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柜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而成。古民居有的是前上两厅,中间有天井;有的是前、上、后三厅,前、上厅之间空出天井采光,院内青砖铺地。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便将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全关在了饮食起居之外。大院内,依然是耕读人家的生活,信守着仁义礼教的儒家信条。唐贤坊30多栋古屋与相隔仅200余米、有802年历史的江边村20多栋古民居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古村古民居群。晴空万里,惠风习习,明媚的阳光透过檐缝斜射下来。在那些造型古朴、风格别致的古屋中,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美的图案,门檐和大厅板墙上方绘刻的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图案惟妙惟肖。那些各式各样、风格迥异、栩栩如生的雕刻,饱浸沧桑却仍然金碧辉煌的鎏金图,以及几乎家家都有的雕花描金古床,做工精细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仿佛在无声地倾诉着古村昔日的繁华与荣耀,气派与奢华。据传,唐贤坊村 萧家先祖外出经商后衣锦还乡,加上该村曾卫国有功,朝庭褒奖了一斤金子,于是把村庄建得如此精巧细致,妩媚动人。

重教崇文是庐陵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庐陵就一直流传着“团箕晒谷,教子读书” 的民谚。“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的对联在各地民居的屋柱和门墙上随处可见。唐贤坊村崇尚庐陵文化,倡导尊贤重教,村民温文尔雅。当时人口不逾百户的唐贤坊村,居然建有四个书院,在向导肖菊华的指点下,我们跨进了村西书院。这是一栋一厅四房两层的砖木楼房,有螺旋形楼梯盘旋而上,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内秉承儒家传统的格言、警句、对联触目可及,渲染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文化氛围,置身其中,我们仿佛闻到了随风而至的“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浓浓书香。如此考究的读书、讲学场所,唐贤坊村自古文风鼎盛由此可见一斑。一村四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难怪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29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因功名而受晋赠的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街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唐贤坊人不仅知书达理,而且忠勇爱国。据说早在1275年,当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回故里吉安县募饷起兵勤王时,该村积极响应,不少壮汉英勇赴战,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从书院而出,踏上如时光隧道般幽深的巷道,平展展的鹅卵石合着悠闲的脚步,几个还未入学的稚童,仰着如花的小脸,用充满疑义和好奇的目光跟随着我们走前走后。当我们驻足要与之攀谈时,他们却洒下一串羞涩而又清脆的笑声飞快地跑开了,躲进小巷的另一头,偷偷地探出头来望着我们。古村的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太久远太厚重了吗?然而,文化的基因早已深植于他们的血液里,他们是古村的希望。

暮蔼中,古老的唐贤坊村沐浴在夕阳金色的余晖里,没有浮躁,宁静得如一缕清风,一弯素月。唐贤坊,这扎根了数百年之久的古村,依然发出了悠远的、绵绵不绝的历史回声。

吉安县
横江镇
唐贤坊村

萧明哲 & 文天祥

萧明哲

萧明哲,将乐水南镇人。南宋末年,他跟随丞相文天祥在江西抵抗元军,任督府架阁监军。他战死沙场后,文天祥曾集杜诗哀明哲:“诸生旧短褐,张目视寇仇。高谊依然在,白骨更何忧?”

萧明哲字元甫,太和人。性刚毅有胆气,明大节。少举进士,天祥开府汀州,辟充督干架阁监军。师出岭,明哲以赣县民义复万安,连结诸砦拒守。兵败,被执不屈,死于隆兴。临刑大骂不绝口,闻者壮之。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战
元至元十三年二月,宋廷于临安(今杭州)降元。五月,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拥立赵昰继帝位。陈宜中任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任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文天祥提出回温州(今属浙江)组织水军,由海道收复两浙的建策,为陈宜中所阻。七月,文天祥以枢密使、同都督,开府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募兵抗元。旋转至汀州(今福建长汀)。十月,文天祥遣督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今属江西),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声势大振。但因南剑州于十一月降元,陈宜中、张世杰等奉赵昰逃往海上,元军得以长驱入闽,文天祥被迫移屯漳州(今属福建),进攻江西之军也相继退出。....

......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黎贵达潜谋降,执而杀之。至元十五年三月,进屯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殂,卫王继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许。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十一月,进屯潮阳县。潮州盗陈懿、刘兴数叛附,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执兴诛之。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道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邹洬自颈,众扶入南岭死。官属士卒得脱空坑者,至是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皆死,杜浒被执,以忧死。惟赵孟溁遁,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获,俱死焉。唐,广汉张栻后也。

(《宋史.文天祥传》

萧焘夫,永新人,与兄萧敬夫俱天祥客。焘夫为诗有豪俊气。天祥起兵,补从仕郎。及彭震龙谋复其县,焘夫赞之。县受屠,兄弟俱死之.

永定发现文天祥诗文
发布:2009-11-27 18:19:08 来源:客家风情

永定县仙师乡恩全村、峰市镇桃泉村日前整理新编《萧氏族谱》时,发现宋朝丞相文天祥的诗文,在今《文山先生全集》里所未见,现辑录全文,公诸于世,以飨书生学者:

督干架阁监军萧明哲,字元辅,吉州之泰和人。尝为乡贡,性刚毅,遇事有胆气,明于大节。予至汀、梅州,从督府募至江西监县(应为赣县,传抄误笔),义兵收复万安县,寻复龙泉再行府。元辅冲入野陂,连灭诸寨后,因拒虏被执死于隆兴。临刑痛骂不绝口,南北壮之。宋朝丞相集杜句诗挽之(吉安府由水路下去三十里张家渡出文天祥先生):诸生旧短褐,张目视寇仇。高义终焉在,白骨更何忧?

以上为全文照录永定仙师乡恩全村、峰市镇桃泉村萧氏旧族谱记载,原文为恩全村九旬老人萧发顺收藏的其十九世萧集堂公楷书手抄《萧氏族谱》的部分文字。原题为《宋丞相文天祥撰忠义传》。

把文天祥《忠义传》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督干架阁监军(官职)萧明哲,字元辅,吉州泰和县人。他曾参加乡试选贡,性情刚直,有毅力,碰到事变时,有胆略气概,深明大度的气节。我到汀、梅州,率领帅府募兵。等到出发至江西监县(应为赣县),义兵收复了江西万安县。不久,又恢复了浙江龙泉的行府。元辅进入野陂,抵抗元兵,被元兵接连灭了几个村寨后,由于拒绝当元兵的俘虏,被害死在隆兴。元辅受刑时,痛骂敌人,嘴不停语,无论是北方的元人,还是南方的宋人,都被他的壮烈之情所感动。宋朝丞相引集杜诗连成一首诗哀挽他:生员元辅虽穿着短旧平民百姓的粗平民服,却是睁大眼睛怒视着敌寇仇人,固然英勇就义,高风亮节却永远存在,即使身体化为白骨,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21岁中状元,任湖南提刑,后知赣州。宋恭帝德元年(1275),元兵渡江,朝廷诏诸路“勤王”,天祥得诏书,尽以家产充军费,招募义兵三万余人,至临安,拜右丞相。时元兵副进临安,天祥往元军大营会见元帅伯颜,被拘。在押送北行途中逃出,至福安,重建抗元军队。转战福建、浙江、江西各地,祥兴元年(1278)被俘,押到燕京,元人多方诱降无效,囚禁达三年之久。至元十九年(1283)12月8日慷慨就义。查阅江西《泰和县志》等有关资料可知:萧明哲,字元甫(辅),泰和王隐士,有胆气,明大义,随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兵败被执,不屈死。历史资料与本次新发现的文天祥所撰《忠义传》完全吻合,如出一辙。

永定新发现的文天祥诗文有不菲的意义:闽西民间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史料待发掘,闽西客家族谱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文天祥《忠义传》收在族谱中,体现了客家人崇尚“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崇高精神和坚贞的民族气节,诠释了客家文化精义和客家民众的价值取向。同时,永定旧《萧氏族谱》记载这篇《忠义传》揭示了永定萧氏与江西泰和王山萧氏的渊源关系。

(source: http://www.yd0597.com/html/2009/11/27061908513.htm)

江泽民, 原本姓萧?

婺源,古今名人辈出,使得这块美丽的土地锦上添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前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祖籍在婺源县江湾村。

婺源地处安徽、江西交界处,三面被江西的县境包围,但其历史文化渊源一直在安徽的古徽州。国民党政府从上世纪三十转四十年代划归江西管辖,解放战争时期回到安徽,解放后又正式划归江西省管辖。

婺源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又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及当代武打小说巨匠金庸的家乡,现为江西省上饶市管辖。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是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农村最美的地方。

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还是近代的事,与红色中国的诞生息息相关

江湾村位于县城紫阳镇东部、江湾水下游梨园河的一个河湾处,距县城28公里。原名云湾,因萧江氏迁此后,子孙繁衍成旺族,以姓氏改村名为江湾。

江湾村的江氏之先祖原本姓萧,故曰萧江氏。萧氏在中国历史上显赫辉煌,三千多年来,先后出过帝王、名臣大将。据《兰陵萧氏二书》记载,江湾的萧江氏乃西汉初宰相萧何的后裔。萧何之后传至南北朝时,萧衍创建了南朝的第三个王朝??梁朝,萧衍称高祖武帝,江湾的萧江氏乃是高祖武帝的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之后嗣。到了唐代,这一派中的萧?、萧嵩、萧华、萧复、萧 ? 、萧置、萧仿、萧遘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这在中国历史是是鲜见的。

那么,萧氏又是怎样变为江氏的呢?

“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之仲子萧祯,在任江南节度使时,因父蒙难,隐居安徽歙县篁墩,为避祸害,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凡江氏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萧江全谱》)。自萧祯易姓江后,江祯即为萧江一世祖。二世祖江董是江祯的长子,因其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水路皋径,成为婺源萧江始祖,至六世祖江文?迁居 坑,再传转八世祖江敌迁居江湾。

江湾地处群山怀抱的河谷地带,梨园河由东而西呈S形从村南侧流过,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这里地处要道,通衢到浙,是个千年古村。建筑都很宏大,今天仍然辉煌。这里人文荟萃,萧江氏一族,以才入仕者众多。萧江氏迁居江湾后,文风素盛。据民国《婺源县志》记载,江湾由科举或荐辟等步入仕途、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者,有24人;江湾潜心著书立说、光耀词林者计19人,著作达92部,且都是历代名人,其中名声最著者,乃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

2001年,江泽民来到江湾视窗,一下车便高兴地挥手说:“乡亲们好!”一声亲切的问候,道出了他发自内心的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他访问农家,走访学校,走遍了全村。现在,江湾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上,雕刻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江湾”两个大字。

如今,江湾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一个胜地。他不仅因为是江泽民的祖籍地,同时,更因为整个婺源县的美丽迷人。它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于世。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久违了的温馨感觉。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一定会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Extract from 红色江西 伟人祖籍地大观,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8/12/content_3343991_1.htm)

江西省萧氏

江西(Jiangxi Province)

View Larger Map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2008年底人口4400.10万人。省会为南昌。

现辖11个地级市,以及1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70个县. 地级市: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上饶市

江西人口以汉族占绝对多数,占总人口的99.73,是中国汉族比重最高的一个省份。虽然省内散居着近37个少数民族,但是达到一定人口数量的只有回族和畲族。江西南部与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南部一起还是汉族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地,现今当地仍保留着具备客家传统的生活习俗。此外,客家民系在赣西北铜鼓等地亦有分布。

江西省可以明显地分为若干个方言区。赣语是江西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大約佔三分之二。客家话使用人口約佔三分之一,主要分布于南部,以及赣西北铜鼓。九江使用江淮官话。赣州市章贡区和信丰县城使用西南官话。婺源县、浮梁县、德兴市使用徽语。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和德兴市(限陇头)使用吴语。

赣中 - 临川,南昌,吉安县唐贤坊村
赣北 - 景德镇,庐山
赣东 - 婺源
赣西 - 井冈山, 宜春,萍乡
赣南 - 瑞金, 渼陂古村,赣州

江西萧氏

赣中
唐贤坊村位于吉安县西南10公里处。据史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并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萧姓在唐贤坊村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八世770多年。

赣北
景德镇,江南名镇,千年瓷都,“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巅峰是此都”,尤其以“青花瓷”著名

赣东
婺源,为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县,位于江西、浙江、安徽三省交界处。旧属徽州,为徽州六县之一。“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之仲子萧祯,在任江南节度使时,因父蒙难,隐居安徽歙县篁墩,为避祸害,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凡江氏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萧江全谱》)。自萧祯易姓江后,江祯即为萧江一世祖。二世祖江董是江祯的长子,因其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水路皋径,成为婺源萧江始祖,至六世祖江文?迁居 坑,再传转八世祖江敌迁居婺源县江湾村.前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祖籍在婺源县江湾村。

赣西
一世祖[唐]萧遘,字得圣,唐晚期贬居江西。是为其后裔于清初徙居万载,宜春,萍乡,奉新等地

赣南
在赣州、赣县、信丰、万安的赣江江畔居住着一支兰陵堂萧氏后裔,他们祖祖辈辈多以放排网钓为业,长年漂浮在赣江水面,来去无常,行踪不定。然而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他们必聚至赣州东郊沙河口的萧氏宗祠崇鹤堂,在那里举行为期两天的隆重祭祖典礼。而后,又各奔东西,开始新一年的忙碌。

江西吉安市,不仅是毛泽东的祖籍地,还是另一位伟人邓小平的祖籍地。邓小平的祖籍地,就是毛泽东祖籍地吉水县的邻县吉安县(古代称庐陵县)富田镇横坑村。江泽民,祖籍在江西婺源县江湾村。

Jiangxi (江西) is a southern provi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panning from the bank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north into hillier areas in the south.

The name of the province does not mean "west of the Yangtze" as a literal reading would imply, but originated as a contraction of "Jiangnan Xi" (江南西; "West Jiangnan", or more literally "the west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The name was coined when Jiangnan ("south of the Yangtze") Circuit was split into western and eastern halv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1] The short name for Jiangxi is 赣 (Pinyin: Gàn), for the Gan River.

Jiangxi is landlocked and surrounded by six provinces. It borders Anhui to the north, Zhejiang to the northeast, Fujian to the east, Guangdong to the south, Hunan to the west, and Hubei to the northwest.

江西省家谱目录如下

婺源:
兰陵萧氏二书《兰陵萧氏本宗世系考》1卷与《兰陵萧氏保 世滋大录》3卷,清乾隆,江永纂修,藏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安徽图书馆。
萧江全谱5卷附录5卷,明万历,江旭奇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
萧江复七公房支谱6卷,清乾隆,江如松等纂修,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上海图书馆。
萧江家乘12卷,清道光,江赓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

萍乡:
陂头萧氏集据1卷,清咸丰,萧达祥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
陂头萧氏四修族谱4卷首1卷,清光绪,萧观沣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
萧氏族谱(存3卷),清同治,藏上海图书馆。
萧家湾上萧氏族谱(存3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
湘乡萧氏族谱(存5卷),民国,萧绍曾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
萧氏草谱(存1册),民国,藏上海图书馆。
萧氏续修族谱(存卷首),民国,萧光莹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

泰和:
陇陂萧氏族谱8卷,清道光,萧之书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

铜鼓:
萧氏宗谱1卷,藏铜鼓县丰田扬段村。

崇义:
崇隆萧氏族谱8卷,清同治,萧彦堤等修,藏美国。
萧氏宗谱(存1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

江西萧氏宗亲万里送宗谱 资料具有三大历史价值
2008-5-11 16:37:58 来源: 中华泰山网

5月9日,400年前就与我市岱岳区夏张镇萧大亨后人失去联系的江西省吉安县萧大亨后人来到夏张镇,为一脉相承的泰安萧氏宗亲送来了萧大亨等萧氏先祖的画像、十道圣旨拓本以及萧大亨手写族谱拓本等。

萧大亨是万历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兵、刑两部尚书,1532年生人,一生忠于君国,体恤百姓,是一位深为后人敬仰的著名历史人物,卒于1612年,被葬在泰山南麓金牛山之阳。

偶然机会寻到江西萧氏宗亲

中华萧氏山东宗亲会会长、我市萧府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萧传海是萧大亨第十二代孙。2007年,在参加中华萧大亨宗亲会时曾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萧大亨的资料及泰山学院副教授周郢所著《明代名臣萧大亨》一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这篇文章被传到了江西省吉安县,引起了68岁的吉安县梅塘中学老师、萧氏始祖萧邦宁第二十九孙、萧大亨第十三代孙萧芳麒老人的注意。萧芳麒老人得知萧传海等一直在寻找萧大亨的画像等材料后,不远万里,将9年前偶然搜集到的萧氏先祖画像、十道圣旨,以及萧大亨呕心沥血亲笔手写的萧氏族谱拓片等,带到了泰山脚下,赠送给泰安萧氏宗亲。

“今天,我以吉安城西萧氏族裔之身份,带着一份浓浓的乡情,将我列祖列宗之精英图及我清圹五支之族谱,赠送给我一脉相承的山东泰安宗亲,让大亨曾经呕心沥血修撰的族谱重返泰安。”萧芳麒老人说,“我此行的第一个愿望已经实现,还有两个宏愿,一是修缮萧大亨亲建的‘四世一品’坊,二是修建‘太保庙’。”

对于江西萧氏宗亲的信任,萧传海说:“你们放心我,我也请你们放心,一定保护好先人留下的文物,修复萧大亨墓,建好萧大亨文史纪念馆,并将力促下届萧氏宗亲会在泰山脚下召开。”

资料具有三大重要历史价值

“江西萧氏宗亲带来的这些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据泰山学院副教授周郢介绍,萧芳麒老人带来的这些宗谱等资料有3个方面的价值。

首先,目前文献上关于萧大亨到泰安之后的资料比较多,但对于萧大亨祖籍的资料很少,这些宗谱等资料提供了详细的萧大亨的家史资料。其次,这些宗谱等包含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皇帝所下的圣旨,对于考察萧大亨前期的历史以及对所在朝代的影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在我写作《明代名臣萧大亨》这本书时,曾经找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萧大亨的画像。后来书上所用的是根据历史描述还原的画像。而江西萧氏宗亲提供的这些资料中,就有目前我们所发现的惟一一幅萧大亨的真实画像,这填补了长期以来研究萧大亨的一个空白。”周郢说,这些资料将对于泰安研究挖掘萧大亨文化资源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

江西省會昌縣文物普查發現明清時期蕭氏宗祠

7月30日,江西會昌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發現壹處始建於元末明初、完善於清代的蕭氏宗祠。這一發現對研究客家古祠堂的建築及其所有權的演變歷史和客家宗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價值。

  據悉,該宗祠位於北緯25°35′56.6″,東經115°46′51.5″,坐落於文武壩鎮社壇腦西側。據《會昌縣蕭氏宗祠誌》載,該宗祠始建於元末明初,當時為2棟廳,明中期擴建,1924年冬由蕭氏宗親改建為3棟廳雙天井結構。蕭氏宗祠卯山西向,寬13.4米,深35.2米,占地面積471.68 平方米。詞內地面和屋頂均有3個層次,高底有致,意為長幼有別、昭穆有序。該宗祠為立柱式磚木結構,青磚碧瓦。瓦檐前部和高聳的避火牆頭皆為赤金色琉璃瓦,滴水盡蓋琉璃瓦當,琉璃筒瓦壓脊,檐角高翹,氣勢宏偉,蔚為壯觀。

  據初步判斷,該宗祠基本結構為明清時期所建,前棟三排石門枋及兩邊門額上的“敬宗”、“睦族”石匾,大門前的八棱形石柱及大門前兩旁的石鼓,宗祠內前廳大天井前後的各壹對(4根)八棱形石柱和中廳兩對圓柱形木柱,屋樑上碩大的井架斗拱等等,皆為明清時期原物。中廳那對八棱形石柱陰刻對聯“佐沛公封酂侯名世挺生追雙漢,官太傅升大將人才輩出溯蘭陵”亦為為明清時期原物。

  另據瞭解,新中國成立後,蕭氏宗祠收為國有,始為縣糧食局倉庫,後改為汽修廠車間倉庫。汽修廠改制後,該宗祠又由當地壹村民吳氏購得。 1996年,由移居臺灣省的會昌縣右水鄉人蕭治中先生出資購為蕭氏眾有,並牽頭全面整修,成為蕭家公共活動場所。現在的會昌縣蕭氏宗祠保持了明清時期的基本風格,並以其宗族歷史為根本,結合當今形勢,增加了壹些古近現代相得益彰的文化內涵飾物飾品飾畫。宗祠內掛有牌匾12方,包括公德匾、功名匾、堂名匾等;刻有以勵志、訟德、修身、敬宗、睦族等為主題的對聯9幅;還在藻井內彩繪著族內歷代名世挺生之肖像,以激勵後人,緬懷先祖,報效國家。

江西萧氏

考萧氏源流,至第23世萧彪,正好是汉武帝时期,萧彪在朝为官,免官后迁东海兰陵(今山东峰县),其裔孙亦由沛迁来,称兰陵为其郡望。到晋朝,其萧氏第39世,一支迁江西建昌,一支迁浙江绍兴。
三十世孫蕭覺仕唐, 值世亂, 舉族出逃, 分居湖廣及江西ˋ泰和ˋ廬陵等縣
唐朝末年,藩镇之乱、百姓纷纷南迁。第69世张觉兄弟三人,问卜得卦,亦水。遂誓言逢水而居,一人归江西泰和旱禾渡一人迁江西临川,一人迁广东惠州。

宋元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移民高峰。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发动了"靖康之变",不久北宋王朝覆灭;南宋徙都临安。中原包括萧氏在内的士民,扶老携幼,率家随宗持续南迁,仅是随高宗南迁的臣民即达百万之众。此次南迁总人数估计应在千万以上,规模较前两次还要大,对近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南宋末年,蒙古人继金人之后又一次入侵中原;处于黄河流域的民众为躲避战乱再度南逃。随后蒙古军南逼,在四川地区、沿长江湖北地区和赣闽粤交界处残酷屠戮;萧氏族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大批南移。蒙古军渡过长江后持续南侵,早先迁入长江附近地区的萧氏先民只得继续南迁,进入湘闽粤等地。

这一时期即成为江西、福建、湖南等地萧氏郡望的定型时期。

江西的萧氏郡望主要是庐陵。据史料和墓志铭记载,当时萧氏分布于该地区的主要有今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永新县、新余市、新干县、樟树市等。据统计,以吉安为中心的萧氏定居区内有名的萧氏家族达四五十个。如,吉安市有"三瑞御史"萧定基家族、蕲州推官萧浔家族、广西转运使萧桂林家族和萧国华家族;临江有萧燧家族、萧陟家族和萧谔家族等等。福建是继江西之后萧氏宗祖昌盛、郡望较多的另一省份。唐代就有不少箫氏族人迁入福建,宋元时期持续这一趋势。福建萧氏家族郡望主要有龙溪县jqk今福建漳州]、福州、福清、邵武、沙县、泰宁、宁化等地。宋代,龙溪县出萧氏进士十人;福州进士八人,状元一人;邵武进士六人,举人五人。出名的家族有状元萧国梁家族和进士萧德藻家族等。湖南萧氏族人也很多。五代至两宋时期,湖南的萧氏主要由江西迁人;元代,除江西外,苏、豫、皖、闽诸省萧氏也大量的迁入湖南。湖南萧氏主要郡望有长沙、安化、新化、娄底等。

从晚唐五代到宋、元的四百六十多年间,萧氏的主要迁徙地是江西、福建和湖南。

明清时期,江西萧氏人数继续居全国之冠,仅庐陵一地就有三百二十五支萧氏家族. 现在的蕭氏人都是从江西吉安泰和一带发源,并以这为圆心向四周迁出,其中大部分向湖南方向迁徙.每一个迁出的家族在落脚地都开始了重新修谱,所以一个家族会产生一个族谱.

12月3日,泰和萧氏通谱编纂理事会工作人员将一批《泰和萧氏族谱》捐赠给县档案馆妥善保管。该族谱记载了萧氏家族在泰和县境内102个宗族8万多人口900多年的繁衍发展历史,共计108卷。编撰工作历时三年,耗资近90万元。不仅为肖氏族人提供了寻根问祖,分辨宗支发派的依据,也为丰富泰和地方史志作出了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肖氏家族将其族谱捐赠入县档案馆永久珍藏,进一步丰富县档案馆馆藏。江西省泰和县档案局 龙桃(2009-12-06)

Source:
(江西省文化廳文物保護處 會昌縣全國文物“三普”隊員 張炳春 蕭南京[2008-08-01] ,http://www.sach.gov.cn:8080/www.sach.gov.cn/tabid/318/InfoID/12759/Default.aspx)

Related articles:

1. 《明代名臣萧大亨》
2, 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 http://gz.jxcn.cn/kjgn/xgwz.htm
3. 赣西, http://www.lvyou114.com/Nav/Nav_City.asp?ClassID=17&CityID=562

惠东县萧宪章

黄狮村

据村里老者说,黄狮村原名皇思扬村。旧时,黄狮村是通往潮汕必经之路。由于得地利之便,村里不少人从事海运和集市买卖,因此不少村民都因商致富,黄狮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村。有钱后,黄狮村人大兴学堂,村里建成了十多间书室,由于当地教育发达,近百年来,黄狮村才俊辈出,考了很多进士、举人。历经黄狮村数代人的努力,目前黄狮村形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现存建筑占地面积约50多万平方米,由外城和内城组成。整个建筑群布局讲究,其中至今还保存着浓郁的岭南特点,集木雕、石雕、灰雕、陶雕为一体,是惠东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


萧宪章
清朝乾隆年间,村里一个叫萧宪章的人在朝廷为官,为皇帝立下汗马功劳。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皇帝颁下两道圣旨嘉奖他的母亲、祖母。

萧宪章咸丰十年间为官,有御赐三令旗之荣耀。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其威名令四方刁徒闻风丧胆,曾为平息海丰梅垅一宗村邻恶性争斗散尽家财,救了姓黄的一村人。咸丰十一年,皇帝赐两道旨,是赞扬萧宪章的母亲和祖母,圣旨在帛麻布的锦织上用毛笔写成:“奉旨承皇帝诏”等字眼,书写工整,引人注目。其中一道旨是赞颂萧宪章之母熊氏“赋质温恭,秉心柔顺,事夫洛慎,备四德以流徽育子,勤劬展六韬而树绩”。意思是赞扬熊氏教子有方,使其成才。这二道圣旨现还保存完整,给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为感激萧宪章的救村之恩,现在海丰的新屋黄氏后人每年都有狮队到黄狮来拜祭。

在惠东县多祝镇众多的村庄里,隐藏着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村落———黄狮村。然而,在这个被田野包围的村落里,一农户竟还保留两道清朝咸丰皇帝颁发的圣旨。圣旨是用绢麻布织就的,有的地方已开始霉烂,但绢麻布上用毛笔写成的工整字体仍清晰可见,“奉诣承允,皇帝诏曰”的字眼尤引人注目,两道圣旨年份是清朝咸丰拾壹年,圣旨是颁给当时在朝廷为官的萧宪章的母亲及其祖母的。细看其中一道圣旨,上面颂赞萧宪章之母熊氏“赋质温恭,秉心柔顺,事夫洛慎,备四德以流徽育子,勤劬展六韬而树绩”。

Anybody know the background of 萧宪章?

(to be continue...)

惠州惠东县皇思扬古围村

皇思扬古围村:岭南民间建筑饰之精华

“皇思扬”又名黄沙洋,处于西支江畔,距惠东县城25公里,距多祝镇1 公里。皇思扬古围村的古建筑群按“设治防御”需求所建,施工技术巧妙绝伦,具有居家生态和世俗传统文化的东方气派。在这村庄生活的人们主要有萧、杨、许、郑四大姓氏。他们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至这里围寨建屋,繁衍生息,谋划“天人合一”,图展未来的建筑布局,打造基业。奠基的几户人家起先是开荒垦地,男耕女织,和衷共济。直至乾隆、嘉庆期间,才成为有几千人口的村庄。那时在建筑设计上都讲究房系、姓氏划分、以及天文、地理、人和的因素造型建筑。现鼎在古建筑物四周以房屋为屏,占地约20万平方米,屋连屋,墙连墙,把四姓的民居紧凑相连。建筑庞大,人口几千,形成了古代的大围村。古围村的建筑群内有城门、神庙、青丝观、书院、学堂等,村内分布有近10口井,水质清甜,水美人寿。建筑物群除祠堂是梁架殿堂式结构外,大部分住宅是二进或三进硬山式结构。屋檐、门楹、窗棂,有灰塑、石雕、木雕。这些是以蝙蝠、龙、鹿、花草等为题材,表示吉祥如意,整幅画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装饰华丽,工艺精巧,堪称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之精华,也隐含了古围村的古代文化基业的内涵。皇思扬古围村在清朝有过鼎盛时期,村人非常重视文化,经商有钱就设私塾、办书斋、兴学堂,当时全村就有十多间的书室。村人认为入仕为官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的义举。据四姓的族谱记载,当时考取二十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一品至六品。村中随处可见精美的镏金匾额和楹联,有武魁楼、翰林第、大夫第、将军第、都尉第等。石柱有40多条,当时村里每出一名举人,就树两条旗杆夹,并注明年号、科名。这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标志。

小城堡之内涵
古村北、西城门和部分民围成一个小城堡,城堡内有协天宫、北帝爷庙,几姓的宗祠和民居,古村人的发迹,都是祖先创下的基业,故村人把宗祠当作最尊贵的东西来保护。北门是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墙身下半部是青麻石,上部是青砖,布有枪眼,用于防御,屋脊有灰塑龙,西侧山墙开一石拱门,门上有阳刻楷书“大兴门”三个字,为忌北煞,“大兴门”上面装置五只灰塑蝙蝠,表示“五福临门”,化凶为吉。入拱门右转又有拱门,这是北门西开,一方面显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性强,别一方面还有“西丁北财”的意思。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一种精神寄托。
  城堡内的祠堂建筑既精美又显得尊贵。雕梁画栋,就连门楹、窗棂都有表示吉祥的花草和动物的画样,生动玲珑,工艺精巧。因萧氏数代为官,祠堂就有“钦赐花翎”、“旨赏戴蓝翎”的御匾高悬。
  西门上镶嵌一块青麻石刻楷书“皇思扬”。此门始建于何时无证查考。村人只懂得“皇思扬”三个字来历不凡。据说是皇帝寄望古村人要把萧凤来、萧宪章的风范发扬光大。萧凤来的事迹上面已介绍。萧宪章是咸丰十年间为官,有御赐三令旗,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其威名令四方刁徒闻风丧胆,曾为平息海丰梅垅一宗村邻恶性争斗散尽家财,救了姓黄的一村人。咸丰十一年,皇帝赐两道旨,是赞萧宪章的母亲和祖母的旨麻布上用毛笔写成:“奉旨承皇帝诏”字眼工整,引人注目。其中一道旨是赞颂萧宪章之母熊氏“赋质温恭,秉心柔顺,事夫洛慎,备四德以流徽育子,勤劬展六韬而树绩”。意思是赞熊氏教子有方,使其成才。给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海丰梅垅新屋黄姓,把萧宪章的灵牌做得比他们的祖先牌还大,放在他们祖牌的中间来敬奉朝拜。现在每年海丰的新屋黄氏都有狮队到黄狮来。

武魁楼建筑结构独特,是文物保护之一
“武魁楼”又名“官厅”,是因萧凤来考取功名而得,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为七开三进深,四角为两层碉楼,青麻石大包门。第一进为山门,门楣原挂有“武魁楼”镏金匾额,在“文革”时被毁。进门为影壁(已拆),即屏风,使人无法窥视它院内部,又便于产生空间交换的感觉,两侧小屏门为下人及平时出入,中间的大屏门只有官宦豪商之类的贵宾才能有资格进出,后有宽阔的青石板天井,以通风采光之用,也有聚四方水之意,第一进是接见贫百姓之用。第二进是主厅,是办案议事之处,其上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高低俯仰,勾心斗角,欲争有让,具有力学原理;梁的两端雕有表示如意吉祥的花草纹,抱头梁上一对虎虎生威的木狮,上置斗拱,以承托上梁架的斗拱,这模式不仅设计精巧严密,而且也完全将它做成美伦美奂的艺术品,而上梁更是不遗余力,精雕镂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第三进是后厅,是接见官宦贵宾之用,村中有人考中举人、进士也在这里设宴庆典。山门、主厅和后厅两旁均置十多间厢房,各厢房的布局和装饰都有明显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整个“武魁楼”建筑布局都渗透了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内涵。现“武魁楼”建筑已被列入我县第三批文物保护之一。

牌坊雄伟 鼎盛一时
清朝的科举制度,给皇思扬古围村人施展才能带来了好的机遇,繁星璀璨,人才辈出。其中最令村人自豪的就是萧风来英雄凸现。由于其武功盖世,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得武进士,官居一品,任广西左江、右江两镇总兵,屡立战功,战绩显赫,为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官清正,和易笃厚,好善乐施,深受同寮的敬重。嘉庆十五年,适逢萧凤来母亲八十大寿,且五代同堂,皇帝钦赐恩准,建石牌坊,以表彰其功德。牌坊是四柱三开门,分三层,正门上层有皇帝钦赐的“圣旨”、“恩荣”和皇帝钦颂“介寿怡谋”的楷书,据说是当时上书皇帝亲手谕书,字迹端庄秀丽,笔划刚健有力。牌坊高约十米,中间大门宽四米,石柱上有蝙蝠、八仙过海、双龙吐珠、文武百官、九龙海谆等精美浮雕;中间层有数百个石刻文字,每个约五平方厘米;下层前后有石狮二对,石鼓一对,石狮形态雄威,含珠带笑,显得栩栩如生。整座牌坊的结构模式美丽壮观,气势雄伟,施工技术巧妙绝伦,二百多年来都耸立在村前。它是皇思扬古村在清朝鼎盛一时的里程碑。文革破“四旧”时已被炸毁。它是全国皇帝圣旨赐建的牌坊之一。

卵石铺路 商贾集群
皇思扬古村是惠州通往潮汕的水陆运输的中转站,又是南北来往商客的落脚点,在这得天独厚的地利环境中,也有土地局限的因素,古村人十有八、九从事集市买卖,舟车辐辏,络绎不绝。此时村中也出现了不少的豪商大贾,为交通方便,从商获取更大利润,村人便从大岭头到多祝下西门以卵石砌路,从此此路便成了重要的交通古道,蒋介石、周恩来东征时,还路过此古道,还在古村马寮演说过。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友人山田良政任起义军军师,在与驻黄沙洋的清兵激战时,中弹牺牲在皇思扬古道上。古村巷道经纬有序,也以卵石铺成。其中设计布局似乎是绝处逢生。多数巷道一眼望去好象一道“死胡同”,但当你走到巷道的尽头时,就可找到出口处,从出口处走到“死胡同”,到了尽头又有出口处,条条巷道通大路,真令你留连忘返。若要走尽全村的巷道,一天也走不完。

书室育才 石笔生辉
雄厚的经济基础,孕育了发达的封建文化。村中小孩小小年纪就拜孔破笔,颂读四书五经,在朝廷为官的萧凤来十分重视对村中子女的教育,他与同窗又同寮的吕龙光是挚友,情同手足,共勉发展两人村中文化,萧凤来就在村中建一座书室,题名“龙光书室”,而吕龙光亦在其家乡建一座书室,题名“凤来书室”(现增光镇凤光村,旧址仍存)。两人又互赠楹联。“龙光书室”的楹联是:“毓成虎奇才,虎质斑斓,虎气上腾登虎榜;就雕龙妙技,龙文璀灿,龙光高射到龙楼”。字是木板阳刻,字迹青绿色,意思是:精英奇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进书室后要通过龟背路才到孔子堂,村中若有人违反乡规民约的或破坏文明人,都是在龟背路受杖股的刑罚。在孔子堂的左侧竖一根长约5米的石柱,左看是一杆毛笔,右看是一枝长矛,激励后人勤奋习武文,做到文武双全,彪炳青史。

交通
从广州出发,走广汕公路324国道,至惠东县城多祝路口,改走平多公路,全程约230公里,约2个半小时。

(source: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0412.htm)

肖凤来/萧凤来(1759-1830)

肖凤来/萧凤来

  肖凤来,讳缙升,号梧栖(1759~1830),多祝镇皇思扬村人,武进士及第,诰授武显将军。
  十多岁时考得武生、武秀才功名;21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广东省乡试中式第二十八名武举人,成为皇思扬村有史以来的第二名武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参加全国甲辰科会试,又中式第三十三名武进士,时年25岁。
  中进士后即被分发贵州为官,旋即升为清江协都司。乾隆五十五年(1790)诰授武德骑尉(五 品),嘉庆元年诰授武翼都尉(从三品)。嘉庆二年(1798),奉征四川教匪,在广元、开县、太平、南江等县,连年转战一百八十七次,屡获胜仗,擒斩匪首 六名,匪徒无数。赏戴孔雀翎,提为广西平乐协副将。
  嘉庆十四年(1809),调任新太协副将,历署广西左江镇、右江镇总兵。当时广西土人造反叛乱,嘉庆皇帝颁旨肖凤来领兵征剿,经征战多年,终于剿平叛乱,抚顺土人,受嘉庆皇帝嘉奖,于嘉庆二十年(1815)升广西右江总兵,诰授武显将军,钦赐戴花翎,官居二品。
  肖凤来家族在归善县声誉颇好,乐善好施,五代同堂,其兄弟及子孙后辈近十人中举人、官居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等,诰授将军、都尉多人。
  嘉庆二十年(1815)其父母双登80岁大寿时五代同堂,其功勋、善事被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兵部 侍郎广东巡抚探知,具奏皇上恭请旌表,嘉庆皇帝御钦赐“介寿怡谋”牌匾、圣旨准建“恩荣”牌坊以作表彰(该牌坊1966年被毁)。同年十一月,凤来因公进 京述职,途经广东就近请假探家,回家后第二天其父突然寿终,守孝期间母亲逝世,凤来既伤双亲辞世兼淡泊名利,故称病恭请嘉庆皇帝恩准卸仕而得批准,时年 56岁。
  肖凤来61岁至71岁的诞辰均不张屏烛厌繁华。卒于道光十年(1830)。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1931.htm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0

浙江大学 & 泰和县萧氏庄园和萧氏祠堂

浙大泰和 源远流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1937年9月,浙大一年级迁往浙江的西天目山上课,12月全部迁往浙江的建德,这就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次搬迁,第二次迁在江西、吉安、泰和,第三次迁在广西宜山,第四次迁到贵州。

国立浙江大学在江西泰和的临时校址就选在泰和县城西2.5公里的上田村。当年浙大师生分散居住在上田村各处,坚持办学,在困苦的条件下,学校教学秩序井然,科研之风蔚然。在教学之余,浙大师生不忘服务地方,兴修水利、创办教育,造福当地百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大师生与泰和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渡时艰,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泰和又名白下,自古就因学风昌盛闻名,浙江大学迁居的上田村,大原书院成了浙大的校本部,而村中原有的趣园和遐观楼,则成了浙大的图书馆和教室。萧氏庄园和萧氏祠堂分别是学校领导办公和大礼堂所在地。在泰和县六中校园内,当时浙大的大礼堂——萧氏祠堂,作为泰和县六中的礼堂,如今仍在使用。在六中校门口的护城河边,竺校长当年带领师生亲手栽种的四棵柏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们见证了浙大西迁泰和的那段岁月和历史的变迁。

在泰和时期,由于战乱,物资缺乏,浙大师生家属生活极其艰苦。竺可桢校长廉洁俭朴,一心为公,他忙于迁校事宜,无暇顾家,甚至夫人张侠魂和次子竺衡身患重病痢疾也无法顾及。由于医疗技术和药品缺乏,竺校长的夫人张侠魂和次子竺衡先后病逝于泰和,安葬在江西泰和县城西松毛岭上。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史是浙大的骄傲,浙大西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奋进不息的精神,以及在西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浙大文化、浙大精神、浙大传统,是广大浙大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个浙大学子都应该把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一段历史,波澜壮阔,激励后人;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

值此浙大西迁泰和70周年之际,服务泰和建设,弘扬“文军长征”精神,继承求是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奉献社会是每个求是学子不可推卸责任。

(source: 来源:江西新闻网, 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23771)

泰和又名白下,自古就有学风昌盛之名,浙江大学迁往泰和之后,将临时校址选在了泰和城西2.5公里的峡田村,该村古有两座书院,即华阳书院和大原书院(又名:千秋书院),还有趣园和遐观楼(即藏书楼).浙江大学农学院旧址,原华阳书院。当年,竺可桢校长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迁至泰和,以借用泰和豪绅“萧百万”家庭的房舍为基础,租用华阳书院、大原书院等校舍开始了新的教学活动,使浙江大学得以弦歌延续。原浙江大学农学院旧址,现改为了黄岗小学。原来建筑物已被拆除,只剩下一片青砖的地基。

据记载,浙江大学迁驻泰和之后临时校址设在峡田村,大原书院成了浙江大学校本部,而村中原有趣园和遐观楼(即藏书楼),则成了浙江大学的图书馆和教室,萧氏庄园和萧氏祠堂分别是学校领导办公室和大礼堂所在地

浙江大学的大礼堂——萧氏祠堂曾是浙江大学师生演讲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祠堂几经修葺和改建,已不见了昔日高大的马头墙,但作为泰和县六中的礼堂,如今仍在使用。在六中校门口的护城河边,竺可桢校长当年带领师生亲手栽的四棵柏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们见证了浙江大学“西迁”泰和的那段岁月和历史变迁。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现有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五个校区。其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中国著名学府之一,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simplified Chinese: 浙江大学; traditional Chinese: 浙江大學; pinyin: Zhèjiāng Dàxué; Wade-Giles: Che-chiang-ta-hsüeh),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Zheda, is a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hina. Founded in 1897, Zhejiang University is one of China's oldest and most prestigiou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 388 Yuhangtang Road · Hangzhou · Zhejiang Province

1937,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broke out. Due to the attack from Japanese army, the university had to move out of Hangzhou.

Reputed as "Cambridge of the East" by Joseph Needham (twice visited ZJU in 1944)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s was consistently ranked as among top 3 in the nation during that tim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National Zhejiang University was praised as one of the Four most Prominent Universities in the Republic China (Chinese: 民国四大名校), along with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ational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Wuhan University.

Famous alumni from Xiao family: Hsiao-Lan Kuo - meteorologist, Carl-Gustaf Rossby Research Medal winner 1970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2008年底人口4400.10万人[2]。省会为南昌。现辖11个地级市,以及1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70个县.

地级市: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上饶市

Jiangxi (江西省) is a southern provi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panning from the bank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north into hillier areas in the south.

The name of the province does not mean "west of the Yangtze" as a literal reading would imply, but originated as a contraction of "Jiangnan Xi" (江南西; "West Jiangnan", or more literally "the west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The name was coined when Jiangnan ("south of the Yangtze") Circuit was split into western and eastern halv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short name for Jiangxi is 赣 (Pinyin: Gàn), for the Gan River.

Jiangxi is landlocked and surrounded by six provinces. It borders Anhui to the north, Zhejiang to the northeast, Fujian to the east, Guangdong to the south, Hunan to the west, and Hubei to the northwest.

吉安市(Jian city)

历史文化名城吉安:古称庐陵

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井冈山机场位于境内。“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8年底,全县人口53.4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County-level cities : Jinggangshan (井冈山)

Counties: Yongxin (永新),Anfu (安福县),Xingan (新干县),Xiajiang (峡江县),Yongfeng (永丰县),Jishui (吉水县), JiAn (吉安县), Taihe (泰和县), WanAn (万安县), Suichuan (遂川县)

江西吉安人肖钢/萧钢(Xiao Gang)

Xiao Gang (Chinese: 肖钢; pinyin: Xiào Gāng; born 1958 in Ji'an, Jiangxi) is currently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Bank of China Limited and Bank of China (Hong Kong) Limited. From 1998 to his appointment to his current (as of 2005[update]) position in 2003, he was a deputy governo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肖钢(1958年-),江西吉安人,生于湖南长沙,现任中国银行及中银香港董事长,1981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今湖南大学),1996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肖钢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曾担任该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1996年10月任人行行长助理,并先后兼任计划资金司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广东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1998年10月任人行副行长。

肖钢原本姓萧,但因“萧”的简体字写成“肖”,已变成姓肖,中国银行亦知会传媒他的繁体字名称是“肖钢”

泰和县(Taihe county)

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井冈山机场位于境内。“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8年底,全县人口53.4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The xian of Taihe (泰和县 ; pinyin : Tàihé Xiàn) is an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the province of Jiangxi, China. It 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Ji'an.

江西萧氏:江西填湖广

江西的萧氏主要集中在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等地区,而来自江西的湖南移民中又. 以“泰和最多,丰城、庐陵次之,南昌、吉水、安福又次之”

明清时期,江西萧氏人数继续居全国之冠,仅庐陵一地就有三百二十五支萧氏家族;但两湖萧氏家族伴随着移民潮迅速增长,已有超过江西的趋势.原不彰显的湖南萧氏家族开始展露头脚;再其次是福建。这一时期萧氏族人的迁徙主要是伴随着几次全国性的人口大流动而进行的,即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和移民开发台湾。明清的湖广,主要指湖北、湖南和广东的部分地区。

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六《湖广水利记》载:“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其实,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早在元末明初已经开始。洪武年间湖广凋残,人口稀少,而江西则存在着较严重的人多地少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在江西填湖广的同时,两湖民众却向四川迁移。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元初蒙占军队的残酷杀戮、明末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不断,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城市废弛、土地荒芜、灌丛密布、野兽横行,人烟罕见。明初和清初都曾组织移民四川,而尤以清初规模较大。清初推行鼓励移民西进的政策,如占地为己、免于起科、官给耕牛等,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鼓励生育,如此湖广填四川达到了高潮。

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使两湖和四川地区的萧氏家族也增多了起来。谭其骧先生在《湖南人由来》一文中说:湖南人来自历古,五代、宋、元、明居其什九;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又居元、明之什九。又指出: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湖南人主要来自江西填湖广运动。江西有利的地理位置是湖南移民中的江西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江西移民只要越过湖南东部的罗霄山脉就可以进入湖南纵深,与其他各省相比路途近且方便。伴随着江西移民两湖潮,萧氏族人也大量迁居两湖。江西的萧氏主要集中在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等地区,而来自江西的湖南移民中又以“泰和最多,丰城、庐陵次之,南昌、吉水、安福又次之”,所以在萧氏族人聚集的地方,有大量的萧姓族人移居湖南,

高陶《天涯萍踪——记萧三》称“转徙于湘阴县的萧氏后裔多达十万人”,可能有些夸张,但某种程度上却说明了移居湖南的江西萧氏族人之多。据湖南各地方志和萧氏族谱统计,约有十八个以上的县市地区的萧氏宗族在明初从江西迁来,而源于吉安、庐陵、泰和的萧氏叉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另外移居湖北、广西、广东的各省萧氏族人,也以江西萧氏人数为最。


Related articles/websites:

1. 烽火弦歌 情牵泰和, 浙江大学“求是寻根——探访西迁路”, http://ccemsc.blog.bokee.net/bloggermodule/blog_viewblog.do?id=1790796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萧氏

广东紫金萧氏世系概况


一、迁徙史略

萧氏开姓以后,随着朝代更迭、征战或封萧氏官员到外地任职等因素,萧氏人口也随之迁徙不停。其中较大的迁徙有八次:一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80年)由江苏迁徙河南兰陵、商丘一带;二是秦朝时期(公元前236年)由世居兰陵迁徙至江苏金陵、建安一带(即今南京市);三是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因萧何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相国,迁徙至陕西西安市;四是西汉时期(公元前119年)因战乱由江苏徙山东东海兰陵(山东省峄县);五是东汉时期(公元62年)因战乱,徙回兰陵(今山东省泰县兰陵);六是晋朝时期(292年),因战乱,南迁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七是唐朝时期(682年)因萧球被封为南海王(吴王)到湖南长沙任职,携家属及族人自南京徙湖南长沙市,历经六代,发展为当地的大家族;八是后唐时期(958年),萧觉事楚马殷任兵部尚书。马殷死后,楚国大乱,萧觉兄弟三人携家属族人徙居江西泰和县。后来江西成为迁徙各地的据点,子孙后裔徙居福建、四川、湖北和广东的韶关、新会、南雄、曲江、东莞、梅州等地。而移居梅州的始祖萧梅轩后裔,萧梅轩之孙萧炳迁徙至潮阳,萧梅轩之孙迁徙至福建和广东的雷州;萧梅轩曾孙萧基生八子,由梅州到平远、大埔、丰顺,由梅州到揭阳和深圳坪地、惠阳沙田,由梅州到兴宁、紫金、海丰,由梅州到福建、广东惠东多祝。后有到广西、四川、台湾以至海外各地。

二、迁入紫金概况

梅州萧梅轩后裔,先后在明、清年代迁入,全县紫金萧(肖)氏居住地比较分散,分布在全县十八个镇居住,据2006年紫金县姓氏人口统计,全县萧氏有1600多人。主要分为六个世系:

(一)中坝萧君政世系

八十九世萧君政,名祖相,号法政,于明朝崇祯年间(1638年)从梅县石扇徙永安县上正约邹庄走马岗(今紫金中坝上石)立居,共生五男,长子萧仁,法家,后失落;次子萧义,法家,未婚配,无嗣;三子萧礼,生子萧廷奏;四子萧智,移居四川;五子萧信,迁居香山(今广州市花都区),发派分支三地。现中坝萧氏,全是萧礼后裔。

(二)上义萧成九世系

九十五世萧成九,于清朝初年从兴宁县官碑村徙上义镇叶西落居,生三子,长子萧声全,次子萧声余,三子萧声鑫。兄弟三人又从上义迁到蓝塘石门楼居住。因此,萧成九子孙后裔散居上义、蓝塘两镇。

(三)附城萧华林世系

九十一世萧华林,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从兴宁宁中望江狮田心徙居附城水澄村南沐阳。其长孙萧乡绢徙居增城,第五世萧成香徙居龙门,仍有裔孙居南沐阳和林田村。

(四)义容萧茂海世系

九十五世萧茂海,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从兴宁县灌水塘(古塘)徙紫金县义容桥田立居。三百多年来,裔孙艰苦创业,生息繁衍,清道光三十年(1840~1850年)前后,丁口近千,后裔萧达是金田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之一,封两广总督,在广西战场上殉职。太平天国失败后,于1852年被政府军围剿火烧房屋,并株连族人,四处逃亡,大部分未返回。现居住义容的后裔有百余人。

(五)乌石萧法纪世系

八十八世萧法纪,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从兴宁县官碑村迁入紫金县乌石荷岗村开基。三百多年来,裔孙迄今传十五代。

(六)好义萧维光世系

萧维光于清朝乾隆年代从梅县迁紫金县好义镇文光村开基。

三、堂号、祠堂与堂联

(一)堂号

“兰陵堂”兰陵是萧氏开姓始祖萧大心的出生地,后裔世居兰陵,封萧国在兰陵。后来,唐开元间宰相萧嵩封兰陵县子,成通年间宰相萧仿封兰陵候,都以“兰陵”作称号,表示萧氏门第,故后世称“兰陵堂”,以为纪念。

“河南堂”萧国被楚国所灭后,萧氏后裔纷纷外迁,其中迁河南的最多,子孙蕃衍,以河南为郡,故称“河南堂”,又称“师俭堂”。

(二)祠堂与堂联

1、中坝上石萧氏祠堂

该祠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间,按照明代营造法兴建,上下五间的土木结构,名曰蟹形祠。1994年倒塌,1996年按原坐向重建,上下三间中十字厅的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上厅顶梁联:

根植兰陵,汉唐弘相绩,帝位著齐梁,南衍赣闽粤湘,德深余庆,追本溯源,先祖丰功垂史册;

脉分嘉应,世代展鸿图,宗枝延梅紫,西迁中坝上石,忠厚永传,勤耕奋读,后人伟业寓书田。

副梁联:

聪明才智凭天赋;道德文章赖自修。

下堂顶梁联:

读书诚可贵,立志苦读书,博学高才成俊杰;

为善自凝祥,与人应为善,通情达理处桑乡。

2、义容桥田萧氏宗祠

该祠位于义容桥田村。

大门联:

兰陵世德;师俭家声。

上厅顶梁联:

宁朔宗公灌水,渊源流泽远;

永绵祖德桥田,奕叶发祥光。

环球萧氏宗亲恳亲会

环球萧氏宗亲恳亲会

为了加强世界各地萧氏宗亲的相互了解与沟通,1991年6月,在庆祝新加坡萧氏总会成立45周年的大会上,马来西亚萧氏总会建议筹组“世界萧氏宗亲会”,经过积极热烈的讨论,最后议定同意成立“环球萧氏宗亲恳亲会”。环球萧氏宗亲每两年举行一届恳亲会,

首届恳亲会于1993年在香港举行,祖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宗亲以及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秘鲁等地的宗亲参加了恳亲会。

第二届恳亲会于1995年在泰国首都曼谷隆重举行,由泰国萧氏宗亲总会主办,出席的代表团共计23个,出席人数近1000人。大会期间举办研讨会,讨论各国宗亲如何通过文化、教育、经济、艺术等渠道加强交流与团结,将兰陵萧氏宗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第三届恳亲会为配合新加坡萧氏宗亲总会50周年金禧会庆,提早一年于1996年在新加坡举行,出席的代表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达1000多人;

第四届恳亲会于2004年2月在台湾举行;

第五届恳亲会于2006年6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第六届环球恳亲会于2008年在福建晋江举行。

第七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2010年在广东潮阳举行

今年3月27日,广东潮阳萧洵公系族群以最虔诚而隆重的仪式,从福建晋江把酂侯何公金身恭迎到四序堂之后,祖祠理事人员立即进入繁忙的准备工作。经过阶段来的认真筹划,于6月9日,第七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筹备委员会宣告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员会议。

筹委会主席由萧仅明宗长担任,下设财务组、特刊组、祭典组、文娱组、接待组、后勤组、会场组、保安组8个理事机构。筹委会推选出本届恳亲大会主席萧锡水,秘书长萧秉豪,并成立大会办公室。筹委会还拟定聘请最高顾问、荣誉顾问、大会顾问人选。

各办事机构即日起已进入正常筹办工作

中华萧氏历史研讨会

2006年3月26日,中华萧氏历史研讨会在江西省泰和县举行,来自北京、东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江西、台北、香港等全国各地的196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主要讨论成立中华萧氏文化历史研究会和编写全国萧氏总谱等问题。2006年5月14日,福建省萧氏宗亲联谊会在泉州召开,来自北京、湖北、湖南、四川、重庆、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台湾、香港等地的2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成立了福建萧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了中国萧氏宗亲联谊筹备会,选举产生了筹备会会长萧清伦、副会长萧奇明、理事长萧启宏。

成立萧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所有的重要省市,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成立了萧氏宗亲联谊会....

福建省萧氏宗亲联谊会
河南萧氏宗亲联谊会已经正式成立
山东萧氏宗亲联谊会
湖南萧氏宗亲联谊会
江西萧氏宗亲会
广东省萧氏宗亲联谊总会
上海萧氏宗亲联谊会
四川萧氏宗亲联谊会
浙江萧氏宗亲联谊会
广西萧氏宗亲联谊会
贵州萧氏宗亲联谊会
湖北萧氏宗亲联谊会
丹阳萧氏宗亲联谊会成立
常州中华萧氏宗亲会
浙南萧氏宗亲联谊会成立
重庆萧氏文史研究会


There will be more ..........

Are your city,town having any Xiao clan association? If yes, Are you a member?

Remember all clan house need your support, you are part of it....

紫金县肖氏三兄弟

I do not know whether the matter has been solved; but it is sad to read the letter, that a historical residential house with more than 100 years old was demolished by the town council in 1969, without knowledge by the owner. In 1977, the land was returned to the owners, but it is now an old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 different from the heritage building of more than 100 years. The current building need urgently for repair, surrounded by new modern high rising apartments. The owners asked for the government

Note:

1966-1969 -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darkest period of Modern China
1976 - Mao Zedong passed away, the end of Mao era.

1977 - PRC began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advocated by Deng Xiaoping that eventually formed the foundation for mainland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rting in the 1990s.

The letter was submitted to the town council in 2007; but it is still in the website of the town council with red mark, which indicated not attended for long time. I think the official cannot do anything as the event happen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more than 30 years ago....it is a pity.

It is sad that they are from the Xiao family. Heyuan Xiao(河源萧氏), not 肖氏....

The content of the letter is as follow:

尊敬的河源市人民政府信访局领导:

你们好!

我们是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城镇原著民肖氏三兄弟——肖炳森(已故)、肖炳松、肖炳钦。我们三户人家现居住于紫金县城镇龙腾街13号,之前 属于紫金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据老一辈述说,该旧址为规模浩大、历史悠久的文革以前还有一定名望的祖屋——“肖屋”,前后共有五代人居住于此,历时一百多 年,为典型的清朝客家民居。1969年由于当时的紫金县革命委员会要建造政府招待所的需要,紫金县革命委员会遂将我们世代居住的祖屋“肖屋”无条件征收并 擅自全部拆除,于是,规模浩大、历史悠久、价值不菲的“肖屋”从此荡然无存,所拆除的石狮、青砖、青石条、桁木、梁柱等文物价值巨大的原屋物件也被肆意糟 蹋、随意破坏!取而代之的为简陋的紫金县革命委员会政府招待所平房。而善良淳朴、忠厚老实的我们肖氏三兄弟便被紫金县革命委员会草率地驱赶到紫金县城镇龙 腾街15号 “两退一插”时李壬英处居住,该处阴暗、潮湿,我们也终日与蜈蚣为伴、与老鼠作伍,居住环境可谓恶劣,与之前宽敞舒适的环境根本不能相比!! 在如此恶劣的居住环境下我们忍气吞声、艰难困苦地渡过了将近十年!!1979年8月1日当时紫金县县城房管所通知,根据1977年紫金县革命委员会的32 号和62号文件相关精神,由于该住处房产归原业主李壬英回续,我们被勒令限时五天内迁移,无奈之下,无处容身的我们肖氏三兄弟,在征得相关部门的同意下,举家搬回原住祖屋旧址——当时已拆建成的紫金县革命委员会政府招待所平房。

掐指算来,我们肖氏三兄弟搬回紫金县革命委员会政府招待所平房(即现住地)至今已长达近30年之久,此间,政府多次勒令收回住房,试图 再次驱赶我们肖氏三兄弟,但是假如我们再次让步的话,势必无处容身、无处憩息,拖儿带女地要流浪街头,于是我们据理力争坚守“阵地”,粮草不动的呆着。由 于我们的家境贫寒、由于我们的文化低下、由于我们的善良老实、由于我们的“孤立无援”, 我们肖氏三兄弟虽几次多番写信向历届紫金县县委县政府上访,反映 我们的实际居住情况和有关房产问题,历届紫金县县委县政府基本上采取不理不睬,不于答复的态度,而能够平等对待我们这个肖氏三兄弟信访老户的有据可查的有两次:一是1986年6月18号的紫金县建委房管组正面通知开会讨论;一是1995年根据紫金县县府常务会议9号文件责成法制局商讨方案。但是都因为政府部门欺压、苛刻的态势和不作为作风导致最终告吹。

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肖氏三兄弟现住房屋历经风霜已经变得破旧不堪,瓦砾残缺、天花蛀损、墙皮剥落、门板破落、地砖凹凸、阴暗潮湿、空 气污浊,多处墙壁也已出现较大裂缝,重回与蜈蚣为伴、与老鼠作伍的生活环境,整天过着一种提心吊胆的生活,特别是刮风下雨时侯,简直是身处房屋时刻坍塌、 家人分秒丧命的恐惧之中。环顾四周,旁边的除了极少的一两座人去楼空的古屋,可谓高楼耸立,而身处21世纪新时代的我们肖氏三兄弟依然老老少少深居如此旧 社会都不如的住所,简直是此是天堂、彼为地狱也!两相比较,除了心酸、就是心寒、更是心惧!而最令人气愤的正是——前两年,紫金县县政府部门整体搬迁到现 在的紫金县委县政府办公中心,自此,我们这里更成了“都不管”地带!向政府部门上访都无济于事,遑论向居委会反映居住情况!而且,更滑稽的是我们的住所还 被有关部门定为“危房”!试问,在紫金县相关领导眼中还有我们老百姓的性命么?试问,在如此危险的环境生活,我们还能存活多久呢?试问,造成今天如此境况 的始作俑者是谁?我们觉得,河源市人民政府上级领导看到这封报告后应该明了。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我们肖氏三兄弟已对历届紫金县县委县政府几近失望。虽近30年以来受尽威吓、历尽艰辛,上访之路如此艰难,但 是我们依然“屡败屡战”,并且还是相信“青天在上”的!所以,我们这次采取了越级上访的途径。我们坚信,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下政府的终极目标,我们肖氏三兄 弟房产历史遗留问题肯定能够尽早得到解决,政府肯定能够给予我们一个良好的生存住所!
但愿和谐社会能够有更和谐的音调!


申请人:肖炳松
肖炳钦
肖建文(肖炳森长子)

                                申请时间:2007年8月6日


联系电话:0762-7820429 0762-7815467 13662662557
联系地址: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城镇龙腾街13号

萧氏皇思扬村 - “广东省古村落”

惠州市惠东县

iframe width="300" height="30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rc="http://maps.google.com.my/maps?client=firefox-a&channel=s&hl=en&source=hp&ie=UTF8&q=China&fb=1&gl=my&ei=cAFqS9jHLYzIMYLMsa8P&ved=0CBkQpQY&view=map&geocode=FZw0IwIdReU1Bg&split=0&hq=&hnear=China&ll=23.120154,114.104004&spn=3.030894,3.295898&z=7&output=embed">
View Larger Map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萧氏皇思扬村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萧氏皇思扬村被授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

2009 年5月22日,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萧氏皇思扬村像过年一样热闹,舞龙队、舞狮队、麒麟队纷纷起舞,共同庆祝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萧氏皇思扬村被授为 “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宣读了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关于授予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的决定》,广东省文联巡视张小军和惠州市文联,惠东县委、县政府负责人为“广东省古村落”揭匾。与会人员参观了皇思扬村和萧氏宗祠保存的清代乾隆、咸丰年间的两道圣旨以及皇思扬村萧氏先人的画像等珍贵文物。

皇思扬村现有萧氏人口3000多人,在清朝,皇思扬村武科进士、举人辈出,其中最令村里人自豪的是萧凤来和萧宪章,村里人一直把他们作为几百年来的骄傲,视为村中的典范。萧凤来为乾隆四十九年进士,任广西左江、右江镇总兵,因与其父屡立战功,官至二品,官德为人深受同僚敬重。村中至今保存有乾隆皇帝为其父母八十大寿钦赐的“圣旨”、“恩荣”和“介寿怡谋”的楷体牌坊。据皇思扬村萧氏族谱记载,清朝年间本村考取二十多位进士、举人,官居六至二品不等。每出一位举人,村里人就树两块旗杆石,两石夹住旗杆,旗在空中飘扬,以显萧家名声,并注明年号科名,以彪炳青史,激励后人。现村中的几十条旗杆石,正是萧氏学子们闻鸡起舞,寒窗苦读的缩影。据了解,萧氏皇思扬村是广东省首批27个获命名为“广东省古村落”的村庄之一。
(http://www.xiao21.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29)

惠州市(Huizhou)

惠州市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端,南海大亚湾的北部。惠州市是广东省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岭南名郡”和“粤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有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不少名人旅居于此,留下大量题咏惠州的诗词,因而使惠州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惠州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子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随着总投资额730多亿元人民币的多个石化项目在惠州的兴建和投产,使惠州成为珠三角经济圈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惠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惠城区和惠阳区,3个县: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惠州市政府的驻地仍在惠城区。惠州市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人为主,汉族人口为361.78万人,占总人口的97.69%。除汉族外还有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55万人,占总人口的2.31%。惠州汉族人中,大多数是客家人.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 惠州市客家人分佈的縣市: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 惠州. 惠州萧氏是客家萧.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惠州西湖位于惠州的中心城区内,是一个地处闹市的天然湖。历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潁州西湖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西湖,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潁水与罗浮”一诗中,其中的“罗浮”即指惠州西湖。苏东坡被流放到惠州的三年,经常和小妾王朝云在西湖堤边漫步,王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栖禅寺旁的松林中,后栖禅寺僧人筹款在墓上筑六和亭以纪念王朝云。

Huizhou (惠州) is a city located in central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ar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Huizhou border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Guangzhou to the west, Shaoguan to the north, Heyuan to the northeast, Shanwei to the east, Shenzhen and Dongguan to the southwest, and looks out to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south. Administered a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it has nearly four million residents in its area of jurisdiction. There are two main languages spoken by local people in Huizhou, which are Huizhouhua (惠州話) and Hakka(客家話). Local people in the Huicheng District speak Huizhouhua while other local people in the Huiyang District speak Hakka. The two dialects are somewhat interrelated and similar; therefore even people from districts can easi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However, as more newcomers from the other provinces coming to work in Huizhou, Putonghua has became the other popular language in Huizhou. Local people now tend to teach their children Putonghua and ignore the importance keeping local dialects.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Huizhou administers 5 county-level divisions, including 2 districts and 3 counties.

* Huicheng District (惠城区)
* Huiyang District (惠阳区)
* Boluo County (博罗县)
* Huidong County (惠东县)
* Longmen County (龙门县)

惠东县(Huidong county)

惠東,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之東,故名為「惠東」,屬於惠州市管轄。東倚蓮花山與廣東省海豐縣毗鄰,南臨南海,西部與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交界,北部與廣東省紫金縣、惠州市惠城區相連。惠東縣總面積3398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為71.3萬。縣政府駐地在平山街道。2005年5月轄1個街道, 12個鎮:平山街道、大嶺鎮、安墩鎮、寶口鎮、高潭鎮、多祝鎮、吉隆鎮、稔山鎮、鐵涌鎮、平海鎮、白花鎮、梁化鎮、白盆珠鎮。

多祝鎮(Duozhuzhen)

多祝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中部,是惠东县的一个大镇,省核定的中心镇。2008年全镇总人口9万人,面积545平方公里,西与县城相接,北与紫金县相邻,2005年全镇实现GDP7.18亿元,工业产值8.2亿元,农业产值4.7亿元,达到112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771元。多祝镇资源丰富,有耕地9.14万亩,其中水田5.92万亩,旱地3.22万亩;有山地面积62万亩。已经探明铁矿储藏量800万吨,水晶石、石灰石储藏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拥有远近闻名的皇思扬村和田坑村两个古围村文化。

皇思扬村/黄狮村(Huangshicun)


View Larger Map

皇思扬古围村
 
“皇思扬”又名黄沙洋(原名黄狮村),处于西支江畔,距惠东县城25公里,距多祝镇1公里。皇思扬古围村的古建筑群按“设治防御”需求所建,施工技术巧妙绝伦,具有居家生态和世俗传统文化的东方气派。

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20万平方米,屋连屋,墙连墙,建筑庞大,人口几千,形成了古代的大围村。古围村的建筑群内有城门、神庙、青丝观、书院、学堂等,村内分布有近10口井,水质清甜,水美人寿。

建筑物群除祠堂是梁架殿堂式结构外,大部分住宅是二进或三进硬山式结构。屋檐、门楹、窗棂,有灰塑、石雕、木雕。这些是以蝙蝠、龙、鹿、花草等为题材,表示吉祥如意,整幅画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装饰华丽,工艺精巧,堪称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之精华,也隐含了古围村的古代文化基业的内涵。皇思扬古围村在清朝有过鼎盛时期,村人非常重视文化,经商有钱就设私塾、办书斋、兴学堂,全村就有十多间的书室。

村人认为入仕为官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的义举。据记载,考取二十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一品至六品。村中随处可见精美的镏金匾额和楹联,有武魁楼、翰林第、大夫第、将军第、都尉第等。石柱有40多条,村里每出一名举人,就树两条旗杆夹,并注明年号、科名。这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标志。

该镇现正进行古村圣旨牌坊的重修工程。圣旨牌坊是古村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其原址位于多祝圩入皇思扬村的红井坪处,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相传为了表彰该村肖凤来的战功,又适逢其父母同登八十大寿且五代同堂,清政府特赐予其家“介寿怡谋”的横匾并准建牌坊以纪念。该牌坊原为花岗岩石建筑,因正门前上方刻有“圣旨”二字而得名。原牌坊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其未炸毁的牌坊部件散落民间。“目前,我们已经寻回了大部分的牌坊部件,其中包括原 ‘圣旨’石牌。这些‘原件’将全部用于圣旨牌坊的重建。”郑惠坚说,经考证,他们已经找到了近200年前圣旨牌坊修建的采石点,该采石点位于现多祝镇大道村内,重修圣旨牌坊的主要石料仍将在原采石处取材。据介绍,该重修工程计划投资100多万元,现已投入了30多万元。该镇已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对圣旨牌坊进行了系统复古研究,并将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为原则进行设计施工。

Huangshi village is Xiao village in Huidong county. It is an ancient village complex which have been awarded the Province Heritage Village by the province government. There are 3,000 Xiao clan men living there, most of them are Huizhou Hakka, so they are Hakka Xiao. There are many historical relic found in the village related to Xiao family. The Xiao clan temple was built in late Ming or early Qing dynasty, there was one royal arch complex(圣旨牌坊)built in 1815. But was destroyed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government is on the way to rebuilt it.


拯救古村落 请给它们名分
政协委员建议确认一批“惠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作者:胡服 原创
稿源:南方都市报 22-1-2010

皇思扬古村落中,鳞次栉比的老房子中总有新房子扎眼地冒出来。

●建议:在惠州市命名、确认一批“惠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建议人:市政协委员吴仕雄

●案由:许多古村落及村落文化正在消失衰败

典型惠东古村落渐遭破坏

惠东县多祝镇长坑村田坑古城,是惠东县保护最为完整的一个古村落。2009年11月,它获得广东省古村落的称号。但2009年10月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其周围造访时,古城墙内东侧,一栋贴着瓷砖的新楼房显得格外刺眼。楼房门前,2名工人仍在扬起建筑砂石,准备新的建筑。西北面围墙有一半缺失。西面一半房屋,至少10余间坍塌。“尽管总体还算完好,但真有部分人要在里面建新房子,我们也很难挡住。”60岁的田坑小学原校长陈富达介绍。

2009 年11月,拥有20多座老房子的惠东县梁化镇石屋寮村村委会北面,一座名为“九厅十八井”的老房子仅剩4户人家,而在10年前,这座房子还住有100多人。“最快的是这10年,大部分人不断从老房子搬出来。很多房子几年没住,就开始倒掉了”。在一座名为“五楼”的老屋面前,记者看到外墙高达8米,走进一看,正厅布满青苔,系着多头水牛,后厅仅存的几堵墙体,几乎要淹没在高达2米多的野草中。

现状各县区的古村落均超10个

2009 年11月,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发布公告,经专家组实地考察和投票评选,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田坑村古建筑群和龙门县永汉镇鹤湖围屋成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2008年也获得该称号,惠州市共拥有3座“广东省古村落”。

惠东县文联主席刘车介绍,在这3座古村落以外,惠州市各县区的古村落都有10个以上。“仅就惠东县,随便说出八九个村都够格为古村落。平海可以举四五个村,白花能有两三个村。有几百年历史,有大户人家的村庄,留在惠州的这样的古村落应该现在还很容易找得着。”

委员建议设立“惠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之高,不亚于城市。政协委员吴仕雄近日建议,惠州可仿照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在惠州市广泛命名、确认一批“惠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名村首先历史环境和风貌保存较好,其次年代久远且部分古迹保存完好,还有那些具有特殊的历史纪念价值且有相应纪念标志者和有卓越的建筑艺术或具有特殊观赏景观者等等。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方式,惠州可借鉴其他省市或者日本和西方国家的经验,实行就地保护、异地搬迁保护、集锦仿制式保护等。

部门回应委员建议可以好好研究

惠州市文化局副调研员李杰昨日向本报记者表示,吴仕雄关于设立惠州历史文化名村的意见很好,值得仔细研究。

李杰介绍,关于古村落保护工作,惠州市文化局在目前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已发现很多村庄中的大量文物,为古村落的认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而惠州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李卫华则表示,历史文化名村这个称号,目前只有国家级和省级。惠州市这一级是否可以设立,要跟省级主管部门和市级兄弟部门认真沟通。

(source: http://gcontent.nddaily.com/4/60/46031b3d04dc9099/Blog/9f4/70d0c9.html)

Related articles:

1. 惠东县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huidong.gov.cn/ReadNews.asp?NewsID=735
2. 多祝镇下辖村资料来源 ,http://ww.agri.com.cn/town-village/441323113000.htm?多祝镇
3. 肖凤来, http://www.hdfz.gd.cn/lsrw/shownews.asp?newsid=16
4. 多祝镇,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771.html?goodTagLemma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萧氏

The Meizhou are Hakka capital, the Pingyuan Xiao naturally will be Hakka Xiao. Most of their ancestor were from Fujian Province. I write up on some geography for the English educated Xiao families, but for the write up on the village, which is difficult as most of them did not have official website, and need translation which may take time and beyond my capability.

广东省(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简称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省会广州。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門、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广东有着独特的嶺南文化,與廣西部分地方民俗相近。廣東土地豐足、水資源豐富,珠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漁米之鄉”;商業蓬勃、經濟發達,其省会广州擁有“千年商都”之稱。廣東人分為三大民系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分別使用三種語言粵語、潮州話、客家話。自改革開放以來,吸引大量外來人口,主要操普通話及各地方言。

Guangdong (simplified Chinese: 广东; traditional Chinese: 廣東; EFEO : Kouangtong; pinyin Guǎngdōng; Postal map spelling: Kwangtung) is a province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vince was previously often written with the alternative English name Kwangtung Province. It surpassed Henan and Sichuan to become the most populous province in China in January 2005, registering 79 million permanent residents and 31 million migrants who lived in the province for at least six month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Guangzhou (Canton) and economic hub Shenzhen are among the most populous and important cities in China.

Guangdo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rosperous provinces. As of 2008, it has the highest total GDP among all provincial-level jurisdictions. According to latest figures its GDP has reached 3.57 trillion yuan, or US$522 billion, making its economy roughly the same size as that of Sweden or Indonesia. Guangdong contributes approximately 12% of national economic output. The province is home to the production facilities and offices of a wide-ranging set of multinational and Chinese corporations. Guangdong also hosts the largest Import and Export Fair in China called the Canton Fair which is hosted by the city of Guangzhou - Guangdong's capital city.

梅州市(Meizhou City)

梅州市是中國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梅州市位于廣東省东北部,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联谊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

梅州市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总面积15899.62平方公里。

梅州名称由来有所争议。有说当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称;有说此地为汉将梅绢之封邑。但这些说法均未有确切依据。而据《光绪嘉应州志》,梅州是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

梅州市以汉族客家人为主,在丰顺县有部分汉族潮汕人。除汉族外,还有少量的畲族,大多居住在丰顺。历史上畲族曾是梅州的原居民,与客家人相处和谐。然而到了元朝,朝廷为了平定起义,曾经在梅州进行镇压,导致畲族大量逃亡或混入客籍.

梅州境内的河流大多为韩江水系支流,其中韩江在梅州境内长达343公里。

* 梅潭河,源于福建平和县,经大埔县注入汀江。
* 梅江被称为梅州的母亲河,发源于赣南,最终于大埔县三河壩與汀江、梅潭河匯合成韓江。
* 宁江、五华河等均为梅江在各市县的支流,其中宁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梅江支流。

梅州市现辖六县一市一区,市政府驻地在梅江区。
* 市辖区:梅江区。
* 县级市:兴宁市。
* 县: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

Meizhou (Chinese: 梅州; pinyin: Méizhōu) i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sou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has an area of 15,836 km², and a population of 5.05 million. Meizhou is honored with the Hometown of Culture, Hometown of the Overseas Hakka Chinese and Hometown of Football. Meizhou is considered the center for standard Hakka dialect, along with the neighboring Mei County and Dabu County. It is world capital for Hakka people.

Meizhou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Fujian Province in the northeast and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northwest. Meizhou City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was formed mainly from granite, spouting rocks, metamorphic rock, shale, sandstone, red rock and limestone

Counties (县, xian)
* Meixian (梅县)
* Dabu (大埔)
* Fengshun (丰顺)
* Wuhua (五华)
* Pingyuan (平远)
* Jiaoling (蕉岭)

County-level city (县级市)
* Xingning (兴宁)

平远县(Pingyuan County)

平远县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属于梅州市管辖。东边与广东省蕉岭县相邻,南边与广东省梅县相邻,西边与广东省兴宁市相邻,北边与福建省武平县相邻。总面积为1381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为256288人。县政府驻地在大柘镇。1965年平远县属于梅县地区,1988年蕉岭县属梅州市管辖。

2005年5月辖12个镇:大柘镇、仁居镇、东石镇、石正镇、八尺镇、差干镇、上举镇、泗水镇、长田镇、热柘镇、中行镇、河头镇。

Pingyuan County (simplified Chinese: 平远县; pinyin: Píngyuǎn Xiàn) is a county in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sou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ingyuan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on the border between Guangdong, 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 It was founded in the Ming Dynasty Jiajing in the 42nd year (year 1863). Because it is located between Wuping (in Fujian) and Anyuan County (in Jiangxi), it was named ‘Pingyuan’.

Pingyuan County 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Mei County which is known as the home of standard Hakka. The total area of Pingyuan is 1381 square kilometers. Now it has 12 towns with the population of 250 thousand.

八尺镇(Bachizhen)

 八尺镇现有11个行政自然村,共辖八尺、角坑、肥田、排下、石峰、凤头、个竹、南塘、楼前、黄沙、樟田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118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镇总户数3875户,总人口14775人,全镇共有三胞932人,其中台胞810多人,香港同胞37人,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侨华人80 多人。均是汉族,客家人,讲客家话。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988万元,农业人口平均年收入3331元。

 八尺镇位于平远县城西北24公里,属县辖镇。镇政府驻八尺圩,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纬24°44′,东经115°48′,东邻仁居,河头两镇,南连中行镇,西南与江西省留车镇接壤,北与江西南桥镇毗连。粤、赣分界段牛埃石竖有界碑一块,位于206国道东侧约5米处,一面刻有“广东、20、国务院、1999 年”字样,另一面刻有“江西”字样。距界碑约200米,粤、赣交界206国道于1993年建有广东省大门,门顶上方书有鎏金棣书“广东人民欢迎您再次光临”字样。粤、赣边界线八尺段长约26公里,界域面积108平方公里,从西南至东北走向,在八尺境内接壤的自然村是樟田、八尺、角坑、排下,石峰、凤头、个竹、黄沙等村。

地名来历
一说是建圩场时突然从天上掉下一块陨石,经测量刚好八尺见方而称八尺圩;另一传说,原老圩的街道宽八尺而称八尺圩,从此八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The name of the town literally means 8 feet town. Some said because of the fall of rock with 8 feet measurement, and some said it is because the road of the town is 8 ft wide.

1.楼前村(Louqiancun)

广东省平远县八尺镇楼前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地处江西、福建、广东的三角地带,一条206国道直通江西、汕头,该村是去省级旅游区五指石的必经之地,一到春天到处象绿洲,一到夏天四处金黄,一到秋天四处飘香,一到冬天满山红灿灿,闻名的张文丁就出生在这里。各界人士到过此处就会觉得此地是世外桃园。有山、有水、有果、有田、有河、有名人

It is a small agricultural village located at the border of the 3 provinces, Jiangxi,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golden triangle area. There are Xiao families living in this village. They are mainly Xiao Hakka.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八尺镇楼前村

楼前村位于八尺镇北面,距八尺镇3公里。平远尚未建县时,已有张姓人在此定居,且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大富翁叫张古锋。当地有首民谣:“未有平远县,楼前先发万,楼前出了个张古锋,门前枫树唔退冬”。这首民谣一直流传至今,人们认为这名字很好,是生活富足的风水宝地,楼前的地名自古沿用至今。楼前1960年以前称楼前大队,(1960—1962)兴宁、平远合县时曾在该村设兴宁县油茶学校、油茶林场,1965年冬该村成立平远县国营楼前农场,成立党委,称楼前农场,1975年12月楼前村划出原八尺公社辖,称楼前大队,1966年至1967年在该村设平远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址在原楼前小学校(黄地);1984年至1986年改区,乡建制,称楼前乡,共辖楼前、稔田、黄沙、南塘,乡驻地设楼前,1986年后改称楼前管理区办事处,1998年改称楼前村委会。东连黄沙村、南接八尺村程坑里,西连肥田村白莲塘,北与小龙坑、南塘南湖毗连,面积1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4亩,水田1004.3亩,山地1.13万亩。共辖12个村民小组:庄下、黄地、新村、李坑、楼前、石陂下、整车背、纸槽坑、稔一、稔二、稔三、稔四。共299户,农业人口1174人,海外同胞28人(其中台湾同胞13人,马来西亚15人),汉族,讲客家话。主要姓氏有韩、张、萧、冯、黎、林、吴、陈、谢、江等。


View Larger Map

  韩姓第7世克松公(明宣德1426年)从个竹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7世。
  张姓第4世德鳌公从肥田竹山下入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4世。
  萧姓第8世从角坑昌楼下、第十三世白莲塘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5世。
  冯姓第4世祖从福建龙岩向栋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5世。
  黎姓第19世(1968年因筑黄田水库第一批移民)从河头彰文坑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1世(当时迁入23户、118人,现有39户 129人)
  林姓第19世(1980年因筑黄田水库第二批移民)从河头黄田大陂肚迁入定居至今已20世,当时迁入7户 40人。
  吴姓第20世学贤(1916年)从龙川县回龙镇上蓝村迁入定居至今已24世。
  其他姓氏未详。

  民居大部分是祖先建的砖瓦房,倚山或沿省道两旁而建,成片聚落,近年新建的是钢筋混凝土楼房。

  主产水稻、烟叶、西瓜、生姜、甜玉米、花生、黄豆、杂交水稻制种等,农业人口年均收入3100元。

  村驻地左约70米处有小学1间,其中一幢400平方米的“举芳教学楼”是由深圳特区千色百货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建齐先生捐建,现有教职工9人,在校学生140人,邻近有小卖部3间、卫生站1间,摩托修理店1间。平远县国营楼前农场设在村驻地北 700米处,梅州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威华茶果厂设在该村,有发电站1间,稔田河从村中通过。

  交通便利,解放前已有通往老县城(仁居)的沙底公路,1995年省道S331线铺筑水泥公路从村中通过,且通黄畲、仁居、差干、五指石生态风景区。目前,正在改扩建,在原(1965年)建造的楼前桥下游约50米处又新建造一座公路桥,计划于 2006年底全线铺筑水泥硬底化公路。全村公路总里程6.3公里,通往邻近的南塘、黄沙、八尺、稔田等均是硬底化公路,80%以上自然村通水泥公路。

  文化、通讯事业发达,90%以上家庭可收看35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90%以上家庭装有程控电话,使用手机的农户也比较多,可直拨世界各地。

  七娘嶂位于该村以北约2公里,明朝末年的进士韩元勋,幼年时曾在七娘嶂的九龙庵诵读诗书,赴程乡(现今梅县)应试时,时,将沿途地名编成一首路名歌:“攻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手攀香藤长八尺,秤钩挽水快湖装,不觉行到杉树坳,大士宫里好烧香。共饮凉茶(良畲)难解渴,又有大柘当茶汤。迈步官田羊子甸,两口塘映枫林岗,日暮超竹坳头歇,店里蚊多早起床。直下长田冷水井,肚饿难过三角塘。猴子地里无饭卖,汾水充饥透心凉。骤雨倾盆雷打树,相公相慰莫惊慌,再行五里黄昏近,欢天喜地到程乡”。

  韩屏初,男(清末明初人),是潮汕一带的名律师,人称“力笔”。
  吴立华,男(生于1955年8月),现任梅州市国家保密局长,都是该村人

2.肥田村(Feitiancun)
肥田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八尺镇镇北2.5公里,古有:“肥田村禾高八尺,白莲塘花发九乡”。之美誉。据萧氏族谱记:萧姓,远祖服公,宋朝在福建做官,定居宁化石壁乡。十世春公迁至平远大柘打鼓墩,置有田地房产。十一世宗一公转卖大柘田产,徙居肥田为开基一世祖。见这里村庄圆满,土地平坦肥沃,周围山上长满茂林修竹,认定是个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肥田之名自始沿用至今。

肥田村是平远县有名的三田之一,有四大城门之称。东连楼前、南塘,南接八尺、角坑、西连排下,北与石峰村毗连。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0亩,水田972亩,山地面积0.63万亩,共辖7个村民小组:小龙坑(含曾田)、新陂、竹山下、牛角窿、崩岗下、楼上(含白莲塘、杨梅坳)、邓木坑共276户,农业人口1059人,台胞12人,汉族,讲客家话。主要姓氏有:萧、张、马、丘等,萧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5%,张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3%。

  萧姓于明朝初年宗一公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第27代。
  张姓第八世从本镇石峰村石井迁入定居至今第二十六世。
  马姓18世从仁居 头迁入定居至今传至第二十二世。

萧姓名人

肖耀东(字灯锡),约生于清末或民国初年,国立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法律系毕业,曾任国民党广东省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国国民党特别党校少校干事,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训练处科长,广东省宪兵司令部政治部中校主任等职。
萧仁锡,约生于民国初年,广东省政法大学毕业。曾任广东省宪兵司令部政训处科员等职。

肖平,男,生于1957年,曾任梅州市西阳氯肥厂厂长,党委书记,现任梅州市环保局局长。

肥田的族谱
清嘉庆10年中进士的肖汉申(字绍嵩,号银槎)生于乾隆34年(1769年),曾任甘肃省鼓浪县知县等职。存有《银槎诗》集一百余首。该村车朋上有2棵稀有珍贵的“黄金桂”花树,是由清代进士萧汉申在甘肃任知县时引种至今的,有一棵种在住屋的河坎边,每年8月间桂花盛开时,满树呈金黄略带红色的桂花飘来阵阵清香,远近闻名,可惜在1960年时被砍掉当柴烧火了。现仍存一棵生长在居屋门坪。

吾萧之有姓是由微子后封萧邑,因邑而得姓。到明万历七年(公元1580)年已经有四千多的历史了。从古到今凡萧氏莫不宗而本之。到汉朝时有郑候(萧何)功名显著之极,晋(魏晋南北朝)有萧统、萧钧文章卓越之之盛。到唐代有萧蒿八代宰相之誉。到宋有萧思、萧芥诗赋之史载。历代声明显赫者并非就此数公而已。

由汉到晋,由唐到宋由于时间的久远我们不敢轻率的依附于以上的诸公之后。当读《罗文毅公集》日:有人拜胡忠,简公后者,工笑日人苟忠公简公己载;

孔孟可也苟不孔孟之后亦是庸人而已。昔狄青不附狄梁公;守道不附文忠公;()()不附忠简公;三公者卒自为立子后耳郭崇、()韬何益哉!我们从宋不敢依附于诸公之后是孔报效文毅公之笑,复、崇、韬何益哉!

如今有史可考的我们是宋代时的祖先萧定基之后。萧定基以政事受皇帝封官为三瑞。其子萧如器。萧如器之子萧荷(或萧服谱和史上名字有点出入)是闽地的举人。遂开始定基于闽之宁化石壁乡,才是我们这一脉的始祖。固我们不感自欺欺人已求于问心无愧。到十一世 萧宗一时为了避开当官的签站而移居大拓打鼓墩居住了数年。其地方还算平广,但当时当地的风俗近于侵土,也近于脊。我们祖先于孔孟之说“择不处仁,焉得知真”于是祖公沿河而上抵达肥田。仔细审查一偏叹日:“择不处仁,焉得知真”于是开始了我们肥田的定基。

肥田深池草溏足已供飨祭,茂林可以用来载竹。肥田足以修房。决心将大拓所闯田业卖了便用钱从当地鳞人熊姓者买下地方。于是在山阴书院之侧开基定规。垂统久远其宁化之所来相的谱书保存上好。
不幸的是中维时,四方盗起横行。我们一大家族素来都是清白的耕读人家,厌恶盗赘之辈,族内长老便召集族内智勇的双全的汉子联合外族的人斩除了很多的强盗,屡建奇功。但是被强盗功其不备,家族中被杀的人达70多人。其房屋谱籍被强盗烧于火中。

传至宏(萧梅波韦宏)已经是十九代(从萧荷开算)便与其叔父萧兆麟商谈上面的事情“族之无谱如国之无史,族无谱则祖公兑有宗范何以垂训;子孙亦有贤愚何以示戒,且世远支繁各祖其祖,各宗其宗,昭穆素乱而拂明愤荣迷失而罔觉”于是叔侄两旁搜博审得胜录谱系源流。恰逢吉文名士李友莲下帐于枫山之颠乃俜之制谱立祖训:

士农工商各安其份;在上者毋陵下;在下者毋授上;毋嫉富闲贫;毋媚荣辱己;毋已强凌弱;毋以众爆寡;毋以卑逾尊;毋以疏间亲;毋以微恶而不去;毋以小善而不为”

我们现在族居四川省威远县两河镇镇江村十一社萧家大房子(曹家犏骑龙屋基)祖上是由广东潮洲府嘉应洲平远县九乡八尺甲肥田村迁入四川的资中后再迁入现在的地方。(始祖萧友元(二十四世)萧乾盛之子)

据梅州萧氏谱系记载:宗一公为梅州萧氏八大房之一肥田户开基祖。其父为萧基公,萧基公为梅州松源巨富。娶四妻生八子,发梅州萧氏八大房。宗一公之长兄为正春公。

仁居镇仁居村(Renjuzhen, Renjucun)


View Larger Map

仁居村座落在平远县仁居镇,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至1952年的390年间为平远县治所在地。1929年11月和1930年5月,建立革命政权时红四军转战平远时驻扎部队所在地。为躲避战乱,1945年,广东省国民政府播迁到此。仁居村现有2196人,其姓氏较为复杂,计有李、吴、陈、罗、池、杨、马、王、黎、林、潘、谢、冯、张、赖、卓、曾、温、刘、廖、丘、严、黄、魏、肖、钟、蔡、朱、曹、韩、官、周、邹、万、涂、宋、卢、徐、沈、郭、俞等41种。村落占地150公顷,有耕地面积1918亩。
仁居村海拔187米。村落取武夷山脉延至仁居村落阳,水绕三门,即水从西门经南门再到东门而走,如蟠龙卧虎,村落房屋坐北朝南,冬暖夏凉。
村落现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和民国初期,以客家围龙屋为主,现存完整的客家围龙屋21座,每座占地面积1000-3000平方米。古村落文化生态保存较好,民居、祠堂、店铺、古树、古井、里巷、门楼等融合为一体,组成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景观。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还有吴屋、抗战时期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真武桥、学宫状元桥、古城墙遗址、韩家祠、李家祠、杨家祠、林家祠、谢屋、杨屋、涂屋等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红四军纵队司令部旧址,原为肖氏宗祠。1930年5月,红四军第一纵队建立革命政权时纵队司令部所在地。

仁居村出过进士1人,将军5人,巨富3人。村里保存完好的《族谱》有李、吴、陈、杨、马、王、林、谢、张、曾、刘、严、黄、肖、朱、韩等16姓

各地萧氏宗亲地址

各地萧氏宗亲地址

移居海外的萧氏族人,为加强宗亲间的相互联系,慎终追远,发扬敬宗尊祖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除成立了“环球萧氏宗亲恳亲会”之外,各国萧氏宗亲组织不断成立。新加坡1946年成立萧氏总会,当时叫南洋萧氏总会,是东南亚地区的萧氏宗亲组织,会员除了来自新加坡的宗亲外,还包括马来西亚各地宗亲。之后还成立有新加坡萧氏总会、菲律宾兰陵萧氏宗亲会、老挝萧氏宗亲会、缅甸萧氏蒙蔟会、泰国萧氏宗亲总会、印度尼西亚萧氏宗亲会、加拿大华夏萧氏萧氏宗亲会、美国檀香山萧氏宗亲会、马来西亚槟威萧氏宗亲会、马来西亚知知港萧氏联宗会、台北市萧氏宗亲会、台湾高雄市萧氏宗亲会、香港萧氏宗亲总会有限公司等。国内不少地方也成立有萧氏宗亲会,现将收录各地萧氏宗亲会地址和通信电话转载诸位。


《中华萧氏报》主编:萧华艺术顾问:萧宽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东风路283号 邮编:336000

传真电话:0795 3912683

《中华萧氏报》编委:萧启宏(教授)邮编:10008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芙蓉里南街六号院

传真电话:010一82517933.

中国内地Mainland China

福建省
福建省萧氏宗亲联谊会

通讯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东石镇萧下村

会长:萧清伦 秘书长:萧光猛

邮编:362271传真:0595-85593779

电话:0595-85587899

福建省漳州市萧氏宗亲联谊会

通讯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书都村

邮编:363000 传真:0596-2520328

电话:0596-2205772

广东省

广东省潮阳市萧氏四序堂宗亲联谊总会

通讯地址:广东汕头潮阳棉城南中路37号

电话:0754-3814901 传真:0754-3606755

广东省梅州市萧氏宗亲联谊会

通讯地址:梅州市梅城东山江边路44号乡贤公祠

电话:0753-2249357

广东省兴宁萧氏宗亲联谊会

通讯地址:兴宁市叶南汤和村

会长:萧汉尧 电话:0753-3857191

广东省河源萧氏联谊会

通讯地址:河源市源城区风光村萧家祠

会长:萧志祥 电话:0762—3360303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坪地萧氏宗亲联谊会

通讯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萧屋

电话:0755-4090221

Hong Kong
香港萧氏宗亲会

香港蕭氏宗亲總會有限公司
Siu Clansmen's Association Ltd
Blk. B. 1st Floor, Yuen Fat Building
No. 1. Nelson Street, Kowloon
Hong Kong

Tel : +852-23950885

主 席 : 蕭 承 忠
會長 : 蕭 百 成

海外Oversea

America:

美国(USA)

美国夏威夷萧氏宗亲会

英文名称:Siu Society of Hawaii

通讯地址:P.0.Box 27536,Honolulu HI 96827US

加拿大(Canada)

加拿大萧氏宗亲会

英文名称:Siu’s Benevolent Association 0f Canada

通讯地址:C/O 3983 Perry StreetVancouver, B.C.Canada V5N 3X2

South East Asia

老挝(Lao)

老挝萧氏宗亲会

英文名称:The Bank Mansion

通讯地址: 33 Lanexang Avenue, Banhatsady, Chanthaboury,Vientiane,Lao,P.D.R


缅甸(Myanmar)

缅甸萧氏家族会

英文名称:C/O Seow Siak Tew

通讯地址:3C,Aye Thayar Street, Bank Htaw, Tawe Township, Yanson, Myanmar


菲律宾(Phillippines)

菲律宾兰陵萧氏宗亲会(Philippine Lan Ling Tong Family Association)

英文名称:State Centre Suite 1411-1412,
333, Juan Luna St, Manila,
Philippines 1006

电话: +63-471780, +63-471814

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萧氏总会(新 加 玻 南 洋 蕭 氏 總 會)

会长:萧永煌

英文名称:Siow’s Clan Guild Association

通讯地址:19,Lorong25一A,Geylang Road,Singapore 388229

电话: +65-67481624 Fax : +65-67482421

Email:siawsg@singnet.com.sg

馬來西亞(Malaysia)

1. Siow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馬來西亞蕭氏總會)

通讯地址: 147-2, 3 1/4 mile, Jalan Kelang Lama,
58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电话/ Tel: 03-79816026
Website: http://siowmalaysia.com
e-mail: general@siowmalaysia.com

2. The Seow Association of Penang(槟威萧氏宗亲会)

17, Jalan Limau Manis Satu,
Taman limau Manis,
14000 Bukit Mertajam
Penang, Malaysia

电话/Tel NO: 04-3334563, 8277260
Fax: 04-3310146,04-8277260

3. N. S. TITI SIOW CLANSMEN ASSOCIATION (森美蘭知知港蘭陵蕭氏聯宗會)

通讯地址: NO. 6 , CROSS ROAD , T I T I ,
71650 JELEBU ,
NEGRI SEMBILAM , MALAYSIA .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萧氏宗亲会

通讯地址: Yayasan Ho Nan Tong Siauw Sue
No. 25H jalan Jembatan 111 Barat,
Jakarta Indonesia

Tel :+6221-669 1705 Fax :+6221-566 9929

泰国(Thailand)

泰国萧氏宗亲总会

理事长:蕭建波

英文名称:Seow Association Of Thailand

通讯地址:泰京拍抛猜路差霖曲三巷門牌 1/8-9 號

No. 1/8-9, Chalermket 3, Suanmaili Plabplachai Road,
Bangkok 10100 Thailand

電 話:02-2230987

傳 真:02-6216766

泰國蕭葉鍾氏宗親總會

主 席:鍾源泉

地 址:泰京三攀他翁縣節膠越區耀華力路 292 號

電 話:02-2240056,02-2244727
傳 真:02-2226370


台湾(Taiwan/Republic of China)

台湾萧氏宗亲总会

通讯地址:台北县桥板市民生路一段91号

电话:(07)9647225 传真:(07)9581302

台湾萧氏宗亲总会社会福利委员会

通讯地址:台北县新庄市丰年街丰2巷3号3楼

电话:(02)2012188

台北市萧氏宗亲会

通讯地址:台北市中山路二段78号之2

电话:(02)5815936,3979

台北县萧氏宗亲会

通讯地址:台北县板桥市文化路一段52巷21号

电话:(02)9662678 传真:(02)96876663

台湾高雄市萧氏宗亲会

通讯地址:高雄市三民区义发街19号

电话:(07)3865625,3833585 电话:3950885

台湾钟叶萧氏宗亲会

通讯地址:基隆市仁爱区仁路217巷2号

电话:(02)2423l 199

Note: If you discover that there is any change in address or new address you want to add in, please post the address in the comment.